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王曉言】近日,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和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令不少人回想起上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危機深刻影響了各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影響的痕迹至今依稀可見。
汽車單雙號加油
能源危機最直觀的體現自然是油價,上世紀70年代的十年間,國際油價從每桶不到2美元飙升到40多美元。作爲“工業的血液”的石油價格暴漲20多倍,給人們的生産和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第一次危機發生于1973年至1974年間。1973年10月,因部分中東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發生“贖罪日”戰爭,以中東國家爲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及其盟友進行石油禁運。禁運的效果很快顯現,到1974年1月,石油價格從每桶4美元升至13美元。2月,美國1/5的加油站因無油可加而關閉。
第二次能源危機發生在70年代末期,導火索是伊朗伊斯蘭革命。這次危機一度將國際油價推升至每桶40美元以上。1979年,美國有一段時間70%的加油站被迫關閉。油價上漲帶來大宗商品和日用消費品價格的上漲。短期內連續的能源危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
第一次能源危機期間,美國總統尼克松不得不進一步加強對商品的價格管控,並針對石油等物資采取了類似戰時的管控措施。首先就是對汽車采取限號加油。汽車牌照尾號爲單數的車可以在每周一、三、五加油,尾號爲雙數的則每周二、四、六加油,星期日加油站關門歇業。同時,美國政府爲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做好采取配給制的准備,暗中設計並印制了一批加油券,准備采取憑票加油措施。所幸隨著美國對以色列施壓,後者從部分爭議領土撤軍後,歐佩克取消了石油禁運,最終美國並沒有發放並使用加油券。向來大手大腳慣了的美國人不得不開始節約起來。爲了省油,美國的高速公路規定了汽車速度上限爲每小時90公裏,超速者將面臨罰款。許多航班的班次減少甚至取消。不少家庭改爲以電供暖的模式。爲了節能,給房子增加保溫層也從那時普及開來。全國的照明電燈限時開啓,白宮帶頭執行。那個年代的美國人,不少都有燒木柴的經曆,壁爐中的火焰成爲他們恒久的童年記憶……
夏令時制度在上世紀的美國各州並未形成共識,能源危機之前只在二戰期間的1942年至1945年強制實行過。而爲了節能,美國政府下令全國從1971年1月至1972年2月實行全年夏令時。此外,美國從1975年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並成立了能源部。節能環保的理念也在能源危機期間進一步建立起來。美國環保署的建立、《清潔空氣法》《國家環境政策法》等法規的出台都與能源危機有關。
拉美“失去的十年”
第一次能源危機導致以美國爲首的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股市大跌。1973年至1974年間,美國股市下跌42%,英國股市下跌69%,德國和日本股市跌幅也超過25%。香港股市更是慘烈,跌幅近80%,《大時代》等多部港劇對這場股災曾有描述。1975年,美國《時代》周刊一期封面故事的標題就是“資本主義結束了嗎?”無獨有偶,1979年,一期美國《商業周刊》的封面大標題寫著“股票之死”。
英國等歐洲國家和日本曾是美國的忠實盟友,在第一次能源危機前堅定支持以色列。但在中東國家石油禁運的壓力下,歐洲和日本很快頂不住壓力,轉而支持中東國家的訴求,同時禁止美國援助以色列的戰爭物資在本國的港口停靠。盡管如此,各國經濟和人民生活依然深受能源危機的影響。當時,英國爲了節能,首相號召民衆“抱團取暖”,即在冬天每家只給一個房間供暖。英國、挪威、意大利等國禁止民衆在周日開車,民航飛機和船舶也在周日停運。荷蘭還發布了限電令,居民的用電量如果超過了限額將被罰款……
極度依賴進口能源的日本,派出高官到中東國家緊急公關,日本有媒體稱之爲“恥辱的賠罪之旅”。最終,在許諾了巨額的援助資金後,日本及時修複了與中東産油國的關系。據稱,當年日本對中東的援助從其對外援助總金額的0.8%飙升到了24%。
對一些拉美國家而言,上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更是一場深重的災難。許多拉美國家的經濟都是依靠向美歐出口資源而生存的。1970年前後,國際上資源型的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拉美國家從出口貿易中嘗到甜頭,各國紛紛向美國等國家借貸以擴大本國産能,以期增加出口。但此時恰逢能源危機襲來,以美國爲首的發達國家陷入經濟滯脹,不需要這麽多原材料,拉美國家擴充的産能也就派不上用場。更可悲的是,債權國的利率上升,特別是美國在70年代末期利率上升到不可思議的20%以上。拉美國家的貸款更還不起了,紛紛陷入債務違約、經濟崩盤的絕境,隨後更是陷入了經濟停滯的10年,被稱爲拉美國家“失去的10年”。
間接催生“亞洲四小龍”
能源危機對美國的國際戰略也帶來深遠影響。中東主要産油國的合力打擊令美國感到了切膚之痛,也讓美國將戰略重心向中東轉移,從此深度介入中東各國的紛爭之中。以至于越陷越深,直至後來對伊拉克開戰。能源危機的十年,對許多美國人而言是灰暗的年代,沮喪失落的情緒籠罩在人們的心頭。這十年間,美國罷工抗議不斷,自殺率上升。許多工廠停工,工人失業,藍領階層逐漸沒落。
也是在這十年期間,美國的許多大企業開啓了全球化的步伐。在美國本土通貨膨脹日益嚴重、成本不斷升高的背景下,美國的制造業企業紛紛把生産基地轉向成本低廉的亞洲地區。由此,“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經濟得以騰飛。據統計,美國的跨國企業在能源危機的十年間,境外投資增長了8倍。而本土産業的空心化則不可避免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