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新加坡總理公署公布的新加坡《2017年人口簡報》調查顯示,新加坡人結婚年齡在過去30年裏推遲了3—4歲,其總人口在2016年僅取得0.1%的增長,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低增長率。新加坡也是亞洲擁有最高單身率的國家之一。爲此,新加坡政府開始了各種“催婚”,組織大型相親活動、品嘗美食、出海旅遊等,甚至打出了“你約會,政府買單”的招牌。
在調查數據的背後,是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及晚婚、低生育的率的現狀,據衛生部長顔金勇預測,到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可能達到15%,屆時老齡化將進一步加速。換句話說而這將導致退休人口增加、勞動人口減少。這無疑會對新加坡的經濟、稅收、社會等方方面面産生負面影響。
縱觀世界上由于國民晚婚、低生育而經濟日漸低迷、衰落的日本。筆者不禁想問,新加坡會走上日本的老路,還是會吸取日本的前車之鑒呢?
之于日前新加坡所推出的“催婚”補貼的優惠政策,說明新加坡政府是意識到了這個嚴峻的問題的。但對于新加坡的民衆來說,不婚人群增加和生育率低下,都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原因,比如說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觀意識裏的不想多生、職場的不確定性、城市生活壓力大等。
不管政府怎麽樣獎勵,民衆就是不願意多生,或者早生孩子。于是新加坡一所私立醫院的婦産科醫生陳偉德曾寫信給新加坡媒體《海峽時報》公開建議應把一夫一妻制改爲一夫多妻制。他認爲,一夫多妻制是解決新加坡的人口生育率不斷下滑的方法之一。
爲解決生育率的不斷下降,這種如此之荒唐、對女性不公的建議都被重新提起,可見問題之嚴重性。在正常的邏輯思維裏,新加坡極爲可能會走上日本的老路。
但事實有時侯並不會跟著正常的邏輯走。由于許多外國人外國人看中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政府積極引進外國移民的政策下,外來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加坡不斷下滑的出生率對社會産生的負面影響。
新加坡人口與人才署發布的《2016人口簡報》中顯示,2016年6月份新加坡總人口已經達到561萬,突破了560萬大關,比去年增長了1.4%。其中新加坡公民占總人口的60.78%(有些人是由外國人轉成公民的),永久居民加上各類准證持有者接近40%,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是個貨真價實的移民城市。
外國移民的湧入,也有助于提升該國不斷下降的人口出生率。新媒《海峽時報》曾援引移民機構數據稱,2011年1—5月期間新生兒父親是外國人的占25%,母親是外國人的占36%。
新加坡政府積極引進外國移民的政策,在近期看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加坡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但從長遠來看,外國移民的湧進和跨國婚姻的增多,也會給新加坡帶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和挑戰,比如說語言、文化、甚至民族認同感上存在的差異等。
德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爲了通過解決外來移民能減緩德國生育率和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同時也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德國成爲接納難民最積極的國家。但在近兩年看來,難民危機使德國社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如何在“提高生育率”和“引進外國移民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兩者取得平衡,也給新加坡政府出了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