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朝日新聞》3月6日報道,空中旅行正變得像地面交通一樣觸手可及。爲了將這一切變爲現實,全球範圍內關于小型電動航空器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研發工作正在取得進展。各地都在進行飛行試驗,具體的使用方法也正在被外界獲悉。但要想像出租車一樣簡單實用,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這裏是位于新加坡東北部的實裏達機場。與全球知名的空中樞紐樟宜機場不同,實裏達是個小機場,僅有一條1840米長的跑道。
但是,實裏達周邊雲集了以空客、波音爲首的超過60家航空業相關工廠和研究所。這主要得益于預見到航空産業未來可期的新加坡政府,在最近十余年間采取的積極引資政策。
今年2月,新加坡政府又公布了吸引eVTOL企業的構想。
2月14日,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在兩年一度的新加坡航展開幕式致辭中強調說:“一些發明將最終改變航空産業的形態。重要的是現在正在進行的探索和嘗試。”
eVTOL是使用電動發動機、可以垂直起降的小型航空器。外形主要分爲兩大類,一類酷似無人機,一類與普通飛行器相似、帶有兩個機翼。
從技術上看eVTOL也能夠作爲無人運輸設備使用。eVTOL不僅機動靈活,如果還不需要飛行員的話,那將會變得像汽車一樣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所以,eVTOL也被稱爲“空中汽車”。
開啓飛行試驗
很多地區已開始飛行試驗,但尚未達到商用程度。如果新加坡能夠成功吸引到該行業的頂尖企業,或將在未來創造大批就業崗位。政府積極招商引資的背後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德國eVTOL企業沃洛科普特公司首席商務官克裏斯蒂安·鮑爾說:“爲了支持新加坡的政策,我們將研究是否在此建設保養和研發基地。”
該公司計劃于2024年在新加坡實現“空中出租車”商業運營,預計在2030年前創造1300個就業崗位,實現約3600億日元(約合31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研發中的eVTOL可搭乘兩人,乍看上去和直升飛機有些類似,但沒有巨大的旋翼,而是靠18個小型螺旋槳飛行。
早在2019年10月,沃洛科普特公司就制造出了試驗機,並在新加坡地標性建築濱海灣金沙酒店周邊試飛。今年2月,公司終于公布了具體的商業計劃。
2024年將率先推出有駕駛員同行的觀光飛行業務。飛行路徑主要以濱海灣和聖淘沙島爲主。之後,還致力于開通連接鄰近諸島的“飛的”服務。
市場前景可期
報道說,在世界範圍內,飛行汽車和空中出租車已經逐步走入現實生活。在美國,由豐田等企業參與出資的JOBY公司力爭在2024年實現空中汽車的商業運營,今年2月全日空航空公司已經宣布與JOBY開展合作。
在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會或將成爲空中汽車行業的發展契機。日本航空爲開展空中出租車業務已經在與沃洛科普特合作遴選可用的候選機型。
但現實是,eVTOL投入實際使用的時間可能比預計要晚一些。
摩根士丹利2018年12月曾圍繞eVTOL主導的城市航空的未來發布了預測報告,預計2040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其他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也作出過類似預測,一時間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但去年5月,摩根士丹利將預測值下調至1萬億美元左右。理由之一是航空監管部門的規則過于嚴苛。
航空飛行器有著嚴格的安全標准,制造商生産的産品必須獲得滿足全部標准的證明。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旗下電動飛機制造商Eve公司首席執行官安德烈·斯坦說:“從以往的經驗而言,飛行器的安全審查是極爲嚴格的。”
Eve從今年2月開始爲自己研發的eVTOL辦理向巴西當局申請安全性證明所需的正式手續。准備工作從2017年就開始了,但預計距離正式取得資格還有3年時間。
歐美國家的審查也需要時間,目前看來有望最先開始商業服務的就是中國。
中國一家初創企業在2021年12月透露,該公司研發的可搭載兩人的飛行汽車,有望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有關部門發放的安全性證明。如果證明能夠盡快發放,中國有可能在全球率先開展空中汽車服務。
未達商用階段
報道說,要實現“空中出租車”的商用,社會接受度也將面臨考驗。
畢馬威公司去年10月公布了基于政策、技術、基礎設施、消費者接受度等多個參數計算而來的“空中出租車成熟度指數”。
調查對象包括25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排名第一,新加坡位居第二,荷蘭第三,日本由于消費者接受度較低等因素只排在第13位。
熟悉業界發展的日本慶應大學研究生院系統設計管理研究所顧問中野冠分析認爲:“eVTOL的普及需要具備基于技術、制度、社會包容度、適銷性等在內的全方位體系。在日本,尤其是有關適銷性這方面的討論並不充分。”
比方說,eVTOL受制于惡劣天氣。在人口衆多的東京、大阪等地,就需要其他交通工具作爲補充,所以究竟會有多少人會特意選擇飛行汽車這種方式目前並不清楚。反過來說,在那些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或許能夠催生新的需求。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