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尋迹境外行:濠江潮來茶有訊 澳門今日續前緣
7月24日,雨後的外伶仃洋上空碧藍如洗,陽光傾灑在澳門的十月初五街。早上9時過後,82歲的曾志揮准時出現在街上的澳門華聯茶業有限公司門店,開始數十年如一日的“坐鎮”。雖然已將生意交給兒子打理,但這個華聯茶業公司的創始人依然喜歡每天到店裏坐一坐,與老朋友、新顧客聊聊天。
水漸漸煮沸,茶慢慢泡開,在一斟一酌之間,曾志揮把澳門半個世紀以來的茶界往事向記者娓娓道來……
“茶道”悠悠通澳門
說到六堡茶向境外的輸出,澳門是繞不過的地方。
位于澳門下環俾利喇馬忌士街的南光(集團)有限公司碼頭,每當集裝箱貨船到岸,大型吊機就迅速揮舞巨臂,把船上貨櫃一箱箱吊裝到岸上。在這個現代化貨運碼頭附近,一根根當年舊碼頭區的貨棧木樁依然矗立海邊,仿佛述說著時代的變遷。
澳門的內港碼頭。
在陸路交通尚未完善前,六堡茶得以順利輸出澳門,倚靠的是“茶船古道”。
19世紀後期,廣西大量土産物資經梧州通過珠江輸出澳門。爲了更便捷地向澳門地區輸出物資,除了經香港中轉外,梧州還開通了直達澳門的航線。據《中國舊海關史料》記載,“(1914年)有英旗船一艘,名華新,載重150噸……由梧直達澳門之航路”。沿著滔滔珠江,運茶船只進入澳門。
澳門海事博物館外觀。
海事博物館展出的以前往來于澳門與廣州之間的船只模型。
20世紀前50年,梧州至澳門長達350多公裏的航線上,不斷輸出著茶葉等土産物資。
澳門“英記”茶莊老掌櫃盧章雄1938年從廣東走難到澳門,托身于“英記”茶莊。每每有用船從廣東或香港運來茶莊經銷的六堡茶,當時年僅10歲的他就要前去幫忙接送貨。
這種記憶同樣存在于曾任梧港船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張榮腦海。在張榮入行之初,很多老船員都告訴他,在1950年以前,梧州每個星期都有船定期運柴炭到澳門,這種“柴炭船”同時運輸茶葉等其他物資。
新中國成立後,澳門從內地進口民生物資,以及內地物資通過澳門轉運海外,都由南光集團負責。南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展京的憶述,讓人更清晰地了解到梧州六堡茶進入澳門的脈絡:梧州、廣州、澳門一衣帶水,廣西輸出澳門的貨物大多通過梧州出口。20世紀50年代,梧州直達澳門的航線停止後,南光集團以航運的方式,將包括六堡茶在內的生活用品從梧州通過香港轉運至澳門。一批批六堡茶在南光碼頭卸貨後,部分供應澳門本地消費,部分轉口輸出東南亞。20世紀70年代,原爲木質碼頭的南光碼頭擴建爲現代化碼頭後,南光集團拿下了梧澳直航運輸業務的代理權,兩地之間每周有了固定航班,六堡茶輸出澳門也更爲便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
飲茶賣茶兩不誤
六堡茶通過“茶船古道”進入澳門後,部分茶葉被轉運輸出海外。
在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澳門茶葉交易極其活躍,其中就有六堡茶。直到19世紀中期以後,香港快速崛起,澳門作爲國際中轉港的地位逐漸式微。不過,據《廣東澳門檔案史料選編》介紹,直到1872年,通過澳門運到香港地區和歐洲的茶葉仍有近47000擔。
茶葉交易衰落後,澳門港的苦力交易卻活躍起來,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六堡茶的輸出。隨著大批來自兩廣地區的華工“下南洋”,寄托思鄉之情的六堡茶得以輸出到東南亞地區,這種輸出直到20世紀初期第一次華工“下南洋”風潮終止方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香港被日軍占領後,澳門再度成爲中國茶葉出口中轉的主要港口,維系著六堡茶面向東南亞的少量輸出。這一中轉港角色,澳門一直扮演到20世紀50年代前期。
不過,相比轉運輸出,更多的六堡茶流入了澳門的消費市場。
走入樹木掩映的澳門茶文化館,迎面的展牆上是澳門茶樓文化的簡介:“澳門的第一間茶樓爲1863年的近仙樓,其後分別出現杏香茶樓、得心茶樓。于1920年到1930年間,‘遠來’‘吉祥’‘六國’‘得來’等茶樓相繼開業。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冠男’‘龍華’等茶樓……”在一衆茶樓供應的茶品中,六堡茶的身影不難看到。
遠來茶樓以前的包裝袋。
澳門龍華茶樓內景。(網友提供)
陸國基20歲就在澳門的金冠酒樓工作,之後又在多家餐飲企業曆練。現在的他,已是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副理事長。陸國基接受采訪時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茶樓裏都供應六堡茶。”
“‘遠來’‘六國’‘得來’‘冠男’是澳門最有名的茶樓,各自有相對固定的捧場客,如‘六國’主打街市客生意,‘冠男’的客源主要是地産商、經紀商。”曾志揮對于澳門茶樓消費狀況的憶述,多了不少細節,“這幾大茶樓都是六堡茶消費的大客戶。當時,‘遠來’的老板對六堡茶情有獨鍾,不僅在二樓供應六堡茶用于堂飲,還特地在一樓辟出門面出售六堡茶,‘樓上茶市銷六堡,樓下設點賣六堡’一時傳爲美談。”
澳門茶文化館內的冠男茶樓情景模擬展示區。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梧州六堡茶因質優價平,在澳門茶樓酒樓備受追捧。與此同時,“祥珍”“英記”“華聯”等規模較大的茶莊也經銷六堡茶,這些茶莊雖在門店零售茶葉,但更多的貨源都供應茶樓酒樓。在盧章雄的回憶裏,以前澳門“英記”茶莊的六堡茶很多都銷往茶樓。這些六堡茶用大籮筐包裝,使用時需將其蒸軟敲碎,用茶量較大的“遠來”“六國”等茶樓,爲了省事還讓茶莊代爲將六堡茶加工成散茶。
澳門英記茶莊以前的包裝袋。
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初期,澳門時局一度緊張,六堡茶在澳門的消費受到了一些影響。不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很快恢複正常,六堡茶在澳門的消費也恢複了旺盛勢頭。
澳門合棧茶樓的廣告。
澳門與香港兩地生活習俗相近,六堡茶的消費特點也驚人相似。在澳門的茶樓酒樓裏,六堡茶絕大部分也是作爲一種原料茶來使用,被拼配進普洱茶裏,並被澳門人當成了“經濟普洱”。曾志揮坦言:“華聯茶業公司1965年剛成立時,銷售的茶品大部分是六堡茶。不過,我們對外宣稱賣的是普洱。”
一統江湖說“華聯”
雖然六堡茶在澳門的消費特點與香港相似,但其在澳門的銷售模式與香港截然不同。
受人口總量的制約,相比香港,澳門的消費市場整體不大,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當地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莊只有“正蘭”“祥珍”“英記”等少數幾家。1950年以後,包括六堡茶在內,中國內地出口到澳門的茶葉基本由這幾家茶莊通過南光集團進口,再銷往澳門各處。
2000年的英記茶莊。(澳門英記茶莊提供)
不過,幾家茶莊共同坐莊的一頁很快被改寫了。爲了更多地開拓茶葉出口市場,中國內地亟須在澳門尋找一家有實力且有開拓氣魄的進口代理商。南光集團幾經遴選後,把人選鎖定爲在酒業界做得風生水起的曾志揮。當時,這個20多歲的年輕人,是澳門中華總商會領導機構裏最年輕的一員。
1965年,曾志揮聯合幾個商家創辦了華聯茶業公司,並取得南光集團的茶葉進口代理權,成爲內地面向澳門地區唯一的茶葉進口“頭盤商”。從此,內地出口到澳門的六堡茶基本處于“一家獨營”的狀態,由華聯茶業公司直接銷往當地各家茶樓酒樓,以及在該公司的自有門店出售。因爲六堡茶一度在澳門供不應求,所以華聯茶業公司曾加工制作六堡茶供應市場。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那段市道不景氣的日子裏,曾志揮“猛龍過江”,通過在香港開設酒樓的方式,把六堡茶銷到香港。
與此同時,澳門“英記”等茶莊,因無法再直接進口內地的茶葉,生意漸漸萎縮。他們只能另辟蹊徑,通過香港茶商進貨,經銷包括梧州六堡茶在內的茶葉,也努力維護著自己日漸縮小的地盤。
借助“一家獨營”的優勢,再加上精心運籌,曾志揮引領華聯茶業公司登上了澳門最大茶企的寶座。如今,華聯茶業公司的銷量仍占澳門茶葉市場九成左右的份額,曾志揮因此被當地媒體稱爲“澳門茶王”。
曆史一頁已翻過
2017年7月25日13時多,位于澳門新馬路的麒麟閣酒家生意興隆。“一盅兩件”“歎茶聊天”,傳統茶樓的印記在這裏仍清晰可見,只是,蓋碗泡茶的傳統方式及六堡茶的味道卻是無法尋覓了。
澳門麒麟閣酒家門面。龍天傳 攝
“這酒家保留了傳統茶樓的一些經營特點,但這樣的酒家在澳門已不多見。”曾志揮的介紹中不無遺憾。因爲對傳統茶樓有著難舍的情結,所以他一直是麒麟閣酒家的常客。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澳門的傳統茶樓逐漸淡出公衆視野。學者王熹在其作品《澳門傳統茶樓的文化圖景》一文中稱:“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現代酒店業及第三産業迅速發展,牛排餐、焗薯飯、快餐和可口可樂等大量湧現,人們選擇飲食的範圍不斷擴大,飲食習慣也在不斷改變,不再局限于中式點心、大镬飯和香茶。而傳統茶樓自身相對較差的環境、設施的老化和有經驗員工的不斷減少,再加上新興快餐業競爭的加劇,使澳門傳統茶樓呈日漸衰微之勢。”
在此之前,六堡茶在澳門的銷售已現頹勢。因爲普洱熟茶大量出口澳門,加上人工開支大幅增加,所以,銷售時需要請人再加工的六堡茶,其市場份額在澳門迅速下滑。隨著傳統茶樓的倒閉潮湧現,六堡茶成了明日黃花。
與衆多傳統茶樓一起走向式微的,還有澳門傳統的用茶市場。如今,澳門碩果僅存的茶莊只剩下“華聯”和“英記”,而“英記”從1993年開始不再銷售六堡茶,“華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也大幅減少了六堡茶的進貨,甚至一度中斷。
幸好,曆史仍遺留絲絲亮色。就在澳門十月初五街上,由得來茶樓改名而成的大龍鳳茶樓至今仍在經營。同樣仍在營業的龍華茶樓,在茶樓顯眼處赫然擺放著兩大罐“陳年廣西六堡茶”,這兩罐據說是茶樓當年用剩的茶葉,如今成了茶樓的“招牌”。
病樹前頭萬木春。近年來,梧州的六堡茶産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華聯茶業公司也重建了代理梧州六堡茶的信心。如今,在澳門十月初五街上,華聯茶業公司新辟了一處店面,專門代理銷售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的六堡茶。
隔著袅袅水汽與濃濃茶香,坐在店裏的曾志揮暢談過去,也展望未來。雖然,六堡茶輸出澳門的方式變爲陸路運輸,但是,六堡茶的品質不變,終會在澳門再續前緣。
“我們現在又賣六堡茶了”
講述人:曾志揮 (81歲,曾任澳門華聯茶業公司負責人,現居澳門)
記者在采訪曾志揮(左一)。
我父親是一名華僑,也是商界人士。受他影響,我18歲開始跟他做生意。我20多歲時,已經是澳門中華總商會工商部的副部長了,在這個機構裏是最年輕的一個。
我1965年開始做茶,在此之前,我是做酒業的。當時,我做的酒業生意達到了巅峰狀態,我已經有“酒王”之稱了。60多年前,對于酒類生産,香港實行的是退稅政策,而澳門是不征稅的,因此,澳門酒業一片興旺。那時,澳門只有20多萬人口,卻有40家酒廠,其中不少酒出口到東南亞、北美地區,香港的酒也由澳門供貨。
我們的酒業公司有兩間酒廠,其中一家是大昌酒廠,它是我父親開設的。我進入這家酒廠工作時,酒廠還是用古老的方式蒸酒。後來,新加坡以含鉛量超標爲由,不允許進口我們生産的酒。于是,我向父親建議,革新蒸酒工藝,用不鏽鋼做蒸餾塔。因爲我們有酒餅廠,而我讀專科就是研究酵母的,所以我通過改革發酵技術,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同樣是生産酒,別人用一斤米生産四兩酒,我用一斤米生産一斤半酒,我們廠的利潤因此大大提升,加上我的酒發酵特別完全,品質非常好。因爲我們廠每天生産酒要消耗1噸至2噸大米,所以我們就將制酒的原材料進口業務也包攬了。短短三年時間,我把一家在澳門排名20位左右的中型酒廠發展成爲排名第一位的大酒廠。我經營的另一家酒廠是經銷功能酒類的,主要供應新加坡、馬來西亞。當時,我和梧州有很多交易往來,從梧州進口了很多桔水酒,一個月約200桶。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爲了開拓茶葉出口渠道,讓南光公司在澳門找一個進口代理商。據我所知,在這之前已有一些公司接過代理權,但都是做了幾個月就無疾而終了,沒有人能把完整的茶産業鏈做起來。我和南光公司一直有業務合作,彼此十分信任,于是南光公司和國家外經貿委就找我洽談,希望我來做澳門的茶葉經銷代理商。
以前,澳門有幾間茶莊,包括“正蘭”“英記”“祥珍”,都經銷六堡茶。1965年,“華聯”在澳門開始經銷茶葉,當時,“華聯”銷售的茶品裏,大部分是六堡茶。不過,因爲澳門市面上普洱更出名,所以我們對外就說賣的是普洱。“華聯”開張不久,就占有了澳門茶葉供應市場的九成,其他好幾家茶莊慢慢就關門結業了。
不過,“華聯”公司開張一段時間後,就碰上了“一二·三”事件。那時候,整個澳門的生意都很差,很多茶樓飯店買兩三斤茶葉就可以用上一個月了。面對慘淡的市道,公司的股東們個個都想賣掉股份,我就拿出37萬元來維持公司的運作。我始終要想辦法謀出路,于是便在香港投資酒樓,一共入股了六七間酒樓。因爲我是股東,就順理成章地向這些茶樓供茶,這樣才打開了“華聯”的茶葉銷路。這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香港的茶葉都由“頭盤商”進口,他們不是把茶葉直接賣給酒樓,而是銷售給對應的“二盤商”,由“二盤商”銷售給酒樓。“頭盤商”只要有了進口代理權,就可以直接收傭金。“華聯”不同,“華聯”是澳門唯一一家“頭盤商”,而且“華聯”有自己的門店,不需要“二盤商”就可直接供貨給茶樓酒樓,構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華聯”的供貨方式打亂了香港的供應鏈條,其他“頭盤商”無法將茶葉打入我投資的酒樓,香港的行家就通過德信行邀請我去開行業會議協商。此事直到北京總公司(中國土産畜産進出口總公司)出面調解才得以平息。
之後,我繼續開拓日本的銷售渠道,由香港的茶行接日本訂單,然後産品由我供應。當時日本的訂單以普洱爲主,我生産的産品原材料是廣東的“粵青”和廣西的“桂青”,比較高級的就用白葉的“河江青”,自己拼配後發酵制作。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華聯”在澳門經銷的六堡茶相較20世紀60年代時大爲減少。因爲當時廣東茶很多,且雲南的熟普洱也出口到澳門。1975年以後,竹籮裝的梧州“六堡茶”(指采用傳統蒸壓技術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在澳門的地位逐漸被這些茶取代了。與此同時,梧州出的“陳茶”(指使用冷水發酵技術制作的精制六堡茶)卻多了起來,我們在澳門賣梧州“陳茶”最多的時候是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期也是澳門茶樓最興旺的時期,茶樓基本都使用“陳茶”。
雖然梧州的“陳茶”做得不錯,但後來雲南大量推出熟普洱,梧州的“六堡茶”和“陳茶”就被打亂了陣腳。再後來,廣東又推出了更多的1059、2059熟普洱,還有“北越青”“河江茶”。這些茶的葉底轉化都比較好,很快就能達到舊茶的效果,而且價格不高。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梧州的“六堡茶”在澳門慢慢就沒有市場了。再者,因爲各種成本增加,傳統的茶樓越來越少,現在澳門的傳統茶樓也所剩無幾了。
不過,這個時期內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1992年,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宗泰(音)有三大籮父輩遺留的茶葉,他把茶葉拿去香港的美麗華酒店,提出三個問題:“這是什麽茶?多少年份?價值若幹?”當時,我太太的表哥在酒店裏工作,她建議何宗泰把茶樣寄給我看看。我看了之後,寫信回複何先生說:這是特級六堡茶,剛生産時每簍五六十公斤,留到現在估計每籮不超過42公斤,陳香很足且是木香,我願意出價每公斤1000元向你收購。對方收到我的傳真回信後十分高興,就將茶葉賣給了我,因爲他不想父輩傳下來的好東西落到不懂行的人手裏。
20世紀90年代後,我們不再經銷六堡茶。但十幾年以後,內地消費力慢慢提升,六堡茶也恢複了知名度。到了五年前,梧州中茶公司給我調撥了一批特級六堡茶,共3000多斤,我認爲其品質非常好,就在網上推銷這款茶,包裝上寫上“純幹倉三年陳化”,其實陳化年份已經不止三年了。結果市場反響極好,3000多斤的特級六堡茶不到三個月就全部賣光。我也是因爲這個産品與梧州中茶公司重新建立聯系,現在,”華聯“在澳門十月初五街重新裝修了一間門店,專門用來賣六堡茶。
“茶葉都在南光碼頭起貨”
講述人:何錫強(澳門魚業商會理事長,現居澳門)
南光碼頭以前是漁船避風港。我家世代經營漁業,我是在南光碼頭旁邊長大的。以前,澳門內港全部是木板搭建的小碼頭,南光碼頭也是一個很小的木質碼頭。
當時,供應澳門的柴米油鹽都在南光碼頭起貨。南光碼頭屬于南光公司所有,以前南光公司代理進口澳門的所有民生貨品,包括茶葉,全部用船運到這個碼頭起貨。當時還有很多漁民捕撈的海産品也在南光碼頭上岸,所以那裏周邊的海面經常停滿漁船。
除了南光碼頭,當時整個澳門還有其他多個碼頭,都使用數字進行編號,最大的號數是34號,南光碼頭又叫16號碼頭。中國內地運抵澳門的貨物絕大多數在南光碼頭起貨,但14號碼頭也有一些內地船只停靠。14號碼頭就是以前的澳門客運碼頭,當時去廣東肇慶和廣西梧州的客運船只都在14號碼頭出發,下午從澳門起航,第二天早上就到廣州了。
1974年,通過填海南廣碼頭被建成“石屎”碼頭,碼頭上配套建設了貨倉。1974年以前,在南光碼頭裝卸的民生用品種類繁多,連豬牛等活禽家畜都有,那時候我經常看到船工將活牛從船艙裏趕出來。1974年南光碼頭擴建成現代化集裝箱碼頭之後,停靠的船只越來越多。貨船一靠碼頭,馬上就可以卸貨,然後直接用貨車將貨拉入市區。
記者在采訪何錫強(中)和陳永傑(右)。
“‘群勝館’專門幫南光碼頭起貨”
講述人:陳永傑(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現居澳門)
澳門以前有30多個碼頭,不過這些碼頭以木質碼頭爲主,可能岸邊會有部分“石屎”(指磚石結構),但伸出海的部分都是木棧,用來固定碼頭的木樁都很大。
到澳門的貨船基本集中在南光碼頭停泊。現在的南光碼頭是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改造而來的。改造以後,南光碼頭變得現代化了,裝卸貨都使用機械。在改造前,南光碼頭也是木質碼頭,貨物裝卸全靠人力。
當時,南光公司代理澳門包括茶葉在內的幾乎所有物資的進口業務。在南光碼頭裝卸的貨物很多,一個叫做“群勝館”的社會團體專門幫南光碼頭起貨。“群勝館”實際上是一個“苦力館”,專門對接南光碼頭的裝卸工作。
“澳門‘英記’與香港‘英記’沒關系”
講述人:盧章雄(89歲,澳門英記茶莊掌櫃,現居澳門)
盧章雄(右二)和他的兒媳婦向記者憶述澳門英記茶莊銷售六堡茶的曆史。
1938年,我只有10歲,因爲日軍侵華,我跟隨母親從廣東順德大良的老家走難到澳門,投靠我的堂哥盧濤,在英記茶莊幫忙。澳門英記茶莊的創始人就是盧濤,我走難來到澳門的時候,他已經經營英記茶莊三年多了。
我剛來澳門時,當地專營茶葉的茶莊數量很少,規模大的就是“祥珍”和“英記”,另外還有一些既賣茶葉又賣香煙的雜貨鋪,比如“正興”“正蘭”等茶莊。當時,我們茶莊銷售茶葉的品種很多,包括龍井、鐵觀音、六安茶、普洱、六堡茶等,其中六堡茶的價格最便宜,雲南普洱當時的售價是六堡茶的兩倍多。在我看來,六堡茶和普洱茶口感相近,只不過普洱茶名氣更大一些,我們當地人還因此把六堡茶當做“經濟普洱”。
當時,澳門還沒有什麽茶樓,都是一些小茶棚和小茶寮,工人上工前就去這些茶棚茶寮裏吃東西,然後喝茶消食。因爲當時澳門的工人比較多,所以這些小茶棚和小茶寮的用茶量也很大,而且用很多低價的六堡茶。當時這些小茶棚和小茶寮都是一包包地要茶葉,每包大約幾斤重,用完了又來要貨。三水(澳門一個地名)當時很偏遠,有很多工廠和茶寮,我經常去那裏送貨。另外,當時澳門許多普通居民家庭也會來英記茶莊購買茶葉。
抗日戰爭結束後,我曾經回了一趟順德老家,發現當地已物是人非,沒有什麽活計了。于是,我又回到澳門,回到“英記”跟堂哥做茶葉生意。
以前的六堡茶都用大竹籮裝,我們收貨時,茶葉已結成一大塊。這些茶葉在門店散賣時,我們必須先把整籮筐的六堡茶鑿碎,再將它一點點掰散後才能賣。以前,英記茶莊最多的時候有10個工人,其中有制茶師傅、送貨工人,也有專門負責鑿碎六堡茶的雜工。工人用斧頭把六堡茶劈碎後,兩個女工就把大塊的茶葉放在竹制蒸籠裏,在竈頭上一層層地疊起來蒸。茶葉蒸過以後就軟了,制茶師傅將它們抖散開來,按不同檔次歸類。茶葉晾幹後,就可以放在門店出售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的茶樓酒樓不斷增多,我們也賣了很多六堡茶給那些茶樓。賣給茶樓的六堡茶,我們一般不會鑿碎,而是用板車直接運給對方,茶樓有人會對茶葉進行再加工。那時候茶莊的茶樓客戶中,買六堡茶最多的是遠來茶樓。也有一些像“冠男”“六國”那樣的茶樓,要求我們把茶葉加工好再交貨。當然,對方會支付額外的加工費。這時,我們的制茶師傅就要用大蒸籠把砍碎的六堡茶蒸軟打散,等晾幹以後再由女工分裝入袋,每十斤左右裝一袋,這樣茶樓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我記得1950年之前,我們加工制作的六堡茶曾運往香港銷售。
1950年以後,我們仍然經銷六堡茶,但訂購茶葉的模式已經改變。澳門街上出現了“茶葉經紀”,這些經紀人多數從香港過來。我們選定茶樣後,對方就會從香港把貨發給我們。1956年至1966年,我們曾向代理內地茶葉出口澳門業務的南光公司進口茶葉。後來,南光公司想將茶葉進口代理業務交由有實力的商家負責,也曾征求我們的意見,我堂哥因爲年紀大等原因,沒有接下這個茶葉進口代理權。1966年,南光公司把這個代理權交給了華聯茶業公司。在這之後,我們茶莊主要從香港入貨,香港的“元亨”“東榮行”“永生祥”等茶莊一直供貨給我們。那時候,由于六堡茶比普洱茶便宜,因此澳門很多茶樓雖然使用六堡茶,但其中不少商家把六堡茶當做普洱茶來賣。
澳門英記茶莊與香港英記茶莊雖然同名爲“英記茶莊”,但兩間茶莊沒有任何關系。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商標注冊一說。剛開始時,澳門“英記”有很多股東,我堂哥盧濤是其中之一。隨著時間推移,股東們逐漸退股,最後就剩下我堂哥一個老板。後來,堂哥把股份交給我,讓我去澳門中華總商會登記注冊。1976年左右,我堂哥去世,之後,我正式接手經營“英記”。那個時候,由于進貨渠道等原因,我們逐漸不做批發,而改做門店零售生意。
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一直經銷六堡茶。20世紀90年代以後,整個澳門和香港都很難找到六堡茶的貨源,我們也進不了貨。尤其是1989年和1993年,澳門兩次遭遇大水災,我們的茶莊也被淹了,由于轉運不及時,儲藏在店內的舊六堡茶全部毀于一旦。如今,只剩下當年用來砍鑿六堡茶的斧頭和鐵釺。之後,我們不再賣六堡茶。
現在,整個澳門的老茶莊只剩十月初五街裏的“英記”和“華聯”了。
“梧州到澳門的船以前都停靠南光碼頭”
講述人:賴展京(61歲,南光物流貨運公司董事長,現居澳門)
記者在采訪賴展京(右)。
澳門南光集團以前是國家外經貿部管理的直屬企業,成立于1949年8月。當時,國家爲了建立對外交流合作的窗口而專門在澳門創辦了這個企業。
澳門面積小,各類資源少,自給能力很低,所有生産和生活物資必須依靠內地供給。1950年以後,南光集團就負責代理內地面向澳門地區所有物資的出口交易。這些從內地輸出到澳門的物資,以來自廣東和廣西這兩個地區爲主,湖南也有少量供應。因爲當時梧州有水路可以連通香港和澳門,廣西的物資都通過梧州外貿口岸出口,所以有一段時間,梧州與澳門的關系尤爲密切,三蛇酒、蜜棗、龜苓膏等很多廣西的物品都是從梧州經香港運到澳門。
以前,南光集團下屬有幾家企業,如糧油食品公司、南洋貿易有限公司、五礦公司和貨運公司等,這些公司和梧州經常有業務往來。我自己就在貨運公司工作了40年。在這些公司裏面,南洋貿易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茶葉等土特産的出口代理。因爲這家公司有轉口貿易的業務,代理的內地物資除了供應澳門本地以外,還中轉出口到東南亞各地,所以就起名字叫做“南洋”。20世紀60年代中期,南光集團經過篩選,選擇了華聯茶業公司作爲澳門進口內地茶葉的代理商,六堡茶也由華聯茶業公司代理進口到澳門。
20世紀80年代,梧州到澳門之間重新開通了直航線。當時,來往梧州與澳門之間的船主要有兩種,分別是“自行船”和“渡輪”。“自行船”即裝配有發動機的散貨船,噸位在100噸以下,我們稱之爲“桂運”;“渡輪”的船型則比較大,噸位在500噸左右,我們稱之爲“桂駁”。這些船以前都停靠在南光碼頭卸貨。南光碼頭升級改造後,配套岸吊機械,船上貨品可以通過吊機運至岸上,貨品裝卸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廣西的貨品運到南光碼頭以後,貨主就要找“開櫃公司”憑單取貨。因爲當時大一點的船已經使用貨櫃了,所以這些專門幫貨主取貨的公司就被叫做“開櫃公司”。這些公司的貨車到碼頭提貨以後,會給貨主逐家送貨上門。貨物放置在碼頭的倉庫要繳納租金,爲了省錢,“開櫃公司”一般會在貨物到達當天將其提走。
20世紀80年代,糧油食品公司、南洋貿易有限公司、五礦公司和船運公司等整合成立南光集團。當時,從梧州到澳門的貨品每個月有1000多噸,但茶葉占比則無法統計,估計量不會很大,應該都是澳門十月初五街的茶莊訂購的。
以前,運抵澳門的六堡茶主要在澳門各大茶樓酒樓銷售,百姓家庭消費六堡茶比較少。據我觀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澳門許多傳統茶樓內都能看到六堡茶的身影。不過,澳門地區茶樓用茶量比較大的茶類是普洱茶和六安茶,六堡茶市場份額相對少一點。
20世紀90年代以後,內地物資的出口限制完全放開,不再需要南光集團代理。現在,南光集團仍是澳門的大型企業,不過已不擔負以前的行政調控功能。而且,公司雖然還有茶葉銷售的業務板塊,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就不再代理銷售梧州六堡茶了。
梧州到澳門的水上運輸線路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停航,因爲內地公路鐵路網絡不斷完善,梧州出口澳門的各類貨物,通過陸路運輸方式一天之內就能運到澳門,比船運快多了。時至今日,已很少有梧州商品用航運方式運來澳門。【采寫:西江都市報記者 蘇愛清 楊麥 龍天傳,攝影:本報記者 蘇愛清(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