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新加坡南端的丹戎巴葛一度是“天涯海角”。丹戎(Tanjung)指的是海角,巴葛(Pagar)指的是圍欄。顧名思義,丹戎巴葛是個在海角建立起來的圍欄。在新加坡舊地圖上,老巴刹、天福宮等老地標的前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商業金融區則建在昔日的海面上。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因爲廣東民路的發展,也讓這條路變得人聲鼎沸起來。雖說跟附近廣東人集聚的牛車水相近,但這條路卻跟早年的廣東僑民無關,而是早年由英國人調派到新加坡來負責守衛工作的印度兵的營地(Cantonment)。而如今丹戎巴葛更像個懷舊的曆史保留區,古風建築物營造出婚紗飲食一條街,翻新過的紅瓦建築呼喚起幾許老房子的回憶,老人家稱之爲“五腳基”。
圖片|網絡
五腳基是馬新街屋的特色,現代人已經很少叫“五腳基”了,而是直接叫做走廊或者騎樓。 “五腳基”之名源自英文 “five-foot way”,馬來文直譯爲“kaki lima”,早期海峽殖民地閩南人取其音轉化成“五腳基”。而實際情況是當時英殖民時期萊佛士制定街屋前的“行人道”寬度爲“五尺”(five feet),並正式定下“five-foot way”之稱。人們不了解英文中的“foot”和“腳”是同字不同意,于是“五腳基”這美麗的錯誤就延續到今天。
圖片|洪荒妹-攝于Tanjong Pagar 依稀可見當年的影子
最初的南方建築,沒有明顯的連貫性騎樓,也沒有現在人們所熟悉的五腳基,建築外觀不一致,正面建築線前後也沒有連貫,街道依然是主要的行人步道,部分建築前雖然有半開放式的空間,卻是私人空間,並非作爲公共用途的走廊。爲了解決這個“私人空間”的問題,1822年萊佛士在新加坡都市計劃修正中,明確提出街屋預留騎樓空間的規定。“所有新建的建築前面必須保留一個規定深度、長時間開放、連貫、具有遮蔽功能的廊道。此廊道寬5尺,不可置放私人物品。” 因爲這個規劃引起業主不滿,于是批准業主擴建廊上部分,形成了“騎樓”。這樣既能征用私人地段爲公共用途,又不損及業者的土地權益,因爲上面已有一層樓補了回去。算是皆大歡喜,也奠定了東南亞獨有的五腳基和騎樓建築特色。
圖片|洪荒妹-攝于Tanjong Pagar 南洋風的五腳基窗戶
舊南洋時光
大坡是過去牛車水的別名。19世紀末,大馬路出現了人力車。1930年代的大馬路則是廣東人金鋪林立,馬路兩旁的屋子組構成今日的外型。多年來,牛車水是個華人和印度移民兼容並蓄的社區,現在牛車水已經成爲世界聞名的唐人街,而旁邊則是小印度。
圖片|網絡
(19世紀末的牛車水大馬路(South Bridge Road),高聳的宗教塔樓與人力車形成別具一格的風景線。攝于國家圖書館特展。)
馬裏安曼興都廟
目前在新加坡領取工作准證的印度客工超過十萬人,占比9.2%。你經常能在在組屋區樓下看到他們打掃搬家具, 在大型活動場所清理垃圾,在船廠建築工地搬運維修。一些勤勞的客工還會在周日晚上到組屋停車場爲居民洗車,乘著夜間以勞力賺取外快。洗一輛車每月賺取$40左右,如果能夠在一個停車場洗上二三十輛汽車,每個月就多了上千元的收入,可能比正業更可觀。千裏迢迢,離鄉背井到新加坡來無非是爲了求財討生活。
1827年落成的馬裏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就是爲了那些來自南印度納德邦(Tamil Nadu)的社群服務。廟宇成爲初臨本地的移民的落腳處,並提供短期住宿,直到他們找到工作爲止。這裏也是本地唯一爲信徒主持婚禮儀式的場所。嬰兒滿月時,父母親抱著愛情結晶來到廟裏,接受神靈的祝福。
泰米爾文的Mari是“雨”,Amman是“女神”,因此諸神馬裏安曼就是教徒信奉的雨神。在古印度這個農業社會,大家都希望風調雨順,莊稼有好收成,因此雨神地位崇高,受到萬民的敬仰。印度有超過90%國民信奉興都教。就宗教信仰而言,女性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但是畢竟宗教與傳統文化還是有一段距離。雖然印度早已有一套保護婦女兒童的法律,在一些落後的地區,婦女依舊受到歧視,法律往往只是一紙空文。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其路何其漫漫。
圖片|網絡
佛牙寺
跟兩百年曆史的印度人宗教場所相比,2007年落成的佛牙寺龍華院顯得格外新穎,也莊嚴宏偉多了。金碧輝煌的四樓大廳供奉著佛祖的臼齒,訪客只可隔著玻璃遠觀。
佛牙寺供奉的是彌勒佛,也是未來佛。根據佛經記載,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來到人間救濟衆生的佛。一般見到的彌勒佛的形象量大福大,心廣體胖。大肚彌勒佛是宋代才流行開來的,大肚能容天下事,提醒世人學習包容。龍華院大殿供奉的彌勒佛並不肥胖,相信現在的寺廟已經很少類似的造型了。
佛牙寺所在地是以前的死人街(沙莪巷,Sago Lane),福壽殡儀館、郭文殡儀館、福壽養病所、棺材店、紙紮店、香燭店林立,彌漫著屍臭味和濃濃的防腐劑的氣味。白天,出殡的樂隊演奏著當下最流行的樂曲;入夜,街道上塞滿奔喪的人潮,麻將、鼓樂、哭嚎、誦經,上演著另一類生活交響曲;清晨,清道夫將綠寶橙汁的玻璃瓶、黑瓜子、花生殼和酸甘糖收拾幹淨,等待另一輛棺材車的到來。佛牙寺就座落在過去送終的地方,每天有高僧爲孤魂超度,可謂功德圓滿。
圖片|網絡
路過的時候,不妨找找這些壁畫。左下角那張還是一個溫馨的小故事呢,舊時代的時候,有些老人不識字,爲了聯系子女,便向寫信人尋求幫助,借別人的筆寫出一封思念的信。
圖片|洪荒妹-攝于牛車水
如果運氣的話,還能坐個敞篷觀光車,雖然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