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市的萬壽宮,建于東晉,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觀,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曆史。是爲了爲紀念東晉名道許遜而建的。
萬壽宮,這個聞名中外的響亮名字,它的曆史源遠流長,它的文化底蘊極其深厚。“萬壽”一詞最早源自我國古代經典文獻《詩經》中的“萬壽無疆”,本爲平民百姓恭祝領主貴族階層健康長壽的頌詞,後來多用祝天子帝王長壽不老的贊語。後經儒道學者演繹發展,成爲追求長壽或長生不老的人生理念或仙家思想。由于受古代醫經、經方、神仙術、房中術等等影響和過度鼓吹,一些迫求長壽成仙的國君帝王,希望通過祀神、修煉、煉丹、尋藥等方式,謀求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的秘訣。從戰國時的燕昭王、齊威王到秦漢時的秦始皇、漢武帝,莫不夢想成仙。東漢末至魏晉時期,道教創立並得到發展,一些道士以治病、救人、消災延壽爲目的,紛紛聚衆結團。于是道團、道派開始出現,而供道士祀神祈禱、修煉的場所便相應出現,民間稱之爲“幽室”、“靖舍”或“靖室”,皇家則稱爲“館”、“觀”。
南昌象湖萬壽宮
唐宋時期皇帝崇老好道,或建“萬壽宮”、“萬壽觀”、“玄元宮”,“仙源萬壽宮”、“西山玉隆萬壽宮”、“南昌鐵柱觀”。延至元明清時期,萬壽宮觀或興或衰,不斷演繹傳承。以道士修道祀神爲主要功能的宮觀文化,加上“萬壽”二字,其用意旨在祈求帝王萬壽無疆,確保皇家天下永享太平。追求長壽的觀念自然而然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民衆思想意識,于是長此以往,在中國曆史上逐漸形成一種以“萬壽”爲主題的中國長壽文化傳統和以“長生不老”爲目標的中國道教文化體系。
江西萬壽宮與其他地方道觀有所不同,最早並非由皇家或朝廷主持的宮觀,而是由江西民間自發祀奉許真君的廟宇。許真君,即許遜(239-374年),東晉豫章郡南昌人,(今江西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附近)人。晉朝著名道士,道教淨明派祖師,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並稱道教四大天師。因許真君爲民衆做了許多善事好事,爲民衆除害造福,所以江西人尊他爲“福主”菩薩,成了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于是民衆自發建造廟宇。
祀奉許真君的萬壽宮,在南昌城內有三座。其一:玉隆萬壽宮,建于晉孝武帝甯康二年(374年),在南昌市新建區西山鎮逍遙山南,人們習慣上稱之西山萬壽宮。東晉時爲許仙祠,南北朝時改爲“遊帷觀”。北宋真宗皇帝賜匾,升爲玉隆宮。其二:妙濟萬壽宮,又稱鐵柱萬壽宮,建于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毀于1970年“文革”期間,該宮被拆除,舊址爲第二十一中學,現只剩殘垣敗壁。現在的萬壽宮商城就坐落在鐵柱萬壽宮舊址附近。其三:目前南昌象湖風景區的萬壽宮,位于象湖中的一座小島,總面積約60畝,被人們稱爲“祈福島”,在煙波浩渺中承載道家精神。
東晉時江西萬壽宮分布在南昌、新建(現南昌新建區)、永修、新喻(今新余)、萍鄉、新淦(今新幹)等地,計有十多處,後來江西各府、州、縣都建有萬壽宮。據有關專家初步調查統計,江西省內的萬壽宮約有600所左右,已經查到的就有580多所,大致分布如下:南昌地區有63所;贛北地區有85所;贛西地區有165所;贛中地區有52所;贛東地區有52所;贛東北地區有47所;贛南地區有115所。
萬壽宮作爲祀奉許真君的祠宇,飽經滄桑,屢廢屢興,並由南昌而至全省,由江西省而至全國,由境內而至境外,由國內而至國外,逐漸發展壯大,擴展繁盛,蔚爲大觀,形成廣布大地的各處的萬壽宮。按不完全統計,江西省內約有萬壽宮600所左右,已查明580多所;省外萬壽宮約有720多所,已查出670多所,遍布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縣鎮城鄉;境外台灣、國外新加坡乃至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均建有萬壽宮,總計在1300所以上。
萬壽宮,作爲一種廟觀,分布地區之廣,延續時間之長,涉及人員之多,文化內涵之豐,這在江西曆史上實爲罕見,在全國亦屈指可數。萬壽宮作爲江西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受到國內外贛籍人士的高度重視,也引起海內外各層人士的密切關注。南昌萬壽宮是江西的文化名片,是南昌的城市符號,是江西打造文化強省的重要載體之一,是能夠在全國叫得響的江西品牌。
由此看來,萬壽宮不只是供萬民祀奉神靈的宮觀,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內涵豐富、功能多重而效應彌強的文化現象。諸如生態鎮水的科技寓意,廉慎爲民的政治文明,救災拔難的宗教意識,淨明忠孝的傳統美德,愛國愛鄉的民族精神,表明萬壽宮所蘊藏的文化底蘊是十分深厚的。
2007年,“萬壽宮文化”入選爲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南昌萬壽宮文化,不僅僅是一份文化遺産,更是一種城市精神。曆史賦予南昌的諸多無形與有形的文化遺産共同構成了“萬壽宮文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