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柔佛古廟位于馬來西亞新山,至今已超過百年曆史,是新山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古廟建築有著濃厚的潮州建築風格。這是一座由潮州人所建的具有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開放給各幫華人膜拜的百年古廟。
柔佛古廟
大馬潮州人所建的世界文化遺産知名曆史建築柔佛古廟。當新山最大籍貫的潮州幫以寬大襟懷獻出潮州人創辦的柔佛古廟,並與閩、客、粵、瓊聯合一起慶祝遊神時,不得不佩服潮人的眼光及寬宏的襟懷,也使到柔佛古廟文化具有這個最大的特色。
柔佛古廟數萬人參與,聲勢浩大,盛況熱烈。它的特色是,以潮、閩、客、粵、瓊五幫共和慶祝遊神。大家各自擁有自己所屬的神明及隊伍,各幫擡著所屬神明的轎子,一路繞境遊行。其中兩個最突出的文化現象就是,潮州大鑼鼓表演最精致,福州大鑼鼓則是在新山被創造出來的。原來後者原本是福州舞龍隊的表演音樂,當與潮州大鑼鼓相遇時,一些有心人就仿效潮州大鑼鼓而創出福州大鑼鼓,就是增加鑼和钹的數量,由幾個增加到數十個。就這樣福州大鑼鼓在新山這個地方誕生了。
當福州舞龍鑼鼓遇到潮州大鑼鼓時,就擦出“駁枝”火花。前者模仿後者而結交出新的結晶品。文化本來就是通過交流、結交、交融、融和,或傳播、流傳、傳承而生死變化。
遊神的隊伍裏,舞龍舞獅特別多。柔佛是世界龍獅比賽冠軍的誕生地,這裏的龍獅表演藝術高居國際水平,而且經常會見到不一樣的舞龍出現。如氣球龍、風車龍、燈泡龍等等,花樣百出。
2
粵海清廟
粵海清廟(Yueh Hai Ching Temple),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廟之一,始建于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資創建。潮州人早期建廟的目的是爲維系南來謀生的潮州同鄉之間關系,保佑那些南來北歸的航海者能安然抵達目的地,同時爲自身及家人在異鄉祈求平安 。粵海清廟以潮州建築的風格和傳統形式建成,由左右兩間連接的祠廟構成,左祠是天後宮,供奉天後聖母(媽祖),右祠是上帝宮,供奉玄天上帝。
新加坡出現的第一所潮人古廟,是在乾隆初年由林泮所建的“粵海清廟”,初時只是一亞答屋。昔日初抵移民必到廟禮拜天後聖母,以答神恩。19世紀20年代,又被當時在暹羅、新加坡之間從事航運的王欽、王豐順等改建爲廟。隨著移民的日增,天後聖母信仰在新加坡迅速傳播開來,香火也愈來愈盛。
粵海清廟的特別之處,不僅在于廟宇內極爲精美的潮州木雕和嵌瓷,還在于它是一座少見的“雙神廟”。右邊的廟是“天後宮”,供奉媽祖,左邊的廟供奉“玄天上帝”,也即潮州人口中的“老爺”。也因爲這樣,廟所在的菲利普街(Philip Street),也被稱爲“大老爺宮頭”,而廣府人則稱之爲“孖廟街”。孖,乃雙生之意。
粵海清廟雖然是潮州廟,但其影響早就超越了潮州人這個方言族群。十九世紀中葉,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每年都要在當時的“大坡”舉行大遊行,從當時的報道看,和現在潮汕地區的“營老爺”的風俗非常相似。而遊行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粵海清廟。大遊行早已不限于特定的方言族群,而成爲了包括馬來人印度人歐亞人在內的各種族的大聯歡。
3.泰國現有潮汕俗神三山國王、宋大峰祖師、龍尾爺等廟宇多達幾百座,僅祀潮人先賢翁萬達的“英勇大帝廟”就超過40座。這些多由移居泰國潮人從家鄉帶去香火立廟。還有當地人民爲潮人先賢立廟,如湄南河畔的“鄭皇廟”(祀鄭達信)和北大年的“靈慈聖宮”(祀林姑娘),常年香火不斷。特別是“靈慈聖宮”,號稱“泰國華人第一聖廟”。
龍蓮寺
龍蓮寺,又被稱爲“龍蓮禅寺”,位于泰國的首都曼谷之縣的石龍軍路,屬大乘佛教的佛寺。它在1871年建立,整年香火不絕。屬漢人移民在曼谷最早建立的佛寺。龍蓮寺的開山祖師續行是廣東潮州人,少年時受戒爲僧, 精研佛法,因仰慕暹羅爲著名佛邦,于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南渡。初駐曼谷耀華力路谷鬥巷觀音宮(現改爲永福寺),宣揚中華禅宗,善信日衆,名聲大噪,引起了暹羅五世皇朱拉隆功陛下的贊賞和重視。西元1863年續行大師根據華僑的意願提出按中國傳統禅院式樣在唐人街石龍軍旁修建龍蓮寺的計劃,得到朱拉隆功陛下的支援並撥地建寺。
這個寺廟爲什麽叫做龍蓮寺呢? 原來,這與華僑的開埠有很大的關系。 傳說,早在清朝初年的紅頭船時代, 廣東潮汕澄海縣程洋崗的龍蓮(雙心蓮子),已是遠銷泰國的物品之一, 它既可治小孩驚風腹瀉,又可抑制血壓、軟化血管,更可作品嘗的清甜高級飲料。原來寺廟的位置上,就是聚集售賣龍蓮子的地方。 後來,由于曼谷不斷擴大,市場逐漸外移,商販的購售點也分散了。 華僑先輩們選中這個地方建立寺廟,就命名爲龍蓮寺了。
4
本頭公廟
美國德州本頭公廟占地面積相當大。我們到達時,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層花崗岩牌樓,紅色琉璃瓦屋頂,上面用黑色大理石镌刻著四個金色大字“潮州會館”,四根方形石柱柱身自右至左分別刻有:“福庇僑民事業旺,潮瀾壯闊菁英會聯敦誼,州際廣揚鴻圖館聚鄉親,德延子孫吉祥興”。牌樓背面刻寫的是“本頭公廟”,柱身自右至左镌刻著“公德綿延鄉民納福,本源佑庶公顯神德,頭緒保民廟昭昌祥,廟宇端莊黎庶安康”,顯然是以“本頭公廟”作爲冠首的兩副對聯。走過牌樓,面前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央,大殿前面,有一個用漢白玉砌成的圓型小池,中間是一尊漢白玉觀音塑像,四周則是十二生肖和四大天王,每尊塑像正面都有一塊方形小石碑,刻寫著塑像及其捐建人的名字。廣場右側立著一些藝術石雕,上面也刻寫著捐建人的名字。其中有一大型九龍石雕,頗引人注目。迎面五座相連的宮殿式建築群,紅瓦白牆,高低起伏:從左起是佛藏殿思宗祠、中山中文學校、本頭公廟、耆樂互助中心、德州潮州會館。中間的本頭公廟是最大最高的建築物,左右兩端次之,中山中文學校和耆樂互助中心則最小最矮。據會館負責人說,整座建築群是專門從潮州請工程隊來建造的,紅色琉璃瓦的屋頂、金漆木雕鑲嵌的神座、潮繡裝扮的神殿供桌、富麗堂皇的大殿,無不體現出潮式神廟建築的特點。
德州本頭公廟大殿正中供奉的本頭公塑像,是一慈祥老人,笑容可掬,幾縷胡子長及胸前,左手拿著元寶,左手扶著如意,端坐于用金漆木雕裝飾的神座中。神座上書“德老”二字;左右有對聯:“福澤廣披萬衆心,德惠齊頌人間情”,均是潮州顧繡品。兩側還供奉著玉皇大帝、武財神、太歲星君、濟公活佛、齊天大聖、玄天上帝、天後聖母、福德正神、觀音菩薩、注生娘娘、惠德夫人、廣澤尊王、文財神等神明。環顧其中,頗感這裏的神明真是體恤民衆,集體坐班,一站式辦事,方便各方善信訴求。
20世紀70年代,因印支難民潮而移居到歐美的潮州人,也把佛教帶到了歐美地區。來到美國南加州的潮州鄉親,行李甫卸,家居稍安,就忙著張羅建立佛學明月居士林,設立觀音精舍,以滿足大家禮佛之需。從印支來到法國的潮州人,專門在潮州會館和華裔互助社中設立佛堂,供鄉親做佛事。法國潮州會館的禮佛組,不但主持佛堂的佛事活動,還先後請來中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泰國等地的佛教名師到法國弘法。1994年,潮州會館與中國佛教協會、歐洲時報社、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共同在法國巴黎主辦中國佛教文化展,成爲轟動法國的一件盛事。澳大利亞悉尼的潮州人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建造了雪梨佛光山南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