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僅生活在一個五顔六色的世界,環境中更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了聲音的存在,我們才能聆聽婉轉鳥鳴,欣賞動人樂曲。以及更重要的,信息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遞。
除此之外,在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裏,包租婆甚至用可怕的獅吼功擊退來犯的琴魔殺手二人組。看完電影問題來了,是什麽聲音有這麽強大的殺傷力?
圖 | 電影《功夫》片段
人耳能感知的聲波頻率在20到20000赫茲之間,在20000赫茲以上,人耳聽不到的聲波屬于超聲波;而20赫茲以下,則屬于次聲波的範疇。這樣的劃分標准與電磁波中的可見光類似,均以人類感知的主觀標准劃分。聲波中最具有獅吼功那種傷人潛力的,無疑就是本文的主角——次聲波。
—— 次聲波的特點 ——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産生、並通過介質傳播的,是一種典型的機械波,傳播的實質是機械能在介質中的傳遞。
聲波在空氣中的傳遞示意(將空氣簡化爲氣體分子)
從次聲波的頻率定義中不難看出,它的波長比超聲波、可聽聲高出數個量級。這樣的特性,使得次聲波不易被水和空氣等介質吸收,也能繞開某些大型障礙物發生衍射,當然也不易衰減(能量的衰減速度與其頻率平方成反比)。在聲學中,衡量聲波的兩個重要屬性是頻率(Hz赫茲)和強度(dB分貝),而次聲波的衰減速率非常之低,例如10赫茲聲波的衰減速率僅有0.011分貝/公裏(30攝氏度、10%濕度的空氣環境下)。
在自然界中,許多地理地質現象都是典型的次聲波源,如地震、火山爆發、海嘯、隕石墜落、泥石流等,往往能記錄到與事件相伴隨的次聲波。
在生物界中,雖然人類聽不見次聲波,但一些動物不僅能感知,還能很好地利用次聲波。這一功能集中在大象、長頸鹿、鯨魚等體型較大的動物,由于它們寬大的顱骨尺寸帶來的較大耳距,聽覺範圍一般都能下探至次聲波頻段。
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收集了大象之間的交流音頻,通過軟件將其轉換成可視化聲譜。圖爲兩頭非洲象交流的聲譜圖像,白線是20赫茲的次聲波阈值線,可見有部分波頻下探至次聲範圍。圖 | 參考資料[3]
—— 次聲波與人體 ——
在許多文藝作品中出現過次聲波“殺人”的描述,這是一種共振現象的體現。人體許多器官固有的振動頻率處于次聲頻率範圍內,例如頭部爲8-12Hz、眼球爲19Hz、心髒爲5Hz、胸腔爲4-6Hz、腹腔爲6-9Hz、盆腔爲6Hz。當生物體處于次聲環境,且聲壓達到一定強度,其作用頻率與生物體組織器官的固有頻率相同時就會出現共振反應,此時次聲波産生的刺激最大。
若你面對著一個19Hz的喇叭,即使將音量調到100dB,你也無法聽到它發出的聲音。但由于19Hz正是人眼的共振頻率,你將會發現眼球出現晃動震顫,視力變得模糊。而如果暴露在5Hz、177dB的聲波下,人將感到難以呼吸,並産生惡心嘔吐等症狀,心肺受到一定損害。
次聲波對人體機體的作用機制中,物理上的共振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但與我們平常的認知不同,次聲也會引起生化層面的損害,例如損傷組織結構、影響細胞正常的代謝分泌功能等。
《呐喊》 [挪威]蒙克 1893
名畫《呐喊》中的血橙色天空和怪誕的扭曲線條,充分展示了人物內心的壓抑與恐懼。近年有學者經查證史料後認爲,它其實是一副寫實成分很重的作品,那血橙色的天空並不是作者蒙克腦海中的幻像,而是來源于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副産物,噴發的巨量煙塵直沖大氣平流層,幾乎彌散到了全球,歐洲多地明確記載了當時的血色夕陽。火山産生的次聲波圍繞了地球三四圈後才消失,幸好蒙克距離印尼上萬公裏之遙,若是近距離遭遇次聲波,那麽油畫中人物的痛苦將成爲真實場景。
——次聲波武器可行嗎——
自然界中,極高強度的次聲波可能對人體産生傷害,若用于制造武器,還能具備穿透力強、隱蔽性高、作用距離遠等優勢。
次聲武器根據設計理論一般分爲兩類:器官型次聲武器和神經型次聲武器。前者采用與人體器官頻率相近的次聲波,使器官産生強烈共振,導致人體出現肌肉痙攣、髒器損傷甚至死亡;而後者的工作頻率與人類神經系統相重合,輕則影響目標人員的心理狀態、分散注意力,重則使人喪失意識、休克暈厥。
不過這種傳得神乎其神的殺人武器,爲什麽至今沒有投入實戰應用?應該說次聲波武器在理論上並不存在問題,但效果不一定理想。它的確能穿透防護裝甲,即使是堅固的鋼筋水泥建築物也不在話下。不過,如前文定義所述,次聲波能傳播得很遠,等同于它將能量作用到物體的效率很低,在遠距離上也難以保持較窄的波束寬度。從輸入功率的成本與實現效果兩方面來考量,次聲波武器的性價比無疑是偏低的,難以大量投入實戰。
在軍事中,次聲波的應用一般出現在核爆監測、以及火炮定位等。聯合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已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次聲波監測台站網絡,覆蓋頻率爲0.01至20赫茲,用于監測各國的核試驗情況。中科院聲學所亦聯合多家機構,在國內組成了廣域分布的大氣次聲波監測陣列網絡。
早在二戰期間,已出現了現代次聲定位技術的雛形。若敵方的炮火陣地布設在隱蔽的山谷或掩體工事中,雷達乃至激光等基于電磁波的探測技術均難以探知,但發射時炮口産生的次聲波卻無處遁形,經分析後可獲取發射點的定位。
—— 次聲波的用武之地——
次聲波在防震減災中應用較大,例如在地震與火山這兩個典型場景中,具備不可替代的指示性及預測性意義。
次聲波與地震。大氣次聲波與地震現象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不僅地震事件會引發次聲波,震前亦有可能出現次聲波異常。研究者利用寬頻帶傳感器陣列組成廣域分布網絡,對次聲信號的波形、圖譜等觀察分析發現,它與地震事件密切相關,且通常以一組或多組的間歇性規律出現,頻率主要在0.001Hz-0.02Hz之間。
2004年蘇門答臘9級地震引起的海嘯波及了印度洋大部沿岸。北京工業大學地震研究所臨震前檢出次聲波異常信號(虛線框內),波動異常持續近350s,頻率集中爲次聲頻段圖 | 參考資料[8]
不過,只有當地震釋放的能量極大且能量具有超大輻射面積,才足以産生異常信號特征的次聲波,加之地質結構及形成機制等因素,曆次地震事件均存在個體差異,次聲波還不足以成爲一種精准的常規預測手段,但次聲波監測無疑對地震分析具有實際意義,特別在大型地震中,是避免余震帶來二次傷害的有力措施。
次聲波對地震勘探的貢獻遠不止上述途徑,例如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的研究顯示,地震産生的次聲波可在大氣電離層造成總電子量擾動,模型與地震事件有較好的擬合度,揭示了二者間的對應關系。
次聲波與火山爆發。一般而言,火山爆發越劇烈,震前異常次聲波的幅值越大。通過對地震波(次聲波)和地震時長的監測,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出火山內部的結構,並預測火山爆發的時間。2010年依靠次聲波傳感器陣列,成功預測了意大利埃特納火山的57次爆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也將次聲波陣列組網,用于監測東南亞範圍內火山的異常活動。
針對印尼Sangeang Api火山(紅色三角形)的次聲波監測。多個監測站(綠色正方形)檢出該火山噴發事件方位角誤差±10°內的火山次聲波信號以紅線標示圖 | 參考資料[10]
不僅在防震減災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次聲波技術在科研工業中的身影也頻繁出現,大到岩石圈、海洋圈乃至大氣圈的勘探分析,小到油氣管道、橋隧工程的探測定位,生産中還可常見用于鍋爐清洗的次聲除灰,以及鋼鐵線材的次聲冷卻,而且這些方法普遍具有能耗低、無汙染的優點。
次聲波還有許許多多的應用領域,一言以蔽之,歸功于較長的波長、不易衰減的特性,使其展現出了獨門神通。隨著技術不斷的融合演進,或許我們不一定能見到震懾人心的次聲波武器,但次聲波在工程科學領域發揮的作用,無疑將愈發廣闊。
參考文獻:
[1]關定華. 神秘的聲音世界.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捕捉地震中的次聲波. 中科院聲學所. 2018.05.12.[3]Dina Temple-Raston. Elephants Under Attack Have An Unlikely Al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rnell University. SPECIAL SERIES. I’ll Be Seeing You. National Public Radio. OCT.2019.
[4]莊志強,裴兆輝,陳景藻. 次聲生物學效應的相關機制. 疾病控制雜志. 2005.08.
[5]林琳,楊亦春. 大氣中一種低頻次聲波觀測研究. 聲學學報. 2010.03.
[6]趙玉潔. 聲測定位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電子部十四所情報信息中心. 聲學與電子工程. 1993,(04).
[7]羅勇,高勇. 聲學效應用于大口徑火炮的聲測對抗. 火力與指揮控制. 2008,(02).
[8]鄭菲,林春,陳維升. 地震次聲波研究——以蘇門答臘俯沖帶上的大地震爲例. 科技導報. 2015,33(08).
[9]P. A. Inchin, J. B. Snively, Y. Kaneko, M. D. Zettergren, A. Komjathy. Inferring the Evolution of a Large Earthquake From Its Acoustic Impacts on the Ionosphere. AGU Advance. Vol.2. June 2021.
[10]Anna Perttua. Benoit Taisneab. Silvio De Angelisc. Jelle D.Assinkd. DorianneTailpieda. Ross AdrianWilliamse. Estimates of plume height from infrasound for regional volcano monitoring.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Volume 402, 15. Sep. 2020, 106997.
圖文:林濤
審核:武帥兵(中國科學院聲學所 副研究員)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地震三點通”
關于次聲波的知識
小朋友們都了解了嗎?
更多豐富的科普知識
歡迎關注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聯手北京市地震局
共同打造的
《給孩子的30個奇妙地震故事》
精品課程
每天一個趣味小故事
科學智慧不斷增長!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資源
速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