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阿希姆•舍恩巴赫,一名德國海軍總監,近日放出的一番言論引爆西方輿論界,也直接惹惱德國、中國、烏克蘭三國。
過了把嘴瘾後,結果是舍恩巴赫主動請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評論“咎由自取”,烏克蘭外交部召見德國駐基輔大使,連德國國防部都急著與舍恩巴赫撇清關系。
❖ 中方評論:不僅荒謬,而且極其危險
先來回顧他說了啥。
1月21日,舍恩巴赫在新德裏參加了印度軍事智庫就“德國的印太戰略”舉行的研討會。在研討會上,舍恩巴赫發表了主旨演講並回答提問,其中對印太和歐洲局勢,以及俄中議題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鏡”。
舍恩巴赫聲稱自己是“極端的羅馬天主教徒”,因此視“中國爲敵人”,號召聯俄制華。他認爲,“我們,印度和德國,需要俄羅斯,因爲我們需要俄羅斯來對抗中國”。
他說,中國“不是一個我們曾經以爲的友好的國家”,而是“比對手更甚”,是比俄羅斯“更大的威脅”。他還妄言,中國試圖“分裂歐盟和北約”,“這必須予以終結,而最終唯一的出路是運用武力。”他認爲印度必須打造一個廣泛的抗中聯盟,“我相信,會有戰爭,或許不會在未來一兩年,但會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裏。”
在一個追求和平的年代,這位德國軍事將領卻公然鼓吹戰爭,這讓德國媒體都大爲不解。《南德意志報》評論稱,舍恩巴赫的言論簡直是“一種結合地緣政治熱情和宗教陰謀論的無法理性解釋的混合”。
在今天(1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在回答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有關提問時表示:他發表的言論是典型的宗教極端言論。在和平與發展是時代潮流的今天,公開鼓吹以宗教劃分陣營,煽動仇視敵對思想的言行,是開曆史倒車。這不僅荒謬,而且極其危險,應受到國際社會一致譴責。我注意到他已辭職,他這是咎由自取。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是舍恩巴赫第一次發表對華負面言論。舍恩巴赫去年3月剛被任命爲德國海軍總監,官階相當于總司令。去年12月,舍恩巴赫在新加坡參加講座時就妄稱,“中國是不斷增長的霸權國家,正在利用其權力和金錢向歐洲推進,對國際秩序施加壓力”。他還聲稱,德國海軍護衛艦“巴伐利亞”可能下次“會在雙邊基礎上通過台灣海峽。”而此次舍恩巴赫在印度參加研討會的緣由是, “巴伐利亞”號巡航印太海域,在印度孟買停靠、訪問。
不過,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注意到,趙立堅雖然批評了舍恩巴赫本人,但接下來對中德關系的評論卻依然以“合作”爲主基調,並沒有將這一位海軍總監言論的負面影響上升到中德關系大局。
趙立堅強調,中德是全方位戰略夥伴。德國新政府成立以來,中德領導人密切互動,一致認爲應堅持從戰略高度把握兩國關系大方向,以務實態度積極推動兩國務實合作。雙方商定將以2022年慶祝建交50周年爲契機,加大溝通合作,擴大互利共贏,攜手應對挑戰,爲全球治理作出應有貢獻。
就在5天前,1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德國新任外長貝爾伯克舉行視頻會晤。中方發布的消息稿提到,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就人權、民主等議題進行平等對話,增進相互了解,不搞“麥克風外交”。貝爾伯克說,面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德中合作意義重大。德方高度重視中方在國際上的重要作用。
❖ 烏克蘭評論:無法接受
如果說,對于舍恩巴赫的言論,中方從大局出發,依然在強調穩定中德關系,但此番言論對德烏關系,甚至對西方內部陣營造成的沖擊則更爲嚴重。
目前,俄烏緊張局勢牽引全球的注意力。俄羅斯已在烏克蘭邊境集結10萬大軍,美國國防部稱,目前有約8500名美軍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以便在必要時部署到歐洲。美英德等多國都宣布開始啓動外交人員撤離行動,俄美烏的調門越來越高,形勢急轉直下,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處在風暴眼的烏克蘭,此刻最需要美歐的堅定支持,但卻屢屢因不能感受到這種“堅定”而不安。
舍恩巴赫說,“烏克蘭已經失去了2014年被俄羅斯吞並的克裏米亞半島,永遠也拿不回來了,這是事實。”他還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理解,“眼下他真正想要的是尊重……他需要尊重,就給他尊重是很容易的,而且可能也是他應得的。”
舍恩巴赫的言論在烏克蘭引起極大憤怒。烏克蘭外交部就此事召見德國駐基輔大使,表示“無法接受”舍恩巴赫的表態。此前烏克蘭外交部長已對德國政府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表示不滿,“我們對德國政府不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武器的立場深表失望”。
烏克蘭駐德國大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這位海軍司令所言體現了“德國式的傲慢和自大狂”,令人匪夷所思。
在局勢如此敏感之際,舍恩巴赫的言論令德國政府都兜不住。德國國防部對舍恩巴赫辭的言論公開批評,表示這並不是德國政府的立場。
舍恩巴赫本人道歉、請辭。他在聲明中說,“我認爲此舉(辭職)是必要的,以避免對德國海軍、德國軍隊尤其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造成進一步的損害。”
事實上,舍恩巴赫的言論損害的不僅是德國,還暴露了在與俄羅斯對峙中,整個西方陣營的裂痕。
《每日鏡報》指出,在柏林在烏克蘭沖突問題上本已左右兩難的情況下,這位海軍司令“讓德國政府陷入尴尬境地”。《科隆總彙報》指出,舍恩巴赫不是捍衛烏克蘭主權不可侵犯、對侵略者指明紅線,而是稱克裏米亞半島就這麽“丟了”,無異于削弱西方陣營的談判籌碼。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舍恩巴赫之前,美國總統拜登的言論已經讓烏克蘭深深不安了。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唐萍
1月19日,拜登在談到烏克蘭局勢的時候說到,“如果俄羅斯入侵,它將被追究責任,這取決于它的所作所爲。如果只是一個輕微入侵,那是一回事,然後我們要爲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而爭吵。”
此番言論讓烏克蘭總統大爲憤怒,他發推特表示,沒有“微不足道的侵占和小國”,就像沒有“小犧牲”或“失去親人的悲痛”一樣。
事後,拜登又找補說,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的任何形式都將被視爲入侵。莫斯科將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
但這足以撫平烏克蘭的不安嗎?從美國總統到德國軍事高官,屢屢暴露的“退縮”意願,不僅傷害烏克蘭,也延燒至美國的領導力和西方的團結。
去年的阿富汗大撤退已經讓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對盟友的信譽蒙上陰影,今年的烏克蘭危機,外界普遍將其視爲對美國和北約底牌的一次測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烏克蘭能不能“挺過這次危機”,本質是看美國和北約夠不夠挺烏克蘭。
作者丨唐萍,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