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物種日曆第一次介紹中國鲎[hòu],已經過去近3年。中國鲎的知識在前述文章[點擊查看中國鲎舊文]中已經十分詳盡。三年過去了,中國鲎的生存與保護又有什麽改變呢?
命運多舛的中國鲎 | 林吳穎
值得欣喜的是,自2月5日,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公布,在中國分布的兩種鲎科動物——中國鲎、圓尾(蠍)鲎終于已經正式升級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鲎的研究者和保護夥伴們紛紛雀躍、涕淚齊下。這是自2019年3月中國鲎正式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升級爲“瀕危”(EN)之後,又一新的保護依據,而且將會是更有力的法律保障。而在此之前,中國鲎僅僅是在福建、廣東、廣西、江蘇等省份被列爲省級重點保護動物,保護力度非常薄弱。
新的保護動物名錄中,兩種鲎終于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不過,可能更多人看到之後還是會一臉懵——這是個啥生物?這麽奇怪的生物到底有什麽好保護的?——是的,還是有許多人不認識這類被稱爲“海怪”、活得比恐龍還長久的藍血生物,因爲它真的太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了。除了沿海居民,一般人可能從未見過它們,甚至也不知道鲎是關乎每個人的健康的一大功臣,而且它的命運可能跟我們正在經曆的疫情也息息相關。
東南沿海地區不時能見到的鲎 | 劉思陽
標本裏的鲎的變遷
北京自然博物館裏有中國鲎的標本館藏,這些標本大都采集自中國南方海域鲎數量還不那麽稀少的時候。廣西海洋研究所的梁廣耀老先生在1985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北部灣鲎資源的初步調查》中, 記錄了1982年和1983年在兩廣地區的捕撈量都達到近20萬對。可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南方海域鲎數量的龐大。
繁殖期抱對的中國鲎 | 林吳穎
而30多年後的2018年,在美境自然捐贈給北京自然博物館一套中國鲎蛻的時候,中國鲎在北部灣的數量已經下降了90%以上。繼續捕捉成年鲎進行標本制作已經變得奢侈,而爲了減少損傷性,北部灣的鲎保護者們也僅能在幼鲎生活的灘塗上去撿拾鲎蛻(鲎長大需要蛻殼,留下像蟬蛻一樣的晶瑩透明外殼在灘塗上)。
幼鲎在灘塗上爬行,你能找得到它嗎? | 林吳穎
從小就與衆不同
每年的春夏交接之際,中國鲎就進入了繁殖期。它們會成雙成對從海底遊到沙灘上産卵,然後再回到大海裏,留下它們的卵埋在沙子裏等待孵化。這些卵不斷發育成熟,就進入了十分有趣的胚胎時期。在即將要孵化的卵中,三葉蟲一樣的胚胎被薄薄的卵膜覆蓋,在裏面自由的轉身、活動。剛孵化出來的一齡幼鲎繼續保持著三葉幼蟲的樣子,呈剔透的乳白色,沒有尾巴,直到蛻一次殼才會開始變成黑色並長出尾巴。
鲎的胚胎像三葉蟲 | 楊明哲
然而,蛻殼也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每一次蛻殼如同經曆一次涅槃,而一只中國鲎從卵到成年至少需要十年歲月。在這十年中,突破每一次蛻殼存活下來的,本身已是少數。
中國鲎每蛻一次殼長一“齡”,長到成年至少十年 | 陳章波
幼年時期的中國鲎,最喜歡在泥沙質的潮間帶灘塗上生活。它們在灘塗上覓食,也成爲許多水鳥的食物來源。慢慢長大的中國鲎會逐漸回到近海海底,等待成年後返回沙灘上産卵。周而複始,代代傳承,從遠古直到今日。
中國鲎的生活史 | 林吳穎
造福人類犧牲自己?
然而,世界上多的是躲得了小行星但躲不過人類的活化石。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發現鲎血對細菌內毒素有著敏銳的監測能力,鲎血就被廣泛的應用在醫學領域,用于制作鲎血制劑以檢測醫療儀器、試劑是否被細菌汙染。鲎血制劑的發明大大造福了人類的醫療健康,尤其在疫苗領域,幾乎所有的疫苗在投産時都需要進行鲎試劑的檢測,以確保注射到人體內的疫苗是未被汙染的、不會危害人體健康的。
被大量捕撈的美洲鲎 | Wikipedia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12月發布的《全球疫苗市場報告》顯示,即使在還未完全考慮新冠疫情對疫苗的需求的情況下,全球疫苗市場的潛在發展趨勢還是普遍增長的,且增長的趨勢十分顯著。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特殊影響下,未來的疫苗需求量只有可能比現有的更高。
全球疫苗市場在這個十年會普遍增長(藍色爲2019年的市場價值,黃色爲預計的新增部分) | WHO
如今疫苗的細菌檢測絕大多數都依賴鲎試劑,也就意味著鲎試劑的未來需求也越來越大。根據大西洋海洋漁業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美洲鲎種群評估概況顯示,美洲鲎用于鲎試劑用途的捕撈數量近些年一直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大約在每年50萬只左右。而取血後的鲎還有約15%的死亡率,也就是說每年有約7.5萬只美洲鲎因鲎試劑産業而死亡。還有研究表明,取血後雌性美洲鲎的健康狀況還會影響到其繁殖成功率。這一切都可能對美洲鲎種群和整個生態系統産生影響。
在沙灘上聚集産卵的美洲鲎 | Justin Warner / Flickr
中國鲎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爲瀕危,其野外種群數量要比美洲鲎少許多,但也同樣面臨著鲎試劑開發的捕撈壓力。雪上加霜的是,中國鲎取血後沒有有效的監管手段來保障生存,往往導致取血後的鲎流入餐飲、放生市場等,導致這些被捕撈和取血的鲎死亡率幾乎是100%。
如今仍能在一些大排檔裏見到被售賣的鲎 | 肖曉波
而以上情況都還未考慮到新冠疫情可能帶來的更多的用血和野外捕撈需求。如果沒有可以替代鲎血的細菌檢測試劑,那麽全球的鲎種群都會遭受更大的捕撈壓力,而本來就千瘡百孔的亞洲鲎、尤其是中國鲎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鲎會有期
鲎造福了人類的健康,是當代醫學史上的重大功臣。但我們不希望因此就讓這個地球上生存了4億多年的海洋活化石在我們的時代隕滅。早在2003年,重組C因子(rFC)就被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合成出來用于替代鲎試劑,2016年這一合成替代品在歐洲得以應用,一些美國的醫藥公司也開始嘗試使用。但是2020年6月美國藥典又聲稱rFC的安全性還有待驗證、暫不能夠取代鲎試劑。因此,目前鲎試劑依然是主流的産品。鲎所面臨的捕撈需求依然無法減少。
市場上出售的中國鲎 | 肖曉波
但我們相信,隨著全球各地的學者、保護者、研究者不斷努力,也隨著我國對鲎的保護等級和保護力度的提高,在未來我們能夠繼續探索鲎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平衡。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做到不吃鲎、不買鲎、不捕鲎、保護鲎,把鲎還給大自然。
如今中國鲎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護,但他們的生存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 林吳穎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