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時代,互聯網醫院成爲不少管理者乃至病家的選擇,數字醫療與疾病管理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聯?昨天召開的第四屆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院長論壇(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醫院院長論壇)上,國內外學者、院長就此熱議。專家提出:信息本身也會傳播疾病,利用數字化技術管理疾病之時,還能實現精准醫療。
信息也是“觸媒”同樣會傳播疾病
信息對醫療會有怎樣的影響?世衛組織駐華代表高力以“信息理論”爲切入口,“解剖”當前信息社會對醫療的作用,信息是直接的觸媒,即能直接傳播疾病,爲何這麽說?幾年前有研究顯示:肥胖便能痛毆社交網絡傳播,這並不是通過維特或微博傳播,而是大背景下生活的人群,彼此認識,看到朋友肥胖其實便可預測出自己肥胖。
高力說,“所以我們會在雜志上看到社交網絡和疾病網絡之間的關系,甚至是生理或代謝層級的關系。我們不難發現,有的肥胖具有本地性,環境、人的行爲、乃至信息的傳播都會導致肥胖。”
新冠疫情期間,信息成爲傳播觸媒,這點毋庸置疑。信息不斷,甚至一些虛假誤導消息,都會導致信息錯誤大流行。世衛組織積極在相關領域發聲,目的就是應對虛假消息。在高力看來,一旦誤導信息有了生命,就會影響大家防控的舉措,例如,對疫苗持懷疑態度、懷疑戴口罩、不肯保持社交距離等。
信息的可及性本來就是一種政策。對于信息的獲取,可及性有多種維度,例如,對公民的信息、出生信息等其他數據等可以幫助醫療人員設計更完善醫療方案,惠及更多醫療服務。在中國,許多大醫院集中了大量疑難雜症患者,信息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應用?數據信息是否相互打通?這些均是基于信息的互聯網醫院探索方向。
國內外多家互聯網醫院因疫情興起
日本千葉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院長教授講述“過來人經驗”。作爲在日本率先啓動電子病曆的醫院,新冠疫情期間實現較大進展。例如,千葉縣確保信息能夠對街,實現患者信息交流互動,線上會診等。
同樣地,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醫學委員會主席郭瑞財教授表示,新加坡電子病曆已有多年曆史,這一病曆系統屬于很重要的平台,非但方便快捷,更能確保患者數據安全,但目前新加坡並存多個電子病曆系統,而非全國共通的電系統,未來將建立一個協調機制,讓更多民衆從中獲益。
疫情期間,國內互聯網醫院同樣蓬勃興起。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教授介紹,2020年眼耳鼻喉科醫院成立互聯網醫院,確保患者遠程看醫生、在線處方。迄今,醫院有30個團隊給患者看病,150萬名患者進行救治。但周行濤直言:相比患者總體數量,數字醫院中獲益比例仍然很小。
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教授則介紹,2017年兒科醫院成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自此在臨床研究、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推進等取得較大進展。而今,兒科醫院與25個國際夥伴一同合作,這其中有美國國家兒童醫院、新加坡兒童醫院等,啓動12個聯合項目。通過建設互聯網醫院數字化技術,國際交流得以無障礙開展。
“數據倉庫”精准醫療,但別忘數字有鴻溝
互聯網醫院遠非電子病曆這麽簡單,數字化可以助力精准醫療。澳大利亞彼得麥卡勒姆癌症中心戴維.斯皮克曼教授介紹,澳大利亞專科中心內,醫院與四個中心一起做數據分享、建立數據倉庫,結合病理學檢查、分子檢查、免疫學檢查等數據,建設數據倉庫,以此探索更先進治療方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教授帶來實踐經驗:利用互聯網醫院來進行慢病管理,例如慢阻肺、冠狀動脈疾病等,可以線上線下互補合作。不過他提出:互聯網醫院長足發展還需政策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定價、報銷支付比例、醫療保險等,以此讓更多人從中獲益。
高力同時補充,利用數字化可以推進數字普惠, 但同時不要忘記“數字鴻溝”這個概念。“以新冠疫情防控爲例,我們用數字工具來追蹤密接者,但同時也要保護個人隱私,在公共衛生之間形成平衡。創新之時不忘有責任去監管,努力形成開放的科學生態,造福全人類。”
據悉,此次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四大洲的20余家頂尖醫院負責人,跨越15個時區,在線上線下交流經驗,就醫院如何推動臨床和科研深度融合、智慧醫院標准化建設、醫療數據安全利用、醫院醫學教育與人才培養等主題展開討論。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題圖說明: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致辭。
來源:作者: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