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美,原名鼎尾,源自鼎山之尾;芸美,原名芸尾、壇尾,源自過芸溪流經的“芸”之尾,也可能是坂尾的諧音演變;後柯,與柯姓有關,按其入住先後稱前柯和後柯;祥露,原名黃林,因莊氏入住,改以原祖居地、位于同安縣城的上路社之名。四個彼此相連的行政村,其地名由來清晰可辨,初看之下特殊性大于普遍性,然而,在四個村子共同的背後,卻有著一段快要被淡忘了的過去,那是一個只能從化零爲整的地名出發,才能說得清楚的往事。
圖/大鼎尾位置
在老廈門人,或者確切地說是老同安人的腦海裏,一定存在過“一鼎尾,二澳頭,三殿前”的模糊印象,其所描述的是清代中後期以來同安縣域內因海而興、按序排列三個規模最大的海濱市鎮。鼎尾,毫無懸念,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此鼎尾並非專指今天的鼎美村鼎尾社,其範圍還包括了芸美、後柯、祥露等村,本文所要探究的,便是此“鼎尾”的地名淵源。
一、唐宋“莊坂”
參照海滄地形圖和行政地圖,我們會發現,海滄區管轄的四個街道在分布上與地形是相匹配的:海滄街道與嵩嶼街道雖以興港路爲界,但基本上也是沿著大觀山、大岩山一線錯開,二者又以蔡尖尾山山脈與新陽街道分隔。惟新陽街道與東孚街道阡陌相通、海域交錯,難分你我,這種現象讓我想到了“地有閩粵之分,俗無漳潮之異”的中國行政劃分傳統。
海滄區轄域,1957年以前分屬漳泉兩地,海滄、嵩嶼、新陽三街道屬漳系海澄縣,東孚街道屬泉系同安縣。東孚街道的前身爲東孚鎮,其轄境除了今日東孚街道全域外,還包括了今屬新陽街道的祥露社區和一農社區,如此社區歸屬變革,源自一農、祥露與新陽二村相似的地理類型,爲便于統一規劃而實施了統一管理。若不是新陽街道已然是龐然大物,我想,芸尾、鼎尾、後柯也會並入新陽的,其背後原因便在大鼎尾的封閉地形之上。
祥露、一農、芸尾、鼎尾、後柯等五個行政村,所在地屬于坡狀盆地地形,西北端以山壟和東埔村區隔,東北以溪流遙望東瑤村,西至南側皆是文圃山脈,只有東側以淺淺的祥露溪與新垵村的惠佐社交界。基于封閉且由山向海趨緩的地形,這一片區在唐宋時期便被稱作“莊坂”,坂指代緩坡,“莊”是源自諧音還是姓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祥露“莊”氏無關。與莊坂相似的命名規則,同樣存在于文圃山周邊,如西側的錦宅,宋以前稱“屠龍坂”,南側的錦裏、後井村,宋及以前稱“沙坂”,其中緣由已不得而知。
二、“莊坂”演變
關于“莊坂”最早的文字記錄,見于北宋年間成書的《元豐九域志》,時對同安縣的記錄極其稀少,且大部都在“莊坂附近”,如其背靠的文圃山,以及所處海域的四處鹽場,除了莊坂鹽場之外,還有位于灌口的安仁鹽場,位于馬銮的上、下馬欄鹽場。這種一邊倒的現象也同樣存在于臨近的漳州龍溪縣,其大量篇幅也落在了海滄三個街道上,這說明遠在唐宋時期,海滄半島已經足夠昌盛了。
莊坂一名使用時間極長,從唐迄清,連綿不斷,只是隨著海洋文化的不斷渲染,重點描述海濱鄉裏的“莊坂尾”後來居上了。
如現存于芸美社、刻制于明萬曆二十八年的《金爺徐爺爲國爲民碑》,其首句即闡明所在地域爲“同安縣莊坂尾澳”。又如清初杜臻所作《粵閩巡視紀略》在介紹同安縣五通嶺時,提到南宋幼主“又至莊坂尾,是謂五通嶺,路傍二大石高四五丈,如門,文天祥大書龍門二字,刻石”。該五通嶺及龍門所在,一說在廈門島內五通,一說在鼎尾龍門社,今人多持前說,同安及海澄相關方志多持後說,筆者之後另文考證,此處引康熙《大同志》“五通嶺”描述如示,“在積善裏莊坂尾,路旁有二巨石夾路高四五丈,如門,石上有迹,若魚頭上向者數十丈,文天祥扶幼主自踏石至此,大書龍門二字,刻石”。以上互爲佐證可知,至少在明代,沿用和複制方志的傳統記載,大鼎尾片區名爲“莊坂尾”無疑。
明代的閩南社會,商品經濟和人文藝術同步繁榮,原本只是單一稱謂的地方,開始在宗族勢力作用下出現了雅俗共賞的變革,于是“莊坂尾”一分爲二,于廳堂稱“莊江”,于廚房稱“坂尾”。
莊江之名,流傳至今多見于碑銘中。如南洋的墓山中,以莊江爲籍貫者,至少包含同治癸亥年的陳佛信、光緒戊戌年的蘇梓宜、光緒辛醜年的柯武川、嘉慶壬戌年的黃潘生、民國十二年的胡天球等。位于芸美陳氏家廟明德堂,刻制于乾隆七年的碑記中,載有“我陳氏,自梅隱公肇基莊江,祖廟之建由來舊矣”;另一方乾隆四十八年的碑記裏,在描述其家廟位置時,則用到了“莊海”一詞,“文山前拱,莊海後纏,左右兩池,日月輔□,蔔宅于茲,浔淂地矣”,此現象與青礁村既稱“礁江”又稱“礁海”道理相仿,江與海既可指社裏,又可指近社海域。
圖/新加坡武吉布朗墓山莊江墓碑
坂尾一名,則多出現在以口頭稱謂爲主的縣志中。在康熙《大同志》卷六人物志之明舉人中,景泰元年庚午科的黃觀、嘉靖己酉科的陳道基、嘉靖庚午科的柯日森、萬曆壬午科的胡明佐、萬曆丁酉科的柯恬、萬曆己酉科的王廷荩、萬曆乙卯科的黃仲晔等,皆標記爲積善裏坂尾人。其覆蓋姓氏與莊江完全一樣,且與今日相仿,依次可對應至芸美陳氏、鼎尾胡氏、鼎尾陳氏、後柯柯氏、埭頭黃氏等,此處雖未見莊姓,但且見後文說明。
三、“鼎尾”出世
鼎尾,又雅稱鼎美、鼎渼、鼎山、鼎裏。因文圃山體態渾圓、四面均衡,故又稱鼎山,坂尾因位于鼎山趨海邊沿,而稱之爲鼎尾。
康熙《大同志》關于明代坂尾舉人籍貫的記載,僅截止至萬曆乙卯年(四十三年),奇怪的是,從明萬曆戊午年(四十六年)開始,同樣是來自大鼎尾地區的舉人,籍貫開始改爲“鼎美”了,如萬曆戊午科的陳士心、天啓辛酉科的陳䌹、崇祯癸酉科的林鳳儀,而到了康熙甲子科的胡琏、康熙戊子科的陳日耀(道基曾孫),又記錄爲坂尾,光緒《同安縣志》從順治庚子武舉的胡林勳、康熙庚子科的莊仰旻、雍正乙卯科的胡光彩開始,則又記回鼎美。如果說,明末的“鼎美”只是昙花一現,那麽同樣源自康熙《大同志》的清代歲貢記錄時,順治年間的胡超宗,康熙年間的王奎瑞(廷荩子)、胡恒嶽(明佐孫)、胡琛等人,卻又都記爲“鼎美”籍。
顯然,明末清初的鼎尾和坂尾,已經出現共存並交替的局面了。這種現象並非康熙《大同志》的孤例,在光緒《同安縣志》、民國《同安縣志》也是如此。按舉人自署及複審籍貫的傳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之間,坂尾的地名經由官方認可正式轉變爲鼎美(或鼎尾)了。
按康熙《大同志》輿地志載,大鼎尾所在區域爲同安縣積善裏十八都,時轄二圖“周山窯、坂尾”;嘉慶《同安縣志》卷四都圖載,十八都含“孚中央保、山坪洪保、龍嶼保、龍門田頭保、黃林保、圓湖樟埭保”;光緒《同安縣志》和民國《同安縣志》在都圖上與嘉慶志相同。鼎尾在都保的失載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反之,鼎尾的範疇剛好介于都和保之間,如祥露村屬黃林保,芸美、鼎美、後柯三村則屬于圓湖樟埭保,而鼎美村的龍門社又屬龍門田頭保,這種現象最終反映到嘉慶志及之後版本的同安縣輿圖中標注的“鼎尾”地標;民國《同安縣志》在市街方面則增加了“鼎尾街”。以此看來,鼎尾在官方及民間取代坂尾成爲該區域的代稱,應是從康熙、乾隆年間開始的。
圖/嘉慶年間同安縣輿圖中的鼎尾
然而,關于鼎尾地名的發迹,顯然要更早些。嘉靖年間葉春及所著《石洞集》之“鹽法寺田議見政書”便將鼎尾與月港、海滄、廈門島並列而論,“訪漳之海倉、月港,同之鼎尾、嘉禾,超距之徒比屋而是,壅于客兵跳叫而無所用”,可見鼎尾在嘉靖時也已經是一大區域的代稱。
以筆者推斷,萬曆末年鼎尾取代坂尾,除了鼎尾之名本就存在外,還可能與同安縣境內、海滄半島內“坂尾”地名多發有關,當局爲了避免混淆而做了改變,這種現象在中國曆代都屢見不鮮。總之,在易名五十年後,鼎尾也確實徹底取代坂尾了。
清初遷界時,鼎尾已經成爲重要的地理標識。晉江人王命嶽向清朝提出靖海三策的建議,其中于《密陳靖海一策》中,將鼎尾列爲同安沿海戰略要地之一,“自泉州之同安縣地方出港以趨廈門,則嵩嶼、鼎尾、排頭、高浦、石浔、丙洲、劉五店一帶綿亘三四十裏,皆與廈門相望,不需巨艘,即扁舟可達”;于《密陳靖海二策》中,王命嶽另特別提到,“鎮海衛之左有井尾港,漳浦之內有方田港,此二港者,漳州地方接濟柴、楸之所也;鼎尾港,則同安地方接濟柴、楸之所也”,以上三港,隨後被清朝列入順治十七年施行遷界的第一批名單,足見當時鼎尾之名赫赫。
複界之後,基于鼎尾的重要性,清朝于此設鼎尾汛,以便兵士往來值守,《廈門志》卷三載,“前營水師遊擊一員,駐防城外萬壽宮,分巡內外洋。守備一員,駐防城外廈門港…分防海滄汛,千總一員、兵六十名,戰船一只;兼轄橋梁尾等七汛,共領兵一百一十名(橋梁尾汛兵五名、三都汛兵五名、新埯汛兵五名、排頭門汛兵五名、嵩嶼汛輪派外委一員、兵二十名,鼎尾汛兵五名、白礁汛兵五名)”。以上履曆,說明明末以後的鼎尾,因應經濟和軍事需要,在地位上已經快和海滄相當了,再不濟也是東孚片區一大重鎮的存在。
四、“鼎尾”普遍化
清康熙以後的鼎尾片區,不管是俗稱的鼎尾還是雅稱的鼎美,已經盛行天下、一枝獨秀了。
坐落于後柯社、刻制于乾隆二十一年的《時思堂碑》載,“文山之陰,蜿蜒磅礴,勢臨巨海中一大邨落,曰鼎裏。煙火千余家,而柯姓之居特踞其首”,由鼎尾衍生的雅化之名“鼎裏”橫空出世。此外,南洋墓山中出現的“鼎美”、“鼎尾”等籍貫,與前述莊江並列共存且數量明顯占優,其中包括乾隆丁亥年的“陳英偉”、道光廿六年的“胡烈”、同治十年的“黃麒麟”、民國廿九年的“蘇榮生”等。在宮廟碑記中,如光緒二十二年青礁《重修慈濟祖宮碑》的鼎美胡德隆、胡光明,光緒十三年《重修集福堂捐緣碑》的鼎美胡開嬰、胡昭再、協順號、胡天助,民國十二年《重修玉真法院題捐碑》的朱祥德等等。
圖/民國同安縣輿圖中的鼎美、後柯
經濟文化的持續良性發展,促發了鼎尾人口的大爆發,本來只是鼎尾的局部名稱,也因爲姓氏人口的增長而相繼獨立,鼎美胡氏、芸美陳氏、埭頭黃氏、後柯柯氏、西園陳氏等陸續成社,以至于到了以行政村管轄自然村的今天,我們已然感受不到大鼎尾的存在,而只是一個又一個不太相關的村或社。只能說,今日的村級行政區劃,像是在我們的眼前加了一道簾子,霧裏看花,你所懂的不見真的懂了。
附記:
清代、民國關于鼎尾的記載多如牛毛,從以上檢附的資料看,至少可以明確鼎尾社、後柯社和芸美社屬于大鼎尾的範疇,惟祥露社的證據乏善可陳。以下擇其梗概補充,光緒《同安縣志》卷十八清武舉中載,乾隆己亥恩科莊調元,明確記爲“鼎尾祥露人,第二名”。另依懷恩堂《莊氏族譜》扉頁莊銀安所作「鼎山祥露族譜付梓紀略」,及乾隆二十一年莊仰旻所作《開基兩祥露勤勵公傳》之“外家周氏在鼎美之黃林保,土名黃林…營居置業”,亦可知祥露在鼎尾轄域之內。
圖/祥露懷恩堂莊氏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