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4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4日刊發署名爲陳有發的文章稱,今年的講華語運動可能是曆來最“火”的,但相信負責的團隊卻高興不起來。講華語運動推介儀式上把“聽說讀寫”的“讀”字誤植爲“渎”。平心而論,華文水准低落、工作馬虎都是無法回避的嚴肅問題,但這次“渎”案的困擾背後的原因,既不涉及翻譯問題、更不能怪搜索引擎,也和量詞爭議無關,而是關于中文的基本知識和對書法的認識問題。
文章摘編如下:
把“聽說讀寫”的“讀”字誤植爲“渎”,講華語運動開幕禮的主賓,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過後發文告說,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更何況用錯字的正是鼓勵新加坡使用標准華語的單位。
最近一所大專學府的餐廳禁用華文引起熱議,後來有人相繼爆料說並非“只此一家”的特殊情況,還有別的商場,漢語文字都被“消失”了,而且不是自今日始,而是早就存在的問題,有的甚至五六年前就悄悄進行了。
正在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本來強調“華文華語,聽說讀寫,多用就可以”的“運動”可說是來的及時,正好可以幫忙滅火,消除一些負面影響。不料“講華語運動”卻自己把招牌砸了,火上澆油,成爲衆人注目的焦點。
接著,人們想起這已不是新加坡官方機構或組織第一次因華文內容出錯而引起熱議。究其原因,有人說是不負責任(或是不適任)的外包公司造成的,有人說是有關人士“渎責”、“亵渎”華文,更多的是感歎華文水准低落……不一而足。
平心而論,華文水准低落、工作馬虎都是無法回避的嚴肅問題,但這次“渎”案的困擾背後的原因,既不涉及翻譯問題、更不能怪搜索引擎,也和量詞爭議無關,而是關于中文的基本知識和對書法的認識問題。
說起來,主事者還是有些要求的,才會選用魏碑字體,使它看起來較飽滿。但有人會問,爲什麽有關方面會從字庫裏選了錯字?
熟悉電腦中文系統的人都知道,首先要選用適當的輸入法,打了需要的中文字以後,通過文字處理/排版軟件,就可以自由選用所要的任何字體,不至于會在後期制作誤選了“渎”字。更不存在不谙華文的操作人員不小心把言字旁“修整齊”的問題。
從圖片可以清楚看出,那應該是原汁原味的電腦“矢量字”。(其中還有簡體字“行書楷化”和“魏碑”字體采用行草章法等有待商榷的專業問題,篇幅所限,這裏不展開討論。)
錯字折射的是宏觀的母語境況問題,湊上各種其他因素,在關鍵時刻出了難堪的狀況,也許不在今天,或許在明天或哪一天。與其盯住單一事件,不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另外,《聯合早報》有一篇文章說“新加坡是個小國,但類似情況無法幸免。好員工和義工難找所産生的弊端無從遁形。”筆者希望借這寶貴的版位說明一下。
根據筆者多年來從事義工的經驗和所結識的人,雖然每個人各有他的強項和局限,義工團隊也難免會有程度高低的差異,可能還會有人只把他們當成免費勞力,殊不知義工之中有很多各方面的專門人才,甚至因爲各人的興趣和熱誠,肯努力、用心,知識、能力、表現絲毫不比拿薪水的職員差。這次又被人提起的烏龍事件中,就筆者所知,有些就是義工發現並指出來的。
一般人看不到義工在這方面的貢獻,首先是因爲大家都不想張揚,發現問題,解決了,不會對外公布或表揚某某人幫忙糾正了哪些錯誤,即使負責校對工作,也是當個無名的“隱身人”。
另一種情況是下情上達較困難,有時候提的意見不一定會受重視,也有的義工比較消極,認爲只要做好被分配的份內工作,不要多事惹人厭。如果出了狀況,要由義工來承擔這類責任,顯然不厚道,也難免會打擊義工的士氣。
最重要的是選對的人,做對的事,才能夠走出“渎”的困境。
【原標題:聯合早報:使用華文漢字 如何走出“渎”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