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對我國産業鏈的替代效應逐步顯現:
越南替代中國制造的說法愈演愈烈。
近期,由于疫情的影響,中國出口韌性持續下行而越南出口增速快速上升,4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速達25%,遠高于中國的3.9%。
印度發展態勢也很猛。印度有較多的科技人才,且印裔精英與西方關系緊密,在歐美國家影響力頗大,不但有科技巨頭的CEO,還有印裔副總統。此外,印度正成爲全球糧食和基本農産品的主要供應國,未來兩三年有可能成爲僅次于中國、美國和德國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國。
新加坡已成爲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産品出口國,僅中國對新加坡的直接投資就超過600億美元,占中國對東盟投資存量的46.9%。
總體來看,我國同東南亞的經濟貿易走勢已存在相對明顯的背離趨勢,部分先進産業要素也開始流向東南亞,致使我國産業鏈轉移的風險陡然加劇。
自2018年貿易戰開始我國向東南亞就開啓過一輪産業鏈轉移,與上一輪産業鏈轉移相比,這一次有何不同?
上一輪産業鏈轉移僅是“低端外遷、整體可控”的産業溢出效應,東南亞承接國大多屬于被動接受,那麽此輪産業鏈轉移東南亞則可能存在“板塊漂移”的風險。
如何在政策層面化解産業鏈爬坡?
福卡智庫認爲,破局産業鏈“二次轉移”將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三大策略”——即設立“母工廠”把控關鍵技術、構建跨國跨境勞務合作機制、布局國內産業梯度轉移。
如何強化“産業鏈控制力”?
長期保持産業鏈強勢競爭地位,強化“産業鏈控制力”,這需要一方面是對産業標准和規則的源頭鎖控;另一方面是對産業軟件和平台數據的掌控。
同時,與美國單向強調控制的模式不同,我國在産業鏈上的布局與把控還將基于利益共同體原則下的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