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並不知香港的飲用水從哪裏來,今天才了解到原來是這麽宏大的工程保障了香港50多年的供水”,日前,一名香港青少年在參觀了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之後有感而發。
如果不是參加“共建大灣區 共築中國夢”2019年香港青少年來莞文化交流活動,這位青年恐怕還是和他的絕對多數香港同齡人一樣飲水不知源。50多年時光荏苒,粵港供水情從未中斷。讓我們回到曆史,鈎沉東深工程的那些暖心的記憶。
香港渴了
香港老人曾先生回憶起1963年香港百年一遇的大旱,依然曆曆在目,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許多香港青少年對東深供水工程印象深刻。一位學生說,
東深供水工程是以向香港供水爲主要目標,同時擔負深圳市和東莞沿線鄉鎮原水供應的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建成運行50多年來,東深供水工程累計供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供水量占香港淡水總量約70~80%,爲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爲「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香港同胞們分批進入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及金湖泵站參觀。粵海水務的工作人員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工程的概況、建設難點及運營管理情況。港水塘存水僅夠43天,港英政府宣布限制用水,每隔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
“香港許多人家都買大水桶用來裝水,那個時候普通文職人員每月人工一百多港元,一個大水桶就要幾十塊,但卻賣得很好。”曾先生回憶說。
1963年,香港每4日供水4小時實施期間,找尋水源是婦女們日常生活的重責,挑水的行列亦以女性爲主。
香港渴了,怎麽辦?他們向內地尋求幫助,內地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向香港供水。1965年香港缺水情況得到改變——當年3月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開始正式向香港供水。當年,東深供水工程就向香港供水150億加侖(折合6820萬立方米)。
一泓東江水,聯通粵港血脈,從未間斷。供水,是香港與內地關系的一個縮影。
有這樣一種曆史邏輯:隨著香港發展,需要內地供水,內地不斷增加供水,盡全力保證。當然,內地的水源,成爲香港騰飛的堅強後盾。
目前,東深工程北起東江、南到深圳河,輸水線路全長68公裏,由4座泵站逐級把水位提升46米後,輸入深圳水庫,用輸水管道送往香港。
深圳水庫
50多年來,內地的水一路向南奔騰,從不間斷。截至2019年6月底,東深供水工程累計對香港供水255億立方米,水量超過1800個西湖,從最初的每年對港供水0.68億立方米上升到目前8.2億立方米左右,保障了香港75%以上的用水需求。
內地水源50多年持之以恒地南流,絕非朝夕之功,背後有許多故事。最近,關于香港供水問題備受關注,咱們聊一聊內地向香港供水的簡史。
香港是一座被水包圍的城市,但依舊缺水,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左右,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稀少,加之降雨時空分布又極爲不均,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曆史上的香港,每遇大旱,水荒必至。
二戰之後,香港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人口從1941年的160萬人,發展到1961年的300多萬人口,加之香港出口貿易發展,對水的需求越來越大。
對于香港缺水問題,內地一向極爲重視,毫不吝啬出手支持解決。1959年9月,爲了協助解決香港用水困難,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寶安縣興建深圳水庫。
寶安縣2萬多名群衆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團的兵力參加建設。1960年,寶安縣政府同港英當局簽訂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協議。每年,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2275萬立方米(50億英加侖),收費標准每千英加侖收人民幣1角錢。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發生嚴重水荒,港英當局向廣東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請求,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決定修建東深工程。爲此,周總理來到廣東聽取了相關彙報。
曹應旺:《周恩來與治水》
內地加大對香港的供水力度。1964年4月,廣東地方政府與港英當局簽訂《關于從東江取水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其中規定: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開始由深圳文錦渡附近供水站供給香港、九龍淡水;每年供水量定爲6820萬立方米(折合150億英加侖),水費標准每一立方米人民幣一角。
迢迢東江水,濃濃粵港情。其實,水費遠低于成本,只是象征性地收水費,內地保障了“民生水”的供應。內地承擔了工程的全部費用,加上輸水要靠水泵逐級提水,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彼時,工程線路全長83公裏,取水于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東江,通過攔河築壩和建立大型抽水機站,逐步提升水位改東江支流石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庫,再通過人工渠道導入深圳水庫,最後通過壩下輸水管供水給香港。全程由6座攔河壩、8級抽水機站、2宗調節水庫和16公裏人工河道組成。
“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的口號
此時,內地並不富裕,國家剛遭受自然災害,在經濟困難時期,1萬多人投入東深供水工程建設,曆時一年後建成,終結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曆史。
東江之水伴隨著香港經濟騰飛,一躍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東方之珠”閃耀世界。
查閱資料發現,廣州動員了知識青年,東莞、寶安、惠陽動員了農民,全國14個省、市及廣東省近百家工廠趕制各種機電設備。期間,他們克服多次台風暴雨的困難,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包括240萬立方米土石方和10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的工程。
供水工程引起很大的反響。1965年2月,廣東省在東莞塘頭廈舉行“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禮”,港九工會聯合會及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大會贈送了兩面“引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衆傾心”的錦旗。
當年3月1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按供水協議向香港供水。在1974年至2003年間,先後對工程進行了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
東深供水工程示意圖
其中,還有一些不爲人知的細節。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萬多人,生産總值達到1070億港元。港英當局雖然采取了增建貯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廠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東深供水費高6倍,水源仍不足。內地進行了二期擴建工程,對香港供水能力達到初期工程的9倍,助力香港經濟進一步繁榮。
有了穩定供應的東江水後,1982年6月1日,香港政府解除了長達60年的限制用水法例,實現24小時供水。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東深工程已經開始注重環境保護。此時,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爲了向香港供水,內地在環境保護上付出了不小代價。還在廣東省兩個部門之間引發了爭論。
有環保部門認爲,把防治費用都推給鄉鎮自己負責,這樣會加深沿線群衆與東深工程的矛盾。水利部門認爲,應按“誰汙染、誰治理”“誰造成汙染、誰承擔責任”的政策來辦。好在,環保成爲共識,防治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1994年11月,東深供水局協同有關部門清理拆除深圳水源保護區內汙染源。廣東省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水質汙染嚴重的情況下,先後頒布了《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東深供水工程飲用水源水質保護規定》《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東江上遊河源、惠州兩市封山育林,實行水源生態涵養
一個省對一個工程頒布這麽多的專用法規,力度之大,這在全國是沒有先例的。
香港回歸後,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爲提高向香港供水水質,提供了便利。
東深工程再次改造,實現“清汙分流”。2000年~2003年,廣東省政府決定對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專用輸水系統,與前三次擴建不同,這一次爲了改善水質。
供水沿線,保護水質與發展經濟不可避免産生矛盾。
內地並沒有只算“經濟賬”:廣東省劃定了供水水源地保護區,並部署東江上遊河源、惠州兩市封山造林,實行水源生態涵養。源頭的河源、東江流域的惠州和東莞等市更是主動放棄了不少發展經濟的機會,作出了巨大犧牲。
水質監測取樣
很多人不知道,對于廣東省而言,水資源並不富余,甚至也缺水:80%的降雨量集中在汛期4月~10月,大部分雨水以洪水的形式流入大海,成爲難以利用的水資源;11月至下一年3月是枯水期,降雨量很少,用水緊張,成爲制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
有人說,如今供港水費貴了。對此,作者並不認同。
其實,深圳及東莞爲建設東深供水工程亦付出了巨大的土地資源,而這些土地價值並沒有完全反映在東深供水成本裏面,更沒有單獨收費。單是深圳水庫占地已達七十平方公裏(包括集水區和不允許開發的保護區)。
爲香港供水,內地絲毫不敢放松,專門設有深圳市公安局東深分局和武警專爲供水工程駐守。與此同時,廣東在東江流域率先建成全國首個水質水量雙監控系統,對水資源實施精細化的管理、調度和保護。
以河源一地爲例,爲了保護東深供水工程水源新豐江水庫,河源放棄修建庫區公路,而是采取投資更大、耗時更長的移民措施,以防止“路通林毀水汙染”。
近年來,河源已拒絕了500多個可能産生汙染的工業項目,放棄了累計超過600億元的投資額。
東江流域面積占河源市全市面積的88%,河源各級黨委政府實現環保“一票否決”制度,所有重大決策都以環保優先。從2013年起至2015年,累計投入了23億元用于水資源保護。
沿線各地建成上百座汙水處理廠河截排工程,圖爲廣東河源城南汙水處理廠
目前,東江流域水源保護區範圍已達2800平方公裏,其中又建立了深圳水庫水源地、東莞—深圳—惠州東江水源地等水源保護區,形成了三個圈層的水源保護結構,一層比一層嚴格。保護區內實行最嚴格的環保准入,嚴禁任何汙染項目進入,連輕微汙染的項目都不准進入。
有識之士認爲,香港的發展離不開內地的支持,甚至不惜以犧牲內地的發展,來支持香港。其中原因是什麽?很簡單,我們是一家人。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內地供水支持香港發展,但內地並沒有因此“居高臨下”,反而與香港形成融洽的合作氛圍,達成一系列合作機制。歸根到底,同飲一江水,這是一家人的情誼。
正如香港水務署前副署長吳孟東所言,這麽多年來,我們同廣東省都是有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所以過往的曆史中,討論都是在很融洽的氣氛裏。
——對港供水,廣東與香港建立起頻繁的交流制度,比如粵港供水工作會議、粵港供水運行管理技術合作小組會議、東江水質保護專題小組會議,保障了粵港供水在機制上從上到下的良好運作。
——由香港水務署集合各界人士組成的香港水資源咨詢委員會每年會來廣東考察一次;每年都有香港學生組織參觀供水工程,一年達100多次,每次人數最多達200多人。
2015年,時任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時至今日,東江水仍占香港每年淡水用量7~8成,爲香港供水帶來重要保障。”
2015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舉行“東江水供港50周年紀念儀式”
有人認爲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購買原水的價格比較便宜,不過新加坡跟香港兩者的供水安排,陳茂波認爲不能作過于簡單的比較。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是在1962年簽訂供水協議,爲期99年,其間新加坡除了需要向馬來西亞支付固定水價外,還需要就原水抽取設施所使用的土地,向馬來西亞支付租金,同時須將部分經處理的食水,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再賣給馬來西亞。
陳茂波還指出,在考慮到近年氣候變化和旱情的風險後,認爲采用“統包總額”是一個更審慎和保險的供水安排。如果采用“按量付費”方式,粵方將難以保證香港可獲得所需的供水量。“統包總額”訂下的供水上限,目標是讓香港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下,仍能維持全日供水。過去10年香港的實際取水量,占協議供水上限逾8成半,其中在2011年更幾乎用盡供水量上限。
在向香港供水過程中,東江水並非沒有危機。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珠江三角洲出現了5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和20年來最嚴重的鹹潮。東江流域遇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次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內地對港供水的規模也得到了優先保障。
與其說,這是契約精神,不如說是一家人的無私奉獻。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紀念廣場
數據顯示,東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38.3%,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
東江年均徑流總量爲257億立方米,而水質良好的西江年均徑流量達2215億立方米,幾乎是東江水量的10倍。而西江開發利用率只有1.3%。
怎麽辦?西江水是香港新的水源。
曆經近十年統籌謀劃、科學論證,國家水利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興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引入水資源豐富的西江水,爲珠三角東部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源泉。該工程年平均引水量爲17.87億立方米,年供水量爲17.08億立方米。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大會現場
工程建成後,將與東深供水工程等聯動調控,形成東江、西江水資源統一調配的供水格局,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的全面崛起和長期發展提供水資源的萬全保障。
2019年5月6日,這項重大水利工程進入全面開工、全線建設的新階段。
迢迢東江水,濃濃粵港情。
曆經歲月,被譽爲“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的東深水早已滲入香港的每一寸土地,這個跨世紀的工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迎來了它的新篇章,而粵港兩地民衆在這一泓清碧的流淌中,早已血脈相融。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