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有很多“想不到”。
碼頭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二了,又在填海建造一座超級大港——大士港,目標是長久保持港口業務的世界領先地位;樟宜機場是亞洲最繁忙的國際機場,它在建的第五航站樓,竟是一、二和三航站樓面積的總和……
今天,新加坡人說“我們連一滴雨水都要收集起來”,他們背負的,是50多年來沒有水源的壓力;著手研究建設地下城市、海底城市,他們想到的,是50年後新加坡路在何方。
生存,憂患,安危,深植新加坡國民心間,讓這個城市島國迸發驚人的力量,也因此成就它一個又一個奇迹。
2019年9月9日,俯瞰新加坡港口的繁忙景象。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撲面而來的危機感
“你知道新加坡有多小嗎”,“我們人口很少”,“競爭太大了”……
來到新加坡,接觸到的無論是大學教授、公司高管還是商場售貨員,話語間撲面而來的是危機感。
民衆如此,高層更有著清醒認識。開國總理李光耀曾把新加坡比喻爲一座“永遠保持脆弱、如同建在軟泥地上的80層大廈”。前總理吳作棟警告說,新加坡正面臨“中年危機”。
的確,新加坡面臨人口老齡化、低生育率、貧富差距、激烈的外部競爭、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帶來的變數……但是,這些問題于新加坡而言,是發展中甚至發展後的問題,是如何保持領先地位的問題。
濱海灣很小,想象空間卻很大。
濱海灣公路是新加坡市中心核心地段,高樓林立,交通繁忙。在這裏舉辦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讓世界賽車手們高速飙車?新加坡人真敢想,竟“腦洞大開”:白天不行,夜間來賽。于是,這條彎彎曲曲、全長超5公裏的濱海公路,不僅辦成了F1,更吸引了全球20億人收看,給新加坡帶來巨大的影響力經濟。
新加坡長40多公裏、寬20多公裏,有人認爲本沒有條件舉辦馬拉松賽。但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辦,新加坡人竟想到:路不夠長,那就來回跑。當選手們跑過新加坡摩天大樓,奔向美麗的濱海灣城市景觀帶時,新加坡做了極其成功的城市宣傳。
2019年9月9日,新加坡濱海灣的繁榮景象。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金沙是新加坡著名城市地標,每天遊人如織、流連忘返。這裏不僅有高檔酒店、會展場館,更是新加坡新建的金融區。而過去,這裏是一片汪洋大海。曾經,萊福士坊作爲新加坡金融區,四五千家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雲集讓萊福士坊的辦公樓捉襟見肘,因而,新加坡填海造地建設濱海灣,推進自身城市結構優化的同時,也力保了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強烈的危機意識、精心的超前謀劃,新加坡人把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
永不停歇的創新
新加坡港海面上,巨大的貨輪每天都井然有序地靠泊,卸貨、裝貨。碼頭上場橋林立,自動化吊車一刻不停地起降。五顔六色的集裝箱碼得整整齊齊,等待著下一個去處。
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港口。爲什麽世界那麽多集裝箱願意取道新加坡?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外,新加坡高效的通關、碼頭、物流促成了客戶的意願。
“以前要花10天做的報關文件,現在1天就夠了。”新加坡勁升邏輯公司銷售與業務拓展副總裁黃志強舉例,一箱蘋果從中國運到南非,怎麽走更快捷,如何更省運費,報關怎麽報,“一款應用軟件就可以解決問題。”
在碼頭,“每天9000輛拖車進出,每輛車必須在25秒內通關。”新加坡港務集團工作人員介紹,司機只需掃描指紋,再通過電腦系統進行驗證,就可獲得集裝箱所在位置,通關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及無紙化。
物流環節,“我們是做物流的,但更像做科技的。”葉水福集團戰略業務發展總經理陳順利說。葉水福集團投用的自動導引叉車、室內盤點無人機和裝卸平台管理系統等等高新科技,把一度人稱“日落行業”的物流企業,做到本土最大、全球知名的物流企業集團。
新加坡雖小,視野可不小。它不僅要聯通全球海洋,還要通達世界天空。
平均80秒起降一架飛機,連接世界180多個城市,連續7次被評爲世界最好航空樞紐,“可是新加坡永不滿足,樟宜機場不是單純的機場,而是顛覆了機場的概念。”新加坡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翟星鈞說,世界最高室內瀑布、屋頂泳池、兩個24小時電影院和購物店,“機場成了市民遊客休閑度假的地方,真是做到了極致!”
永不滿足,追求極致,因爲新加坡人有一個共識:輸不起!
特殊的國情、外向型經濟,使得新加坡對世界經濟脈搏跳動格外敏感。建國50多年來,新加坡時刻瞄准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在全球産業鏈中找准自己的産業定位,每10年一次的産業升級,成功促成了新加坡的輝煌。
務實高效的治理
走在新加坡的鬧市區,人流密集,熙熙攘攘。可是,馬路上極少出現擁堵現象。
“新加坡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典範。”國際公共交通協會主席卡爾威特這樣稱贊新加坡的交通。
在新加坡,除了中心城區人流密集外,其他地方並不嫌多。新加坡管理大學林老師說,這得益于新加坡完善的立體交通體系,“新加坡土地資源有限,政府把住宅、商業、軌道交通站、公交換乘站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交通綜合體,人都被分流了。”
因爲小,所以寸土必爭。新加坡對每一寸土地都作了合理分配和精心規劃,形成5個人口100萬左右的大區,包括55個規劃區,各級中心依據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相應的商業、學校、醫療、交通等公共設施,就近解決民生問題,最大程度減少交通擁堵。
因爲小,每一口空氣都要清新。新加坡嚴格限制私人購買汽車,豪華汽車進口關稅達到200%;10年前又推行擁車證制度,私人買車先繳一大筆擁車費;此外,注冊費、轉讓費、路稅、燃油稅等等,使得越來越多居民放棄買車——從去年開始,新加坡汽車年增長率降爲零。
多種族、多宗教人群彙聚在一個資源匮乏的小國家,其治理難度可想而知。
居者有其屋,才能安定人心。由新加坡政府規劃建設的組屋,以十分優惠的價格出售給百姓,並爲符合條件者提供各種購房津貼。同時規定了一個組屋區內不同種族的民衆的比例,以此淡化種族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如今,80%的新加坡人住進了組屋,享受著這一巨大福祉。
爲了傾聽訴求、聯系群衆,新加坡很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每棟組屋裏都設有居民委員會、民衆聯絡所等基層組織。政府高官、國會議員還要定期不定期到社區走訪,築牢民意長城。
50多年來,新加坡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現在,新加坡人憂慮的,是“50年後,新加坡的競爭力來自哪裏”這一命題。
他們總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奔跑、跨越,才能永不言敗。
來源:南國都市報
記者:胡續發
編輯:葉晨曲
值班主任: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