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物流樞紐的功能定位,以及底蘊深厚、風情萬種的城市風貌,産生著無窮的魅力和吸引力。
隨著上海改革開放的力度增加,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上海,而他們的子女在上海就讀也成爲客觀需求。據統計,目前,以接受外籍人員子女爲對象,由外籍開辦的國際學校和上海公辦學校國際部已近40家,學生逾10萬人。這些外籍人員子女表示,在滬就讀期間,能有機會學習、了解、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一件樂事。
中國,曆史悠久燦爛,文化博大精深。爲了讓在滬外籍人員子女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體驗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拓展本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素質教育活動天地,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承辦的“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于2011年正式啓動。
“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是提供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之行”,也是讓在滬外籍人士子女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之旅”,更是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增進相互了解的“融合之舉”。
曾記得,首次“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系列活動,于2011年在上海長甯國際學校和上海英國學校分別舉行,成爲一道令人難忘的風景:2011年6月3日,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上海耀中國際學校小朋友們表演了精彩紛呈的“舞龍舞獅”,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時任副主任袁雯和長甯國際學校董事Doughrty一起爲活動點睛,正式拉開了此項活動的序幕。
遊戲長廊裏,“放風筝” “竹竿舞” “踢毽子” “扯鈴” “滾鐵環” “九連環” “打陀螺”等中華傳統遊戲吸引了一大批外國學生,他們在老師和中國小朋友的示範下,興致勃勃地玩著。“剪紙” “面人” “中國畫” “中國結編織”“茶藝” “畫京劇臉譜”等組成了 “民族工藝DIY”板塊,將傳統習俗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引發了衆多外國學生的濃厚興趣,大家邊學邊做邊玩,現場氣氛十分熱烈,讓外國小朋友們在遊戲中認識了中國文化,在遊戲中體驗了快樂。
劇場裏,“走近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專場演出”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鼓《龍騰虎躍》、傣族舞蹈《孔雀歸來》、京劇選段《賣水》、雜技表演《扯鈴》、武術《中國功夫》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表演,讓外國師生領略了中華文化藝術的魅力。新加坡國際學校、長甯國際學校、耀中國際學校的外國小朋友也登台表演了他們學習且表現中國特色的節目,如古筝齊奏《關山月》、笛子合奏《武術高手》、笛子與舞蹈《天籁之音》,現場表演高潮叠起,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贏得了熱烈掌聲。
以中華傳統文化爲主體,以中外文化交流爲紐帶,以中外學生共同參與爲特點,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各種樣式如表演、展示、交流等,傳中華文化,品神州藝韻,誦華夏經典,揚民族精粹,“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一直持續不斷,至今已10年,設有十大主題,有38家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參與,近30家科技、藝術、文化場院館投入,開展了300多次特色活動,直接惠及近萬名外國學生。這項傳統活動,成爲中華傳統文化進入外籍人士子女學校的範例,成爲滬上中外文化交流的經典。
“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通過制度化安排、常態化運作,精致化展現,定期在本市三十多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展示巡演。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認爲,這一活動對促進本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漢語教學工作,加深中外學生的友誼,爲在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認識中國、了解上海搭建了人文交流的平台。
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有底氣”
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所以學習中國文化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
——上海耀中國際學校校長Rob Watson
中華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進程中的結晶,也是凝聚中華傳統精神的富礦。
“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將原汁原味的中華傳統,以精湛的文藝樣式,美妙地進入校園,給外國師生以極大的享受。
2015年“領略神州風情 品味中國昆曲”專題活動分別在上海惠靈頓國際學校、上海德威英國國際學校以及華東師大二附中國際部等六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舉行。曲目《三打白骨精》是中國昆劇經典曲目,上海昆劇團的專家們爲國際學校的學生量身定制,以中國演員表演爲主,唱詞說白配以英語翻譯,優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藝配以幽默的台詞,引來聲聲贊歎與笑聲;現場還特別安排了互動形式的交流活動,發放了劇中小道具金箍棒、造型面具等,爲國際學校的學生創造了與中國傳統昆劇藝術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京劇模仿秀”是爲在滬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度身打造的一台中國文化的“饕餮盛宴”。活動融“興趣、童趣、情趣、雅趣”于一體,以 “自主、合作、體驗、創新”爲理念,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展示京劇藝術的無限魅力,從而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京劇走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不僅是塑造民族認同感,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國外友人都能欣賞京劇這門傳統藝術,能夠發現並認識中國文化中的純粹和美好。
形神兼備:中華傳統文化“有風範”
多年來中國文化一直是我們課堂內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市進才中學國際部教師Kangace Simmons
中華傳統文化,曆史悠久,內容豐富,展現了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風範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夙願。
“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了特有的精、氣、神,讓外國學生深有感觸。
2016年起在市教委牽頭下,中國銀行對這項活動予以了關注和支持。活動由具有濃郁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青少年節目構成,圍繞“領略華夏美韻,體驗傳統遊戲”的主題進行編排,分爲外場和內場兩大板塊,外場活動以遊園會的形式,讓外國小朋友們體驗制作中國傳統工藝品和傳統遊戲,涵蓋中國編織、書畫、茶藝、臉譜制作、民間藝術、傳統遊戲的展示,突出“快樂遊戲我來秀,民族工藝DIY”的參與性,讓他們“在遊戲中享受童年快樂,在快樂中激發成長活力”。內場專場演出以聲樂、器樂、舞蹈、戲曲、武術、雜技等文藝演出的形式,突出展示“愛我中華——展現民族技藝,領略華夏美韻”的美好情懷。
中國民間工藝有許多藝術瑰寶,如在扇面上作畫、寫福字,剪紙等。在上海惠靈頓國際學校和華東師大二附中國際部的多功能廳內,來自靜安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藝術社團的學生們現場表演並傳授技能,博得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師生的陣陣喝彩。活動現場,悠揚的民樂合奏《江南絲竹》就把外國學生深深吸引,古筝、揚琴、二胡等民族樂器彈撥著中國的文化和曆史。聽著悠揚的樂曲,學生們來到古色古香的茶桌前,看中國小茶人們用“鳳凰三點頭、獅子滾繡球、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技法炮制中國茶,並在聞香、觀色、嘗味、品茶的過程中感受中國茶文化的魅力。接著,外籍學生在現場指導老師和藝術團學生的示範和教授下,學打太極拳、學畫中國扇、學畫京劇臉譜、學寫中國字、學做中國點心、學剪吉祥貼,他們邊學邊做,現場制作完成了一件件禮物,把中國文化和中國記憶深深地映入腦海。
地域特色:中華傳統文化“有情趣”
我認爲真正吸引人們來這裏的上海文化,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文化,也是中國一切事物的熔爐。
——上海中學國際部教師Aaron Ingham
上海,被外籍學生親切地稱爲“第二故鄉”,他們在這裏學習、生活,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領略了城市風貌,有了不一般的感受。
“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充分尊重外國學生的主體身份,組織多項旨在增加體驗、增加快樂的上海體驗活動,引起了熱烈反響。
2012年,上海英國學校表演的舞蹈《老上海時尚海》,從起名、創意到排演,全部由13名中學生和8名小學生共同合作自主完成,學生們特別選擇上海——這座他們生活和學習的異國城市作爲素材,努力表現新舊文化的交替和轉變,體現了國際學生眼中上海跨世紀的變化。
2014年以統一發放體驗護照與參觀聯票的形式,組織上海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參觀上海科技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中華藝術宮、上海學生美術館等十幾所上海藝術博物館。同時結合參觀活動于5月份啓動《我與上海一起成長》——上海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攝影作品大賽、11月在上海中學舉行優秀攝影作品展暨頒獎典禮等活動。作品集中反映了上海外籍人員子女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學生們以多樣的風格、多維的視角和多元的藝術語言展現了上海外籍人員子女的精神風貌和藝術風采。41件一、二等獎獲獎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構思新巧,別開生面,琳琅滿目。這些作品既有藝術創作,也有社會紀實,學生通過作品講述他們及其家庭和上海一起成長的足迹和故事,表達了他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深情厚誼。
在“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上海”——2019上海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征文作品大賽中,主辦方精心組織了兩場教師培訓,邀請相關專家與來自上海協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上海法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上海英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等二十多所學校的五十余名指導教師,分享了如何引導孩子結合自身學習、生活實際的體會,講述“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上海”的發展變化,並從中感受漢語的千年魅力,以及漢語所代表的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活動,是上海教育界承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義舉,也是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體現。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認爲,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把這個寶貝接受好、學習好。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晔表示,精心籌劃和精致組織這項活動,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願這項充滿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活動,成爲在滬外國學生的心靈記憶。
2020年“中華傳統文化+”
視頻展演活動一等獎作品概覽
1、上海哈羅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我的中國情結》:用短視頻剪輯記錄了作者在中國生活的美好時光;
2、宋慶齡幼兒園國際部的群舞《鬧新春》:以傳統的放鞭炮舞蹈形式,烘托出喜慶祥和的氣氛、以熱鬧的舞龍舞蹈形式帶來對新春的祝福。營造出團結和諧、繁榮發展的節日喜慶氛圍,並且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3、進才中學國際部的《化之韻》:用柔美的民族舞表現了舞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與依戀;
4、上海中學國際部的《如果國寶會說話》:通過國寶文物“擬人”的創作手法進行了“自我介紹”,並通過短片闡述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
5、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古詩群誦:展現了中國傳統詩歌文化的韻律之美;
6、上海新加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群舞《敦煌》:以大氣磅礴的氣勢讓觀衆從另一個角度來體驗敦煌文化之美;
7、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鋼琴彈唱《寫一首歌》:表演者以精湛的琴藝和天籁般的嗓音帶來了一場聽覺盛宴;
8、上海虹橋國際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2020,我們從這裏揚帆起航》:通過一位學生的拍攝,剪輯,後期制作,將學校的傳統文化節目:書法,鋼琴,武術,滬劇、舞蹈等表演形式彙總到一部短片中,讓觀衆感受中國文化的溫度;
9、上海法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通過視頻記錄了學生們體驗中國傳統造紙術的過程,多維度展示了中華文明古老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10、上外附中國際部的影視配音《花木蘭》: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會木蘭從軍保家衛國英雄氣概,以及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
11、上海韓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中國古代文化欣賞》:將曆史片段與舞蹈相互結合,感受中國文化五千多年的曆史厚重感;
12、華東師大二附中國際部的《“武”中華》通過“武術”表演的視頻剪輯,讓同學們直觀感受“中國功夫”這一文化瑰寶的魅力;
13、上海德威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將學校開展的傳統文化活動進行了視頻剪輯,以試聽的形式幫助外籍子女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14、上外附中國際部的《翻花繩》:讓同學們通過傳統民俗遊戲“翻花繩”的體驗,感受民俗遊戲別樣的特點;
15、複旦附中國際部的《將相和》:通過诙諧幽默的舞台劇,表現了“將相和,平天下”的主題,從曆史故事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
精彩實錄
中華傳統文化,在“雲端”上見
2020年,盡管一場疫情卷土而來,但未能阻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未能減弱在滬外籍人員子女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
已經持續10年的“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活動,面對疫情適時改變,主辦方和承辦方采用了線上的辦法,構築了方便在滬外籍人員子女學習、參與的“網上平台”。
精彩亮相·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雲課堂”——今年特別錄制了五節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微課:充滿非遺基因,又點亮鑽研心燈的《非遺也時尚 十字挑花STEM+探索》,好看又好玩;觸動視覺和味蕾的《舌尖上的小籠》,滿屏溢香;縷縷香氣,壺壺四溢,《如何挑選我的茶》將中國茶文化演繹得有滋有味;個個精靈的《生動的小泥塑》,手上功夫不凡;而與農曆豬年匹配的《生肖剪紙:豬》,畫面逼真,惹人喜愛。全市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自行下載,可觀看學習。這些微課能讓外籍師生們感受到各具特色的中華文化,拉近彼此的距離,促進交流協作,增進感情。
精彩紛呈·“中華傳統文化+”視頻展演活動——這項讓在滬外籍人員子女展現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萬花筒”,氣象萬千。此項活動于今年10月份啓動,得到了全市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共收到21所學校報送的65個視頻作品。經評審,最終評選出一等獎作品15個、二等獎作品24個、三等獎作品26個。不少作品角度新穎、富有創意、設計精巧、情感真摯,外籍學生不僅用視頻講述著自身的中國文化生活,還用舞蹈、舞台劇、詩歌、鋼琴彈唱、紀錄片等多種形式再現了他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精彩奪目·“中國文化小使者”線上“雲傳播”活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處的指導下,承辦方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精心策劃了這項活動,面向全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利用微信平台開發線上互動學習小程序。通過“點亮上海”“文化拼圖”等互動內容,讓在滬外籍人員子女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上海,體驗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拓展本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素質教育活動空間,構築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平台。
征文感言錄
外灘的燈火通明、南京路的遊人如織,東方明珠的聞名遐迩、黃浦江的奔流不息……這是人們對上海固有的印象。“繁華”“國際化”……不知不覺間已成了上海的名片。但讓我魂牽夢萦的是散落在繁華都市當中的神奇小巷——弄堂。弄堂裏的那一個個快樂而溫暖的日子,有如行雲流水般在我的生命的旅途中流淌……願上海這頂皇冠上這顆低調謙遜的寶石——弄堂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上海哈羅外籍人員子女學校Cao,ZhiYun
上海,我生活的美麗家園,你,海納百川、優秀卓越。這背後離不開生活在上海的,認真做好垃圾分類的兩千多萬普通市民貢獻的一份力量。上海很美,上海會因我們而更美!
上海市進才中學國際部 余嘉怡E JIE EE
編輯:趙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