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但由于曆史上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尤其是曆史上曾長期存在以我國爲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由此形成了東亞漢字文化圈,事實上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幾乎都曾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某些國家這一節日逐漸被淡化了而已。隨著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等各領域的全方位複興,如今連許多不屬于漢字文化圈的西方國家也開始過春節了。
目前全世界過春節的國家分爲兩類:一類是像我國一樣作爲國家盛大的法定傳統佳節慶賀;一類是主要由旅居當地的華人以及居住在華人社區的非華人自發慶賀。有過春節習俗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除我國之外還包括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爾(意爲新年)。蒙古族曆來崇尚白色,所以農曆正月又稱爲”白月”,把過年節稱爲”白節”。如今的蒙古國也延續了這種風俗。
蒙古國的白節與我國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居民過白節的習俗較爲相似。蒙古“白節”在時間與漢族春節大致相同,但更富有草原遊牧文化特色。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只牛、羊獻給至親厚友。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淩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拜年時年少者要把雙手托在年長者的胳膊肘下,長輩則吻對方面頰,贈送小禮品並致以最美好的祝福。蒙古族過春節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他們過年不像漢族有一個請老祖宗“回家”,他們往外送小人(用面做的),用漢語的說法應該叫“驅鬼”。在蒙古國每年大年初一人們都會打扮一新穿上民族的服飾,在家中吃完包子或者餃子,就外出走親訪友、祭敖包、到寺廟祈福,一大早蒙古國最大的寺廟甘登寺已經到處都是祈福的人們。
春節期間烏蘭巴托市郊的公路旁很多人都會祭拜敖包:他們手執白酒,撒向敖包並爲敖包添上幾塊石頭。他們希望敖包越來越大,自己則事業有成、生活幸福。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紮門烏德隔界相望的二連浩特是我國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邊貿口岸,春節前夕這裏聚集著很多前來采購年貨的蒙古國客商,由于蒙古國過春節時有互相交換鼻煙壺的習俗,所以春節前夕鼻煙壺的交易較爲火爆。春節前夕有的蒙古國家庭男女老少全體前往二連浩特采購中國商品。
韓國人同樣也講究春節回家過年,這在韓國被稱之爲歸省,正因爲如此在韓國也有春運。當然韓國春運在規模和我國沒法比,但韓國春運期間的票也是一票難求:七成的火車票在網絡放票,三成在線下火車站購買。韓國人會在過春節時祭祀祖先,這和我國某些地區在春節前去祖墳前挂紙焚香的習俗有些類似。和我國一樣韓國人過春節也有吃春節特色食品的習俗,所不同的是我國很多地方是吃餃子或者元宵湯圓,而韓國的春節特色食品是年糕。
韓國人過春節也有拜年的習俗,但是在拜年的細節上和我國有所不同:中國人給父母或其他長輩行禮之後對同輩親友只是鞠躬或問候“過年好”。對長輩拜年時也沒固定的順序,只要從年齡大的開始就可以。韓國人過春節一般是在祭祀完祖先後便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孫媳的順序來給長輩行大禮:未成年人給長輩行禮時長輩並不還禮,而成年人給長輩行禮時長輩一般會點頭還禮。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在中國、韓國乃至在所有過春節的漢字文化圈國家幾乎都是共同的習俗。
然而所不同的是:在中國紅色是代表喜慶的顔色,所以中國人在給孩子們包壓歲錢時用的是紅色信封(紅包)。韓國人所鍾意的顔色是白色,所以韓國小朋友的壓歲錢是用白色信封包的。不只是給孩子們包壓歲錢的紅包,事實上韓國春節和中國的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春節期間的中國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紅色的裝飾物,而在韓國滿大街都是白色。中國的拜年可以從除夕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然而韓國人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進行歲拜,初一之後就不再拜年了。
據說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公元前57年~935年)就已開始過春節了,此後很多中國春節的習俗也被逐漸引入。大約在明代中國人過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傳入朝鮮半島。韓國至今仍保留有貼春聯的風俗,只不過多數將貼春聯的日期選擇在立春之日。至今大多數韓國家庭仍保留著用漢字書寫春聯的風俗,不過韓國春聯是用白紙書寫的,從而和中國的紅色春聯形成了對比。此外韓國的春節風俗活動還有花圖、跳跳板、趕“夜光鬼”、看春節等特別節目。
在韓國流傳著一種說法:初一晚上夜光鬼會到各家各戶試穿每個人的鞋,遇到合腳的就帶走。如果誰丟了鞋就要交黴運了。人們爲防止鞋子被帶走大都將鞋放在屋子裏,同時放置篩子或簍子。因爲夜光鬼有見到東西就數一數的習慣,當其數完篩子或簍子上的網眼時天也就亮了。韓國人春節祭祖一般使用蔬菜、水果、湯、米飯以及油炸食品。在食物的具體擺放規則商有“紅東白西”、“頭東尾西”、“生東熟西”等講究。 韓國人也會在春節前大量采購年貨用于走親訪友時互贈禮品。
日本殖民時代爲切斷朝鮮半島同中華文化的聯系曾一度嚴格禁止半島人民過春節,韓國獨立後民間湧現出強烈的主張恢複春節的民意,但直到1985年韓國政府才恢複了這個傳統節日,不過當時是以“民俗日”的名稱予以恢複的,1999年韓國才正式恢複了春節這一名稱。作爲韓國官方法定假日的春節從初一到初三放假三天,是韓國最長的假日。我國的春節也是三天法定假日,但通常會通過把一前一後兩個周末進行調休的方式湊成一個黃金周,但在韓國是沒有“春節黃金周”這個概念的。
朝鮮和韓國在曆史上曾是一個國家,所以朝鮮過春節的習俗和韓國大體相似,只是由于朝鮮的特殊國情使其更加彰顯政治色彩。1967年7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根除封建殘余”的過程中曾一度廢止春節,從此朝鮮領導人的生日開始代替新年等民俗節日成爲朝鮮最大的節日。1989年朝鮮恢複了新年、端午、秋夕三大民俗節日,但慶祝規模低于領導人生日,同時民俗節日也被賦予了政治色彩:朝鮮春節放假三天,其間平壤市民會到萬壽台山崗上的金日成主席銅像前獻花。
節日期間平壤外彙商店和國營商店均開門營業。春節期間萬壽台藝術團三池淵樂園在人民文化宮舉行了春節演出。正月初一上午朝鮮萬壽台電視台播放電影。正月初一下午萬景台少年宮舉行學生們的迎新演出,當晚朝鮮中央電視台會向全國人民轉播這場演出。與此同時在大年初一這天按照尊老愛幼的傳統要先給老年人拜年,孩子們則穿著新衣服、帶著新帽子向長輩們要壓歲錢。親戚鄰居之間也會在春節期間互贈禮物。春節期間平壤大街上隨處可見各種標語。
朝鮮的傳統“年食”有年糕湯、糯米年糕、蒸糕、糖果、柿餅汁、烤肉和煎菜等等。其中年糕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在朝鮮有“吃一碗年糕湯就長一歲”的說法,因此大年初一全家一定一起喝年糕湯。朝鮮也有我國類似的春晚,但朝鮮的“春晚”不是電視台辦的,它的主辦方是政府的文化省和軍方的總政治局。其實朝鮮“春晚”就相當于中國人民大會堂或國家大劇院的一次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彙報演出。朝鮮電視台在春節期間播出的電視電影多以中國影視作品爲主。
當大唐文明全盛之時日本不僅全面學習大唐先進的制度文明,甚至連生活方式都恨不能直接照搬唐朝,于是唐朝人過的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慶都傳播到日本。在長達千余年的時間裏日本和朝鮮、越南等其他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一樣使用中國農曆,所以也一直有過農曆春節的習俗。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在“脫亞入歐”這一思維的主導下廢除了農曆,從此公曆元旦就在日本代替了舊曆春節的地位。傳統的農曆除夕日這天由以往的新春佳節演化出了“大晦日”這一節慶。
“大晦日”這天被認爲是祈求神靈托福送走舊年的煩惱,迎接美好的新年。“大晦日”這天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第二天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初一這天被日本人稱爲“正日”,從初一到初三這三天被稱爲“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裏拜年,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正日”這天的早餐是很豐盛的:有砂糖竽艿、荞麥面、屠蘇酒等等。
在此之後一連三天都要吃素以示虔誠,希望以此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在日本多數城裏人已放棄新年吃素習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裏健康長壽。新年裏日本各戶門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條草繩或用草繩編的圓圈,稱爲“注連繩”或“注連飾”。有的還擺上一些松竹。許多公司大廈門口和街頭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設計新穎、別具一格的牌樓以示慶賀。人們還將鶴、龜等象征長壽的動物剪紙貼在住宅內外祈禱平安。同時還根據十二生肖刻個年肖相互贈送。
日本郵政省也會發行繪有年肖的“賀年郵票”。無論是個人或是是團體之間互贈賀年片成了最熱門的祝賀方式。既然是清除汙穢的“大晦日”,那麽很多日本家庭和公司也就選擇在這天進行歲末大掃除。在這點上很多中國家庭和公司也有類似的習慣,但中國家庭和公司的歲末大掃除一般是在春節前夕不特定的某一天,然而日本家庭和公司通常都會安排在“大晦日”當天。盡管日本的“大晦日”是由傳統的農曆春節演變而來,但這的確是一種已變異的節慶。
目前日本絕大多數地區已不再過傳統的農曆春節,不過也有一個地方是例外:沖繩縣是由獨立的琉球王國演變而來,曆史上琉球國深受華夏文明熏陶。迄今爲止這裏仍是全日本華人聚居最多的地區,也是如今日本境內依然還保留有過春節習俗的地區——春節至今仍是沖繩地區的法定節日。沖繩人從正月初一就開始過節,一直持續到正月二十仍有一系列慶祝活動,比持續到正月十五的中國春節更長,因此又被視爲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春節。
沖繩的傳統是在臘月二十四舉行名爲“禦願解”的儀式送竈神上天,正月初四又隆重“迎回”竈神。曆史上中國也曾有祭祀竈神的傳統,只不過在如今快速城市化的中國這種習俗正在逐漸被淡化。在“舊正月”當天沖繩人要將提前購買好的門松安放在庭院大門兩側,然後向家中供奉的神龛及佛像進獻大米、柑橘、錢幣等供品。此外人們還要在天亮前在井裏或泉水邊打起新年的第一桶水。在傳統觀點中被稱爲“若水”的這地一桶水具有清潔身心、永葆青春的功效,因此被人們用來沏茶敬神以及清洗身體。
自秦始皇南征百越起直到五代兩宋之交越南一直隸屬中國郡縣管轄,長期深受中華文明熏陶。越南和我國一樣使用農曆,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和中、韓等國一樣:越南也有自己的春運。在海外務工的越南人以及在大城市打工的越南人基本上都會在春節期間趕回家與家人團聚,所以越南的交通部門和我國一樣在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就開始展開各種調度。越南人把春節視爲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曆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
曆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花市是越南春節重要活動之一。比如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越南人最愛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桔和桃花。除了鮮花、盆景,花市還出售各式氣球、彩燈、玩具、年畫、春聯、年曆等,把相連的幾條街道裝點得五彩缤紛,喜氣洋洋。越南春節從除夕到初三放假四天,一般會把節後的第一個周末拿過來湊成六天小長假。從臘月二十三左右越南人就開始准備過年的東西了。
臘月三十貼春聯、除夕守歲、放鞭炮、吃團圓飯、看電視晚會節目等習俗都和中國類似。從正月初一開始拜年、趕廟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越南春運的繁忙程度也大致和中國相仿。大年三十的晚上越南人也會全家圍坐在桌旁,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祝願來年財源茂盛、萬事如意。守歲守到12點時幾乎越南所有的城市都會在此時煙花齊放。大年三十午夜12點一過越南的國家領導人就會通過電台和電視台向全國人民發表春節祝詞。
越南人也有貼春聯習俗。過去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國語字。如今越南的春聯大部分用本國文字書寫,也有少部分人仍使用漢字春聯。越南春聯在顔色上和中國春聯一樣使用紅色。大年初一第一個上門拜年的人是經過挑選的——這個人的生肖不能與男主人的生肖相克,最好是在過去的一年裏有所成就之人,因爲這預示著把一年的好運帶給主人。初二、初三這兩天是孩子們向父母致以問候、饋贈禮品的日子。
新加坡主要由華裔、馬來裔和印度裔三大族群組成,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近80%,所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都是公共年假。聖誕節一過大街小巷和商業區就換上了中國傳統的春節盛裝,大大小小的紅燈籠高高挂起,年畫也貼了出來,一片喜氣洋洋。牛車水各個中國傳統式的店鋪裏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更是播放著傳統的新年歌曲。每逢過年在新加坡總能見到肉幹店前排著長長的隊伍,由此可見新加坡人對這種食物的喜愛程度,這也催生了林志源、美珍香、胡振隆等老字號肉幹店。
大年初一廟宇門前總是人山人海,因爲所有人都希望能在第一時間上新年的頭一炷香,據說這能帶來全年的好運。直到1973年以前新加坡政府爲避免危險而推行煙花爆竹禁放令,但同時又不希望沖淡年味、保證人們能夠熱鬧地歡度春節,于是就組織了盛裝的群衆遊行會,並取名“Chingay Parade”(妝藝大遊行)。發展到今天妝藝大遊行已不單單是新加坡華人慶祝新年的重頭戲,也成爲了新加坡一年一度最盛大、最熱鬧的嘉年華狂歡節,演出日期通常定在農曆新年後的第二個周五和周六的晚上。
長期以來菲律賓的華人華僑每逢春節都要隆重慶祝。時間長了這一習俗逐漸影響到整個菲律賓社會。2004年1月14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宣布春節爲全國的“工作假日”,以認可華人對菲律賓社會所做的貢獻。她同時還指示政府官員與馬尼拉市政府配合舉行一系列慶祝春節的活動。阿羅約在宣布這一決定的時候還特地穿上了她出席2001年上海亞太經合峰會時與各國領袖合照時穿的紅色旗袍出席午宴。這年1月21日除夕阿羅約還到馬尼拉香火旺盛的信願寺和華人一起聽新年鍾聲上“頭香”。
馬來西亞政府將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列爲法定節假日。其實在除夕前幾日華人就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生意開始准備新年了。過完年後馬來華人就開始早早出門給長輩去拜年了。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必須要給晚輩紅包。可是紅包裏的林吉特(馬來西亞貨幣)的最小面值只有5林吉特幣(約合3.1元人民幣左右),可以稱作是華人區最小的紅包了。拜年的晚輩進門前要脫鞋,而握手的方式也和我們不同。馬來華人的握手方式是互相碰觸一下,然後將手放到額頭前用以表示真誠的敬意。
泰國華人在全世界都屬于本土化相當高的華人族群。在泰國華族占其總人口的14%左右,是除泰族之外最大的族群。泰國華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由于大量華人和華泰混血大多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因此並不被計算在華人人口之中。事實上包括如今的泰國曼谷王室在內的中部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與華人融合的迹象。曆史上泰國曾將春節作爲法定假日,盡管後來春節的法定地位一度被取消,但春節期間華人的公司、店鋪一般都會放假5天。
由于泰國華人與本地人的融合程度很高,所以泰國不同于菲律賓、馬來西亞的一點就是:不只是泰國華人過春節,甚至就連相當一部分泰國當地人也在華人的影響下養成了過春節的習慣。由于泰國是一個幾乎全民信佛的國家,所以春節期間各大寺廟都是人來人往:人們紛紛前往寺廟祈求來年的好運。春節期間曼谷許多地方都懸挂著大紅燈籠,用中文寫著新年快樂或者是恭喜發財。各處公園廣場都會搭建起舞台,會有身穿中式旗袍的主持人主持各種迎新活動。
除了這些有過春節習俗的亞洲國家之外,目前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也加入到過春節的行列中,這主要是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所致。不過這些國家過春節大多是借這個噱頭吸引中國遊客,就像中國人過洋節一樣,真正自發慶祝的主要還是當地華人以及居住在華人社區的非華人。其中較爲典型的是美國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新西蘭奧克蘭以及法國巴黎的唐人街的慶祝活動。目前美國的多個聯邦州也已將春節定爲法定假日。
2019年2月2日(中國農曆春節前三天)埃及吉薩金字塔景區的獅身人面像和三座金字塔第一次披上“中國紅”,向中國人民送上新春祝福。金字塔聲光表演的全新中文版廣播劇也進行了首秀,讓中國遊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埃及和金字塔曆史。2019年2月3日(中國農曆春節前兩天)紐約世貿中心大樓亮燈用“中國紅”的燈光效果慶祝中國春節。這也是紐約世貿大樓首次以點亮彩燈的方式慶祝中國節日。2019年2月4日(中國農曆除夕之夜)日本東京地標性建築東京塔舉行點亮“中國紅”活動。
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向中國發出節日的祝福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爲什麽當我們積貧積弱之時沒哪個國家向我們發出祝福呢?國際政治歸根結底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導向所決定的。可以說在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企業財團、任何一個國際組織無論喜不喜歡都無法忽視中國在國際上的聲音。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世界各國紛紛在中國農曆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發出節日的祝福,這樣做至少可以取得兩大立竿見影的好處:促進與中國的外交關系;贏得當地華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