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有媒體報道,拱北海關日前查獲一枚名爲“炮彈果”的植物,並指出該植物果實成熟或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沖擊時還會發生爆炸,威力類似小型手榴彈。有科普博主指出,“炮彈果”並不會爆炸,引發網友討論。10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副研究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炮彈果”得名于其外形類似于古代的炮彈,並不會“爆炸”。
媒體報道,拱北海關查獲“炮彈果”外表呈茶褐色,淨重3.8千克,由旅客從新加坡帶入,准備帶回國食用。據悉,由于該旅客未申報且無相關檢疫審批手續,海關關員依法對該水果作截留銷毀處理。
該報道還提到,炮彈果果實成熟或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沖擊時還會發生爆炸,“威力類似一個小型手榴彈”。炮彈果爆炸時,其堅硬的外皮和果實裏的種子四處飛散,最遠距離可波及方圓20米,雖能傳播種子,但“爆炸的威力卻足以傷害或殺死鳥類”。
該報道發出後,微博認證爲“博物雜志官方微博”轉發該報道稱,“根本就爆不了,只是長得像古代的炮彈才叫這名字,花很好看,泰國老種在寺廟門口”。“博物”發聲後,引發不少網友轉發和討論。
那麽,“炮彈果”到底是什麽?它又會不會爆炸呢?就此,北青報記者咨詢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副研究員。蘇濤介紹,炮彈樹,學名Couroupita guianensis,又名炮彈果、炮彈花,玉蕊科炮彈樹屬常綠喬木。原産于南美洲圭亞那、巴西及加勒比等熱帶地區,東南亞熱帶國家都有引種,我國廣東、雲南地區也有引種。
蘇濤告訴北青報記者,“炮彈果”得名于其外形類似于古代的炮彈,並非指它能爆炸。作爲玉蕊科中果實比較大的一類,炮彈果的外殼比較硬,裏面是其種子和果肉,也不存在可能引發爆炸的氣壓或者其他特殊結構。從功能角度來說,炮彈果在原産國主要是作爲裝飾用,因爲其果實有一股難聞的氣味,一般不食用。
此外,報道中提到“炮彈果”利用爆炸的威力傳播種子的說法也不准確,蘇濤介紹,炮彈果的果實成熟掉落後,由于外果皮骨質較脆,由于重力作用通常會開裂,但不會像網上流傳的爆炸,也不會以爆炸的形式傳播種子,而是通過以炮彈果果實爲食物的動物傳播種子。“有一些植物的果實成熟後可能會以噴發的形式傳播種子,比如葫蘆科的噴瓜,但也不可能像報道中說的波及20米”,蘇濤說,本次海關截獲可能與炮彈果屬于外來物種有關。
北青報記者致電拱北海關了解情況,工作人員表示已交由檢驗檢疫部門核實,但截止記者發稿前,尚未收到拱北海關方面回複。
10日下午,刊發此文的媒體在其官微致歉,表示文中關于炮彈果的介紹有誤,向廣大讀者和粉絲致歉。
(北青報記者 李濤 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