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前日無意間看見一則關于中國舉行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這是中國自 2014 年以來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看似平凡的 12 月 13 日原來是中國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日。回想起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那堆積成山的屍體簡直是觸目驚心。光看紀錄片就已感觸極深,更何況是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先輩們。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那天,也讓小編想起了日本曾經侵襲我出生的這片土地。日本僅用八周就占領了馬來半島和新加坡 ……
馬來亞戰役是 1941 年 12 月 8 日至 1942 年 1 月 31日同盟國與日本帝國在馬來半島的戰事。戰事包括英聯邦軍隊與日軍之間的陸戰。英軍、英屬印度軍、澳大利亞軍及馬來屬邦軍防守此殖民地,而日軍企圖殲滅駐馬來半島的英軍,爲今後進攻荷屬東印度 (今印度尼西亞) 建立前進基地。
若要詳細解說馬來亞戰役過程,那就得先從 1941 年 12 月 4 日開始說起。當時,山下奉文上將指揮的日軍第 25 集團軍從中國海南島三亞港出發,在南遣艦隊、陸軍第 3 飛行集團掩護下駛向馬來半島。同月 8 日,其先遣部隊在泰國的宋卡、北大年和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陸,迅速占領當地機場和克拉地峽,隨後分兵三路南下。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借隘路、河流遲滯日軍進攻,以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可日海軍第 22 航空戰隊和陸軍第 3 飛行集團轟炸新加坡及關丹等英軍基地和機場,重創英空軍力量。日軍首先遭到印度第 3 軍及數個英軍旅的抵抗,但他們很快就清除了印度軍在海岸線的抵抗,之後更集中力量包圍及迫使印度軍投降。
不僅如此,日軍因爲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再加上裝甲部隊戰術及經驗均比盟軍優勝,尤其是日軍在中日戰爭中獲得很多經驗,在馬來亞北部地面占有很大優勢。此外,盟軍方面沒有坦克,而日軍則使用自行車及輕型坦克,令他們能輕易穿越馬來亞的熱帶雨林。英國遠東艦隊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北上迎戰日本海軍,卻因缺少空中掩護于 12 月 10 日在關丹東南海域被擊沉。日軍由此奪得制海、制空權,保障了海上輸送任務的順利完成。這也令馬來亞東海岸門戶大開及容許日軍繼續進行登陸行動。
盟軍在馬來亞的空軍戰鬥機中隊所配備的水牛戰鬥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體型過大及裝備不佳、支援人員不足、缺乏清楚及協調一致的指揮結構、皇家空軍及澳大利亞皇家空軍中隊及人員間的敵對主義、沒有經驗的飛行員等等問題讓他們在戰事爆發的頭一個星期付出慘重代價,導致一些飛行中隊需要合並及撤退到荷屬東印度。 而剩下的攻擊戰機都是過時的布倫海姆式、洛克希德赫德遜式輕型轟炸機及威格士式魚雷轟炸機。這些飛機大部份在地面及空中很快已被日軍的戰鬥機擊落,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不僅如此,日本軍事情報部門還聘請了一名英國軍官佰翠·漢南上校與印度軍接觸的空軍聯絡官爲間諜。當他開始提供情報後,日軍能在3 天內摧毀所有在馬來亞北部的盟國空軍基地。雖然漢南于 12 月 10 日被拘留及帶到新加坡,但日本人已獲得空中優勢。 在 12 月 11 日,日軍在坦克支援下從泰國南下,在日得拉打敗了英國及印度軍隊,快速從東北部的哥打巴魯灘頭向內陸推進以瓦解北部的防守。由于沒有真正的海軍力量存在,英軍不能阻止日本海軍在馬來亞海岸的行動。雖然這些行動對入侵部隊幫助不大,但由于沒有剩下任何盟軍飛機,日本人主宰了天空,不斷從空中攻擊地面上的英聯邦軍隊及平民。 馬來亞島嶼槟榔嶼從 12 月 8 日起每天都遭到日軍轟炸,被迫在 12 月 17 日棄守武器、船只、物資及一個仍可運作的電台並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很多歐洲人從槟榔嶼撤退,而本地居民則落入日本人的魔掌,成爲英國人的難堪及離間了英國人與本地居民的關系。 在 12 月 23 日,印度第 11 步兵師被命令阻擊日軍,但效用不大。1 月的第 1 個星期結束時,整個馬來亞北部就已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同時,泰國又與日本帝國簽訂友好條約,以建立松散的軍事同盟。泰國被容許恢複對在馬來亞北部一些伊斯蘭教君主的領地的統治權,根據《泰日關于土地讓與條約》,這些領地作爲獎賞被割讓于泰國。 日軍主力沿著馬來半島由北向南迅速推進。在海軍配合下于 12 月 31 日占領關丹,次年 1 月 11 日無抵抗攻占吉隆坡。而不足 200 英裏外的新加坡島也即將面對日軍的入侵。
在 1 月 14 日,日軍就已經到達馬來亞南部省份柔佛州。他們在這裏遇到澳大利亞第 8 師,而日軍也在這裏遇到在戰術上的首次挫折。澳大利亞軍在金馬士市一帶建立了堅強防禦,戰役圍繞金馬士橋進行。日軍在此地付出了死傷 600 人的代價,但大橋卻在戰鬥中被毀。這也造成日軍需花 6 個小時的時間收複橋梁。 當日軍在金馬士西面攻擊澳大利亞軍的側翼時,一場在這次戰事中最血腥的戰役于 1 月 15 日在半島西海岸的麻坡河一帶爆發。本尼特派出已被削弱的印度第 45 旅去防衛麻坡河南岸時,被從海上登陸的日軍攻擊其側翼,整個旅被澈底擊潰,其旅長及屬下3個團的團長全部陣亡。 在澳大利亞中將查理士·安達臣的領導下,撤退的印度軍隊在澳大利亞軍的支援下組成麻坡軍,孤注一擲的進行了長期 4 天的戰鬥,令其它英聯邦的殘余部隊可以從馬來亞北部撤退以避免被包圍。 當麻坡軍到達了在巴裏梳龍的橋梁並發現橋梁已被日軍占領時,安達臣在死傷數字不斷上升下命令所有人沖過去,一些人逃入附近的叢林、沼澤地及橡膠林地以尋找其步兵團在永平的司令部,135 名受傷的士兵則落入日軍的魔掌,其中兩名士兵被拷打及永平大屠殺中被殺死。 在 1 月 20 日,雖然面對皇家空軍威格士式轟炸機的轟炸,日軍在興樓再作進一步登陸成功,大英國協軍隊的在柔佛最後防線的峇株巴轄-居銮-豐盛一帶全線面對日軍的進攻,不幸地,珀西瓦爾拒絕在新加坡北面的柔佛建立固定防禦。 在 1 月 27 日,珀西瓦爾接到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聯合司令部司令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的批准,命令部隊越過柔佛海峽撤退到新加坡。 日軍在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後加快進攻速度,而英軍迅速潰敗,在 1 月 31 日撤至新加坡,企圖憑借柔佛海峽抵禦日軍進攻。
最後一批盟軍軍隊在 1 月 31 日離開馬來亞。盟軍工兵在連接柔佛及新加坡之間的新柔長堤炸開一個闊 70 尺 (20 米) 的大洞。但這並不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日軍的突擊隊後來化身成新加坡居民利用小艇橫渡柔佛海峽進攻新加坡。在少于兩個月的時間內,馬來亞戰役以英聯邦軍隊被徹底打敗及撤出馬來半島作結束。接近 50,000 名英聯邦士兵被俘虜或被殺。
在 2 月 14 日,日軍占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8 萬余守軍鬥志低落。2 月 15 日,英軍總司令阿瑟·珀西瓦爾率部投降。 此役,日軍以傷亡千于人的代價占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 負責指揮日軍的山下奉文以傷亡 9824 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卷馬來半島 650 英裏,直至占領新加坡。英軍傷亡遠高于日軍,投降的軍人也是數萬之多。這一勝利是日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日軍以大約八個星期的時間成功占領了馬來半島與新加坡,而負責指揮日軍的山下奉文還因出色戰績被昵稱爲“馬來亞之虎”。
大屠殺
日軍“膺懲”新馬華人最爲殘酷的暴行是對華人進行所謂的“檢證”和“肅清”大屠殺。在日軍進攻馬來亞半島和統治初期,日軍發動的大規模的集體大屠殺就有:在新加坡進行的大檢證;在吉隆坡進行的大肅清;在槟榔嶼的兩次大檢舉;在馬六甲的大鎮壓;在新山、麻坡、馬力四隆、文律進行的大屠殺;在森美蘭州知知港余朗朗等村進行的清鄉屠殺,另有較小規模的屠殺達 29 次之多。據稱,即使不計華人義勇軍的死亡人數,日軍在馬來亞所屠殺的華人總數亦當在 15 萬以上。在新馬華人慘遭屠殺的暴行中,新加坡“檢證”大屠殺最具典型,它同南京大屠殺和馬尼拉大屠殺被後人列爲日軍在亞洲所犯的三大暴行。日軍占領新加坡後,爲了穩固其統治,山下奉文下令從 2 月 18 日開始展開掃蕩行動,以搜捕敵對的華僑,其搜捕標准共有 9 條:
– 曾經在南洋華僑籌赈會中積極活動的人士- 曾經最慷慨地捐輸給籌赈會的富裕人士- 南洋華僑救國運動領袖陳嘉庚的追隨者- 海南人 (在日本人眼中,海南人均屬共産黨分子)- 凡在中日戰爭以後來到馬來亞的中國出生華人 (他們被認爲或參加過抗戰,或厭惡日軍侵略及逃避日軍征用而離開中國的人)- 凡是紋身的男性 (在日本人看來,紋身的男子都是私會黨徒)- 凡是以義勇軍之身份幫助英軍抵抗日軍者- 公務員以及可能親英之人士- 凡是擁有武器並嘗試擾亂治安之人士
在這次大“檢證”中,所有 18 至 50 歲的華籍男居民被日軍指定到 5 個地區集中檢證。凡認爲可疑人員均被押上卡車送到海濱或用船只送到海面上以機槍掃射。許多華人僅僅因爲自己是華人就遭到逮捕屠殺。 據研究,在新加坡檢證大屠殺中,華人死亡人數在 2.5 萬至 5 萬人之多。
死亡鐵路
而強迫華人勞工修築“死亡鐵路”是日軍在新馬所犯的另一暴行。 在 1942 年初,日本帝國大本營決定在暹羅和緬甸境內修築一段鐵路,試圖將已有的仰光至丁那沙甯鐵路和新加坡至曼谷鐵路連接起來。這兩條鐵路之間大約爲 250 英裏。 鐵路要通過崇山峻嶺、跨過湍急河流和經過蠻煙瘴雨之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通常需要五至六年才能建成。但日軍爲了戰略需要,要求這條鐵路必須在 18 個月內完成。 日軍在征調英美等戰俘從事修築的同時還通過強征或欺騙的手段使用了大約 15 萬名民工,其中華人勞工約占總數的 20% 以上。 據幸存者回憶說:他們清早 6 時就被號令起床。在洗刷後沒有食物裹腹,取了工具便前去工作地點。中午 11 時有專人將食物送去工廠。午餐休息半小時,11 時半繼續工作至下午 5 時。放工後回到宿舍沐浴及進餐。用餐結束後,他們 6 時再度工作至淩晨 12 時。夜間沒有食物,挨饑入睡,同時還要挨饑至翌日中午才有食物。 由于糧食很少,生病後缺醫少藥且無人照顧,病人死亡率很高,據統計慘死者有 6 萬余人,傷殘者 4 萬人,也就是說每一裏長的路軌是用 64 名戰俘和 240 名民工的性命換來的,因此這鐵路被稱爲“死亡鐵路”。在日本占領新馬期間,華人所遭受的痛苦淵源不止上述數種。小編實在無法想象當時的他們是如何度過這一段艱辛日子 ……
曆史的存在是爲了緬懷過去。它不僅僅是造就了今天,更是爲了更好的明天。身爲後輩的我們都應該好好去了解這些被遺忘的過去,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這些曆史會讓我們銘記心中,珍愛現有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