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汪亮亮 胡秀文
近日,環太平洋地震頻繁。11日,巴布亞新幾內亞發生7.6級地震,18日中國台灣地區發生6.9級地震,當地時間19日,墨西哥發生7.7級地震。地震頻繁發生,地震帶進入活躍期了嗎?墨西哥曆史上有三次大地震都在9月19日,是巧合嗎?帶著這些問題,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王墩教授,請他爲我們解答。
王墩教授主要從事觀測地震學、人工智能地震學和地震地質等研究。
極目新聞記者:當地時間9月19日墨西哥發生7.7級地震,這一天是墨西哥兩次大地震的紀念日。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8.0級地震,造成數千人死亡;2017年9月19日發生7.1級地震,造成360多人死亡。三次大地震發生在同一日期,這個特殊的日子引起了人們的擔憂。這是巧合嗎?
9月19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室外避險的人們相互安慰(圖片來源:新華社)
王墩:應該是巧合。三次地震發生在同一日期是統計學上的巧合,還有其他統計學上的巧合事件,例如油價上漲與地震的關系。統計地震學家莊建倉教授等人做過相關研究,使用2003—2015年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兩者發生時間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即油價上調與全球大震發生具有明顯相關性。但這是統計學上的僞相關,並沒有明確物理關聯。
極目新聞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台灣、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發生了6級以上地震,是否說明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王墩:現在的全球地震活動還算在正常範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七八級左右的地震是很正常的。台灣花蓮地震6.9級,台東6.5級,都不算大地震。我們一般認爲,7級以上地震是大震,八級、九級是巨震。墨西哥發生的7.7級地震是大震。
至于是否進入活躍期,可以對比2004年印度洋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9.3級地震,震中位于蘇門答臘島西。地震及其産生的海嘯波及周邊的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等國家,造成嚴重破壞。之後的余震震級也達到七八級。自這次9.3級印尼大地震後,印尼地區的地震活動明顯活躍。
一般來說,發生八九級地震,之後會有一系列強余震,這樣的事件才會使區內地殼運動進入活躍期。
台灣地震造成高寮大橋斷裂(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地震發生後,我們關心的是,這個地震是後一個強震的先兆還是主震,隨後區內的地震活動會慢慢平息。像台灣地震,一般我們認爲主震已經發生了,地震活動強度在慢慢減弱,目前沒有表現出後面有更大地震發生的特征。
極目新聞記者: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等氣候變化與地震有關嗎?
王墩:氣候變化與區域地震有些許關聯。例如南極冰蓋上有微小的冰震。隨著氣溫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冰震活動有所增強。冰震是冰破裂、融化引起的震動,與地震不同。氣候的變化是長期的,目前沒有研究指出它與大地震、破壞性地震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