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外興安嶺
窗外碧空如洗,我從伯力(Khabarovsk)飛往雅庫茨克(Yakutsk),執飛的是一架龐巴迪Dash-8-300。知道這款飛機使用渦槳發動機,飛不甚快也飛不甚高,便向地勤要了舷窗旁的座位,爲的是俯瞰從黑龍江流域到勒拿河流域之間的山川景象。
雅庫茨克的地面管道,可謂“千腸百結”。 (王在田/圖)
這架龐巴迪的起飛仰角特別陡,引起了機艙裏俄羅斯乘客的一片驚呼,連手機都顧不上玩了。伯力位于阿穆爾河東岸,龐巴迪拉升之後便徑直向西北方向飛越阿穆爾河。由于地勢平坦,河面寬廣,江心形成了大面積河灘,分隔出無數沙洲、沙湖,在暖陽照耀之下恍如一幅潑墨山水,美不勝收,造化之力令人歎爲觀止!
阿穆爾河(Amur River)是烏蘇裏江彙入黑龍江之後的産物。這兩條大江都是我國與俄羅斯的界河,一條由南向北,一條由西向東,在我國“雄雞”的雞冠頂端位置彙合,形成撫遠三角洲,亦即黑瞎子島、銀龍島等沙洲,隨即流入俄羅斯境內,稱爲阿穆爾河——“阿穆爾”源自通古斯語,意爲“大河”,是俄人起的名字——此後向東北縱貫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最終注入庫頁島與亞洲大陸之間的鞑靼海峽。
飛過阿穆爾河之後,龐巴迪繼續朝著西北方向航行,又陸續飛越了牛滿河(Bureya River)和精奇裏江(Zeya River),它們都是黑龍江的左岸支流——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這些江河名稱與其俄語讀音完全對不上,其原因與“黑龍江”之于“Amur River”類似。從空中俯瞰,牛滿河曲曲彎彎,形成衆多牛轭湖灣,可見地勢十分平坦;而精奇裏江則在平緩的丘陵間蜿蜒流轉,周邊地貌或爲森林,或爲草原,地廣人稀,極少看到村屯鄉鎮之類的居民區。
在精奇裏江上空,龐巴迪轉而向正北方向飛行,相當于沿著這條鄂溫克人的聖河上溯,向它的源頭外興安嶺飛去。眼前平原、丘陵逐漸消失,進入了千溝萬壑的幹旱山區,植被稀疏,河床裸露,目測不見道路,想來人迹罕至,仿佛從空中俯瞰太行山的景象——這就是外興安嶺。
外興安嶺不算長,七百公裏有余,不到秦嶺的一半;也不算高,最高峰海拔僅2412米。它既是黑龍江盆地的北峰,以其融雪爲黑龍江貢獻了幾條大河;它也是太平洋與北冰洋的分水嶺——它的南面是流向太平洋的黑龍江流域,北面則是最終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流域;它還是我國曆史上行使領土管理的北界,著名的明代奴爾幹都司就設于黑龍江入海口以南約兩百公裏處,管理北至外興安嶺的黑龍江流域。
1689年,清政府與沙俄在尼布楚談判邊界,中方最初的設想是以勒拿河爲界,將東西伯利亞分爲東西兩半,把沙俄封堵在勒拿河以西,但最終簽署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約定兩國以黑龍江上遊額爾古納河與外興安嶺爲界,外興安嶺由此成爲我國東北地區的北部邊界。直到近170年後,沙俄趁我國深陷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內憂外患之中,趁火打劫脅迫我國陸續簽署《瑷珲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才將兩國國界由外興安嶺南移至黑龍江和烏蘇裏江,致使我國吉林、黑龍江兩省失去了出海口。
勒拿河上的冰上沙丘 (王在田/圖)
由外興安嶺繼續向北飛行,不久就能看到河面已經封凍的勒拿河。此時龐巴迪開始下降,可以清晰看到大地上只剩下三種色彩:陸地上已經完成落葉的蒼茫泰加林、河道裏白雪皚皚的勒拿河,以及勒拿河冰面上被狂風席卷而來的黃色沙丘——東西伯利亞氣候幹燥寒冷、狂風肆虐,沙塵暴災害嚴重,因此每年到了勒拿河封凍期都會形成冰上沙丘奇觀。這些沙丘在來年解凍後將被激流裹挾至下遊,成爲入海口不斷擴大的勒拿三角洲的陸基。
勒拿河是世界第十一長河,源于貝加爾湖北岸濕地,它首先向東北方向流淌,接納了衆多支流,隨後轉向西北注入北冰洋。1632年,沿著勒拿河向西伯利亞腹地推進的沙俄哥薩克探險者在這條河由東北向西北拐彎的頂點上建了一座木制堡壘,便是今天的雅庫茨克。
17年後,一個破産潦倒意圖孤注一擲的冒險家哈巴羅夫向雅庫茨克總督申請向南“探險”,目的在于奪取耕地,獲得糧食。得到批准後,他帶領一支150人的探險隊兩次翻越外興安嶺,找到了一處海拔僅五百多米的垭口,從而順利潛入中國境內,抵達與烏克蘭平原同樣覆蓋著肥沃黑土,卻被清政府禁止開墾的黑龍江流域,于1650年7月在雅克薩建立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第一個定居點,立寨築城,宣示主權,那便是三十多年後中俄雅克薩之戰的緣起;後來他又沿江而下抵達撫遠三角洲,在今天的伯力附近繪制了《阿穆爾河圖》獻給沙皇,掀開了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序幕。伯力的俄文名稱“哈巴羅夫斯克”即取自他的姓氏,他的銅像屹立在伯力火車站前的廣場上。
哈巴羅夫“探險隊”的起點就是雅庫茨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雅庫茨克也算得上是近代中俄關系變遷的起點。
勒拿河流域及雅庫茨克位置圖 (王在田供圖/圖)
最寒冷的首都
如今的雅庫茨克是薩哈共和國首都——薩哈共和國是俄聯邦內最大的共和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其308萬平方公裏的面積與印度相當,人口卻不到一百萬人,人口密度約爲我國西藏自治區的九分之一,即便在地廣人稀的俄羅斯也屬于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而且其中將近30%的人口集中在首都雅庫茨克。
雅庫茨克機場建于城市北郊、勒拿河西岸的河灘上。由于熱島效應,勒拿河東岸的泰加林銀裝素裹,一派林海雪原景象;西岸的城市郊外雪則薄得多,露出枯黃的草甸,令人想起岑參的詩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離開伯力時還是仲秋,到了雅庫茨克已是妥妥的寒冬。
走下舷梯,雅庫茨克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這裏的候機樓入口很高,居然需要走上十幾級台階才能進,乘客們紛紛吃力地拽著行李箱爬樓梯——爲什麽不能設計得更加人性化呢?我心裏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沒有托運行李,披上冬裝徑直走出機場,跳上一輛公交車進城投宿。這裏還在使用現金購票,司機身旁擱著個方形木匣,裏面一小摞一小摞整齊地碼放著硬幣。統一票價28盧布,我給了一張一百盧布紙幣,司機馬上拿起一摞72盧布硬幣找給我;有人付五十盧布紙幣,他就拿起另一摞22盧布硬幣找零——我觀察了一下,每逢在路口停車等綠燈時,他就在捯饬硬幣,清點出各種可能的找零組合,放在木匣裏備用。
雅庫茨克公交車上的零錢匣子 (王在田/圖)
從車窗裏望出去,道路兩旁灰不溜秋,看不到樹木,也沒有綠化帶,道路上常常積著一層沙土,車輛碾過掀起陣陣煙塵。兩邊的住宅樓倒是很亮麗,雖然都是方頭土腦的赫魯曉夫樓或是高層板樓,但它們往往被漆成鮮豔的顔色,給人一種廉價的塑料花即視感。
就這樣看了一路灰頭土臉的街景,正當我准備將雅庫茨克歸入又一座蘇式鐵鏽城市的行列時,汽車到站了,我一下車就被眼前炫酷的公交車站給鎮住了:這可不是一座帶遮雨棚的普通站台,它外表類似一家光鮮時尚的便利店,進門後才發現是一間候車室,室內既有地暖又有暖氣片,有公交車實時信息屏,有液晶屏播放新聞和綜藝,有手機充電插口和Wifi信號,還配備了自助打印設備和取款機——在老土的城市裏看到如此便捷舒適的候車室,真是讓人心生違和。
公交車站 (王在田/圖)
從車站走到預訂的民宿,它位于一棟七層住宅樓內。就像剛才進候機樓一樣,大樓入口離地面大約有兩米高,仿佛是開在了二樓,進門需要先上十幾級台階——好在這棟樓有無障礙坡道,否則下肢殘疾者想要出門就麻煩了。然而奇怪的是,我並沒有看到“一樓”有門窗,原本一樓的位置被一人高的彩鋼板嚴實地圍了一圈——大樓基座爲什麽不用牆體支撐,而要使用彩鋼板遮蔽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匆匆入住民宿,去廚房給自己泡了杯熱茶暖暖身子,走進自己的小房間,坐在窗邊默默思索。
答案就一個字:冷。
雅庫茨克位于北緯62度,距離北極圈僅4度,是我到過緯度最高的城市,比斯堪的納維亞三國的首都們更靠北,比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的緯度還高一度。無怪乎它榮膺世界上最寒冷的大城市,也是冬夏溫差最大的城市——雅庫茨克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37度,7月平均氣溫約20度,年平均溫差爲57度,極端溫差則高達103度。
由于寒冷,這裏很少有行道樹,也沒有綠化帶——每年僅在5月到9月的五個月裏沒有霜凍,對于植物的生長發育來說實在是太艱難了,根本無法發展農業。
由于寒冷,又缺乏綠化植被防風固沙,這裏冬季風沙揚塵情況嚴重,以至于公路上積著厚厚的沙塵,臨街店鋪也都灰頭土臉。
由于寒冷,這裏的汽車到了冬天一旦熄火就很難再次發動,需要經常開車出門的人只得選擇幾個月不熄火——路邊常常可以看到空無一人卻開著引擎噴著尾氣的車,雙層玻璃車窗外還貼著防止結冰的防凍膜;如果車輛不慎自行熄火,就需要用噴槍給發動機加熱後才能發動。那些不需要頻繁開車的人往往選擇把車抛荒一整個冬天,改爲乘坐公交車。由于雅庫茨克人口不多,公交車班次有限,而乘客們無法在嚴寒的戶外長時間等車,因此便催生了溫暖舒適、功能齊全的候車室。
由于寒冷,空氣中的水汽受冷後凝結成水滴,懸浮在空氣中形成霧氣,導致雅庫茨克在冬季常常被濃霧籠罩,能見度很低。這時塗上了鮮亮色彩的大樓就成爲導航路標,有經驗的司機看著窗外霧氣中的迷彩就能辨認方向,抵達目的地。此外,由于冬季漫長,光照稀少,五顔六色的建築物也有助于人們排解長期抑郁的心情,靜靜等待冰雪融化的那一天。
由于寒冷,這裏是西伯利亞寒潮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股寒潮最遠可以肆虐嶺南形成降雪,導致我國所在的東亞大陸冬季比同緯度的西歐、北美都要冷得多,並間接地造成了我國北方森林覆蓋率極低、遊牧民族長期襲擾農耕地區等曆史問題,乃至朝鮮族爲什麽習慣使用扁平的金屬筷子歸根結底也肇因于此。
…………
浮想聯翩之余,爲什麽大樓入口要開在“二樓”呢?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解釋,決定下樓驗證一下。
“高跷樓” (王在田/圖)
永凍土上的城市
我繞著板樓轉了大半圈,果然發現了兩塊彩鋼板之間的缺口,探頭進去看看,正如我所料,這棟大樓是一座“吊腳樓”,靠密密麻麻的混凝土立柱支撐,其靠近地面部分是懸空的,難怪要用彩鋼板圍起來。
底層放空的住宅樓全世界並不少,比如新加坡的經濟適用房——“組屋”,考慮到熱帶卑濕炎熱,其底層是不住人的,而是由立柱支撐的通透空間,可用作居民社交場所或熟食中心(當地稱爲“咖啡店”——Kopitiam)。不過組屋底層不光有立柱,也有承重牆,而且是有地板的;但這座住宅樓則是用立柱把整座大樓撐起來,與地面隔開,立柱腳下就是尋常砂石地面,連基本的平整都沒有做,這又是爲什麽呢?
還是那個字:冷。
雅庫茨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于永凍土上的城市。所謂永凍土(Permafrost),顧名思義就是常年凍結的岩土層。當一塊區域的年平均氣溫低于零度,其表層土壤會在夏天短暫解凍,但深層土壤將保持凍結狀態,這就形成了永凍土。可以想見,緯度越高,永凍土就越厚,比如北極島嶼的永凍土厚度將近1.5公裏。世界上的永凍土帶一般分布于南北緯48度以上,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國的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氣溫低,也形成了大片永凍土帶。人們耳熟能詳的星宿海就是因爲地下爲永凍土,仿佛做了一層防水塗層兜底,水體無法滲透土層排出,從而形成了地面星羅棋布的湖泊群。
在永凍土上造房子,需要給房子架個高跷,避免與地面接觸。爲什麽呢?首先,如果把房屋直接建在地表,永凍土會持續不斷地從房屋吸取熱量,這就好像把房子建在冰面上,顯然會影響房屋采暖。更嚴重的是,這些被吸收的熱量將改變永凍土的熱平衡,造成深層凍土逐漸融化,從而危及房屋的基礎,尤其是對于高層建築來說,地基的融化和軟化將引起嚴重的不均勻沉降,導致樓宇發生傾斜、開裂乃至倒塌。
因此,雅庫茨克的所有樓宇都踩在高跷上:用長達十五米的混凝土樁深深植入地下,地面部分再留出一米以上空隙,確保建築物不直接接觸地面——這就是爲什麽在這裏想要走進任何一棟大樓都必須上台階。
地面管道 (王在田/圖)
出于同樣的考慮,雅庫茨克力行“不動土”原則,不在土裏挖埋任何東西:熱力管道、電線電纜……統統架起來走空中;地下車庫?這裏不存在這種東西,所有的車都得停在地面接受零下五六十度的嚴寒洗禮,或者實在不差錢的話可以找一個帶暖氣的停車場;城外的勒拿河上迄今沒有架設橋梁,所有過河車輛都得等一天八班的輪渡,也是因爲受困于在永凍土中構築地基的難題;至于鐵路就更別想了,距離雅庫茨克最近的火車站在1200公裏以外的外興安嶺北坡。
與俄羅斯相比,我國早在2006年就順利實現了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全長1956公裏的鐵路跨越了長達550公裏的永凍土帶,並打破了永凍土工程史上的多項世界紀錄,如海拔最高隧道、最長隧道和最長鐵路橋等。根據“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的設計准則,在技術上我國同樣采用“踩高跷”的方法,以橋代路,將橋墩深深打入永凍土帶深處——當然,這一技術得以實現也體現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家意志。
永凍土王國 (王在田/圖)
觀察完永凍土上的地面建築,我請民宿幫我叫了輛計程車,去永凍土王國(Kingdom of Permafrost)看看地下世界。
永凍土王國是雅庫茨克的招牌景點,位于一座目測僅三五十米高的小丘山腳,入口是一座矮平房,一點都不起眼。我進去買門票,蒙古人種長相的雅庫特大叔(占薩哈共和國人口將近半數的原住民叫做雅庫特人,“雅庫茨克”這個地名即來源于此)遞給我一件羊皮鬥篷以供防寒,給我戴上一頂安全帽以防撞頭,又給我換上俄式羊毛靴以防在冰上滑倒。打扮齊全之後,他給我打開後門:原來這是一條通往小丘內部的冰洞入口。
雅庫特大叔 (王在田供圖/圖)
通過兩道隔熱門進入山洞,只覺渾身一凜,寒氣撲面而來。洞內有兩條甬道,地上鋪著地毯防滑,兩邊擺滿了各種冰雕,令來自中國的我有一種置身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感覺。今天戶外陽光明媚,氣溫應在零上,但走進這座小丘山腹,洞內溫度就降到了零下十二度,難怪這些冰雕制成之後可以在冰洞長期保存。雅庫特大叔告訴我,這座冰洞冬季最低溫度爲零下二十度,夏季最高溫度爲零下七度,溫差僅爲十三度,遠遠小于雅庫茨克戶外五六十度以上的年均溫差。
正是由于每年長達七個月的寒冬給土地持續降溫,大大抵消了每年五個月零度以上天氣的加溫效果,經年累月,才形成了地表下萬年不化的永凍土帶。
說到這裏,我想起在山西甯武也參觀過一座“萬年冰洞”,不過那座冰洞可不是永凍土産生的——甯武的緯度僅38度,海拔僅兩千米左右,並不滿足永凍土的生成條件。甯武冰洞的肇因是夏冬兩季熱交換不平衡所致,有地理學家分析如果關閉洞口,四十年後該冰洞就會融化殆盡,可見它並不是真正的永凍土帶。
雅庫特人畫筆下的祖輩 (王在田供圖/圖)
從永凍土王國出來,我回到雅庫茨克市區的列甯廣場,這是蘇聯時代幾乎每個城市的中心。然而雅庫茨克的列甯廣場自有其獨特的紀念意義,因爲“列甯”這個筆名(Lenin)據說就來自雅庫茨克的母親河——勒拿河(Lena River)。
其時夕陽軟趴趴地懸在地平線上,夜幕即將籠罩蒼穹,列甯廣場上空蕩蕩的,混凝土地面上滿是因巨大溫差而産生的粗壯裂痕,空氣中彌漫著極北地帶特有的肅殺之氣。我緊了緊身上的大衣,依稀感受到了哈巴羅夫先生對于南方暖陽的渴望。
王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