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0年5月8日是戰勝德國法西斯75周年紀念日。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正式簽字儀式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爾斯特舉行。在蘇軍元帥朱可夫的主持下,德國政府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就這樣,希特勒建立起來的法西斯“第三帝國”在人民勝利的歡呼聲中徹底地崩潰了。因此,歐美國家將5月8日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勝利日”,而蘇聯及其繼承國俄羅斯聯邦則將5月9日作爲戰勝德國法西斯紀念日,又稱“衛國戰爭勝利日”。
1942年1月1日,英美蘇法中等26個國家建立起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這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同年11月,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反攻。美英軍隊也在1943年5月將德、意軍隊逐出北非。1944年6月,蘇聯全部收複被占領的國土,隨後揮師東歐,追殲德寇。同一個時期,美英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在一個多月內粉碎了西線德軍的頑抗。
與此同時,日本的厄運也正在降臨,1944年,美國在塞班島爲B-29轟炸機建立空軍基地,以便使它們飛臨東京上空。接著,日本的海軍潛水艇部隊、陸基戰鬥機因爲美軍在情報上的巨大優勢而遭到了重大損失。日本在中國大陸上進展甚微,又遭到英軍在印度邊境的打擊,同時,美軍也在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登陸了……在戰勝德國法西斯勝利75周年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選取了《二戰簡史:黑暗時代》的《結局》部分內容,與讀者一起,重新回顧1944年底到1945年,德意志第三帝國和日本帝國在即將覆滅的時刻。
《結局》(節選)
文 |[英] 諾曼·斯通 譯 | 美同
截至1944年12月,德國的能源和交通設施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壞;而日本則要面對不斷聚集的部隊和龐大的艦隊。顯然,投降是兩國統治者最好的選擇,但是,這兩個國家都已經被瘋狂的幻象所蒙蔽。日本人相信,日本是永不會失敗的,奇迹終將使日本獲得拯救。德國人也繼續戰鬥,因爲他們被沒完沒了的轟炸炸昏了頭。而且他們非常清楚,一旦蘇軍如潮的進攻抵達易北河一線,德國就完了。就在帝國行將覆滅之時,希特勒的死忠者仍然控制著局勢,希特勒也槍斃了試圖逃跑的妹夫。“失敗”和“投降”似乎並不包含在日本的帝國話語中,日本最後投降時,日本天皇只是說戰局並未好轉。
德軍仍然有能力發動孤注一擲的進攻。在1944年的最後3個月裏,德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波美拉尼亞地區的合成汽油工廠仍然在運轉。到1944年10月,西線盟軍已經基本抵達萊茵河一線,並且繼續在向亞琛和斯特拉斯堡緩慢推進。遭遇饑荒的荷蘭仍然處在德軍的控制之下,丹麥和挪威也是如此。中歐地區繼續籠罩在法西斯政權的統治之下。在克羅地亞的首都薩格勒布市,一位名叫約瑟普·霍瓦特的作家出版了他在這個時期寫下的日記。在1918年蘇德兩國簽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時,他是奧匈帝國的代表。在日記中,他描寫了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各類奇異現象:運送牛奶的路線被遊擊隊切斷;刮胡刀嚴重缺乏;天上飛著各種型號的飛機,它們要去轟炸布達佩斯、維也納和慕尼黑。年邁的理查德·施特勞斯望著窗外的殘垣斷壁,那裏已經不再是1914年前那個繁華鼎盛的慕尼黑。于是,他創作了幾乎可以充作德國挽歌的《變形曲》(Metamorphosen)。爲這段曆史創造音樂作品的還有另一位理查德以及他的孫輩們。理查德·瓦格納家族一直與希特勒頗有交情。瓦格納的兩個孫輩威蘭(Wieland)和沃爾夫岡(Wolfgang)只有十幾歲的時候,稱呼希特勒爲“狼叔叔”。(戰後,兩人複興了瓦格納的拜羅伊特歌劇節。)1939年,在希特勒50歲生日的時候,瓦格納一家曾經把瓦格納最後一部音樂劇的樂譜原稿贈送給了希特勒。這部音樂劇名叫《帕西法爾》(Parsifal),在瓦格納的所有作品當中,希特勒最喜歡這一部。然而現在,6年過去了,他們想向希特勒索要這部樂稿,以免落入蘇聯人的手中。于是,威蘭趕到柏林,勸說希特勒把樂稿還給了他。不知是否是上天的安排,偉大的德國和奧地利管弦樂團在他們的最後一場音樂會中演奏了瓦格納的樂曲,但他們本沒有必要這麽做,因爲有人已經把瓦格納的音樂劇演出來了,盡管演技要差些。希特勒不像齊格弗裏德,愛娃·布勞恩也不是布倫希爾德。爲了愛娃的安全,希特勒曾讓她待在德國南部,但她還是設法在蘇軍到來之前飛到了柏林。她說,她和希特勒已經相處了這麽久,希特勒卻還沒有娶她,這將是極大的恥辱,曆史只會把她判作希特勒的情婦。于是,二人舉行了婚禮,然後雙雙自殺。德意志第三帝國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盟軍在西線的進展極爲緩慢,原因可能在于,除蒙哥馬利之外,每個人都本能地意識到,德國即將陷落,此時再搞英雄主義是沒有意義的。9月,盟軍在荷蘭的阿納姆地區遭遇了意外的情況。9月17日,英軍的一個空降師在阿納姆實施傘降,意圖奪取河道系統上的橋梁。3個多世紀前,西班牙軍隊就栽在了這裏。然而,盟軍的運氣不夠好,他們遇到了德軍在諾曼底戰役後重新組建的坦克軍團。希特勒的“救火隊員”瓦爾特·莫德爾被從東線戰場調來守衛阿納姆大橋,他讓英軍在一整個冬天裏都毫無作爲,最多只是讓他們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把戰線向前微微挪動一點。從9月到12月,另一支盟軍也慢慢地壓了過來,把矛頭指向了亞琛和許特根森林。這一次,他們的對手仍然是莫德爾。莫德爾是一位能力極強的指揮官,同時也是德軍將領裏最粗魯無禮的人。在隨後的戰鬥中,盟軍傷亡3.3萬人。亞琛陷落,成爲德國第一個被攻占的城市。但是,盟軍的進展仍然十分緩慢。看到英美聯軍如此笨拙,希特勒開始計劃對他們實施反擊。他是否能突然奪取盟軍的安特衛普港,接著把他們趕出比利時?然後,比利時人會要求和德國人一起與蘇聯人戰鬥嗎?在當時的情況下,德軍的反擊確實冒了相當大的風險。德軍動用了最後的戰略預備隊,在蘇聯人即將逼近布達佩斯的時候,莫德爾在比利時的東南部發起了進攻。在大約5年前,德軍在這裏曾經摧枯拉朽,不可一世。此時的德軍使用繳獲的車輛和油料發起進攻(就像隆美爾1942年攻占圖蔔魯格後所做的那樣),並且成功地把戰線向前推動了一些。但是,德軍做得有些過頭了,因爲盟軍即使進攻打不好,他們也是能組織起有力防禦的,而且一旦天氣好轉,盟軍的空中力量就足以對付擁堵在道路上的德軍部隊。到1944年的聖誕節,德軍的進攻已經無力繼續,並最終于1945年1月8日停止。隨後,英美聯軍繼續向前推進。3月中旬,美國人奪取了科隆南部、橫跨萊茵河的魯登道夫鐵路橋,英國人和加拿大人也逼近了漢堡。莫德爾集團軍群的殘部也被包圍在了魯爾工業區。現在的問題是,魯爾工業區會像希特勒所命令的那樣被炸掉嗎?有遠見的德國人違抗了這道命令,莫德爾就是這麽做的。但是他不能投降,于是他就地解散了部隊,並且飲彈自盡。
此後,西線盟軍一路向前,幾天後就到達了一個薩克森小鎮,並在那裏遇到了蘇軍士兵。第二天,也就是4月25日,西線盟軍與蘇軍在托爾高附近的易北河勝利會師(諷刺的是,希特勒的代表樂曲正是《托爾高進行曲》)。後來有爭論認爲,西線盟軍本應首先抵達柏林。爲什麽他們讓斯大林第一個攻進去了呢?這一爭論的起點實際上源自1943年。當時,英軍陷在了北非和意大利戰場,所以沒有進攻法國。然而,蘇聯人也會問,爲什麽蘇軍沒有首先抵達魯爾工業區?如果是那樣,蘇聯未來的經濟就會從中獲得很大的好處。可是,西線盟軍卻搶先掌握了那裏的重要工業。正是因爲魯爾工業區,戰後的聯邦德國才迅速恢複成爲世界級的經濟體,並且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的將軍們爭辯說,這是因爲斯大林癡迷于在波羅的海沿岸圍困希特勒留在那裏的德軍(最大的包圍圈在拉脫維亞),導致蘇軍贻誤了戰機。不過,德軍確實在東線戰場進行了瘋狂的抵抗。唯一的解釋只能是,他們知道被蘇軍俘虜後將得到怎樣的對待。
希特勒已經下令不可以撤退,他命令德軍必須守住現在的陣地,就像1941年年末到1942年年初他所要求的那樣。大批蘇軍部隊已經在波羅的海沿岸和東普魯士地區埋伏了很長時間。隨後,蘇軍在南部遇到了麻煩。布達佩斯是中歐的主要城市之一,穿城而過的多瑙河是蘇軍前進的主要障礙。後來,蘇軍把布達佩斯圍困了6個星期。在德軍“守到最後一條壕溝”的抵抗下,位于西岸的布達a大部被毀,並于2月失守。墨索裏尼的死訊(墨索裏尼死于4月28日)傳到希特勒耳中時,蘇軍已經推進到了柏林市郊。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冬天,蘇軍主要進攻巴爾幹地區,他們已經在10月份攻下了貝爾格萊德。此前,蘇軍受到了希特勒留在北方的德軍部隊的阻擋,現在,他們要進一步進攻波蘭。蘇軍向維斯圖拉河沿線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這一次,他們仍然小心地部署兵力,以求達到出其不意的攻擊效果。希特勒已經任命希姆萊爲這一地區的德軍集團軍群的指揮官。而且,納粹黨衛軍此時已經發展到百萬之衆(其中有很多外國志願者)。但是,蘇軍部隊是不會停下腳步的。他們每天向前推進30多千米,很快就攻入了東普魯士。當他們攻入埃爾賓和馬莫諾沃的時候,城裏的電車竟然還在行駛。
截至2月24日,德軍所有的反擊都以失敗告終。蘇軍抵達奧得河,再往西80千米就是柏林了。在蘇軍面前,幾十萬難民正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地前行,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推著滿載家當小車的家庭。他們一心想穿過冰凍的湖泊,到達奧得河對岸,甚至遙遠的海邊。一些德國文學作品寫到了這段曆史。在《一位東普魯士老人的回憶》(Recollections of an Old East Prussian)中,亞曆山大·多納—施洛比滕寫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因爲他有6個孩子,所以才獲准乘飛機撤離戰場。回到故鄉後,他帶領他的工人們離開家族久居的施洛比滕莊園,穿越森林,去往相對安全的德國西部地區。亞當·馮·瓦茨多夫等人所寫的《圖林根貴族》(The Book of the Thuringian Nobility)描寫了另一段艱難的旅程。書中,一群英國戰俘離開波蘭西裏西亞地區的集中營,沿途,熱心的莊園主拿出熱土豆給他們吃。另外,幾千名德語居民、德國士兵和納粹官員逃到了位于波羅的海的一艘名爲“古斯特洛夫”號的德國郵船上,結果被蘇聯潛艇擊沉,9000人葬身大海,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海難。到3月中旬,蘇軍已經推進至西裏西亞和波美拉尼亞地區,他們已經攻陷薩格勒布,很快又將奪取維也納(4月13日)。與此同時,盟軍也不斷對柏林進行空襲。在4月14日的一次空襲當中,英國皇家空軍轟炸了波茨坦,摧毀了包括古老的加裏森教堂在內的一大批曆史建築。2月中旬,爲了配合蘇軍進攻,英國皇家空軍轟炸了德累斯頓,破壞了那裏的鐵路系統(不過很快又得到恢複)。這一事件引發了很多的爭議,丘吉爾也表示反對,說這次行動摧毀了“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不過,他的這番話逃不過僞善的指控,因爲丘吉爾本人就是區域轟炸的大力支持者。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的轟炸一直持續到4月20日,這一天是希特勒的生日。
在當年的照片裏,希特勒雖然剛滿56歲,但是看上去已經顯得很蒼老了,他正在拍一個剛剛參軍的年輕人的臉頰。年輕人是德累斯頓的一個孤兒,身上的軍裝明顯大得不合身。4月9日,已經大部成爲廢墟的哥尼斯堡放棄了抵抗,朱可夫于是可以集中兵力對付擋在柏林前面的最後一個障礙—塞洛高地。此時,羅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的大軍也分別從北側和南側逼近柏林。蘇聯的大軍總共有250萬名士兵、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和超過4萬門火炮(包括裝載在卡車上的“喀秋莎”火箭炮,每門炮可以發射很多枚火箭彈)。在塞洛高地,德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是到了4月19日,德軍還是招架不住,敗下陣來。蘇軍盡管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萬人陣亡,近3000輛坦克被擊毀,但他們還是成功地包圍了柏林。4月22日,得知從西裏西亞等地獲得救援已經沒有可能,希特勒怒不可遏,他表示要堅守柏林到最後一刻,然後自殺。在蘇軍一刻不停的轟炸下,柏林居民想盡辦法在城裏躲避炮火,而5萬名德國士兵、4萬名年老的地方自衛隊士兵、十幾歲的年輕人和一些來自國外的黨衛軍士兵(包括20多名英國人,他們外套的袖口上還縫著一小塊英國國旗)則繼續抵抗。激烈的戰鬥從柏林外圍打到哈弗爾河一線的各個橋梁,再沿著柏林市內的主要大街推進到火車站和各個著名建築,包括國會大廈。奇怪的是,作爲俾斯麥凱旋標志的勝利紀念柱卻沒有被摧毀,同樣,用以誇耀勝利的舊時勃蘭登堡統治者的半身像也沒有被破壞。不過,到了4月底,蘇聯人已經進入了柏林的核心區域。
4月30日,希特勒走到了他人生的最後時刻。這天淩晨,他與愛娃舉行了婚禮,身著白色制服的仆人們向衆人分發了三明治和加氣葡萄酒。婚禮的主持人是臨時從旁觀者裏找出來的,只因他是一名公務員。這名柏林市潘科區負責垃圾收集的副職官員鄭重地向新婚夫婦發問:“你們是雅利安血統嗎?”吃過素食的婚禮早餐,兩人雙雙自殺。隨後的屍體處理極爲倉促,最後,兩人的屍體連同一條大狗和幾條小狗一起被草草地裝進了幾只箱子。這些狗是用來試驗毒藥的藥效的,因爲沒有人相信納粹黨衛軍醫生所提供的氰化物是有效的(狗的訓練師不久後發瘋了)。得知希特勒死後,總理府裏的辦公人員開始播放爵士樂,點燃香煙,這些都是希特勒生前嚴令禁止的行爲。幾十萬德軍俘虜開赴蘇聯,很多人再也沒有回來(在希特勒藏身地堡裏的人直到1955年才被放歸,他們遭受了嚴刑拷打,因爲蘇聯負責安全工作的拉夫連季·貝利亞不確定希特勒是否真的已經自殺)。5月7日,德國在法國蘭斯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天在柏林近郊再次向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同盟國成員正式投降。一身疲憊的丘吉爾迅速趕到了希特勒的地堡。但是,與1918年的停戰一樣,第三帝國的末日並不是一個能夠狂歡的時刻。在戰爭當中,多達7000萬人喪生,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了全面的破壞。奇怪的是,德國人雖然瘋狂地奮戰到了最後一刻,戰後卻幾乎沒有了反抗的意識。德國人已經從心底裏認輸了,當反映集中營的新聞影片在影院裏向他們(強制)放映時,他們甚至少有辯解,僅有的幾次看似嚴肅的辯護反而出自同盟國陣營的國家。在戰後的幾年當中,1200萬德語居民逃到了德國西部,其中約有1/4因體力不支、饑餓、疾病或暴力傷害而死亡。他們當中有來自捷克和西裏西亞的農場主家庭,這些民衆甚至沒有投過納粹黨的票,卻被驅逐出自己的農場。因爲,公共場所已經張貼了驅逐他們的招貼畫,上面寫著納粹曾經用來驅逐猶太人的話語:“所有日耳曼人,不論年齡和性別,都到廣場集合。”每人只許提一只箱子,然後被驅逐到某個已經成爲廢墟的德國城鎮。當時,這就是“回到家鄉德國”的悲傷之旅,而此時的德國已經縮小了很多。此後,聯邦德國踏上了漫長的和解之旅,並最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讓盟國感到異常惱怒的是,看到希特勒的末日,日本人並沒有吸取教訓、放棄掙紮。盡管在塞班島的爭奪中,日本讓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美國的飛機現在已經能飛臨日本本土的上空。在南面,麥克阿瑟也再次向菲律賓群島挺近。在1944年下半年,美軍已經推進到了可以起飛轟炸機轟炸日本城市的地域。在10月的萊特灣a海戰中,日軍和美軍投入了衆多的巨型艦只,日本也開始使用一種破壞力極強的新式武器—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攻擊。羅斯福已經授權麥克阿瑟全力奪取菲律賓群島,斬斷日軍的補給線,但是美國海軍的指揮官切斯特·尼米茲有自己的見解。他派航空母艦攻打中國台灣,吸引了日軍飛機前去作戰,在3天的戰鬥裏,美軍擊落了600架日機,導致日本空軍對萊特灣的掩護減弱。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損失慘重。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大致清除了上面的日軍,然後進逼菲律賓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呂宋島。1945年1月,美軍進一步向菲律賓城市馬尼拉進發。美軍在菲律賓投入的兵力超過了它在北非或意大利所投入的兵力,戰況極爲慘烈。呂宋島的25萬日本守軍幾乎全部陣亡,直到戰爭結束,其殘部仍然不願停止已經毫無意義的戰鬥。在菲律賓群島的主要島嶼棉蘭老島,日軍的抵抗一直持續到了8月15日。1945年上半年,英國和印度軍隊展開“吸血鬼”計劃,在夜間突然實施兩棲登陸,解放了緬甸。但實際上,日軍只是撤離了那裏。在緬甸戰役中,日軍陣亡約15萬人。在不到2000人的日軍俘虜當中,仍然具有作戰能力的只有400人。如果日本士兵這樣戰鬥下去,戰爭就無望以理性的方式結束。
此時,美軍已經看得到日本本土的南部島嶼。2月,美軍攻克硫黃島,隨後在5月到6月間攻下了沖繩群島。在沖繩島戰役的一次戰鬥中,日軍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員實施自殺性攻擊,使美國海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導致美軍陣亡5000人,數十艘艦船沉沒或受損。在沖繩島的防禦戰當中,日軍的准備極爲充分,11.7萬名日軍死守陣地,最後幾乎全部陣亡。這是一種集體的瘋狂,結果只能讓美國人結束戰爭的決心更加堅定。與此同時,日本的戰時經濟也瀕臨崩潰。美軍潛艇擊沉大量日本商船,對日本的工業生産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1944年10月,日本的石油已經幾乎耗盡,日本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奔赴沖繩海域時,它所裝載的油料僅有400噸,只填滿了油箱的1/10。美國海軍的海上封鎖本來可以繼續進行,這樣就可以在不需侵入日本本土的前提下摧毀這個國家。然而,美國陸軍航空兵卻一心想通過轟炸行動來使日本屈服。但是,美軍的B—29轟炸機起初無法全面發揮威力。這種飛機極爲複雜,而且裝備了機槍無法穿透的裝甲,但是,在曆經了一年左右的事故和戰術錯誤後(同時,關島機場也已建成),它們的威力才得以在李梅將軍的指揮下發揮出來。
當日軍所俘虜的戰俘得到釋放時,日本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便更加清晰地顯現了出來。這些戰俘的死亡率高達1/3,而落入德國人之手的美軍和英軍俘虜的死亡率只有5%。在菲律賓獲得解放之際,日軍對他們所輕視的當地居民進行了大屠殺。在新加坡和印度尼亞西,當地的居民(尤其是華人)也遭受了日軍的殘酷對待。日軍在中國的暴行得到了詳細的記錄。鑒于當時的情形,中國軍民的死亡數字無法精確統計,據估計爲1600萬至2000萬人,幾乎與蘇聯等同。但是這一數字並不包含20世紀30年代的死亡數字,20世紀30年代,中國幾乎總是處于戰亂之中。美軍占領沖繩群島後,日本仍然沒有顯示出正視現實、放棄掙紮的迹象。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蘇聯、美國和英國在波茨坦開會,其間敦促日本早日投降。歐戰結束後,盟軍開始把視線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在2月份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曾經承諾在歐戰結束後對日宣戰。作爲回報,斯大林被允許控制易北河以東的歐洲地區。當然,美國人不希望蘇聯人的勢力進入中國,更何況日本,但是他們不願意獨自與日本交戰。
斯大林承諾于歐戰結束後3個月對日宣戰。果然,在整整3個月之後的8月9日,蘇聯軍隊開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日軍發起攻擊。在100萬蘇軍的進攻下,日軍的抵抗迅速瓦解。在混亂中,感染瘟疫的老鼠四處逃竄,導致疫病流行。當月,日本還遭受了更爲猛烈的攻擊,這就是李梅將軍所指揮的對日戰略轟炸。爲了減緩地震的沖擊,日本的房屋既輕且小,常以木材和紙張爲建築材料。于是,基于對日本人的普遍仇恨,這些房屋就成了盟軍的攻擊目標。而且,一旦B—29轟炸機具有了可靠的機場和加油、修理基地(位于硫黃島和沖繩群島),日本城市就首當其沖地成了美軍攻擊的目標。而且,與德國不同的是,日本城市沒有戰鬥機和高射炮來提供保護,所以B—29轟炸機極少被日軍火力擊落,大部分損失都源自機械故障、天氣和人爲原因。在盟軍的海運封鎖下,日本的工業生産每況愈下。僅在1945年3月9日和10日對東京的轟炸中,日本就有約10萬人死于轟炸所引發的大火。此外,在“饑餓”行動中,美國從空中對日本的運河和河流施放了大量水雷,導致日本家庭無法獲得食物。同樣的一幕也曾在德國上演。
現在,日本帝國的末日來臨了。8月6日和9日,美軍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說來話長,原子彈與中歐地區有著深厚的淵源,同時也是對軸心國勢力的懲罰,因爲納粹反猶運動的幾位受害者恰恰就是研制原子彈的關鍵人物。同時,原子彈也是英國的創新力和美國的工業實力所結出的豐碩果實。此時的日本仍然與蘇聯保持著聯系,日本希望蘇聯能從中斡旋,提出體面的和平協議。然而,日本仍然認爲自己處于強勢的地位,對于這一點,就連日本派駐蘇聯的大使都怒不可遏。與此同時,東京的日軍指揮官仍然平靜地表示,日本要抵抗到底。7月中旬,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沙漠地帶成功地試驗了原子彈。美國總統哈裏·杜魯門(羅斯福總統已于4月突然逝世)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他認真地考慮了施放原子彈是否完全符合道德標准的問題。但是不管怎樣,他還是下定了決心,授權美國陸軍航空兵執行投放原子彈任務。此前,日本的廣島市尚未遭到美軍轟炸,于是在8月6日,廣島遭到了原子彈的襲擊,成爲一片廢墟,萬人死亡。在這之後,日本人仍然在爭吵是否投降,于是,第二顆原子彈投在了長崎市,造成3萬人死亡。這時,日本的頑抗分子仍然實施政變,意圖阻止日本向盟軍投降,但是沒有成功,隨後全部自殺。8月15日,作爲日本的象征性人物,日本天皇向盟軍投降,條件是天皇的地位予以保留。美國人同意了,他們也一直在考慮如何對待戰敗後的日本。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戰艦上,日本代表簽署了投降文書,麥克阿瑟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書摘部分整理自《二戰簡史:黑暗時代》一書第九章,較原文有刪改,經出版社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