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江蘇省教學成果評選揭曉,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的申報項目“紮根鄉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被評爲特等獎。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這所座落在南京長江北岸的鄉村小學的發展背後,是一位鄉村教育家40多年如一日的探索。
行知校園環境清幽寂靜,花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剛進校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便遞上了自己的名片,名片背後赫然映著一句話:“爲農民辦一所真正的好學校,讓農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記者看了看眼前這個雙鬓已花白的男子,他謙和地笑了笑,指著名片說,“我這輩子,只爲做這一件事。”
“人生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陶行知的這句名言,高高地挂在行知校園教學樓的牆面上。作爲陶行知教育思想忠實的踐行者之一,楊瑞清在行知路上一走便是41年,用堅定的信念托起了一座座教學大樓,不斷探索鄉村教育規律。
高山仰止,以陶爲師四十年
1978年,15歲的楊瑞清背著行李,走進了這個讓他找到終生理想的地方——曉莊師範學校。在這所由陶行知先生創辦于1927年的著名師範學府裏,楊瑞清度過了充實的三年,從一個懵懂的農村娃成長爲有理想的青年。“我要循著行知先生的足迹,讓每一個農村孩子上得了學、上得好學!”。在行知思想的熏陶下,楊瑞清找到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作爲南京曉莊師範學校“文革”後的首批畢業生,楊瑞清面臨著人生的首次選擇:進城還是回鄉。最終,他放棄留在城市的機會,選擇了偏僻而簡陋的南京江浦縣五裏村小學。
青春是容易沖動的,但是青春需要理想支撐。“在曉莊的三年,陶行知先生已然成爲我生命中的指明燈。”楊瑞清說,當年行知先生以留洋博士的身份,脫去西裝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立志通過改造鄉村教育來改造中國,如今,我也可以!
1981年的夏天,楊瑞清帶著滿腔熱忱,來到了五裏村小學。所謂“學校”,其實就是建在小山坡上的一排破房子,屋子裏擺放著缺胳膊斷腿的桌椅和一塊分不清年歲的黑板。“當時的課桌凳搖搖晃晃,沒錢修,我們就自己種樹栽樹,等到樹長大了,就可以用來更新課桌凳了。”
帶著初爲人師的喜悅,楊瑞清一頭紮進教學中,條件雖艱苦,卻甘之如饴。他自告奮勇接手最難的差班,並將之命名爲“行知實驗班”,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第一個行知實驗班。
按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楊瑞清開始了教學改革。學校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卻有美麗的大自然和豐富的農村生活,這些都成了楊瑞清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他帶著孩子們,春天在鄉間認植物,夏天到長江遊泳,秋天爬山,冬天賞雪……原先蒼白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學校成了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
在楊瑞清的改革下,五裏村小學發展得越來越好,教學質量提高了,不少轉學的孩子又重新轉了回來。正當楊瑞清准備再接再厲大幹一場的時候,他又迎來人生的第二個選擇。
1983年,由于在學校工作表現突出,楊瑞清被調到江浦縣擔任團委副書記。對年輕人來說,這可是大有前途的工作。但楊瑞清總是想起學校的孩子們,經過幾個月的思想掙紮,在從政和從教之間,他決定堅守初心,重執教鞭。他在辭職信裏這樣寫道:“做共青團工作不缺我一人,但農村教育不能少我一個!”
楊老師回來了,五裏村小學炸開了鍋。看著一張張熟悉又親切的面龐,回校後的楊瑞清更加堅定了幹一輩子農村教師的心。
1985年1月10日,五裏小學被命名爲“行知小學”,22歲的楊瑞清被任命爲校長。1986年夏天,“行知實驗班”的學生以良好的成績畢業,越來越多有志于農村教育的青年教師來到這裏,行知小學日益成爲遠近聞名的優質學校。
學會賞識,用拇指欣賞挑戰食指教育
“紮根、舒展、綻放”,是行知教育集團的學風,正如學校的吉祥物“陶娃”(樂樂和淘淘),學校希望學生如樂樂這般健康快樂,也允許學生像淘淘一樣偶爾淘氣。
提起陶娃的設計者,楊瑞清一臉自豪。陶娃的設計者叫朱仁洲,現在是南京工業大學的一名副教授。早年,朱仁洲在行知小學讀書時很頑皮,成績總是倒數。孩子的父親找到學校,要求留一級打基礎。楊瑞清卻發現朱仁洲對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就讓他擔任美術組長,並爲他在全校辦畫展。在楊瑞清的引導下,朱仁洲的自信心一點點地恢複了,成績也隨著自信心跟了上來,不僅沒有留級,還順利上了中學,後來還憑美術特長考上了西安輕工學院工業設計系。
朱仁洲的成長故事,帶給楊瑞清長久的感動和啓示。在他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而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更要學會欣賞生命,學會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然而,現實中的教師和家長,常常習慣于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和缺點,喜歡用食指教育,指責和抱怨太多,不懂得用大拇指欣賞和教育學生。那天晚上,他摸黑拿起枕邊的筆記本,寫下了“學會賞識”這4個字。
楊瑞清認爲,留級率高曆來是農村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留級使孩子的自信心嚴重受挫。爲提高孩子們的整體素質,1986年,楊瑞清率先搞不留級實驗班,並提出了“學會賞識,走進生活,發現潛能,喚起自信,善待差異,引導自選”的賞識教育思路。
賞識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學生優點的實事求是。爲了鼓勵學生,楊瑞清在學校給每個學生都設了優點卡,記載著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優點卡點燃孩子們心中的希望之燈,聽話的孩子越來越優秀,調皮的孩子也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長處。
此後,行知小學再也沒有出現一個留級生。不少中學老師也明顯感到,和別的小學的學生比,行知小學的學生更自信、開朗、活潑、大方、動手能力強,在升入中學後後勁更足。
2021年,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小學教育研究所楊躍教授對行知小學1986-2021屆81個畢業班2735名畢業生學習、成長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行知校友記憶中的學校生活和當下生活體驗均爲優良,表現爲有“快樂感”“自尊感”“自由感”和“做真人”“愛生活”“善學習”“有擔當”。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喚醒每個生命的內在尊嚴感和價值感。”楊瑞清說,熱愛孩子、賞識孩子,讓所有農村孩子都被認可、理解和尊重,才能辦好鄉村教育。
紮根鄉土,辦個性化的鄉村教育
在探索鄉村教育出路的實踐中,楊瑞清越來越認識到,鄉土情懷、鄉村資源依然是鄉村學校發展的根基。以鄉村文化滋養鄉村學校教育,鄉村教育才能有自己的個性,才能更好地發揮貼近自然的天然優勢。
挖紅薯,采茶葉,摘柿子,賞荷花……在楊瑞清的帶領下,學校開始放大生態美育的育人價值,讓學生除了學習書本知識,更多地去親近田野,動手勞作。1994年,學校裏行知基地正式挂牌,楊瑞清和老師們開發了三農課程,後來拓展了生命安全實訓課程、軍訓課程和奧林匹克課程等,深受孩子們的喜愛。2007年,行知基地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範基地”的稱號,在營地建設、校外活動、勞動實踐、生態教育方面,引起社會的關注。楊瑞清發揮鄉村教育特色的辦學思路使學校走上了快速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行知校園裏,村小原貌完整地保留著,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現代化教學樓群淡雅素淨,現代氣息與田園風光比鄰,書聲與鳥鳴相得益彰。
300畝校園,3000多名師生,基地近年來每年接待4萬多城市學生……曾經落後的村小如今已經發展成集一所幼兒園、三所小學、一所初中、一個基地于一體的國際化教育集團。
“雖然鄉村教育這些年來發展不錯,但是孩子們在視野、科技和才藝方面還是較爲欠缺的,鄉村學校在這方面大有可爲。”楊瑞清說,“我想,不必再糾纏于城鄉學校、中外學校,也許到了這個時代,我們應該一起來辦世界學校。”
走在行知路上四十余載,楊瑞清心中對未來教育實踐的規劃越發清晰,他認爲新時代已經到來,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化、全球化的平台進行工作。行知教育,讓理論根基更加牢固,而世界學校則讓辦學視野更加開闊。
2020年,新冠疫情襲來,行知教育集團成立雲播中心,設立中文、中餐、中醫、書法等8個直播間,給美國孩子在線開設一二三年級中文課,爲新加坡學生開展線上中華文化學習課程,和馬來西亞愛心計劃全國工委會舉辦了20多場在線交流活動。2020年累計開展80多次線上交流活動,吸引了境外2.8萬人次參與。
教育部原副部長、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認爲“行知教育集團這個經驗很寶貴,讓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推動鄉村學校育人方式變革和教育發展。”
(鄭晉鳴 孫迎吉)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