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連潮汕原鄉與海外潮人社會的紐帶很多,僑批是最得力的一股。靠著僑批往來,潮汕原鄉和海外潮人社會被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僑批、水客和僑批局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移民寄回原鄉、捎有錢款的書信。開始,僑批通過民間渠道寄送。起先是委托回唐山的同鄉熟人,攜帶平安家書和養家錢款,家人接到僑批之後,報以一定酬金。
至遲在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出現專門替人攜帶僑批回鄉的職業投遞人,這些人般被叫做“水客”。
穿走于原鄉和海外的水客一般住在大埠頭,以多種方式收寄僑批:或者由寄批人親自前來托寄,或者深入小埠頭和鄉下去收批,或者在小埠頭有人代爲收轉。
水客獲利的手段,或者是向寄批人收取酬金;或者是利用原鄉和海外兩地找換貨幣銀水的不同,從中獲利;或者是利用批款作爲本錢做生意。後兩個手段,有可能使寄批的酬金大幅度降低。水客在經營過程中的信用已經通過提供擔保人、收款單據這些制度得以保障。在一些有了司法制度的海外華人社會,司法制度更成爲僑批業信用的重要保證。
僑批業最盛的時期,汕頭的水客達800人,香港也有200人。僑批局出現以後,水客在早期僑批業運營過程中建立的制度,幾乎都爲僑批局所繼承。此後,在僑批業運營過程中,僑批局和水客兩個行當並行不悖。
直到20世紀40年代,水客方才在僑批業的領域中隱退。
僑批局是專門辦理僑批業務的私營金融機構。1835年(道光十五年)創辦于新加坡的致成批局,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潮幫僑批局。這個行當的迅速發展,得益于汕頭開埠後的移民潮。到了晚清,潮汕的僑批局已有50家,成爲僑批業的主力軍。
僑批業興盛時期,潮汕地區的彙款有80%左右是經僑批局彙入。每年彙入潮汕地區的批款都有數千萬銀元,1930年最高峰時超過1億銀元。巨額批款的彙入,對潮汕社會經濟發展産生了決定性影響。
經濟的挹注
潮安彩塘鎮華美村以成公祠內,赑屃馱著“皇清诰贈通奉大夫賞戴花翺道員加三級沈公祠堂記”巨碑。碑上有這樣一段話:
夫自海禁大開,強弱之勢在商務。華人或卑之,無甚高論。今稍稍知之矣,又或操術未工,仍以重利歸外洋,以致中土錢幣,日流溢于外,一歲之中,不知幾千萬萬。若公者以一身遠涉重洋,能使既出之錢幣,連樯銜軸,而還之內地,已一大塊事已。
以成公祠是1888年(光緒十四年)新加坡富商沈以成的兒子們爲他建造的祠堂,這種家鄉建設背後的支撐,是“連樯銜軸,而還之內地”的錢幣。
在當時潮汕社會的地方建設中,自外洋注入僑資的作用日見重要到1948年《潮州志·商業志》修成,志書作者強調說:“都市大企業及公益交通各建設多由華僑投資而成,內地鄉村所有新柯夏屋更是十之八九系僑資蓋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榮而不衰落者無非賴批款之挹注。”
僑資興辦的大企業和交通建設,最爲人所熟知的,如張煜南兄弟投資的潮汕鐵路,高繩芝投資的汕頭自來水公司、開明電燈公司和澄海振發布局。
自開埠以來,潮汕商業貿易長期保持繁榮,但是,從國外和國內其他岸進口的商品總值總是超過本地出口的商品總值,産生貿易逆差(入超)。從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至1911年(宣統三年),每年的對外資易都是入超,其中1910年(宣統二年)進口商品總值爲190多萬關平兩,出口商品總值爲722萬多關平兩,前者約是後者的2.6倍。
而從192年(民國元年)至1931年(民國二十年),只有1920年(民國九年)的出口商品總值超過進口商品總值,出超12%左右,其他年份全是入超。在這種情況下,潮汕經濟仍有較大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依靠著大量批款調節。
巨額僑資的挹注,既填補了汕頭商港進出口貿易的逆差,又增強了社會購買力,使各行各業能夠穩定、平衡地發展。
哺養
商人們經商致富之後,在客鄉修柯建房,開始于乾隆年間。同治以後,一直延續到民國肇建,由于大量南洋商人回鄉,衆多被稱爲“新鄉”或“新村”的新聚落在本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些“新鄉”大都建造在原來村落外圍,在建築材料和建築風格方面很多外洋的風格,使本地建築景觀煥然一新。
寄回原鄉的僑批,更多的是捎帶小額批款。移民中的大多數,畢竟是入息甚微的小商販、店員和勞工。然而在當時潮汕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正的是這些小額批款哺養著成千成萬的家庭。
1934年,陳達在《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一書中談到澄海樟林居民的這個社區有半數人家是業農的,但所産的糧食總額只能供給區內人個月的消費。社區有將近1/3的家庭是華僑家庭。華僑家庭也從事其他工作,但收入徵薄,對家庭經濟並無太大幫助。這些家庭都依賴批款爲主要的入款。
這個論述基本適用于整個潮汕地區。潮汕的華僑家庭數量向來無確切的統計數字,一般估計占潮汕家庭總數30%左右。僑批跟他們的生活休戚相關。不管是背井離鄉的遊子,還是留守故園的家人,對出外謀生都有深切的祈盼。這種祈盼,寄托在廣泛傳唱的歌謠中: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
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批一封,銀二圓,叫嬤刻苦勿愁煩。囝兒著扶持,教伊勿博錢。田園著力作,豬囝著力飼。等到我賺有,緊緊回家來團圓。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