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蘇澤猷
紅頭船乘客中的佼佼者二哥豐
清代從潮州府澄海縣樟林港至暹羅曼谷湄南河碼頭的雙桅或三桅紅頭船。
近代潮州旅暹愛國華僑領袖鄭智勇(二哥豐)先生及其義弟孫中山先生。
三四次經過泰國曼谷湄南三角洲沿岸的紅頭船俱樂部,卻未留下影像資料。其實,我懷念的不是這家俱樂部,而是對岸的紅頭船碼頭遺址!
這家紅頭船俱樂部是四五年前開張的,由潮籍華僑、泰國華人青年商會副會長林深先生創辦的,它包括紅頭船酒樓、SPA水療養生、美容及泰國古式傳統按摩等項目,還有反映潮州民情風俗尤其是過番史實的文化走廊。
站在紅頭船俱樂部門口眺望對岸,那裏便是原來的紅頭船碼頭。雖然潮汐消長,朝代更叠,但很容易勾起潮州人懷舊情結。潮州人至遲在唐宋時期已有過番到外邦,但紅頭船卻是清朝雍正年間才有的。
雍正朝,南方海盜橫行,以廣東潮州、惠州尤爲甚。朝廷爲堅壁清野對付海盜,對民用船只編甲互保加以控制,切斷商船、漁船與海盜的聯系。規定各省商船、漁船在船體兩端頭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漆油塗上不同顔色,並刊刻某省某州縣及某船號商號等字,以便于進行船政管理。澄海縣的樟林古港遺址河床,就曾出土一艘刻有“廣東省潮州府領口雙桅一百四十五號蔡萬利商船”的紅頭船。
按官府規定,船頭塗色區分是:江蘇黑色,浙江白色,福建綠色,廣東紅色。潮州屬廣東,當然是紅色,這便是潮州紅頭船的由來。
潮州人過番到暹羅{泰國}及東南亞各國,早先是從州府轄區內的澄海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出發的,後因海岸線東移十余公裏及汕頭開埠,改爲從汕頭港過去的。每年農曆九、十月間,台風漸少,過番客乘東北信風出發,順風一個半月才抵南洋。其中抵達暹羅的紅頭船,就停泊現紅頭船俱樂部對岸的碼頭。
舊時潮州人過番,絕大多數是不得已才去的,用潮州話講是走尾條路。家中有一畝幾分田園,一個謀生的生意檔位,是不輕易離鄉背井過番的。從潮州歌仔《天頂飛雁鵝》{俗稱《過番歌》)可窺見一二:
天頂飛雁鵝,阿弟有畝(老婆)阿兄無,阿弟生囝叫大伯,大伯聽著無奈何,收拾包袱過暹羅。來去暹羅牽豬哥(配種公豬),賺有錢銀加減寄,寄返唐山娶老婆。
從舊時過番必帶的“三件寶”,就可窺見番客的艱辛。此三件寶是:甜粿{即年糕,稍曬過。或也帶番薯幹},這是旅途充饑的糇糧;市籃{有蓋的深筒型竹蔑籃,有提手可單肩背負}裝行李物品用;浴布{約一米半長的長方形花格棉布},洗臉、洗澡用,可圍遮下身。鋪地可當席睡,可捆綁或兜攬東西。抓住一頭揮動可抵抗來犯歹徒{蘸水後更有力度}。這三寶,紅頭船俱樂部的文化走廊有展示。
文化走廊,還展示著鄭智勇{二哥豐}等旅泰著名潮籍華僑的圖片及成功事迹介紹,激勵著新一代華僑、華人。
“二哥豐”先生的名字,當代人對他比較陌生,但在泰國和二哥豐的故鄉潮州,他的名字卻是如雷貫耳!
潮州有句俗話:“生有二哥豐、死有大峰公”是指在生能得到樂善好施的二哥豐的幫助,死後又得到高僧大峰的照顧及超度,喻生死都有依靠。可見,二哥豐與高僧大峰知名度之高!
二哥豐是近代潮州旅暹愛國華僑領袖,清末民初暹羅的首富。在潮州民系範圍內,堪比當今華人首富、香港潮州人李嘉誠先生。有趣的是,這兩位財富巨人的故裏相距僅10余公裏,分別屬現潮州市的湘橋區和潮安區。
二哥豐圖像爲潮州工藝美術大師謝兩嶽監制。
清鹹豐元年( 1851),二哥豐出生于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潮安區)大和都(今鳳鎮。但大和都治所卻大多設在後隴,至臨近解放時,大和鄉公所仍設在後隴甲一公祠內)淇園村一戶貧苦農家,父親鄭詩生,母親佘氏。二哥豐出生不久,父親即到暹羅謀生,中間曾回故鄉一段時間,重返暹羅後客死異邦!
二哥豐乳名義豐,按鄭氏輩序起的族名禮裕,晚年自號海濤,二哥豐是他的別名。因他多次資助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並與他結拜爲兄弟, 孫中山嘉其爲“有智有勇”,故改名爲“智勇”。
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博士捐贈孫中山銅像給二哥豐故裏淇園新鄉。二哥豐的曾孫鄭明輝也自鑄一尊曾祖父的銅像,兩尊銅像並排立在智勇中學校園。
2011年年初,在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孫中山的孫女﹑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孫穗芳博士,捐贈兩岸及世界各地孫中山銅像100尊,其中一尊就贈給二哥豐故裏潮州市潮安區淇園新鄉。二哥豐的曾孫、捐建智勇中學的鄭明輝,也自鑄一尊曾祖父的銅像,與孫中山銅像並排立在智勇中學校園。
淇園村地處三利溪楓江河段東側,與揭陽市揭東區玉窖鎮的東洋、溪頭埔隔江相望。據鄉邦文獻《鳳塘鎮志》、《鳳塘聞見錄》{本人挂名該書編委}記載,淇園村鄭氏始祖鄭伯輿,原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石井村,北宋元豐八年{1085}乙醜科特奏名進士,初仕推官,累官至潮州府通判,致仕後以宦爲鄉,攜帶家眷擇居淇園村。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志》載,二哥豐故鄉淇園村鄭氏入潮始祖鄭伯輿爲特奏名進士。
鄭伯輿後世子孫播遷揭陽、潮陽、海陽{潮安}各地。淇園村{包括新鄉村}鄭氏爲鄭伯輿次子鄭叔武後裔。淇園村雖偏僻,卻是藏龍臥虎之地,鄭氏肇基以後,出過四位進士,其中明永樂年間,皇封四品金章朝臣、戶部郎中鄭諒最爲傑出。清初,淇園村一位科舉和仕途不得志的老貢生,他高古有奇志,著述等身,其中最著名的是雜說體的《韓江聞見錄》十卷。該書“厥觀益偉”涉獵甚廣。
二哥豐9歲那年,父親在暹羅謀生艱辛,日子難度,終于客死異邦。家境貧寒的二哥豐,隨母親佘氏到處流浪乞討。母親改嫁到州府內澄海縣上華鄉南界村(一說淇園鄰近的揭陽大窖村,雅稱玉窖村。大窖村隔楓江潮、揭分治,由一位謝姓始祖翔龍公分衍爲不同房系,一座900余年古橋連接東西兩岸的大窖村),二哥豐不願做“貼秤仔”隨母到繼父家,就到幾裏外的後隴和安寨姑母家幫放牛、割草、拾糞等打雜。順便說句題外轶事,二哥豐放牛的後隴山,相距一百年後,作者也在那裏放牛哩!
在後隴山放牛時,二哥豐遇到上山看風水選墳地的術士蘇半仙。蘇半仙見他生得天庭飽滿,眼睛雙瞳{瞳仁中部上下粘連,宛如一個橫臥的“8”字,像倉颉、虞舜、姬重耳、項羽、李煜等人的眼睛},山根高隆,口唇厚闊,斷言他將來必有大成就!二哥豐雖不全信面相決定命運,卻也得到一點鼓勵和激勵。
清同治初年,14歲的二哥豐得到族親、當鋪頭家{老板}鄭育文“送順風”的19個銀元資助,帶著甜粿、市籃{銀元藏在籃裏}、浴布,搭乘紅頭船到暹羅謀生。
開始,他在紅頭船碼頭潮州人開的貨棧裏當跑街小夥計。有點社會經驗後,獨闖中部當時重要的出海口“河口城”北榄府,先做苦力,略有積蓄後,便販運藥材、布匹等物回暹京三聘街出賣。一次販運貨物途中被強人劫取,二哥豐險些喪命。他認識到必須聚集一幫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做事,才能在暹羅立足。
16歲那年,他加入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的逃亡部將、人稱“大哥莽”的潮州人林莽的反清複明洪門天地會的外圍組織“華暹十八幫”中的一個私派。35歲,他當上該幫派的副頭領“二哥”。林莽過世後,二哥豐升任頭領“大哥”。別人改稱他爲大哥,他感激大哥莽知遇之恩,加上爲人謙虛,仍堅持要別人稱呼自己爲“二哥”,這便是二哥豐外號的由來。
升任“大哥”後,二哥豐提倡“和爲貴”,不泛用暴力解決爭端,同時注重與王朝保持協調,減少對抗,親和民衆,逐漸把幫派組織改造爲合法的社團組織。
當時暹京有個“荷蘭生”的幫會,由荷蘭人和暹羅人組成,頗有勢力。一次,法國王子來暹京旅遊,被“荷蘭生”綁架。二哥豐出于正義,率會衆十余人救出法國王子,名聲大振。勢力小的華暹幫會紛紛借重或投靠他,有麻煩事也得請二哥豐出面擺平,連暹羅王也對他刮目相看。
暹京的博彩業“花會廠”,最初出現在潮州僑民聚集的三聘街,是王朝法律允許的行業場所,爲王朝重要稅源之一。但這一行業曆來黑社會和幫派勢力插手其中,難以掌控和經營。因而,一位胡姓潮州人承包後失利。二哥豐勢頭正旺,暹王拉瑪五世便請他承包暹京、後擴展到全國花會廠的賭稅。
稍了解暹羅王室曆史的人都知道,吞武裏王朝鄭信大帝是潮州府澄海縣華富裏村華僑鄭達的兒子。而拉瑪一世則是鄭信大帝的義子,雖不是血統繼承鄭信大帝的王位,有學者認爲,他也是潮州鄭姓混血華人,中文名鄭華。從拉瑪一世至現任國王拉瑪十世,中文名均姓鄭。
拉瑪五世中文名爲鄭隆,他的生母後妃還是劉姓潮州華僑之女,國王小時候就跟生母學會講潮州話。據傳,拉瑪五世還是二哥豐的“花會”賭友哩。
“三十六字花會”本是中國民間的一種賭博形式,舊時在粵東閩南最爲流行,它是潮州人傳到暹羅的。
花會廠設有司庫、總管、批腳、保镖、侍者等管理人員,確保賭場能有效正常的運作。暹京花會廠走上正軌後,二哥豐逐漸把這一博彩業推廣到京畿周邊。不久,遍及全國均有花會博彩業。
全盛時,博彩業日進白銀35擔,使暹羅王朝的稅款劇增,二哥豐也日進萬金,而且身後成爲“二哥豐佛牌”賭神,近百年來受到博彩者或生意人,甚至包括中南亞的警察及其他公職人員的頂禮膜拜,享受信衆的人間香火。開光後的“二哥豐佛牌”項鏈,挂在許多人的脖子上,據稱能扭轉運勢,提升財氣、旺官運、 旺賭運、旺偏財、 旺投資……,
二哥豐佛牌。
有了雄厚的資本,二哥豐創辦了“鄭謙和號”總商行,經營包括航運、火砻{碾米廠}、錢莊、當押、報紙{《華暹日報》}、印務局等。商務機構遍及新加坡、香港、廣州、汕頭、廈門、上海、橫濱及長崎。
清光緒初年,外國輪船航行至初開埠的潮州府汕頭港,紅頭船漸少,至光緒十三年(1887)之後,紅頭船乃絕迹于汕頭港,國人經營者則因循苟且,漸趨淘汰。
二哥豐不忍外商操縱汕頭港航運,于1905年組建“華暹輪船公司,集資購置輪船8艘,分別航行于曼谷至汕頭、香港、廈門、上海和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各地。
據傳,二哥豐通過華暹輪船公司規定,凡潮州籍的鄉親,搭船一律五折優待。在南洋等地謀生的鄉親如有困難,搭船不但不收運價,還倒貼些食宿旅費。
二哥豐對潮劇在暹羅以至東南亞各國的傳播貢獻也很大。他先後在暹京建成6座戲院,邀請老正和、老雙喜及老萬年等潮劇班赴暹演出。還先後多年讓200多個潮劇戲班,免費乘其公司輪船到暹羅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國家演出。其中有福來香、老怡來、老三玉及新三玉等30多個潮劇戲班,還留暹京做4個月以上的演出。一些潮劇戲班還到皇宮,爲王室演出哩!
二哥豐的華暹船公司駐汕頭辦事處。
二哥豐在暹京建造華暹碼頭時,正值日本侵華之際。旅暹日本人山本也看中在建碼頭,乘碼頭因故臨時停工之機,派人強進工地,恢複工程,妄圖占據碼頭。二哥豐與山本多次對簿公堂,據理力爭,最終贏得官司。
2012年七八月間,我在泰國探親旅遊,曾巧遇二哥豐的四世孫女鄭麗珠大小姐。記得8月1日那天,我隨泰國潮籍珠寶商兼房地産商兄初(泰式潮州話,即初兄)到他開發的樓盤去,管工地及負責售房的是楊姓父子,他倆也是我們潮州鳳塘鎮人。當時,大小姐是來看她的物業的,她已在該樓盤買了商鋪,是樓盤的尊貴業主。
作者在曼谷與二哥豐四世孫女鄭麗珠大小姐合影。 {左二爲作者,兩旁爲管工地及負責售房的潮州人楊姓父子}。
大小姐說,她家裏有本家鄉出版的《鳳塘聞見錄》,她在裏面看過我寫的文章。她風趣地說,真是未見其人,先聞其名哦!我說,見笑,我寫稿是業余中的業余,很粗淺哩。
我對大小姐說,我家族在清乾隆以來三代人都是四品的“诰贈奉直大夫”和“例授奉直大夫”非職事官。我家族中的一位老祖姑,也算是名媛,嫁給大小姐家族的先輩、二哥豐的兒子(可能是長子,待考)爲夫人的。大小姐說她看過族譜,依稀記得祖父兄弟那輩人的配偶,的確有一位姓蘇的。這麽說,大家還是親戚哩。
眼前這位看似平常的大小姐,若亮出暹姓鄭差哇尼,泰國人及僑民,大都懂是顯赫的貴族哩!
二哥豐發達後,很重視回報社會的。在暹羅,他多次捐巨款給紅十字會和天華醫院。興辦“培英學校”,還曾倡導並捐款建立“清邁華英學校”,被該校授予永遠名譽總理稱號,他還創建“報德善堂”。還做了許多諸如建橋梁、鋪道路、造碼頭等善事。
由于他對暹羅經濟做出巨大貢獻,暹王拉瑪五世(一說是拉瑪六世)封二哥豐爲“坤伯”(伯爵)頭銜,賜其暹姓爲鄭差哇尼。
光緒年間,二哥豐因向清廷捐獻10萬白銀赈災,獲得二品卿銜花翔頂戴的“榮祿大夫”封號,慈禧太後也答應接見他,且在曼谷建築了豪華的“大夫第”,在淇園新鄉也建起以“榮祿第”爲主體的四馬拖車大厝。
此榮祿第的名號爲清光緒皇帝所賜。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潮州黃岡起義暴發,被清政府殘酷鎮壓的起義志士,有不少是洪門會黨成員,二哥豐極爲不滿,故向胡漢民表示願意在曼谷接待孫中山先生。次年年底,孫中山與胡漢民、胡毅生專程赴曼谷。歡迎儀式後,當晚,孫中山到達越鹄巷大夫第時,二哥豐已將光緒皇帝禦書牌匾摘下,並剪辮易服,以洪門會黨大禮迎接。會談時,由懂英語的二哥豐第五子鄭法材做英語和潮州話翻譯。二哥豐同意在曼谷成立同盟會分會,並贊助孫中山數十萬元支持革命。孫中山嘉其品德“有智有勇”,以“智勇”大號贈之。
孫中山雖爲美洲洪門致公堂主,但比二哥豐在洪門輩序中小一輩,年紀也小15歲,故拜他爲義兄,兩人結下金蘭之好。
辛亥革命後的1911年11月9日廣州光複後,革命軍碰到財政困難。二哥豐接到孫中山和胡漢民爲革命軍籌饷的電報之後,即撥出100萬元捐與廣東都督府,此款當時約值黃金6萬兩。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二哥豐派第五子鄭法材來祝賀,獻5萬光洋及象牙雕刻工藝品。二哥豐還曾派會黨300人回國參加北伐軍,其中80名參加華僑炸彈敢死隊,後改編爲南京總統府衛隊。這300壯士的費用都由二哥豐負責。
1911年二哥豐專派他第五子(那時才26歲,精通多門外語)回家鄉,在淇園村附近建成中西合璧,富麗堂皇的華廈巨宅建築群新鄉仁美裏,包括宗祠、府第及小學校園。
此圖中‘海’是孫中山爲兄弟鄭智勇所提議的,即爲海外華僑的含義。
仁美裏是以四馬拖車大厝的“榮祿第”爲主體,東面是海籌公祠及左右4座中式樓房,南面是兩座洋樓,中西建築風格相融合。挍園包括教學樓、禮堂、操場、體育娛樂場所等,占地140多畝,房屋300余間。抗日戰爭時,榮祿第的第二進被敵機炸毀,幾乎成平地。
二哥豐因另建這個新鄉,故通常說他是淇園新鄉人。這裏,距作者出生後隴自然村兩三公裏。
新鄉仁美裏建成後,二哥豐得知老母佘氏太夫人在夫家生活艱辛,第二任丈夫已過世。他不顧淇園祖鄉鄭氏族耆的反對,毅然接其回新鄉享福。昔日住一舊厝{房屋},現時居豪宅房屋300余間,還特意建一佛堂,供老母奉佛之用。老母親做夢也沒想到昔年無錢開蒙讀書的兒子,如今竟有如此能耐!
此阿姨爲鄭智勇後人,有關新鄉仁美裏的故事是她解說的,此處爲學校外的走廊,旁邊是百年荔枝樹。
此圖爲日機轟炸破壞點的一處,據智勇公後人阿姨說共擲下14顆炸彈。
抗日戰爭日期,華廈巨宅部分建築物遭日機轟炸,傳聞系山本在暹羅妄圖霸占華暹碼頭,敗訴于二哥豐而指使報複的。
後來,二哥豐又修築兩條貝灰路,分別由淇園新鄉通往潮州府城和縣內的浮洋墟市,總長42華裏。
此洋樓即是智勇高等小學的教學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舊樓仍然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直到八九年,潮州鳳塘鎮新建鳳中中學(即中心初中)與重擇建智勇中學再加部分校舍成危房才逐荒廢,在此之前是鳳塘鎮基礎教學(初中)頂尖學府所在地,據現還居住在榮祿第厝(此座四馬拉車)的阿姨(鄭氏後人)介紹,幾位去台灣的老先生在有生之年不忘回母校走一走,現在很多當爺爺奶奶輩的鳳塘學子大都出自此校,現舊被榕樹及其他藤蔓植物包圍也是二十多年來的事。
仁美裏智勇高等小學舊址。
據傳,淇園新鄉仁美裏的洋樓或高等小學建築物,與廣州孫中山總統府是釆用同一張圖紙建設的,舊時俗稱“小總統府”。
1916年,“智勇高等小學”首屆免收學、雜等費用,招收三班180名學童入學,提供校服及膳宿,高薪聘請潮州金山中學著名教師楊柳先生爲第一任校長,在民國初期的潮州開創新式辦學之先河!
1917年,在慶祝佘氏太夫人八十大壽前夕,時在廣州軍政府任海陸軍大元帥的孫中山,欣然命筆,親題一個大“壽”字,擡頭是“義母惠存”,落款“義子孫文”,請藝人繡成織錦賀幛,囑托潮安縣(今潮安區)縣長前往淇園新鄉,代他爲義母拜壽。
二哥豐除建新鄉仁美裏外,還在周邊鄉村建了沈畔忠美裏、港尾信美裏及陳谟x美裏(具體名稱待考),形成圍繞新鄉仁美裏的衛星村。二哥豐優先招鄭姓宗親入鄉居住,每人給田園4畝,房屋2間,未婚娶的幫其娶妻。入住的宗親,除淇園村外,還有揭陽白石鄭、蕉塘鄭及本縣窯頭鄭、後洋田鄭、前隴鄭等約200人入住。此外,還招外姓人自願改爲鄭姓入住,在自家門挂上鄭姓燈籠,每位入住的村民送田園2畝,房屋1間。因爲,二哥豐接回已改嫁的母親回新鄉仁美裏安度晚年,違反當時的封建世俗和淇園鄭氏的族規,雙方心存芥蒂,自己從祖鄉淇園分衍另創新鄉,房系族人單薄,有必要招族內外的人聚族而居,擴充族衆。外姓人改鄭姓加入的,當時坊間稱他們爲“凹堀鄭”,據傳有人自行鑿開祖上墓碑上外姓那個字,刻上鄭字。二哥豐的做法則被稱爲“二哥豐養仔”。自此,潮州有了一句歇後語,“二哥豐養仔——來者不拒”。現代編修族譜“凡例”規定,除對贅婿予以注明外,對養、繼、承、嗣的子女,均視爲一脈所出,無需注明,按嫡傳子女載入譜牒。這說明二哥豐養子合乎中華民族特有的昭穆文化現象,也合乎一般世俗!
1918年春,潮州發生大地震,危及韓江堤防,南堤堤壩出現松動,二哥豐得知災情,當即捐資12萬銀元,用輪船從曼谷運來大批修堤物資及施工設備,派二個兒子雄才、法才回來主持修堤工程,還在南北二堤增建幾個大碼頭,整個工程次年8月竣工。自此,數十年來南堤抵禦無數次洪水沖擊,安然無恙!
事後,潮州紳士族耆在堤防建“鄭公智勇紀念亭”和“鄭公智勇紀念碑”,以彰其功!
鄉邦文獻《鳳塘鎮志》載有關二哥豐事迹文物圖片。
1937年農曆三月初七日,87歲的二哥豐在暹京逝世。逝世前,他囑咐家人,把位于曼谷拍抛猜三區越鹄巷大夫第獻給王朝政府。後改建爲14層的中央警署大樓。該樓第6層的天台上,建有二哥豐廟,供信衆祭拜。二哥豐的後裔及族親也常去祭拜,更是恭敬、虔誠。
泰國二哥豐廟,據稱僅曼谷就有6座。
在追悼二哥豐期間,暹羅王朝和中國國民政府都派出特使到靈前吊唁。二哥豐靈柩後運回故鄉,原先葬在淇園村的西北面一塊風水寶地,碑文曰“祖考榮祿大夫智勇鄭公墓”。
1958年公社化大力平整土地,二哥豐墓因所謂占用耕地被平整,移葬幾公裏外的後隴山大脊嶺東側的深坑{此處距今新鳳綠地公園不遠)。
潮州歌謠有“洋船到,豬母生,鳥仔豆,掇上棚。洋船沉。豬母眩,鳥仔豆,生孤蠅。”歌謠道出了潮州人對載番客的紅頭船及後來的輪船的向往和看重。
潮州的民衆,不知有多少人帶著夢想,乘坐紅頭船或輪船過番到海外去拓展人生和事業哩!
作者在泰國曼谷三聘街。
原紅頭船碼頭附近,是聞名的三聘街。三聘街及距離不遠的耀華力,是潮州人最集中的唐人街。我的老叔{祖父之弟},民國二十年前後,曾在三聘街賣過鹹雜貨,我的侄女珍珍也曾在那裏開過服裝店,出嫁後離開那裏,隨夫另謀發展。她曾帶我到她原先的店裏,現在該店經營別的貨物,店主仍是潮州人。
作者准備登遊輪遊湄南河。
有一兩次,我乘車經過紅頭船俱樂部門前,但無法下車拍照。等到夜晚乘坐豪華遊輪遊覽湄南河時,往返兩次經過紅頭船俱樂部前面河道,但因河面廣闊,距離較遠,況且光線亮度不足,用手機又無法切近,拍不清楚。在友人的提示下,我深情地眺望岸邊的紅頭船碼頭遺址。
作者夜晚乘遊輪遊湄南河,可隱隱約約望見紅頭船碼頭遺址。
四五個月後,作者攜荊妻參團又去泰國,再次坐遊輪白天遊湄南河,但沒經過紅頭船碼頭遺址和紅頭船俱樂部對出河道,又沒拍攝到遺址鏡頭!
遠去的紅頭船,曾經無數次載著潮州番客,載著他們的夢想,前往僑居國謀生和拓展視野,圓了多少人的創業的夢想。而財富巨人二哥豐,則是紅頭船乘客中的佼佼者。
作者在潮州廣濟橋
備注:部分圖片爲網絡,如有問題作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