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小編:記得關注哦
文章來源:橙皮書
原標題:無盡的環形監獄:從美國曆史上三次“隱私事件”看今天
我們之前曾對李彥宏“中國用戶願意用隱私換便利”的說法嗤之以鼻,但仔細想想,現在的處境確實非常矛盾。我們使用著各種網絡第三方提供的服務,無私的開放著自己的個人信息和數據,世界範圍內的隱私泄漏大事件雖然接連發生,但是好像也沒有對自己的生活産生實質性的影響。無法真正感同身受卻又“提心吊膽”的保持焦慮,隱私泄漏的下一個受害者會不會是自己?
此文翻譯自Tony Sheng的《無休止的環形監獄:從美國曆史上三次“隱私事件”看今天》,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探討了美國曆史上的一些隱私泄漏事件及其經驗教訓、我們社會目前面臨的隱私處境,以及區塊鏈能否改變這一處境。
在翻譯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了兩年前還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和一位新加坡朋友有意思的對話。當時中國的無現金社會概念在新加坡掀起了一股熱潮,不僅支付寶、微信、摩拜等紛紛進入新加坡打支付戰,很多本土電子支付解決方案也開始湧現,力圖將新加坡打造成無現金國家。但整個國家的現金習慣使這個進程的推進沒有想象中那麽快。
說起這個話題,我不禁興致勃勃地給他介紹我在中國杭州經曆的QR碼支付、刷臉支付等等是多麽多麽方便,出門帶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一切。
“現金有什麽不好嗎?“他反問我。
“現金太麻煩了,難道你不想讓生活變得更容易一些嗎?”我甚至覺得他有些保守。
“那樣你就完全沒有隱私了,你的所有消費行爲數據都會被別人知道。我甯願繼續使用現金。”他說道。
坦白講這是第一次,我真正意識到”方便“背後的隱私問題,當我們把這種方便當作理所應當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已經默認了這些拿走我們數據的第三方“不會作惡”。但是從曆史看來(比如Facebook數據泄漏事件),即使Facebook無意作惡,我們也無法防範像劍橋分析公司這樣的行爲出現,原因就像本文中提到的,我們陷入了數據、訪問途徑、工具這三件事都在加速發展的環形監獄。
那麽這個時代,對于我們同樣重要的“隱私”和“方便”,能否有一個平衡的解決方案呢?
當今世界,有三件事在同時發生:(1)互聯網上,大量的私人信息在迅速並加速産生;(2)這些私人信息正在通過各種途徑被泄漏出去,一些是我們有意識的,還有一些我們根本想象不到(比如黑客攻擊);(3)新技術在不斷開發和叠代,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利用這些信息。
互聯網上關于個人和團體的數據非常豐富,可供許多企業組織隨時使用,這些組織可以輕易地對數據進行處理並且基于數據做出決策。當然,這些決策有的可以幫助用戶,比如在網購時提供的個性化購物推薦、看視頻的時候推薦適合口味的娛樂內容等。另外一些決策會損害用戶的利益。(比如Facebook深陷的用戶數據泄漏事件)
如果這三種情形繼續並存下去,也就是說,更多的私人信息被更多的機構任意利用。那麽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環形監獄”。
什麽是環形監獄?環形監獄由英國哲學家傑裏米·邊沁(Bentham)于1785年提出,犯人處在環形邊緣,他們的一舉一動被中心瞭望塔的監視者盡收眼底。這樣的設計使得一個監視者就可以監視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卻無法確定他們是否受到監視。
這就好比現在的互聯網,你在網絡上留下的信息、數據就相當于在環形邊緣,而那些處在暸望塔的人可以輕易收集、使用、甚至濫用。
這是件壞事嗎?這種情況可以避免嗎?人們會在乎嗎?人們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在意隱私保護的的結果會怎樣?
美國革命(1754-1776)
1754年,英屬美洲的殖民地與新法國的殖民地作戰,雙方都得到母國軍隊的支持。戰爭期間,英國的士兵們需要住處,但英國將軍們發現很難說服美國殖民者爲他們提供補給和住所。因此,1765年通過的《1765年營區法》規定如果士兵的住房數量超過可提供的住房,他們將可以“駐紮在客棧、馬房、麥芽酒屋、食物屋和賣朗姆酒、白蘭地、烈性酒、蘋果汁或麥酒的人的房子裏”。
但當時英國人沒有把法律放在眼裏,在戰爭期間,士兵們強行占領私人住宅。
美國獨立戰爭後,美國的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曾說,正是因爲英國人未經允許就霸占私人住宅的行爲引發了爭取獨立的鬥爭。雖然多年來,在美國殖民地進行搜查和扣押的合法性問題會反複出現,但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公民感到他們的私人領域受到了侵犯。這種被侵犯的感覺導致了一場解放戰爭。
我們可以在《獨立宣言》中看到諸多端倪,以下摘自控訴英王暴政的《僞法案》:
他(指英王)同意某些人勾結起來把我們置于一種不適合我們的體制且不爲我們的法律所承認的管轄之下;
他還批准那些人炮制的各種僞法案來達到以下目的:在我們中間駐紮大批武裝部隊
用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直接與緊急”框架來解釋這個現象。其實隱私被侵犯的隱患一直存在,比如在革命前,法律允許英軍長期進駐營區,但如果不是這些士兵直接闖入你家或你鄰居家霸占你們的私人住所,就不會引發革命。也就是說沒有導致直接後果的惡性事件,殖民地人民就不太可能關心隱私的喪失,也許革命就永遠不會發生。
下面我們將在互聯網發展初期再次看到相同的模式:起初是一個隱私不受保護的系統,隨後惡性事件的發生催生了對隱私保護的需求,進而人們開始有動力去改變這個系統。
互聯網窺淫癖(2002年 – 2016年)
2002年,一位名叫尼克丹頓(Nick Denton)的人創立了一個專門報道明星或富豪八卦的媒體帝國。其中主要代表是Gawker和Valleywag。
十多年來,Gawker這家媒體報道的畫風大概是:
圖片來源:gawker.com
“彼得 · 蒂爾完全是同性戀”
“那種女孩活該”
…
他們在網上散布謠言,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傳播一些八卦照片和視頻,並借此引起大範圍的話題和爭議。但是在21世紀初,似乎很少有人會覺得有什麽不妥,甚至該公司的市值還曾一度攀升至數億美元。
這種事放到今天,簡直是無法想象的。通過各種可疑途徑獲取,歪曲他人私密信息並肆意傳播。但由于時代不同,21世紀初的社會時代精神還沒有將這些不正當的隱私侵犯視爲錯誤。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庇護下,官司纏身的Gawker卻打贏得了一次又一次,因爲當時法律明確保護“新聞自由”。
Gawker原本可以持續風光,直到他們輸給了 Hulk Hogan和他的支持者Peter Thiel 。 ( 事件背景:2012 年,Gawker 網站因發布職業摔跤手 Hulk Hogan 的性愛視頻,被告上法庭。2016 年 3 月,法庭判定 Gawker 賠償受害者 Hulk Hogan 1.4 億美元。Gawker因此破産。)
美國最年輕的營銷鬼才Ryan Holiday在陰謀論(Conspiracy)一書中講述了這個難以置信的事件的經過,強烈建議大家讀一下。文中詳細說明了社會對網絡隱私觀點的轉變是如何打擊到Gawker的:
21世紀初的互聯網已經褪去了最初的新鮮感,逐漸變成了人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關注網絡新技術和隱私問題,並制定新的社會規範。但更多的社會規範是在一些社交媒體隱私泄漏的惡性事件發生後,爲了應對事件而制定的。
2010年,18歲的羅格斯大學生泰勒·克萊門蒂(Tyler Clementi)在得知室友私自錄下自己與另外一名男子做愛的視頻並在互聯網上傳播後選擇了自殺。多年來,大衆對于泰勒霸淩室友的控訴絡繹不絕,社會對于隱私保護的態度在緩慢的發生改變。美國各州已經開始陸續通過反情色複仇法(anti-revenge porn laws)。與Hogan和Gawker的案件審判同期,還有一個陪審團在裁決著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安德魯斯在酒店房內赤身露體慘遭針孔偷拍的案件,受害者安德魯斯最終獲賠5500萬美金。
Gawker在2007年還是一家小公司,到2012年發布Hogan的性愛錄像帶被控訴,再到2015年被審判裁決,這期間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社會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隱私泄漏的相關事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無法只作爲旁觀者的時候,他們開始采取行動抵制Gawker這樣的行爲。比如在法庭辯論時,開始明確提出了隨意曝光他人的私人信息是不可接受的。相應的,法律也因爲主流信仰的變化而進行著相應的改變。
Gawker走向毀滅的原因,簡單說就是被大衆所抛棄了。對于陪審團,事件相關人士以及社會公衆來說,他們(Gawker)的立場已經完全站不住腳根了。
與殖民地英國美國的革命者一樣,早期的互聯網用戶在受到關注之前曾長期遭受隱私之苦。但是,一旦他們開始認識到網絡隱私安全帶來的直接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采取行動捍衛隱私。
無休止的環形監獄 (2018 – 至今)
今天,我們正在經曆另一個“隱私時代”。
去年3月,The Guardian, The New York Times, 和英國的 Channel 4 News同時曝光了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大量收割用戶數據並濫用的行爲。這家公司在沒有征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收集了Facebook上數百萬用戶的個人身份數據信息。持續發酵的醜聞導致Facebook的市值短時間內蒸發1000億,其CEO馬克紮克伯格也被美國國會傳喚聽證。
此後不久,美國三大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之一的Equifax宣布,由于網絡安全漏洞導致1.455億美國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
幾個月後,萬豪酒店(Marriott)數據庫被黑客攻擊事件,5億人的私人信息受到威脅。
最近,一場“刪除Coinbase“的運動興起。起因是Coinbase收購了一家由網絡情報公司的前成員創建的區塊鏈分析公司,這家公司幫助掌權者監視和控制大衆。
一份最近的Axios報告顯示,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網絡隱私危機,但是很少的人會采取行動。
現在大多數人都清楚,我們目前所在的制度不足以保護隱私,但這種隱私泄漏帶來的惡性後果會促成一些改變嗎?
對隱私保護現狀的悲觀
雖然美國革命和Gawker的例子都催化了隱私保護的變革,但我認爲今天應該不會。因爲隱私損失本身和隱私泄漏的直接後果都難以察覺。普通公民可以看到外國的威權主義者謀殺記者,但這只會傳遞一個看到結果後的感覺:(1)他們能將這一事件與隱私聯系起來,以及(2)他們能感受到類似事件帶來的個人威脅。我甚至對這兩種感受能不能産生都持懷疑態度,因此社會不太可能組織起來反對這種隱私泄漏帶來的後果。
而且,即使社會想要改變,這種隱私損失從根本上講是非常難以控制的。因爲未來將會産生更多的數據,更多可以通過合法和非法手段訪問數據的人,以及更多的工具和資源來幫助理解這些數據。這三件事都在同時、加速、分布式發展。
這三次隱私變革可以簡單理解爲下圖:
在每一個例子中,都基本遵循 (1、原有體系無法保護用戶隱私,但是大家沒有在意 (2、因隱私泄漏導致的直接後果(損失),催生了對隱私保護的需求 (3、 推動原有隱私保護體系的改變
爲了改變這個體系,我們需要一個足夠強大的催化劑來改變社會信仰和一些強有力的手段來改變體制。我們當前所處的隱私時代在這兩個方面都存在缺陷。隱私泄露的後果不那麽直接,系統更分散,因此更難控制。
這是令人沮喪的。這種挫敗感可以從人們對Coinbase收購Neutrino事件的反應中感受到。正如我在給成員們的信中所說,撇開Neutrino的黑曆史不談,像Coinbase這樣收購連鎖分析公司的行爲實際上是爲了保護用戶的隱私。相比之前有兩個實體(Coinbase和Chainalysis)擁有你的數據,現在只有一個實體(Coinbase)擁有,而且這個實體不需要通過多方渠道搜刮整合你的行爲數據了。有點遺憾的是,Coinbase因爲糟糕的溝通而成爲替罪羊,他們原本有機會在隱私問題上占據上風。
但是由于Neutrino團隊之前是爲權威機構服務的,該公司曾向世界各地的專制政權出售惡意監控軟件,這些惡意軟件促成了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爲,導致記者和政權異見人士受到監控、監禁甚至死亡。Neutrino的黑曆史讓人們産生了隱私被窺探的挫敗感,所以大家開始發起“刪除coinbase運動”。(“#deletecoinbase”)
這種挫敗感也促使政客們開始建議打破科技巨頭的“壟斷”。但打破科技壟斷並不能解決系統性問題。雖然大部分數據來源于技術壟斷,但這種不可阻擋的環形監獄(Panopticon)並不是由少數公司控制的。
它是分布式的。
這就是我們需要區塊鏈(TM)的原因。但是,今天的區塊鏈在保護隱私方面可能比傳統系統更差。
也許像STARKS這樣的隱私技術會幫助我們建立隱私保護系統。我非常期待這樣的系統被建成,但如果他們建好了,用戶會用嗎?雖然專注于隱私保護的服務越來越多(例如DuckDuckGo, Firefox),但根據Axios最近的調查,大多數人並不願意改變他們的對待隱私的行爲習慣。
如果我們不幹預會發生什麽:答案是陷入無休止的環形監獄(Panopticon)。從全局來看,我們需要構建使環形監獄無法運行的系統,即拆分我們最開始提到的那三件事,讓他們盡量不要同時發生。對個人來說,盡量少在互聯網上産生數據,使用一些使數據更難鏈接在一起的工具可以幫助你保護隱私。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隱私挑戰。究竟怎樣才能促成這一次的變革呢? 我們拭目以待。
(完)
原文鏈接:https://www.tonysheng.com/privacy-unstoppable-panopticon
作者:TonySheng
翻譯:Jessie
聲明:本文爲入駐“火星號”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作者和本文鏈接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爲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