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泰國普吉島,這一天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原本泰國希望在三個月裏吸引十萬外國遊客到普吉“消費救國”,結果第一個月只來了14000多人,距離事先定下的小目標,相去甚遠。 正在此時,另一樁慘禍,在普吉島猝然上演。
8月5日下午,泰國普吉府警方接到當地一居民報案。
報案人稱,自己在Ton Ao Yon瀑布附近發現了一具女屍,警方立即派人前往報案點調查。
警方到達現場後,在距離瀑布約1公裏處,發現了一個黑色袋子。
一具屍體被胡亂套在袋子裏,雙腳露在袋子外,被溪流沖刷著半浮在水面上。
泰國警察打開袋子,發現裏面是一個死去多時的歐洲女子。
死者上半身穿著粉色短袖和夾克外套,脖子上挂著一枚銀幣——下半身則赤裸著。
在遺體周圍不遠處,警方找到了死者的1條內褲、1條牛仔短褲、1雙登山運動鞋,和1部手機。
各種死者的衣物和隨身物品,散亂地被丟棄在溪流山林間,訴說著死者生前淒慘的遭遇。
屍體已浮腫,並開始腐爛。
法醫初步猜測,死者死亡時間至少在三天之前。
雖然還沒有經過進一步的勘查和驗屍,但是根據現場情況判斷,泰國當地警方還是做出了簡單的判斷:死者是被奸殺後抛屍。
隨後,警方將死者遺體帶走送檢,做進一步調查。
所幸,在確認死者身份時,沒有費多少周折。
警方搜查後,在案發現場附近找到了死者護照和身份證,得知死者名叫NICOLE SAUVAIN WEISSKOPF(妮可·薩溫·維斯可)。
再往下查,這名死于非命的女子的身份,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
死者是一名瑞士人。生于1964年,今年57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不是普通的遊客,而是瑞士聯邦議會禮賓部的副部長,政府高官!
7月13日,這名瑞士女外交官妮可,從新加坡出發,獨自乘飛機在普吉島降落,通過“普吉沙盒”計劃在普吉島享受免隔離待遇,在島上四處遊曆。
2019年,她曾經去過一次普吉島,並從清邁出境前往新加坡。
2021年她再次來到普吉,入住Choeng Thale鎮當地知名酒店Dusit Thani Laguna Hotel。
十四天“島內隔離期”滿後,她短暫前往甲米遊覽,隨後又返回普吉島入住了另一家名叫Mooring Resort Hotel的度假酒店。
最後一次有人看見她,是在8月3日的下午兩點。
酒店的工作人員,看到她獨自一人離開酒店,前往海灘的方向。
此後兩天,她消失無蹤,酒店方也沒有引起警覺。
直到3天後,她的屍體在山林中的小溪中被發現。
原本,一名歐洲遊客在泰國旅遊勝地被謀殺,就是一項震驚泰國的大事。
更何況,這次出事的是一名瑞士高官。
案發時間,又恰好是泰國通過“沙盒計劃”高調招攬海外遊客來泰旅遊的當口,就更是讓泰國舉國震驚,也令泰國政府焦頭爛額。
案發後,泰國國家警察總署素瓦,在8月6日飛往普吉親自跟進調查。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敦,立即通知了瑞士駐泰大使館,並對瑞士公民和官員在泰身亡,而對瑞士大使表達慰問。
普吉府尹同樣親自致電瑞士駐泰大使館,並對此事表示遺憾,同時強調,警方定會盡快查明死者死因,並找出凶手。
8月6日,泰國總理巴育總理親自過問案情,對于死者的不幸逝世深表遺憾,並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
不出所料,巴育總理命相關部門加快調查此案,盡快將罪犯逮捕歸案。並命各部門加強對普吉當地遊客的關注和照顧,責成國家旅遊局及外交部提升當地衛生防護和安全等級。
這位泰國總理,他還請泰國民衆注意維護國家形象,善待遊客,“以促進國家經濟持續發展”。
這起“發生在最不該發生的時候”的悲劇,很容易讓人想起2014年的“龜島命案”。
一對英國情侶在龜島海灘的礁石間遇害,當時也是舉國震動,全力調查,一時間成爲泰國頭號新聞,足足騷動了一兩個月才稍有平息。
後來泰國警方抓獲兩名緬甸籍勞工,稱其爲真凶,又引發了緬甸民衆的激烈抗議,成爲數年之中泰國與緬甸之間最大的外交事變。
而泰國內部也對“龜島案”頗有微詞,認爲泰國警方對島上有保護傘背景的黑惡勢力視而不見,找出兩個緬甸人,頗有些避重就輕的嫌疑。
直到今天,用中文和英語搜索“龜島”,依舊能夠跳出很多關于當年命案的內容。在泰華人一提到“龜島”,腦海中就會出現“命案”二字。
外媒每每起意,埋汰泰國“死亡之旅”,定會搬出這樁案子。
一個龜島案,尚且如此,這次的“普吉沙盒謀殺案”,更不知道要鬧出多大波瀾,讓普吉島和泰國蒙上多久的陰影。
現在,對這樁凶殺案賦予太多的“意義”,爲時尚早。
因爲我們還不知道案件的真相,不知道凶手的身份。
凶手是泰國人、鄰國勞工、歐美遊客、甚至背景更深的蓄意謀殺——不同的身份,將來有心之人進行“意義挖掘”時,將會有天壤之別。
但在目前,我們應該克制“意義發掘”的沖動,避免在一件刑事案件上,對泰國添加太多的論斷和所謂的“剖析”。
生命的逝去,是一場悲劇,但並不一定意味著,發生這場悲劇的地方,就是一個“龍潭虎穴”。
會有很多人,開始“泰民族表面仁義道德,背地裏男盜女娼”的文化評論,或者將其延伸到“泰國旅遊開放計劃彌天大錯”,“泰國警察不管外國遊客死活”,乃至“巴育下台”之類的話題上去。
並非是要爲泰國洗地,但是在一場悲劇真相尚未明朗之前,過度的批判,應該再等等。
那是對死者的不敬,也是對泰國的不公平。
此外,這個案件,也對在泰中國人提了個醒。
我們太過將注意力放在了對疫情當中的泰國,進行憐憫、憤怒、奚落,或者向往之上,忘記了在這個貧困而空曠的泰國,也意味著某些暗中上升的安全風險。
寂靜,不總是遊客的福音;貧困,往往催人铤而走險。
在疫情時代,泰國的偷盜搶劫等輕型財産犯罪,實際上一直處于上升狀態,而各地警力不足,監獄滿員,加上皇家大赦,更是讓泰國治安形勢變得更複雜。
在泰同胞,做“好人好事”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保護自己。
不要將苦難,變成宣泄的借口;
也不要將蕭條,變成放肆的理由。
生命的價值沒有高低,死亡面前沒有貴賤。但倘若死者能夠因自己特殊的身份,而更快得以聲張正義,那又何嘗不是一種對逝者的告慰。
我們期待,真相與正義,能夠早日讓死者得到安息。
無論,這種正義,會帶來多大的代價,都只有它能夠洗刷泰國蒙塵的未來。
無論,這種正義,會帶來多大的代價。
文:泰國網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