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聯新國際醫療
台灣聯新國際醫院 張煥祯
近年來新興傳染病層出不窮甚至全球流行,各國衛生健康照護系統的承受能力備受挑戰,我認爲如何建構具有複原力的健康照護系統也成爲當務之急。
一、 什麽是具有複原力的衛生健康照護系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衛生健康照護系統(Health System)由所有主要目的是促進,恢複或維持健康的組織,人員和行動組成,包括六個組成部分,包括衛生服務提供、衛生人力、衛生信息管理系統、包括疫苗和科技在內的醫療物資、衛生資金以及衛生領導和治理。
洛克斐勒基金會(2014年)表示,衛生健康照護系統的複原力(Health System Resilience)是指衛生主管機構、醫療機構及一般民衆爲公共衛生危機做准備並有效應對危機的能力;危機到來時保持核心職能,並根據危機中的經驗教訓,依據自身的基礎條件進行重組與恢複。
二、 具備複原力的衛生健康照護系統有什麽特征?
哈佛學者Kruk(2015年)指出具有複原力的衛生健康照護系統具有察覺力,整合力,多樣性,自我調節力和適應力等五大特征:
(一) 覺察力:
辨識並追蹤潛在風險的存在,並找出系統的優勢與脆弱之處(例如功能、族群或區域),掌握可用的資源(例如人、物、資訊、監測管道)作爲整備計劃與模擬應對之用。
以台灣爲例,此次對新冠疫情,早在2019年12月即持續進行疫情監測與風險評估,提前部署與整備防疫資源,被認爲是最先知先覺的區域之一。
(二) 多樣性:
考量並滿足不同族群醫療需求的多樣性,增加民衆與醫療系統的互動程序,促進基本衛生服務的提供。
包括台灣、新加坡、韓國在內,皆事先建立防疫體系與教育訓練,針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進行分級轉診,包括基層診所處置、社區采檢醫院、重度收治醫院,以保障醫療資源。
(三) 自我調節力:
主動的幹預措施,例如快速識別和隔離威脅(例如檢疫,隔離點)、快速運用內外部儲備資源。保持大多數民衆健康將有利于減少社會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
此次新冠疫情,學者認爲進行適當幹預措拖可以壓平傳播曲線,避免陡升的重症患者壓垮醫療資源。例如:澳門的穩定口罩供應、完善訊息發布、限制跨境人流以及避免市民外出四大策略。又如:台灣迅速串連健保數據、移民署、海關等建立大數據分析,依據民衆旅遊史、臨床症狀等判斷警訊。針對到過較高風險旅遊區、需在家隔離、檢疫者,可利用手機進行追蹤。主動擴大社區篩檢,針對流感並發重症且檢驗爲流感陰性者加驗,提高新冠病毒患者的發現率。
(四) 整合力:
設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跨部門工作(教育、交通、政治、媒體、農業、私人、非營利組織),並納入社區以建立民衆信任。預先立法以便于資源調動。
例如,台灣在SARS後成立NHCC(衛生指揮中心),韓國在MERS後成立了KCDC(疾病管理本部)進行跨部門整合來防疫。韓國和台灣皆在疫情間並透過每日舉辦疫情記者會向民衆公開最新疫情進展,進行風險溝通,激發民衆團結一致的共識,宣導防疫觀念。抗疫專線1922供民衆通報可疑案件或谘詢。
(五) 適應力:
面對嚴重不利條件的情況,需快速適應、調整資源或能力以扭轉乾坤。
這次大陸在疫情爆發後,運用嚴格的社區封閉管理措施切斷疫情暴發地區的傳播鏈。又如韓國,原本因教會聚集感染已經接近暴發、失控的疫情,透過快速提高檢驗能量,快速大量檢測病患以便快速治療將疫情控制下來,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多的確診人數。每日平均采檢2萬人次,且采檢據點多達600多家,並首創免下車、零接觸的“檢測得來速”。
三、 結語
此次新冠病毒的全球疫情比2014年的伊波拉病毒更加廣泛與慘烈,如何避免大規模民衆的感染,日常社會經濟活動的破壞,甚至基本醫療服務的崩潰。建構一個具有複原力的衛生健康照護體系將成爲全球需要共同思考與努力落實的重要議題。對于如何建立具有複原力的衛生健康照護系統,我有幾點建議:
(一) 衛生系統的整合:新興傳染病的通報監測追蹤系統、整備應變計劃的研擬、統一指揮體系的建立、從社區至醫學中心的分級轉診機制與防疫分工。
(二) 醫院管理的提高:從領導層至最基層,對于感染管控的重視,事先擬定水、電、醫療物資與業務不中斷計劃與演練,以及針對特定疫情的整備與應變。
(三) 專業人才的培訓:全科醫師、個案管理等全人照護模式的培養與運用。並提高對于新興傳染病的警覺與通報機制。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健康照護。
(四)智庫政策機制:結合兩岸頂尖專家資源,定期研討確保傳染病防治與控管,共同避免發生大量感染、醫療崩壞與社會經濟失序的情況,以建立具有複原的衛生健康照護系統。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