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旋風”,絕不是空穴來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術、文學藝術等走過了一段光輝曆程,尤其是經過了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大潮洗禮之後,中國文藝呈現出更加繁榮、更加活躍的可喜局面。
今天,這是一篇嚴肅的推文。
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
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
中國文藝發展的方針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這是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礎之上,經過反複研究之後確立下來的。
對于美術創作而言,湧現出一批優秀畫家和作品,而這些,正是邵大箴先生所說的:一個時代的精神和風采若能在藝術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贏得廣大群衆的熱烈反響,便可能成爲反映這個時代面貌和精神的力作。
也是今天的主題——紅色旋風。
紅色旋風奏響華藝北京2020秋拍的主旋律
01 蔣兆和《毛主席在麥田》
02 傅抱石《芙蓉國裏盡朝晖》
03 徐悲鴻《紅豆情思》
04 齊白石《雙壽》
05 齊白石《世世有余》
06 常玉《紅底黃菊》
01 蔣兆和《毛主席在麥田》
蔣兆和是中國繪畫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是20世紀人物畫領域非常重要的藝術巨匠。國畫大師齊白石曾以“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賣兒三尺畫,壓倒借山人”來形容蔣兆和的人物畫作。
蔣兆和(1904-1986)
他很好的實踐了徐悲鴻“改造中國畫”的藝術主張,將中國傳統水墨人物造型融合了西方繪畫的元素,並將人物畫賦予人性。蔣兆和于解放前是爲底層民衆發聲的呐喊者,于解放後是勞動人民的歌頌者。他一生以“真”、“善”、“美”作爲藝術的最高追求。
毛主席看畫,蔣兆和陪同
上世紀五十年代,蔣兆和先生的創作主要致力于描繪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的形象,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一時期,蔣兆和先後創作了《毛澤東與兒童高唱東方紅》(約1950年)、《毛主席與孫中山的會見》(1951年)、《聽毛主席的話》(1955年)、《毛主席在工作》(1956年)等多幅作品。可以說,蔣兆和繪制的毛主席像深入人心,深受群衆歡迎和美術界的認可。
蔣兆和《毛主席在麥田》
鏡框 設色紙本
57×70cm 約3.2平尺
估價:RMB 4,000,000-6,000,000
钤印:兆和
題識:兆和
出版:
1.《蔣兆和百年誕辰紀念作品集》,蔣兆和藝術研究會,2004年。
2.《蔣兆和畫集·上》,第177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3.《人道之光——蔣兆和文獻展》,第27頁,勢象空間,2017年版。
4.《栽種一根生命的種子:蔣兆和藝術研究》P38,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1月。
展覽:“人道之光——蔣兆和文獻展”,勢象空間,2017年9月2日-22日。
說明:中國嘉德2017秋季拍賣會LOT303拍品標注該作品直接得自畫家家屬。
1955年冬日,蔣兆和同周圍的畫家們一道投入了一場新的全國範圍的農村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爲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宣傳,蔣兆和創作了《毛主席在麥田》和《向農業合作化邁步》,後者作爲政治宣傳畫的典型而知名。
蔣兆和《向農業合作化邁步》
相較于《向農業合作化邁步》,此幅《毛主席在麥田》是一幅純粹的藝術創作,蔣兆和一直對其珍惜愛護。畫面中毛主席站在麥田中,仿佛在靜靜聆聽著農民的心聲。他擡起頭,微皺著眉頭,信心百倍地在爲幾億農民謀略。平和親切的樣子,表達了畫家心中的偉人形象。
毛主席在麥田上與群衆親切交談
《毛主席在麥田》作者蔣兆和以滿腔熱忱用自己的畫筆歌頌了新社會和新生活。作品以宣傳畫般的思維和造型,水墨畫的藝術語言,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中國畫樣式。這種藝術基調的轉換始於50年代,在蔣兆和這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畫家那裏,藝術創作自覺不自覺地取得了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新生的時代。
02 傅抱石《芙蓉國裏盡朝晖》
傅抱石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美術理論家與畫家之一,雖然傅抱石已經離開了半個世紀之多,但他帶給中國畫創作的影響仍舊存在,他開創了中國畫的新紀元,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傅抱石(1904-1965)
早年,他以精深的中國美術史論研究馳譽學術界,成爲現代中國美術史學當之無愧的先行者和實踐家;晚年,他以“思想變了,筆墨不能不變”的重要論述,引領20世紀中期中國畫的發展潮流。
傅抱石《芙蓉國裏盡朝晖》
立軸 設色紙本 1964年作
48×68.6cm 約3.0平尺
估價:RMB 28,000,000-38,000,000
钤印:抱石私印、甲辰所作
題識:芙蓉國裏盡朝晖。一九六四九月,敬寫毛澤東詩意。抱石,金陵,並記。
注:附2004年台北國父紀念館“傅抱石百年大展”卡片。
出版:
1.《百代風範——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典藏大展作品集》P288-28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
2.《其命唯新——紀念傅抱石誕辰110周年》P290-291,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4年11月。
著錄:
1.《傅抱石年譜》P465,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2.《傅抱石年譜》P29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參考資料:
《朵雲軒木版水印藝術》圖145,1997年9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並附60-70年代朵雲軒木版水印傅抱石《芙蓉國裏盡朝晖》原件。
展覽:
1.“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國父紀念館,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2.“百代風範——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典藏大展”,浙江美術館,2012年10月16日-28日。
3.“其命唯新——紀念傅抱石誕辰110周年珍藏大展”,江蘇省美術館,2014年12月9日-14日。
中國畫家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實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在山水畫領域出現了大量反映國家建設和時代新貌的山水作品。傅抱石是一位具有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的美術大家,毛澤東詩詞的恢弘意境,賦予了他的作品濃厚的時代氣息和俯仰自得的空間意識。毛主席詩詞深深感染著山水畫家,形成一種特殊的山水畫品類。此幅《芙蓉國裏盡朝晖》便是傅抱石毛澤東詞意山水畫的巅峰之作,其創作時間正值傅抱石繪畫的高峰。
毛澤東詩詞 《七律·答友人》
傅抱石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探索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創作最先取得曆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畫家,他將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引入大衆化審美領域,並爲山水畫家的創作思路開啓了新的門墉。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晖。
——毛澤東
《芙蓉國裏盡朝晖》出自毛澤東的《七律·答友人》,這首詩最早發表在1963年12月,時值毛主席七秩大壽,原題爲《答周世钊同學》,這首詩抒寫了作者對湖南的懷念和祝願。
今日湘江朝霞景色
傅抱石曾多次去過湖南,並做了許多實地寫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繪畫素材,並對湖湘大地留下一番直觀感受和切身體會。根據當年隨傅抱石參與國畫工作團的黃名芊回憶,傅老當年到湖南後的實地考察寫生,與後來繪制《芙蓉國裏盡朝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傅抱石在寫生中 1961年
此後,由于傅抱石寫生活動的廣泛開展,加之50年代後期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方法的提出,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和革命聖地山水畫成爲與建設題材山水畫並駕齊驅的另外兩種典型山水圖式。
03 徐悲鴻《紅豆情思》
徐悲鴻先生是20世紀中國美術的一代宗師和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早年接受古代書畫的蒙養,精研名家古迹。此後受中國現代新文化思潮的感召,立志于中國藝術的改革與複興,在中國社會的曆史變遷中尋求新的藝術之路。
徐悲鴻(1895-1953)
1934年秋,剛從國外回來的徐悲鴻,爲彌補二十個月來對學生授課的欠缺,親自帶隊,率藝術專修科繪畫組三年級十余名學生在天目山進行了一星期的寫生活動。孫多慈隨徐悲鴻上山後,發現了一棵高大的紅豆樹,她遂采下兩顆,徐悲鴻用兩顆紅豆制成兩枚戒指,一刻“慈”字,一刻“悲”字,以應兩人姓名,永葆相思之情。
1934年8月,徐悲鴻“全歐巡展”歸來歡迎儀式後在中央大學合影。(前排左六爲孫多慈)
《紅豆情思》作于1938年夏,看到這樣的作品,令人無法不想起一位在徐悲鴻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孫多慈。作爲作者的學生和戀人,她牽起了徐悲鴻太多的甜蜜、酸楚和無奈。
孫多慈《自畫像》
這一年的春天,徐悲鴻登報聲明與蔣碧薇解除同居關系,之後,即委友人沈君去孫家求親,然所願落空,甚至孫家立即從桂林遷往浙江麗水,柔弱內向的孫多慈迫于父親的壓力,不久就與時任浙江教育廳長的許紹棣結了婚。處于熱戀中的兩個主角,這期間的苦悶和思念可想而知,雖然琴瑟之偶不能偕,然而對于感情的噴湧都是不可遏止。在充滿藝術情質的二人,不可遏止的思念自然就會化作筆墨的傾吐——于是就有了這件《紅豆情思》。
徐悲鴻《紅豆情思》
鏡框 設色紙本 1938年作
85×53cm 約4.1平尺
RMB:28,000,000-38,000,000
钤印:徐悲鴻
題識:廿七年初暑,悲鴻。
出版:
1.《徐悲鴻畫集》P47,中華書局,1975年1月。
2.《百代風範——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典藏大展作品集》P40-41,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
展覽:“百代風範——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典藏大展”,浙江美術館,2012年10月16日-28日。
畫面上一少女著旗袍高跟鞋擡頭仰望,右手舉頰拭汗,又似擔心采紅豆的老農安危,老農目光中透出的神態,象極了徐悲鴻自畫像中人物的目光。少女的形象挺拔,人物比例造型准確而稱,一望而知這是位年紀甚輕的女性——孫多慈當時年方26歲,在畫家的心目中,戀人的形象總是與美好的記憶分不開。
出版物封面及內頁
作爲一個寫實主義的畫家,只用寥寥數筆就將人物的精氣神與動態思想表現了出來,看似簡單的筆觸卻滿含著濃烈的情感和深厚的功力。《紅豆情思》或是悲鴻先生回憶往事所作,心中感慨,盡皆流露筆端了。
04 齊白石《雙壽》
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是舉世公認的中國畫一代宗師,他的繪畫成就不僅對中國畫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波及到世界畫壇。
齊白石(1864-1957)
中國有祝壽的傳統,祝壽的文化,祝壽的藝術。松、柏、鶴、石、桃、靈芝等多種自然景物,都被視爲長壽的象征。它們進入畫面,成爲祝壽畫經久不衰的主題。
齊白石《雙壽》
鏡框 設色紙本
100×34cm 約3.0平尺
估價:RMB 4,800,000-6,800,000
注:本件拍賣標的處于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钤印:齊大
題識:雙壽。白石山翁齊璜寫意,冬雪初晴畫,此一快事也。
出版:
1.《齊白石書畫集》圖版154,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1991年4月第三次印刷)。
2.《齊白石畫展》P47,龍華堂,平成二年(1990)年日本出版。
3.《齊白石原作展》目錄P11,新加坡新華美術中心,1993年。
4.《齊白石書畫精萃》圖版90,吉林美術出版社,1994年。
5.《齊白石全集(第五卷)》圖版1,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6.《齊白石繪畫作品圖錄(中卷)》P314,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015年11月第2次印刷)。
7.《齊白石全集普及版(第五卷)》圖版1,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5月。
展覽:
1.“齊白石畫展”,日本大阪,龍華堂,1990年。
2.“齊白石原作展”,新加坡,新華藝術中心,1993年5月8日-16日。
說明:本件作品爲北京市文物商店舊藏。
齊白石的祝壽畫,以桃爲最多。通常所見齊白石桃畫,又以晚年爲多,桃子或畫于籃中,或畫于樹上。本幅《雙壽圖》雖沒年款,但從畫風和落款判斷,應爲齊白石衰年變法後的作品。
齊白石《雙壽》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繪制壽桃的洋紅與藤黃,在白石老人手中不是塗上去而是畫上去的,有筆意筆痕,有骨有肉,有重輕和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以色當墨”,以造型和筆墨爲根基的設色。
齊白石筆下誕生的,無論花鳥魚蟲,家用物件,都是鮮活生動的,都是淋漓盡致的,都飽含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滿腔動人的感動。白石老人的藝術來自生活,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帶著不隨世事炎涼而變化的那份簡單的純真。
齊白石《雙壽》出版物
齊白石善于觀察生活,將生活融入畫面,取材皆是平常事物,無疑拓展了傳統花鳥畫的題材範圍,開創了一代新風,這也是他成爲藝術巨匠的重要基礎,他在藝術創作的探索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自然天成”的觀念,不拘謹、不做作,從而成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中國畫家之一。
05 齊白石《世世有余》
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是齊白石荷花題材創作較旺盛的階段,大多很經意,畫得墨彩濃麗。《世世有余》繪于1948年,尺幅逾恒,在同題材作品裏罕見其匹,屬于這一時期的精彩之作。
齊白石《世世有余》
立軸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172.5×68cm 約10.6平尺
估價:RMB 12,000,000-16,000,000
钤印:白石、吾年八十八、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題識:戊子年八十八歲齊白石客京華。
出版:收錄于《榮寶雅集—近現代名家精品》,榮寶齋出版社,2020年12月。
注:北京瀚海(2000年)千禧拍賣會中國書畫(近現代二)專場封面作品。
說明:北京文物商店公私合營時期舊藏。
畫中描繪的季節似乎在夏末,紛披的葉片個別已經開裂,但水分依然充足,下方新發的嫩葉尚未舒展,右側的荷花,蓮蓬已經長成,即將凋謝,而左側的一朵還沒完全開放,顯示出畫家對生活物理體察精微,能准確呈現荷花不同時期的生長狀態。
齊白石《世世有余》局部
全作筆墨大開大合,收放自如。畫荷葉筆勢重壯,痛快淋漓;枝莖、茨菰則筆筆清楚,絕不拖泥帶水;花葉勾筋及莖上點厾又處理得十分謹細,正所謂“筆墨重大,形神極工”,肆意中見精微,耐人咀嚼。
齊白石《世世有余》局部“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印
“老年心腸,不厭荷香。”白石老人以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耄耋之年仍創作出生命力如此充溢飽滿的大幅紅荷。1948年他曾在畫上題道:“今年又添一歲,八十八矣。其畫筆已稍去舊樣否?”此幅《世世有余》顯示出八十八歲老人旺盛的精力和創造力,壓角钤“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大印,是他藝術追求精進不止的最有力證明。
06 常玉《紅底黃菊》
爲何人人都愛常玉?
或許常玉的魅力,在于他不唱高調,一看就感覺很親近。其作品也是色彩豐富、可愛嬌俏,也不會讓你看不懂。
常玉(1900-1966)
作爲一個20世紀初傳統中國家族的“富二代”,常玉自幼隨著名書法家學習中國傳統書法和水墨山水的經曆,貫穿了常玉一生的創作。但同時居住在法國期間他對西洋藝術的領悟,境界和程度上均遠勝同行的徐悲鴻等人。
1930年代,常玉與約翰·法蘭寇
荷蘭作曲家約翰·法蘭寇在常玉困難時期伸出援助之手,是常玉後半生的知己與贊助者
雖然常玉一生都在巴黎追求著西方自由開放的藝術空氣,但其骨子裏的東方傳統藝術基因並沒有因此離他遠去。他常常將中國傳統書畫中常見的梅、荷、竹、菊等題材,與西方繪畫的表現方式相結合,以抒發他的生命價值觀與美學思考。
常玉《紅底黃菊》 1940年代
油畫纖維板
59.5×39.8cm
簽名:玉 SANYU
估價:RMB 50,000,000 – 80,000,000
出版:
1.《鄉關何處:常⽟的繪畫藝術》,台北國⽴曆史博物館,2001,p.121;
2.《常⽟油畫全集》,衣淑凡著,財團法人國巨文教基金會,2001,p.223;
3.《常⽟油畫全集第⼆冊》,衣淑凡著,藝術家出版社,2011,p.129。
來源:
1.法國私人收藏(家屬直接購于畫家本人)
2.香港佳士得2015年秋季拍賣LOT0007
注:本件拍賣標的處于保稅狀態下,詳情請見本圖錄《保稅拍品競買須知》。
20世紀40年代初期,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德軍入侵,巴黎成爲了不設防的城市。在戰爭期間,繪畫材料變得稀有而昂貴,所以1942-1944年間,常玉在巴黎獨立沙龍中展出的都是雕塑作品,直到1945年之後才重新展出畫作。然而窮困潦倒的生活並沒有讓常玉心灰意冷。
常玉《紅底黃菊》局部
《紅底黃菊》中常玉所描繪的黃色菊花,在一個炙熱張揚的紅色背景中傲然獨立,透露出常玉對未來依然懷抱著強烈的熱情和向往,那是他心中的一團煙火,渴望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綻放光芒。
常玉最愛畫菊,在他已知的133幅花卉油畫中,以菊花爲主題的創作接近三分之一,可見他對于菊花的喜愛。相似用色構圖的菊花作品僅有三張,其中一幅《瓶花》現藏于台北國立曆史博物館。以菊喻己,寓意豐富,菊花系列作品成爲他人生不同階段的見證,亦是他不同心境的表達,同時傳達出一份他內心所隱藏的割舍不斷的鄉愁,成爲常玉藝術生涯中十分重要的創作部分。
華藝國際(北京)2020年秋拍
預展時間
12月2日-4日
拍賣時間
12月5日
展拍地點
北京金茂萬麗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