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聞名海內外的歸僑女記者。她原爲新加坡華僑,1936年在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留學時就參加了中共東京支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並擔任了“ 留東婦女會”、“社會科學座談會” 和“留東文化團體聯合會”等革命團體的負責人。
“七七” 事變後,她以新加坡《星洲日報》駐中國特派記者的身份回國參加抗戰。先後到達了徐州、武漢、延安和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以及戰時陪都重慶等地。曾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37年,她隨世界大學生聯合會代表團來到了石咀。這是一個小鎮子,是到晉察冀邊區政府和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分叉點。
這裏設有邊區銀行和郵政局,相當熱鬧。幾座雄偉的廟宇展現在眼前。此地已經是屬于五台山的境界了。這是參觀團的目的地,大家希望能趕快走到,腳步自然而然地加快了起來。
向前走了約十裏路,到了金剛庫。這是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廟宇。在廟字前面的綠樹叢中,忽然傳來了一陣陣的軍樂聲,原來是數百人的歡迎隊伍集合在那裏。
牆上、樹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標語。當黃薇等走近排列成兩行的歡迎隊伍時,歡呼聲和口號聲震天響:“歡迎陝甘甯 邊區參觀團指導工作”、“歡迎爲祖國解放而萬裏奔波的愛國僑胞記者”、“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等領導人站在歡迎隊伍的前頭,親熱地同黃薇等一一握手,情景之熱烈,真是令人感奮。
時值9月下旬,五台山都已經下起雪來。聶榮臻立即命令軍區司令部給參觀團送來了40余套棉軍服。黃薇等興奮地穿了起來,這支隊伍顯得整齊多了。
她以犀利的手筆先後采寫了大量反映敵後戰場八路軍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英勇事迹的通訊,因此在海內外産生了極大的反響,提高了八路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戰中的威望。
這些重要的新聞報道,有的還被制作成爲微型膠卷,至今還珍藏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內。
1938年夏,黃薇隨世界大學生聯合會代表團訪問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時,對聶榮臻這位叱咤風雲的將軍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正當日落西山的時刻,黃薇身背著八路軍第一二O師賀龍師長、肖克副師長、周士第參謀長和甘泗淇主任贈送的珍貴禮品日本指揮刀。
晉察冀邊區是在太行山脈和恒山山脈連綿起伏的地帶。這萬裏叢山的峻嶺與山溝,成爲邊區的天然屏障。崎岖的山路,使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無法活動。
八路軍部隊在這裏曾以少數的兵力和低劣的武器打敗了敵人無數次的進攻,消耗了他們大量的兵力和物力,予敵以沉重打擊。
這裏是一種嚴肅、緊張而又生動、活潑的新環境,黃薇對此感到異常興奮。
次日下午,軍區司令部爲黃薇一行舉行宴會和歡迎晚會。聶榮臻還特別向黃薇介紹了同桌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大夫。他高大的個子,身穿八路軍的棉軍服,戴著軍帽,顯得格外精神。
他喜愛中國飯菜,能夠自如地使用筷子。他努力學習中國話,見到黃薇立即用中國話叫著“同志!”,雖然發音不很准確,但聽起來十分親切。
晚上7點鍾,軍區司令部後面的廣場上舉行了歡迎晚會。明亮的汽油燈照耀得如同白晝。帷幕拉開後,首先由聶榮臻致詞,他對參觀團的慰勞、視察,表示熱烈歡迎。
當他講到了黃薇作爲一個華僑女記者,在日寇的重重包圍之中,從徐州前線隨軍突圍的事迹時,引起了全場熱烈的鼓掌和歡呼。
在邊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致詞之後,黃薇被邀請講話。
她十分激動地報告了海外僑胞爲支授祖國抗戰而節衣縮食踴躍捐獻的許多事例,並代表廣大僑胞對艱苦奮戰在敵後的將士們、同胞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慰問。
掌聲一陣接著一陣,充分表現了軍民之間的團結與友愛。
宣傳部長潘自力向大會報告了陝甘甯邊區參觀團帶來的各種慰勞品。
其中包括各界贈送的錦旗、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員的生活照片、抗大叢書、抗大女生編織的草鞋、圍巾以及其他許多紀念品。
每當報告一項,全場就報以熱烈的掌聲。最後由軍區政治部的抗敵劇社表演遊藝,有唱歌、跳舞,也有活報劇。
演員們雖然都是些年輕的小娃娃,但表演水平都很高。這說明邊區的各方面都在抗戰之中進步了。
黃薇等到達晉察冀邊區的第一天,形勢就已經緊張起來了。
日軍調兵遣將,氣勢洶洶,企圖分8路圍攻邊區。聶榮臻爲指揮反圍攻作戰,在司令部精心指揮,所以不能如約同黃薇交談。遂安排黃薇到5裏外的軍區政治部參觀。
抵達五台的第三天晚宴後,黃薇在聶榮臻夫人張瑞華的陪伴下,參加了專爲黃薇准備的座談會。|
座談會會場上,點著明亮的汽油燈。桌子上擺著紅紅綠綠的蘋果、梨、葡萄、沙果和核桃。一包包的餅幹,送到每個人的面前。
許多人寶貝似的把它保存了起來,因爲這是人民群衆獻給英勇戰土的心意,或是從敵人那裏繳獲來的戰利品啊!
晚上8時,聶榮臻穿著一件皮領軍大衣,帶著滿面笑容走進會場和黃薇打招呼。雖然是在日軍圍攻的緊張時刻,他的態度仍然那麽沉著和鎮定。
入座後,聶榮臻向黃薇敘述了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經過。
他說,晉察冀邊區是在敵人後方建立起來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這個根據地的建立以及它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大大加強了我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使國際人士對中國的抗日戰爭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使敵人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邊區的存在,使得日寇無法開發我國的資源,無法利用我國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有如陷入“迷魂陣”,在我正規軍、遊擊隊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包圍之中,到處挨打,處處碰壁。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哪有不敗之理。
接著,聶榮臻談到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各方面條件:首先就地理形勢來說,晉東北最大的山脈是五台山脈,向東北與恒山山脈蜿蜓交錯。
冀西是丘陵或山區。冀中爲平原,公路縱橫,可以馳騁汽車,這一點對遊擊戰爭雖然不是有利條件,但我們有人民。
只要有了人民群衆的支持和擁護,不管是山區還是平原,都可以進行遊擊戰爭。而且這個地區是華北比較富庶的地方,也有許多優越的條件。
而作爲邊區中心的五台,山巒起伏,交通不便,有利于開展山地遊擊戰爭。是一個進行抗戰的好地方。
其次就經濟條件來說,邊區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這是發展工業的基本資源。糧食方面,晉東北主要産小米、莜麥,冀中則産小麥。
只要不運輸出境,可以自給。但棉花是大宗出産。由于過去的當政者獎勵種棉花,致使許多糧田改作棉田,人民生活來源主要依賴棉花輸出。但是棉花太多,糧食減少,成爲一個大問題,必須解決。
邊區政府經多方考慮後,決定收購一部分供軍需之用,一部分經政府征稅後輸出。今後則要號召冀中農民少種棉花多種糧食。
就民衆條件來說,河北民衆勇敢強悍,富于戰鬥精神,這在曆史上是有名的。冀西、冀中過去都是農民運動的發源地,有過不少轟轟烈烈的戰鬥史迹。
這一優良傳統只要加以組織和教育,就會在抗敵戰場上發揮很大作用。而且河北民衆的文化程度一般比較高,有利于開展宣傳、動員工作。
晉東北的群衆經過抗日戰爭的鍛煉之後,已經不斷出現一些戰鬥的英雄人物。談到這一點,聶司令表示,群衆條件是要靠我們去創造的,只要能夠耐心地進行教育,又能照顧到群衆的利益,任何阻礙都可以克服,無論什麽樣的群衆都是能夠動員起來的。
談到創建邊區政府的艱難曆程時,聶榮臻說,當“七·七”事變爆發不久,太原失守,娘子關被占領,忻口危急。
倉猝布防的我軍,未能擋住來勢洶洶的大敵,遂使敵人得沿正太路西進。當時,在晉東北的我軍,爲了應付南路戰線,紛紛轉移主力,八路軍總部也于此時轉移到正太路南去阻擋西犯大敵。
但在當時,中共中央就有這種遠見,認爲中日戰爭的持續,晉東北必將成爲敵人的後方,而我們則可能而且應該以五台山脈與恒山山脈爲中心,創立一個遊擊戰爭的根據地。
于是,當一一五師主力南下的時候,他們便有計劃地留下聶榮臻在五台成立軍區,同時留下一部分兵力和軍事政治幹部在那裏共同工作,創立抗日根據地。
在聶榮臻的領導之下,晉察冀軍區于1937年11月7日在五台正式宣傳成立。然而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十分困難的。當太原失守,娘子關被占,忻口戰場撤退的時候,邊區已處在敵人四面包圍之中。
同蒲、正太、平漢、平綏線都已先後被敵人占領,把晉東北、察南、冀西、平北圍在一個框子裏,而框子裏的平原地區,公路發達,敵人從任何一路進攻,都可以直逼五台。
所幸的是敵人的兵力不足,又專心南下,無力顧及後方。
以我方的兵力來說,當時我們所留下的兵力,只有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和各地的工作團,共約3000人。這就是全部的力量。
但爲了安慰民心和穩定社會秩序,迅速派幹部到鄉下去發動群衆,組織遊擊隊。
在這時候,主要是以實際行動來向民衆證明,我們有力量戰勝敵人,以提高民衆的抗戰信心。因之留在該地區的一二O師部隊,便到同蒲路去奇襲敵人,作必勝的戰鬥,進占敵軍放棄未久的忻口,切斷平型關。
晉察冀軍區部隊則向東向北發展。這些實際戰鬥的勝利,使民衆相信了部隊,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
就在這民衆的抗戰情緒逐漸提高的時候,八路軍的工作人員,便組織了大批的地方工作團,下鄉動員民衆,幫助民衆改善生活,以激勵民氣,同時廣泛地組織民衆、武裝民衆。
一時風起雲湧,到處成立遊擊隊、義勇軍。不出一個月,組織了萬余人的民衆武裝。
開始的時候,武器非常缺乏,幾乎是以赤手空拳上戰場。然而,正如《遊擊隊歌》裏所說的:“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在邊區附近的保定、石家莊、忻口、娘子關、平型關、太原等地都是不久以前的大戰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留下了不少的槍支、手榴彈,他們便以這些武器來充實自己的裝備。
“拿槍去啊!”一聲令下,成千成百的民衆,由一、二個幹部率領,就可以去打遊擊。
而在這抗戰熱潮澎湃之下,五台縣縣長(即邊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宋劭文)及盂縣縣長(即邊區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仁奎)都出來組織群衆,支持遊擊隊,這對推動邊區遊擊隊的組織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晉東北組織起來之後,即向四周發展。河北民間槍支甚多,許多人自動攜帶槍械來參加義勇軍。這樣,嚴重的武器問題便漸漸地得到了解決。
再以當時的政權來說,在太原失守後,晉察冀地區陷于極爲混亂的狀態,原來的一些縣知事老爺,當敵人還遠在百裏以外的地方,他就溜之大吉了。
晉東北地區除了宋劭文、胡仁奎二人領導的五台、盂縣兩個縣政府之外,其余的各縣政權機構,實際上都已瓦解。
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之下,加上漢奸到處造謠、欺騙,土匪、潰兵又趁火打劫,在各地橫行無忌,鬧得人民愧恐不安。許多人對國家前途缺乏信心,充滿悲觀失望的情緒。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之下,邊區當局認爲,首先應該恢複政權和維持地方秩序,當即找各地有威望、有志氣、敢作敢爲的人來當縣長,建立抗日的縣政權機構。
政權恢複起來之後,便對原來的部隊加以徹底的整頓,清除部隊中的兵痞、流氓、加強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建立和健全部隊的政治制度,使部隊逐漸走上正軌。
于是,全軍區的部隊就成爲一支打不敗、摧不垮的力量了。隨著形勢的發展,很有必要建立統一的抗日民主政權。
因爲有了自己的政權,老百姓就會覺得有了依靠,就會克服混亂的局面。
因爲在老百姓眼裏,“政府” 是很有權威的。通過各方面協商,于1938年 1月10日,召開了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宋劭文爲主任委員、胡仁奎爲副主任委員。
邊區政府成立之後,制定和實行了統一的政策。邊區的政治影響,很快就超越了邊區的界限,邊區政府的政令實施,甚至擴大到敵僞統治的區域去了。
目前,晉察冀邊區的地域,已經有整個河北省那般大。它包括晉東北、察南、冀西、冀中的80多個縣,其中有50多個縣已經建立了健全的抗日縣政權機構。
邊區大致可以劃分爲兩大區。平綏路以南、正太路以北、平漢路以西、同蒲路以東是一個區,即嶽北區;北甯路以南、滄石路以北、平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是一個區,即冀中區。
冀中區的軍事完全服從五台軍區的統一指揮,政府領導人亦由五台邊區政府委派。劃分爲兩個區,沒有什麽質的差別,只是爲了便于工作的進行而已。
同時,爲了加強各地區的武裝和便于指揮,根據八路軍總部的決定,把全邊區80多個縣建立隸屬軍區的4個軍分區。
第一軍分區包括涞源、蔚縣、廣炅、靈邱等10余縣。楊成武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
第二軍分區完全是山西的縣份,包括五台 、繁峙、崞縣、定襄、盂縣等。趙爾陸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第三軍分區則是河北的縣份,包括阜平、完縣、唐縣、新樂、保定等縣,其民衆運動的發展比較平衡。陳漫遠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
第四軍分區包括河北、山西兩省的平山、獲鹿、井陉、靈壽、正定、新樂等縣。由熊伯濤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
其部隊是以第一一五師第六八五團的一個連爲基幹。各個軍分區有各自控制的區域,同時還有向縱深發展的活動範圍,四周與政接壤的廣大地區,就是各自的遊擊區,可以大力擴展武裝力量。
隨著形勢的發展,各軍分區都成立了相當于團的大隊,再加上人民武裝配合作戰,在很短時間內,猶使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片國土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聶榮臻在向黃薇介紹晉察冀邊區的創立經過時,非常興奮而快活。的確,一個人看到自己艱苦創建的事業,正在一天天發展和壯大,該是多麽值得高興和欣慰啊!
1938年12月,黃薇結束了華北敵後的參觀訪問。在回到重慶後,她立即著手全面反映此次赴華北敵後之行的觀感的工作。
她日以繼夜趕寫出了100余篇文章,分別發往海內外各大報紙,熱情漚歌了中國共産黨放手發動群衆,堅持敵後抗戰的輝煌業績。
她的文章對于擴大中共在海內外的政治影響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許多海外華僑青年就是閱讀了她的有關延安和華北敵後的百余篇通訊後,才毅然舍棄–切而投身于抗戰中的祖國的。
多年後回憶起1938年這段訪問經曆時,她感慨道:當時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聶榮臻,我被他的那種精神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