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主義(一稱科學的社會主義)》(之一),刊載在1919年11月11日《廣東中華新報》。(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提供)
楊家祠位于廣州市越秀區越華路116號,曾是中國共産黨人早期在廣州的重要紅色據點。
2019年4月30日,楊匏安舊居陳列館正式開館。圖爲修葺一新的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內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楊匏安舊居陳列館正門。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掃碼看楊家祠故事
楊匏安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
1921-2021
廣東紅色“物”語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重要指示精神,廣州日報從今日起將陸續推出《廣東紅色“物”語》全媒體系列報道,派出全媒體記者深入紅色史迹蹲點,以“一件紅色文物引出一個紅色史迹、一位紅色人物帶出一個紅色故事”的方式,深入挖掘廣東廣州的紅色基因,解讀精神密碼,傳承革命精神,凝聚奮進力量。
“自馬克斯氏出,從來之社會主義,于理論及實際上,皆頓失其光輝,所著 《資本論》 一書,勞動者奉爲經典……馬氏以唯物史觀爲經,加之以在英法觀察經濟狀況之所得,遂構成一種以經濟的內容爲主之世界觀,此其所以稱科學的社會主義也”——1919年11月11日,廣州出版的《廣東中華新報》,刊載了一篇題爲《馬克斯主義(一稱科學的社會主義)》(以下簡稱《馬克斯主義》)的文章。文章只有三百多字,卻蕩起不息的漣漪。
從這一天一直到當年的12月4日,《廣東中華新報》分19次連載了《馬克斯主義》。這篇中國共産黨黨史上的重要文章,掀開了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序幕。
今天的廣東紅色“物”語,介紹的就是這份刊載了《馬克斯主義》連載第一期的1919年11月11日的《廣東中華新報》,以及寫下這篇文章的人——楊匏安。
一件紅色文物
廣東中華新報
廣州西關附近進步報刊林立之地
《廣東中華新報》是民國時期廣州一家進步刊物,報社位于廣州西關第七甫58號(今荔灣區光複中路一帶),原建築已不存。
作爲中國傳媒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許多傳媒業的“之最”是在廣州創下的。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機關報——廣州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的機關報《紅旗日報》(前身是16開4版小報《紅旗報》),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第一個機關刊物——《工人之路》周刊,都誕生在廣州。而西關一帶,在20世紀初是報館林立之地,在推動國民革命意識覺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12年創辦的《廣東日日新報》,社址在十八甫55號;《大公報》社址在第七甫;《中國日報》也從香港遷至第八甫;《民生報》《商權報》《現象報》等都在打銅街(今光複南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在西關創辦的報刊更多。
寫出《馬克斯主義》的楊匏安,1896年11月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北山村(今屬珠海市),1914年畢業于廣雅書院,1915年東渡日本橫濱求學,其間接觸到西方各種流派學說,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日文譯著。
約1918年至1919年底,在廣州時敏中學任教務主任的楊匏安受《廣東中華新報》社長容伯挺、總編輯陳大年聘請,擔任專欄作家。這段時間,他發表了多篇譯述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比較全面的介紹。《馬克斯主義(一稱科學的社會主義)》,系統闡述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斯主義》共分19次(十九段)刊登(其間缺4天),現存文字15段,約5400字。《馬克斯主義》一文和楊匏安其他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一起,奠定了楊匏安華南地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第一人的曆史地位。
“《馬克斯主義》的發表,與李大钊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幾乎是同時,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的光輝文獻。”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吳石堅介紹,“楊匏安是馬克思主義在華南傳播的先驅,也是五四精神在華南傳播的先驅。”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曾慶榴在專文中指出,《馬克斯主義》發表的時間比較早,是緊隨著《新青年》的“馬克思研究專號”發表的,本身是對李大钊在北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迅速回應,“作爲廣東地區第一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楊文確有耕荒播漠的意義。”
一個紅色史迹
楊家祠
周恩來劉少奇瞿秋白都曾在這裏工作過
楊匏安提筆寫下《馬克斯主義》的楊家祠,位于廣州市越秀區越華路116號。楊匏安1918年至1927年在廣州工作、戰鬥的十年間,主要居住在這裏。
楊家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爲紀念北山楊氏始祖楊泗儒,被命名爲“泗儒書室”。它原爲珠海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也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應試的寓所。祠坐北朝南,前後二進。當時祠的西邊爲楊家祠道,緊鄰兩廣總督署,即今廣東省民政廳;東邊爲新豐街,前臨司後街,即今越華路;後邊爲兵營。祠的東側有附屬房屋。前座面闊13米,進深9.5米。前後座都有帶閣樓的耳房。現僅余前座。
2018年1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開保護修繕楊家祠工作會議,決定從省政府城鄉資源保障工作專項經費中撥出915萬元,用于楊家祠現有住戶搬遷安置、文物本體修繕、周邊環境微改造以及陳列布展等。2019年4月30日,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在此正式開館,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楊匏安舊居”也于同日挂牌。在開館儀式上,楊匏安的四子楊文偉動情地說:“父親楊匏安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對黨要忠誠,對信仰要堅定不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陳列館內,楊匏安的胸像穆然而立,目光望向遠方,仿佛望向他一生爲之奮鬥的光輝未來。
楊家祠是廣東早期黨、團組織重要的紅色活動據點。1920年12月,陳獨秀來到廣州,即到楊家祠探訪楊匏安。1921年2月,楊匏安、楊章甫在楊家祠後座舉辦“注音字母訓練班”,學員有阮嘯仙、劉爾崧等,實質上是掩護黨、團組織活動的招牌,一直堅持到1922年6月,爲黨、團組織培養了一批重要幹部。1921年8月,中共廣東支部在廣州成立,1922年擴大爲中共廣東區委,其活動地點多在楊家祠。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部分籌備工作也是在楊家祠進行的。
在中共廣東支部及中共廣東區委建立初期,陳獨秀、譚平山、周恩來、陳延年等常在楊家祠開會,研究工作;瞿秋白曾在這裏教唱《國際歌》,並有一個時期教授社會科學;劉少奇在這裏報告過京漢鐵路大罷工經過;國民黨左派也常來拜訪,廖仲恺、何香凝均是楊家祠常客。他們在楊家祠開展的活動、做出的決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廣東乃至全國的革命進程。
一位紅色人物
楊匏安
“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
楊匏安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他不僅始終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且矢志不渝地踐行,以此爲終身的信仰,並爲之付出了生命。周恩來曾評價他:“爲官清廉,一絲不苟,稱得上是模範!”
楊匏安1921年加入共産黨。1922年下半年,楊匏安任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代理書記。1924年國共合作建立後,他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常委兼組織部長。在1926年召開的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爲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仍任中央組織部秘書。
1925年,黨的第一個地方紀律監察機構——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在廣州誕生。林偉民、楊殷先後擔任監委會書記,楊匏安、梁桂華爲監委委員。廣東區委監察委員會幫助廣東各地建立黨的秘密組織,不斷壯大黨的隊伍;積極搜集秘密情報,確保黨組織正確決策;開展複查開除陳公博黨籍案和處理開除周佛海黨籍案,嚴明黨的紀律;組織工人糾察隊,維持省港大罷工秩序;監督罷工經費的使用,維護黨組織清正廉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爲黨中央成立專門的紀律監察機構提供了寶貴經驗。
1927年4月底至5月上旬,黨的五大在武漢召開。會議期間,楊匏安向大會報告了廣東區委成立監察委員會的情況。在王荷波、楊匏安等人的提議下,黨的五大選舉産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第一次把紀檢機關寫進黨章。楊匏安也當選爲中央監察委員。
大革命失敗後,楊匏安以中央監察委員身份出席中共八七會議,之後前往新加坡、吉隆坡等地開展革命運動。1929年,他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參加編輯黨刊;1930年任中共中央農民部副部長。1931年7月,楊匏安在東有恒路2048號的秘密印刷廠被捕。
“父親被捕的那天半夜,我們被一陣粗暴的打門聲驚醒。闖進來的是一群持槍的特務,開口就說要找楊匏安。父親知道自己暴露了,說:‘我就是楊匏安。’母親給他找了幾件禦寒的衣服,我們忍著極度的悲憤,看著他被特務押走。這一走竟成爲永訣!”楊匏安次子楊明回憶道,“他在獄中曾傳出一張字條子,那是鉛筆寫的,大意是:近日有個南京‘舊識’去勸他,他不爲所動;告誡家裏的人千萬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錢和物,如果不能生活下去,就立即南返。我們記得兩句原話是‘玄兒不可頑皮’,‘縫紉機雖窮不可賣去’(縫紉機是我們家中唯一的可以謀生的工具,別無財産,故父親著意叮咛)。從此以後,我們雖然到處打聽,但再也得不到他的確切音信了。”
被捕後,蔣介石對楊匏安十分看重,屢次勸降。他不爲所動。1931年8月,楊匏安被槍殺于上海龍華。就義前,他寫下了著名的《示難友》詩:“慷慨登車去,臨難節獨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
以世俗的眼光看來,曾經的楊匏安,實在是一位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的人物。他不但善于在複雜的環境中努力開拓工作局面,更始終堅持原則,清廉樸素,體現出一位共産黨員的操守。《廣東中華新報》總編輯陳大年夫人梁慎容回憶,楊匏安“身任要職數年,每月有300大洋薪俸,除了生活費外,他全數上交給黨,如果每月稍存一點,他死後子女便不會流落孤兒院了。”
策劃:楊清蒲、周成華、林明 執行:趙東方、余靖 內容統籌:王菁、趙亦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蔔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