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你是否想起來,今天(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
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泉州各大博物館共推出53項活動。你錯過了嗎?
如果你還來不及去一趟博物館,不要遺憾!現在,就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感受這份潛移默化的力量。
泉州風物01
古詩、文物與民俗裏的二十四節氣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展廳入口處一個指針凝固在5點18分的古老時鍾拉開了節氣之旅。明代化窯白釉堆貼龍虎梅花杯、清粉彩花鳥紋繡蹲、民國壽桃紋米粿雙面木印模、清仿西周錯金雲雷紋銅犧尊、清銅香插……近百件各個朝代的文物融在了“文物裏的二十四節氣”主題裏。
展廳被分成了四季,每一季以一首詩點出,“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說的是萬物蘇醒的春天。“一點禅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迎來了草木凋零的冬藏。在展廳裏,你可能因爲一句詩,一件古尊,或一個粿印模就愛上了這個節氣。望見了刺桐城曾經的風雅韻事,風土人情。
“中國古人的二十四節氣是對自然、氣候、物候集大成的總結,它們附著在時間上,讓時間有了刻度。”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陳穎豔的眼裏,這次展覽是爲了展現中國的農人、詩人和曆史不斷爲二十四節氣“潑彩”之後,在時間之上烙下的,流淌在文物之上的暖暖溫度和無窮無盡的韻味。而這份韻味,則源于2020年疫情期間,該管展陳、宣傳部主任陳小茜的一次大膽嘗試。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第一張做的是春分,當看到“粉彩花鳥繡墩”上的彩繪一下子就想到了春天。爲了完整展現文物裏的24節氣,大家就可沒少做努力。保管部的傅寶玲不厭其煩的幫忙搜索相契合的文物。負責攝影的成冬冬一遍遍拍攝……”陳小茜說,2020年由于疫情展館無法正常對公衆開放,于是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線上海報推介。
“清明這個節氣就想著可以加一點泉州的地方特色,因爲泉州有做鼠曲粿的習俗,所以用了民俗館的米粿模具。”陳小茜說,爲了讓這場展覽更具泉州味道,大家可謂費勁了心思。
小滿這個節氣一直找不到契合的文物,直到當時考古部傅恩鳳的提醒,說有一個宋代存錢罐“青釉撲滿”,正和了小得盈滿。在尋找夏至的一些文獻描述時,發現了古人生活裏的一些小情趣,女子會在這天相互贈送脂粉、折扇。于是用了泉州海洋貿易品之一的粉盒。閩南人很重視冬至,所以這一節氣留給了泉州的民俗文化,用閩南童謠的形式結合文物。
泉州光輝02
護照裏的愛國華僑不了情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泉籍的華人華僑遍居世界各地,但他們從未忘記故土的”搖籃血迹”,他們對故園的情意是一部講不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都濃縮在了一張張護照裏。
17日開始,一場由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和江門華僑曆史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護行天下——華僑護照專題展”將在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二樓展廳展出至5月31日。
展覽展出三十余件套清代、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巴拿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墨西哥、古巴、南非、緬甸、越南等十多個領事館(公使館)頒發的江門、中山兩地的華僑護照(僑民證明書)等文物。
“這批複制的護照文物,十分精美,很多都是毛筆手書,書法本身就極具藝術價值。”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劉春豔介紹說,整個展覽系統地呈現了我國護照的發展源流、演變的進程。
也體現了不同時期,華僑證照的曆史面貌以及背後涉僑政策體系的發展,真實反映了華僑華人遠赴重洋、奮勇拼搏的精神,以及赴外華僑積極融入居住國主流社會,注重保持中華民族特性,與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互生的光輝曆程。
⇦ 左滑動,查看更多文物
其實,在泉州華僑曆史博物館的四樓展廳長期展出陳允洛、許飛鵬、羅豪才、白刃、李子芳、林梧桐、葉飛、陳嘉庚、梁靈光等上百位爲新中國建立、發展、建設做出過傑出建設的愛國華僑、歸僑,不同時期的護照、證件等文物,無聲講述衆多泉籍華僑、華人奉獻故事。
泉州人物03
文物裏的平台英雄鄭成功
誰能赤手斬長鯨,逐荷夷,光複寶島?乃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昨日,在閩台緣博物館,《紀念鄭成功收複台灣360周年——海峽兩岸鄭成功史迹展》的主題展廳裏,120張珍貴老照片和65件文件集體亮相,默默述說著他生平史記。
展覽中出現了三件罕見的文物:一尊“清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一本1675年出版的荷蘭文原版書《‘t VERWAERLOOSDE FORMOSA》(譯作《被贻誤的福爾摩沙》或《被忽視的福爾摩沙》),還有一件來自南安鄭成功博物館的“鄭成功畫像”。
攝影:黃善哲
閩台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鄭成功神像,通高88、神像高76、寬43、厚43,頭戴金漆冠冕,神態安詳,身披铠甲,右膝穿虎頭鎖子甲,右足著虎頭戰靴。背後遺留有封印洞,封印已缺。
攝影:黃善哲
《‘t VERWAERLOOSDE FORMOSA》這部印數極少的荷蘭原版古籍,分爲上、下兩卷,上卷標題是“中國人占領台灣島的企圖和准備,荷蘭當局在防禦上的颟顸和疏忽”,詳述了島上的風土人情,鄭成功軍隊圍攻荷軍前的戰備活動以及荷蘭人漫不經心的防禦;下卷爲“中國人進攻台灣,圍攻熱蘭遮城,在圍城戰中雙方的戰爭情況”,以荷蘭人詳述了鄭成功軍隊圍攻荷軍以及荷方的經過。
攝影:黃善哲
來自南安鄭成功博物館的“鄭成功畫像”,則是全球僅有兩幅“目前已知最接近鄭成功真貌的肖像畫”之一,另一幅收藏于台灣,十分珍貴。
“我館工作人員在台北古董協會見到這尊坐像時,被它充分且飽滿地展現鄭成功文武雙全的特點深深吸引。”閩台緣博物館館員陳曉岚說,“清泥塑彩繪鄭成功坐像”是該館工作人員于2015年赴台參訪考察時征集而來,兩岸衆多有識之士爲了保護好這件珍貴文物,通力合作,解決了從台灣到大陸的重重運輸問題通過船運公司,租了一個獨立貨櫃運輸。入庫時,該館還特別定制了一個防震恒溫的囊匣。
“‘該島(指台灣)一向是屬于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應當的事。’《‘t VERWAERLOOSDE FORMOSA》裏寫道,1661年五月,鄭成功對前來談判的荷蘭使者如是說。”陳曉岚介紹,經過考證,該書于167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作者署名爲C.E.S.。
經專門編纂荷蘭傳教史料的學者格羅塞(crothe)考訂,C.E.S.,大概是“ Coyett et socci”(揆一及其同僚)三個字的縮寫,故他判斷這部書到作者是荷蘭駐台灣最後一任行政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或是由揆一提供材料寫成。
2010年,出生于高雄的台灣文史研究室的徐宗懋先生將此書帶到閩台緣博物館,他認爲此書是“西洋古籍中研究台灣史的第一奇書”。
END
文/吳日錦 圖/林良標(除標注外)感謝部門提供部分圖片編輯/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