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市,中國4個直轄市之一,簡稱滬或申。上海市轄16個市轄區,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4253個居民委員會和1590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面積6340.5平方公裏,平均每個市轄區400平方公裏,最大的是崇明區1410平方公裏,最小的是黃浦區20平方公裏。
上海的曆史:
上海曆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爲相,封爲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于此。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于“滬渎”,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這一帶被稱爲“滬渎”。
捕魚工具分兩大類,一個人可以操作的俗稱“罾”;需兩個人以上操作的俗稱“網”。
“上海”這一名稱始于宋代的上海鎮。元代上海鎮又升格爲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爲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上海逐漸成爲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爲“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模擬複原的鼎盛時期(兩宋)的青龍鎮港口和社會風貌圖。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爲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爲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爲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裏,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爲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爲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爲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上海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于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爲中國曆史文化街區。外灘全長1.5公裏,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
上海辟爲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爲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于汪僞國民政府,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外灘矗立著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複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上海的地標之一。
主要建築
外灘共有33座建築,一部分仍爲一些單位機構征用,比如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灘13號海關大樓,仍然是上海海關的駐地;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是外灘最年輕的一座建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由上海總工會使用。另外一些則爲各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高級賓館,比如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建于1913年;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築;彙豐銀行大樓,又名市府大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建造;英國總會,一層樓酒吧間的110.7英尺的酒吧櫃號稱東方最長,如今則是東風飯店;外灘19號彙中飯店大樓,今天爲和平飯店。
上海外灘萬國建築群立面
上海外灘萬國建築群投影圖
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現爲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位于上海市延安東路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上海解放後由上海市冶金設計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設計院大樓”,而年紀稍大的人仍習慣稱它爲“亞細亞大樓”。
麥克倍恩大樓→ 亞細亞大樓→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上海開埠後,此地原是英商兆豐洋行的産業,約1899年,被另一個叫麥邊的英國商人買下。到了1913年,麥邊決定將舊房拆除,重建一幢商務辦公大樓。所以也有人稱此樓爲“麥邊大樓”。1917年,此樓除部分爲麥邊洋行自己使用外,大部分租給了亞細亞火油公司,並允許其在大樓的正門挂上“亞細亞”公司的標志。由于“亞細亞”是壟斷中國石油制品的大公司,火油又是用途廣泛的生活用品,人們印象很深,由此“麥邊大樓”的稱呼漸漸被“亞細亞大樓”所替代。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標牌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亞細亞大樓被日軍占領,公司英籍人員多數遷往重慶。抗戰勝利後公司複業,並將華南、華北公司合並,經營業績超過戰前。1950年,亞細亞大樓由華東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設計院、上海市房地産管理局、上海市絲綢公司遷入辦公。一般也叫“冶金設計院大樓”,而年紀稍大的人仍習慣稱它爲“亞細亞大樓”。1996年,外灘房屋置換,這幢大樓成了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亞細亞大樓由馬海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施工,占地面積1739平方米,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外觀兼有古典樣式和新古典主義格調,也有人稱此爲折中主義風格。正立面呈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正門有4根愛奧尼克立柱,左右各2根,內門又有2根小的立柱,左右各1根。門楣則以變形的巴洛克渦旋形圖案作裝飾,造成一種華麗、富貴的氣派。東、南立面均爲橫豎三段格式。外牆的1、2層用花崗石面磚砌成,形成基坐;3至5層凹進部分爲內陽台,並圍有半園形鐵欄;6、7層又有愛奧尼克立柱。大樓的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層外側爲辦公室,大開間,木地板,內側爲走廊,窗高2米,十分明亮。過道均用白瓷磚貼面,地面用馬賽克鋪成。1939年,大樓又加高一層,由原來的7層增至8層。
2號:華爾道夫酒店(上海總會)
東風飯店(原上海總會 Shanshai Club,也譯作上海俱樂部,又稱英國總會、皇家總會),位于上海中山東一路2號,建于1912年,設計者塔藍特、毛利斯,室內設計爲日本異端建築師下田菊太郎。爲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作品,內設雙柱廊,高吊燈大廳。
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時是一座英國式古典建築,3層磚木結構,外牆用紅磚鑲砌,爲當時流行的三層“東印度式”建築。最初爲英國在滬僑民發起成立的俱樂部。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樓,在原址建起6層文藝複興式風格的新樓,首次采用以水泥爲主的膠凝材料,打破了當時外灘建築群千篇一律的磚木結構。1910年1月啓用。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這幢大樓並改建爲國際海員俱樂部。1971年,上海總會大樓變爲東風飯店;現爲希爾頓集團旗下華爾道夫酒店。
上海總會大樓→日軍海軍武官府→國際海員俱樂部→東風飯店→華爾道夫酒店
外灘3號:有利大樓
有利大樓位于中山一路4號的有利大樓,現爲 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原名聯合大樓,爲美國有利銀行所有,故稱有利銀行大樓。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曆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
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框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定制。該樓繼承了文藝複興時期均衡對稱的建築風格,但裝飾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風格的漩渦型圖案。該樓占地面積爲2241平方米,建築面積爲13760平方米。由于沿外灘一面不夠寬廣,于是將正門設置在廣東路17號處。仿文藝複興建築風格,立面三段式構圖,均衡對稱,但立面裝飾多處采用豪華的巴洛克風格的旋渦型圖案。轉角處頂部設計了一個塔亭,頂端有球形圓頂。大樓早期中文名稱爲“友甯大樓”。 有利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采用鋼框架結構的大樓,大門兩旁有修長的愛奧尼克立柱,柱子上有凹槽;窗格飾以旋轉式圖案,外牆采用花崗石貼面;3、5層有陽台、鐵欄;頂層上有塔亭,四面用雙立柱支撐圓頂及刹竿。整個立面通過豎線條的構勒,給人以明快、簡潔、流暢的感覺。內部分東西兩塊,中間爲走廊;兩面的房間均爲大開間,高度約4米,木地板;樓下原爲營業大廳,水磨地面。
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英資有利銀行乘機購得該樓産權。1949年有利銀行撤出上海。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租用該樓。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外灘房屋置換買下此樓産權。2004年1月,改建爲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目前底層爲意大利喬治阿瑪尼中國旗艦店,往上分別爲滬申畫廊、依雲水療中心,黃浦會上海餐廳、Jean Georges法國餐廳、新視覺西餐廳及陸唯軒等高檔餐館。
外灘5號: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
日清大樓 (外灘)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的一座建築。 位于上海外灘5號,由著名的日資航運企業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和一個猶太商人合資建造于1921年—1925年,樓高六層,占地1280平方米,建築面積5484平方米。設計者是著名的英資德和洋行。建築立面爲明顯的三段式,整體上裝飾不多,但在5—6層之間設計了挑檐和浮雕,遂有一定的凹凸感。
日清大樓→招商局辦公大樓→上海輪船公司→商務樓&高級餐廳
1907年由日本郵船會社、大阪商船會社的長江航運和大東汽船會社、湖南汽船會社合資,組成了一家實力雄厚的輪船公司,有大小輪船數十條。這就是外灘五號的舊主人:日清汽船株式會社。該行的總公司設在日本東京,上海人按照習慣稱之爲“日清洋行”,而這棟由德和洋行設計,建于1925年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也被叫做“日清大樓”。曾經由海運局使用,後來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入駐該樓,2006年改造成高級餐廳。現在使用單位:一二樓爲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往上爲月影鐵板燒景觀餐廳、綠韻SPA、The Glamour Bar酒吧、米氏西餐廳。
日清大樓采用古典主義風格,立面呈三段式劃分,采用較簡潔的古典裝飾。其外觀接近于日本的近代西洋式建築,一至二層的門窗由拱券與方形交錯組成,顯得簡約而明快;三至五層則貫通壁柱,五至六層間有著較深的挑檐,檐下窗框還飾有凹凸感的浮雕——這就顯現出了和建築下半部分截然不同的風格。原來,這是因爲在大樓建造到一半的時候,出現了資金不足的困境,因而不得不求助于猶太商人合資建樓。因爲這一波折,大樓的建造時間花費了整整四年,並也由此形成了獨屬于日清大樓的標記之一。
兩種建築風格並存
外灘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外灘)是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6號建造的銀行大樓。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銀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創辦人是盛宣懷。外灘6號原來是一家拍賣行,3層殖民地式建築。1906年翻建,由英資瑪禮遜洋行的格蘭頓(F . M . Gratton)設計,建築面積4541平方米,建築風格爲仿哥特式市政廳式樣。頂部有一排尖頂。該大樓于1906年建造。
拍賣行→中國通商銀行大樓→長江輪船公司→頂級品牌旗艦店加高檔餐飲
建于1897年,原是拍賣行,後于1906年拆舊建新。1956年交由長江輪船公司使用,被稱爲元芳大樓。現今是意大利頂級品牌Dolce&Gabbana的旗艦店,同時還有日本料理餐廳東京和食、日本新派高級中菜食府“天地一家”和Prive Shanghai酒吧入駐。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是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之一。該樓外牆采用花崗石貼面,擁有一排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尖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築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爲假4層磚木結構,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歌特風格的花窗棂窗戶。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築色彩,青紅磚鑲砌,衆多細長柱子鈎勒牆面。後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牆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複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爲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爲坡式屋頂,並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爲平台,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的精華就在于這些被稱爲“萬國建築博覽”的外灘建築群。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這些建築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並非建于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築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有人說“外灘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灘那一座座老建築,不正講述著舊上海灘如夢般繁華的往事嗎?
上海市外灘檔案館樓頂俯瞰外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