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平方公裏、560萬的人口、超高的人口密度、有限的天然資源…得天獨厚的“先天劣勢”,培養出新加坡政府對綠色建築獨有的專注與堅持。2005年,新政府開始積極推行Green Mark(綠色建築標志)認證,並對獲得這一認證的建築項目所涉開發商、業主以及設計師進行表彰。在政府支持下,截至到2012年,新全國就已有近800個建築項目獲得了Green Mark認證,其總建築面積已相當于新加坡當時可建面積的11%。[1]
新加坡金沙灣大酒店不僅有網紅高空泳池,綠色建築也是它的一大特點 圖源:Pexels
在追逐“綠建先鋒”道路上,我們也從未放松過前進的步伐–2012年,財政部和住建部提出到2015年新增綠色建築面積要達到10億平方米以上,而就在剛才過去的2021年,住建部等十部門《“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産推行方案》中公布:到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築將全面達到綠色建築標准。當綠色建築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有時也會感到困惑:什麽是綠色建築?造價成本如何?與建造普通建築的流程有何區別?現在就讓我們從這三個問題出發,邁出奔向綠建時代的第一步。
□ 什麽是綠色建築?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理解綠色建築繞不開這幾個問題:綠色建築是什麽?它和我們老百姓有什麽關系?又能給帶來哪些實惠?
綠色建築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引起誤解的詞彙。對我們來說,或許大型綜合商業體頂樓的空中花園的繁茂程度,建築表面爬山虎覆蓋率,就是判斷眼前這座建築是否足夠綠色的強有力依據。而這一類型的“綠色建築”,也常被我們認爲是上了歲數的、過了時的“老古董”—只可遠觀欣賞,卻不太會産生太多入內生活、辦公、娛樂的欲望。
綠色建築與綠毛怪其實是兩碼事 圖源Pexels
綠色建築從來不是把森林搬進大樓。兩者更多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建築內濫植綠化不僅容易招引蚊蟲,相應也會造成綠植養護人工成本的提升。這種流于表面的“綠化”工程,無疑與宣揚節能、環保、低碳的綠建理念背道而馳。
2019年新版《綠色建築評價標准》對綠色建築做了以下解釋:“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汙染,爲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築。”
綠色建築,是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融合的生活理念具象落地的一種手段方式。
此外我們發現現行條文中大幅調整了2014年版《綠標》中對于綠色建築的評判標准:從原先的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能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行管理、施工管理,調整爲1安全耐久2健康舒適3生活便利4資源節約5環境宜居。對比老版《綠標》,新版明顯加強了對人的重視程度,建築設計也更加強調提升樓宇使用者的舒適度,並致力于爲用戶提供更多價值。
我們可以挑取出五點新規中的一些與使用者舒適度相關要點,做一個簡單歸納:
- 安全耐久:建築結構應滿足承載力和建築使用功能要求。外遮陽、太陽能設施、空調室外機位等外部設施與建築主體結構統一設計、施工。
- 健康舒適:通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水質、聲環境與光環境、室內熱濕環境多個方面,提升人體舒適程度。
- 生活便利:無障礙、服務設施、智慧運行、物業管理,創造更加健康舒心的生活環境。
- 資源節約:節地、節能、節水、節材。
- 環境宜居:布局應滿足日照、聲環境、熱環境、風環境要求,要讓業主能夠切身體會到綠色建築的樂趣。[2]
拒絕傳統建築師本位的設計模式,堅定“以人爲本”爲核心理念的綠色建築,還不足以讓久在樊籠中的你我爲之而心動嗎?
□ 綠色建築建造成本如何?
綠色建築的建造成本如何?之前不少開發商會認爲:一座綠色建築的誕生,意味要堆砌大量“時興”節能技術投入,或是需要對已有建築,進行大規模節能化改造。綠色建築的成本也一定會比造普通建築要高昂–這也成爲一些開發商在推進綠色建築項目道路上躊躇不前的一塊“絆腳石”。
我們應如何與綠色建築“共舞”? 圖源:Pexels
綠色建築並不能與燒錢直接畫上等號。以延安窯洞爲例,窯洞冬暖夏涼,舒適度高,但窯洞本身的建造成本並不高昂。[3]這個道理放在現代建築上也是說得通的。建造綠色建築並不等于節能技術的單純堆砌,而是找到向大自然巧妙“借力”的方法,動用我們的智慧對建造成本進行有效把控的一個過程。
中國房地産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元端就曾指出:“綠色建築不等于貴的建築,不是非要高科技,其實我們有很多經濟實用大衆化設計,如外遮陽裝備設施等,所以不能一說綠色建築就和高房價聯系起來。”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栗德祥也曾表示:“綠色建築應該注重采用適宜技術,遵循自然做工的策略,如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實現這些目標成本很低,甚至不要增加就能實現。”[4]
除了“借力”自然,壓縮前期成本以外。“把眼光放長遠”也是推動綠色建築行業發展的關鍵,過去囿于“重建設,輕運營”思維慣性,項目前期的投入成本,很多時候被認爲是衡量項目是否具備推進價值的唯一依據。我們如果讓思路拐個彎,就能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把從綠色建築身上獲取的總收益,置于建築全生命周期加以考量—如果通過投入綠色建築技術,可以爲後續的樓宇使用者削減大量的運營費用、水電開銷乃至改造費用,那以“節能住宅”爲核心賣點的綠色建築項目,將有希望獲得市場上更多用戶的青睐,這對于幫助加速開發商資金周轉無疑是有好處的。以上海金茂大廈爲例,金茂大廈作爲早期的一批摩天建築,正是依靠其持續性的樓宇節能診斷、系統改造和調試優化,2018年樓宇整體能耗相較2008年下降了足足600萬人民幣。樓宇高節能性與舒適度,換來了連續20年接近滿租,100多家知名企業入駐的優秀成績單,金茂大廈也一度被譽爲“站著的金融街、世界的辦公室”。
2009-2018年上海金茂大廈年能耗累計下降600萬元 圖源:Pexels
□ 如何管控綠色建築成本?
當然,如果綠色建築能在規劃、設計、建設階段,主動對各環節成本進行有效管控,就能更好避免綠建産生的增量成本轉移到我們頭上。除了在建築上投入“節能技術”以外,越來越多綠色建築正通過“綠色設計”,力求“從頭”削減綠色建築成本,讓利于民。
過去,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時代的設計師基本以出2D平面圖爲主,僅靠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等來展現一棟建築物。爲了進步減少因前期規劃混亂導致返工,産生額外的建築成本,在CAD基礎上,建築設計師開始通過使用特殊的設計軟件,比方說BIM軟件來搭建模型,從一座建築的起點開始,輔助開發商進行綠建成本管控。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軟件講究 “所見即所得”,通過三維建模,可以清晰直觀地完成從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到維護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可視化模擬。我們可以先來梳理一下BIM軟件價值:
- 減少建築師與業主糾紛:BIM軟件可以精准預估材料用量,並對建築熱環境、日照進行精准的模擬與分析。
- 碰撞檢查:BIM軟件查出三維模型中的碰撞點,盡快調整管道路線。
- 後期質量運營與維護: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 BIM技術可與物業管理系統相結合,降低建築出現突發狀況,減少維護成本。[5]
全周期控制成本 圖源:Pexels
進入BIM時代,不同的視圖在設計師構造的三維立體模型中就可輕松獲取。隨著BIM技術的深入運用,對綠色建築建造成本與建造工期的把控將會變得更爲直觀,更爲嚴格。相信這一技術的加持下,綠色建築的建造成本有望進步縮減,而對我們來說,未來入手一套綠色住宅,或許不再會是個太有負擔的事物。
□ 變化中的綠建標准,暖通該如何發力?
優質的綠色建築,離不開環保節能的暖通設備的加持。空調是建築能耗中的超級大戶,約占整體建築能耗6成。在綠建政策驅動+綠建理念認可度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兼顧用戶制冷、采暖舒適度與設備能耗精准管控成爲了暖通廠商的重要使命。作爲行業頭部暖通廠商,我們很早就開始嘗試將商用産品研發方向,從單純追求更高能效比數值,轉變爲兼顧節能與産品智能性,爲用戶提供接近“自然體感”的舒適體驗。同時,我們也希望可以通過這一設計思路上的變化,培養樓宇使用者對綠色建築乃至綠色家電好感度,進而推動整個綠色建築行業的發展。
2021年年初,基于“智能與環保並存、科技與綠色共生”這一基礎共識,我們與中海地産旗下創新型辦公品牌成都中海OFFICEZIP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通過打造定制化暖通方案,
大金×成都中海OFFICEZIP項目
由于OFFICEZIP項目涉及辦公區域較多,各區域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在施工前,我們先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對整棟大樓建模,還原各空間布局。通過3D模擬室內冷熱負荷以及氣流分布,爲各空間配備更適合的空調機型,避免能源浪費同時也提升了業主舒適度;另外通過BIM模擬各管道工程,優化空調管道走向,提前規避管道碰撞風險,減少額外施工耗材産生,更大限度縮短項目周期。
爲了提升使用者的舒適感,我們也將項目配套的暖通設備升級爲搭載智能控制功能系統VRV Intelligent系列。這套于2017年面市,以精密智能控制爲主打特點的智控系統,支持溫度調節的權限設定,防止誤操作帶來溫度波動導致體感不適。並可實現對區域內的商鋪與辦公空調進行分組批量管理,針對不同區域設定日程,定時開關,避免用戶離開時出現忘關機情況發生。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會實時監測整套系統的運行情況,並出具《空調運行報告書》,爲業主提供更優節能方案。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故障,會主動告知業主,並第一時間安排專人提供上門維修服務。
除此之外,綜合疫情反複,且共享辦公區域人員複雜這一特殊背景,我們也爲這一項目設立了獨立的新風系統,並按照區域的功能單獨設計新風量。中央空調與新風可實現聯動,通過我們特制的空氣監測器–空氣盒子實現空氣可視化,用于實時監測辦公區域的空氣濕度,PM2.5,二氧化碳,TVOC濃度,快速掌握室內空氣指標並及時響應。例如當監測到房間二氧化碳濃度大于800ppm時,新風系統將自動開啓,強排室內汙濁氣體。全程無需動手,操控更省心。空氣質量提高同時,辦公效率也獲得質的提升。
在全球碳排放量激增的背景下,主張“人、建築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建築也正成爲未來建築行業的必然趨勢。對我們暖通廠商來說,建立産品舒適度與節能性高度協調關系,打造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動靜互補的室內環境是恒久不變的追求。我們也衷心期望,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有那麽一天即便你我身處城市樊籠,只需要一個轉身就能和自然撞個滿懷。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築標准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綠色建築研發中心 朱濱、何中凱 《新加坡綠色建築考察與啓示》
*2建標庫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標准綠色建築評價標准GB/T 50378-2019 http://www.jianbiaoku.com/
*3科普:綠色建築≠高額工程造價成本http://www.gbwindows.org/news/14252.html
*4經濟參考網 《專家指出綠色建築需要大衆化設計》http://jjckb.xinhuanet.com/2011-07/14/content_321405.htm
*5許濤-基于BIM技術的建築成本控制研究-BIM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