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增綠讓北京的公園多起來了,而拆牆透綠則讓北京的公園活起來了。▲北京溫榆河公園一角。圖/北京溫榆河公園微信公衆號
文 | 馬亮
據新京報報道,9月9日,北京溫榆河公園一期全面對外開放,在建設過程中,公園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近年來,隨著上述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除了不斷建設和開放的溫榆河公園等新公園,北京城的不少老牌公園也開始試點“拆欄透綠”。此前,北京以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慶豐公園爲試點,探索城市公園開放管理的新模式。
所謂“拆欄透綠”,也就是將欄杆、圍牆等拆除,讓綠色融入城市。過去公園四周林立的圍欄被拆除,大門也不再成爲公園的唯一入口。人們可以隨意穿行公園,公園也同周圍的城市設施融爲一體。一系列“拆欄透綠”的做法,讓北京的公園更加親民。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一角。圖/北京園林綠化局官網
公園開放程度反映了城市開放性
據了解,今年發布的《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提出,將打造城市道路品質慢行系統,拆除部分公園圍欄,打造與慢行系統連通的開放式環境,方便綠色出行“最後一公裏”。
減少公園圍欄,促進城市聯通,使公園綠化與周邊公共區域無縫銜接,這有助于創新城市公園開放管理模式,助力北京建設公園城市。
城市是開放與包容的代名詞,公園的開放程度恰恰反映了城市的開放性。時下國內外很多城市都在建設城市綠道,將城市的公園與公交、軌道等重要場所和公共空間通聯起來,倡導人們騎行上班、步行休閑,大力推動綠色交通和低碳城市。
比如,新加坡素以花園城市著稱,近些年則轉型打造城市花園,將城市中的花園轉變爲花園中的城市,使城市在無形之中融入到花園之中。
近些年來,北京市見縫插針地“留白增綠”,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布局和建設了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與此同時,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休閑公園、親子公園等逐漸增多,大公園周圍星羅棋布小公園乃至袖珍公園,城市公園的形態也日益多樣化。
這些城市規劃上的大手筆,真正做到了還綠于民,使市民可以開窗見綠、十步一景,極大地提升了城市風貌和市民幸福感。
過去公園有圍牆或柵欄,通常設置專門的出入口,需要專人管控,既增加了公園運營成本,也不便于市民遊客穿行通過。如今拆除公園圍欄,使公園景色和周邊環境融爲一體,減少了圍欄帶來的違和感。
與此同時,“拆欄透綠”使公園與城市道路慢行系統融合發展,讓人們更願意選用綠色出行模式,也便利了人們和公園零距離親近。拆除圍欄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卻從有形的行動傳遞出無形的聲音,使城市開放公園的概念深入人心。
▲拆除公園的圍欄和增多入口,也意味著要轉變公園管理模式。圖/北京園林綠化局官網
“拆欄透綠”是北京公園建設的2.0版
“留白增綠”讓北京的公園多起來了,而“拆欄透綠”則讓北京的公園活起來了。如果說“留白增綠”是北京公園建設的1.0版,那麽“拆欄透綠”則是北京公園建設的2.0版。從“留白增綠”到“拆欄透綠”,反映了北京公園管理模式實現了躍遷,也使公園和市民的距離進一步拉近。
當然,拆除圍欄和增多入口並不意味著城市對公園可以不管不問,而是意味著要轉變公園管理模式,采用更加符合開放式公園形態的管理手段。
換句話說,“拆欄透綠”其實也在推動管理部門創新管理和服務模式,使之更加適應開放式公園的維護運營要求,避免在一管就死和一放就亂之間搖擺不定。
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日益普及,開放式公園也應更多通過技術賦能管理,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提高公園管理質量和服務水平。
比如,9月9日開放的溫榆河公園,不僅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構建數學模型,對流域雨洪水采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監管調度,還依托智慧管理系統,爲遊客提供AR體驗、智能導覽等服務。
毫無疑問,會有少數市民在公園中有不文明行爲,但是絕大多數人會愛護公園的一草一木。打開公園大門,意味著北京市作爲首善之都對市民文明素養的充分信任,也必然會贏得市民的理解和擁護,並在受益于開放公園的同時自覺成爲公園的守護者,身體力行地參與城市公園的共建共享共治。
歸根結底,“拆欄透綠”反映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層次變革,意味著城市治理更加強調宜疏不宜堵,並從過去以堵爲主的管控思維轉變爲以疏爲主的服務理念。
城市治理要以人民爲中心,公園是市民最向往的公共空間之一。城市公園讓市民能夠無界互聯、無縫對接和來去自如,也深刻诠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治城理念。
撰稿 / 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編輯 / 馬小龍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