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性禅師
聖地聖者居:
聖地聖者聖道,1965年出生,我自小向往。故鄉的靈祐禅師,來到故鄉的空海上人,因其之聖,直接促成了我的剃度出家。時光如輪,一轉四季。從1985到2020,不覺間,便己爲僧35載,發曾如墨,而今似霜。回望55年人生,盤點信仰曆程,是否初心還在?
留學斯裏蘭卡時的本性禅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科倫坡聖法塔寺:
2015年五月底,我因公務率團赴泰國與斯裏蘭卡,在科倫坡,我回到了芒特拉維尼亞的聖法塔寺,祭念南傳佛教依止恩師維普拉沙拿長老,看望大師兄達瑪沙拉法師。
記得,我初到蘭卡,到機場迎接我的便是達瑪沙拉與淨因法師。當時,他穿著拖鞋,裹著南傳佛教僧袍,著實讓我印象深刻。今次,大師兄見我之來,很高興甚至激動。雖然,我常住該寺時間近兩年,但我們的交往並不是太多。因此,交往亦不算太頻密。因爲我忙于學習,他忙于寺務。但可以感知,他也如我一樣,我們都很珍惜這一段同修法緣、同門法誼。
留學斯裏蘭卡的本性禅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芒特拉維尼亞,在科倫坡之南,有美輪美奂、潔淨天然的海礁與沙灘。聖法塔寺,由恩師住持。既爲寺院,又設有佛教師範學院。聖法塔寺曆史悠久,在斯裏蘭卡近現代佛教複興史上曾發揮過重大作用。其聖法塔佛學院是蘭卡最早的佛教院校,已有近二百年曆史。同時,建立于19世紀70年代的斯裏蘭卡兩所最重要的佛教學院,即智增佛學院和智嚴佛學院皆起源于聖法塔寺。20世紀40年代,我國高僧法舫法師就曾在智嚴佛學院住錫,並教授大乘佛法。一百多年來,智增、智嚴兩所佛學院培養了大批僧才,對蘭卡佛教事業貢獻甚大,享譽世界。
留學20年後本性禅師與斯裏蘭卡聖法塔寺長老(師叔)合影
恩師維老,是位國際宗教活動家,國際事務很忙,常在各國弘法利生。也因此,他與新加坡毗盧寺的方丈慧雄大和尚法緣甚深。托大和尚之福,我被恩師維老邀請並擔保,來到了蘭卡,專事修學南傳佛教。到聖法塔寺一周後,恩師于佛殿爲我舉行了簡短的依止拜師儀式,賜南傳佛教法名Bandhura,有時亦用Bandula。爲此,我幾位同住的學兄如淨因法師、圓慈法師、廣興法師、學愚法師、建華法師等,便不常稱我“本性”,而直呼Bandhura,猶其建華學兄經常Bandula,bandula開玩笑叫著。而今憶來,頗感親切而溫馨。恩師還專門爲我安排了隨學的英語老師,把我介紹給一位一直踐行托缽傳統的老僧人,隨其靜坐。
在聖法塔寺期間,恩師常教誨我要趕快學好英語,他說中國在開放、在發展,中國的僧人也走出了國門,融入了國際,這就需要溝通、交流,所以說,英語很重要。慚愧的是,我有負了恩師之望,沒有把英語紮紮實實地學好,以致今天應用起來有些力不從心,不像淨因法師等,英文水平好到可以做同聲翻譯。恩師的某些觀念,當時,我是甚感新鮮,比如:出遠門前,恩師總要到護法神前拜拜,我問他爲什麽?他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有些請求,不該去打擾釋迦佛,告訴護法神就可以了,就可以神遂人願了。
常熟興福寺:
從聖法塔寺及恩師維老,我聯想到中國常熟興福寺與悉明長老。興福寺雄居江蘇常熟虞山之麓,而虞山則半入城中,有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言子之墓在那。興福寺是我剃度出家的祖寺,剃度師爲當時的監院悉明上人。該寺曆代高僧輩出,內外山門間,便有四高僧墓。近現代出了華嚴宗的宗師如月霞、應慈,創辦了華嚴學院。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後禅院》詩雲:“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都寂,但馀鍾磬音。”
在興福寺時,我養成練書法的愛好,結緣了明旸恩師,該寺亦是我上南京棲霞山佛學院的推薦單位。我特別喜歡該寺的救虎閣,一池清水在前,數棵老樹開花,幽居寺中一隅,但又不偏不後,閑坐閣上,滿目古樹青山,一條小溪從池前的圍牆外繞過,渾如閣之玉帶。
南京棲霞寺:
在興福寺出家一年多後,我上了南京棲霞山佛學院,直至畢業。當時,茗山長老是我們的常務副院長,長老的佛學素養、修持功夫及書法造詣,我是深爲崇仰。棲霞山佛學院設于六朝古刹棲霞寺,有石窟佛雕,有石塔,有岩刻書畫,古意盎然,我甚喜歡。加上寺後便是棲霞山,閑時常往攀登。棲霞寺,亦可說是人傑地靈,這是三論宗的祖庭,唐代時爲天下四大叢林之一。南朝高僧法度祖師、僧朗祖師、僧诠祖師、興皇法朗大師、棲霞慧布大師等一大批祖師駐錫于此。近現代,又出了宗仰上人、星雲大師等人物。
韶關南華寺:
韶關南華禅寺,部分戒子合影。
南京棲霞山佛學院學習期間,學院安排我們到廣東韶關南華寺受三壇大戒,戒和尚是本煥長老。在那,我常住了近一個月時間。南華寺之于我,當然如雷貫耳,這裏,出了六祖慧能禅師,他圓寂後,還肉身不壞,成就全身舍利,就安座于此。他說成的《壇經》,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第一理論推手。南華寺也因此被稱爲“六祖道場”、“嶺南禅林之冠”。此後,南華寺高僧代有,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師,以及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虛雲大師都曾來此駐錫。常住期間,該寺給我第一感覺,就是神聖感、神秘感集于一身。這是我第一次與肉身菩薩結緣,慧能祖師的實證成就也更堅定了我對佛教的信念,增強了作爲一個僧人的使命意識,對我的信仰人生,影響甚大。
北京法源寺:
南京棲霞山佛學院畢業後,我進入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習,該院設于宣武區的法源寺內,院長爲趙樸初居士,趙居士爲圓瑛大師入室弟子。法源寺,內藏諸多文物,由此可見其曆史的久遠與輝煌。法源寺爲唐太宗敕建,清代時被雍正帝欽定爲律宗寺院,並改爲今名。如今,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曆史小說《北京法源寺》的出版,更使法源寺在海內外名聲大噪。我在法源寺期間,印象深刻的是滿寺丁香,以及常務副院長傳印長老與教務長白光法師。二老不僅精通佛學,且長于書法。傳印長老還有留學日本之履曆,其教授的課程、講義多爲親編,如印度佛教史等。另外,冬季的早課,以禅堂坐禅替代大殿念經。因此,當時的法源寺,于修持上,實際上實行的是禅淨雙修之法門——冬禅夏淨。中國佛學院是漢語系佛教中國大陸的最高學府,培養出來的學僧,多已成爲各級佛協、院校、寺院的骨幹,有的走出國門,弘法利生于世界。
新加坡毗盧寺:
中國佛學院畢業後,我常住于福州法海寺,緊接著,因新加坡毗盧寺方丈慧雄大和尚等的成就,我赴毗盧寺常住。天竺山毗盧寺坐落于新加坡中心,由雪山老和尚于1935年籌建,後有優昙長老、本道長老等人住持,至今已屆八十年曆史之久。于毗盧寺常住時,我結緣了優昙長老與提潤法師以及松年長老。當時,優昙長老是該寺退居方丈,提潤法師應邀駐錫該寺一段時間,提壺濟世,松年長老則爲毗盧寺對面的菩提閣住持。不可思議的是,我從斯裏蘭卡回國後,竟然住持于福州開元寺與泰甯慶雲寺。開元寺前方丈即爲提潤法師,而慶雲寺爲優昙長老剃度出家地,松年長老則曾在興福寺的常熟法界學院學習過。爲此,他們一直很關照我。我去蘭卡留學,則是從新加坡過去的。假期時,亦常從科倫坡飛新加坡短住。
上海圓明講堂:
上海圓明講堂與恩師眀旸長老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看望恩師眀旸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于常熟期間,緣結明旸長老。有一次,長老與一些僧俗來到興福寺,長老知我祖籍福建,便慈祥地給我許多開示,還讓我與興福寺方丈等一同陪他參觀寺院各處,在米芾所題唐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禅院》詩處,長老又給我許多開示,包括教誨我要常練習書法。因這次法緣,後來,學院放假,或路過上海,我便不時往圓明講堂看望親近長老,聆聽教誨,這才有了1996年于圓明講堂在近千人的見證下,嗣法長老、傳承法脈之盛事。圓明講堂是近現代高僧圓瑛法師于1934年秋所創建的道場。1942年又在此舉辦了圓明楞嚴專宗學院、上海圓明佛學院、圓明法施會等,刊印圓瑛法師所著《楞嚴經講義》等20余種經書,並設蓮池念佛會,培植僧才,使圓明講堂盛極一時。
福州法海寺:
從蘭卡留學回國後,我又常住于福州法海寺,服務于福建省與福州市佛協。後來,專事主持省佛協日常工作。法海寺創建于五代時期,初名“興福院”,北宋始改今名,因位于羅山,被稱爲“羅山法海寺”。一千多年來,該寺曆經滄桑,代有興廢。民國時曾創辦法界學院、法海中學等。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以來,辦過佛學培訓班,建起了弘法樓,設立佛教教育基金會、圖書館,從事辦刊、印經、慈善、講座等活動,並爲福建省佛協與福州市佛協之會址所在地。
福州開元寺與泰甯慶雲寺:
本性法師于泰甯慶雲寺留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福州開元寺千年大鐵佛(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常住法海寺期間,我又兼任福州開元寺與泰甯慶雲寺及霞浦留雲寺住持。開元寺是南北朝時的古刹,曾爲皇家寺院、宗廟,是日本高僧空海大師與圓珍大師的入唐求學之地。宋代時刊刻《毗盧大藏經》,爲著名的消災延壽藥師佛的道場。現遺存有唐末五代的千年特大型鐵佛,宋代石塔石槽古井,明代樓閣、清代殿堂。近現代,創辦福建佛教醫院,禮請時任海軍司令薩鎮冰爲院長,開元寺方丈寶松上任爲常務副院長。寶松方丈後因抗議美蘇進行核武競爭而自焚,以此敬醒世人,震驚世界。
泰甯慶雲寺,與濟群法師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泰甯是世界自然遺産地,世界地質公園,著名古鎮,而泰甯慶雲寺坐落于1700多米的泰甯峨嵋峰上,山水之勝,見者欣歎。慶雲寺爲肉身菩薩慈航大師以及一代高僧優昙長老剃度出家地。慈老與優老,皆有南傳佛教學習與弘揚的背景。慈老後來創辦了台灣第一所佛學院,即今圓光佛學院之前身。優老發起創立香港佛教聯合會,之後,又榮任新加坡佛教總會第22屆主席。現在的開元寺與慶雲寺也都初具規模,對外開放。
霞浦留雲寺:
霞浦濱海留雲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王楓濤提供)
霞浦是國際著名的灘塗攝影勝地,霞浦留雲寺位于霞浦三沙半島,毗鄰名鎮三沙,孫中山于《治國方略》中曾指出三沙港對複興中國的重要性。該寺有不少名人題刻,近年,在山石之中陸續雕鑿一些石窟佛像,推動成爲東南沿海少有的石窟群。當然,這要感恩自然之賜,滿山群石,石樹相間,山海相望,寺水相親。三沙對面就是台灣島,因此,又是對台交往的重要港口。很早的時候,也就是70年代末,就有台胞接待站。當年,我在三沙中學,也就是霞浦三中讀中學時,因好奇,就常到那玩。留雲寺中有一天然留雲洞,因海雲踱入不出,故名。
光陰過得很快,一晃,此期生命,虛度過半,此間,或學習,或修行:志于講經說法、坐禅念佛、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建寺安僧、慈善公益。倡導:心靈非暴力。專注:心靈文化、心靈教育、心靈慈善、心靈修證。致力:以佛心導正人心,回歸信仰,以佛道輔正世道,重建道德。弘揚:慈悲、智慧、忍讓、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圓融、和合、共生。推動:全球倫理構建。踐行:南北傳佛教交融、東西方文明對話。宗于:中華禅。促進:重返佛教軸心時代,再現佛陀榮耀時光。實現:苦難的拯救,煩惱的解脫。努力做個知行合一與悲天憫人的僧人。相信,這是我累世之願,當不忘本心,繼續銘記,必終生行之。
爲僧已過三十五載,人生已過五十五年,感恩宿緣,更感恩現前諸緣,使我有緣居于聖地,親近聖者,追隨聖道。爲此,今特寫此小文,既爲感恩,亦作爲生命的一個小逗點,權作小結,更爲展望。
聖者弘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