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通過決議,將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次申遺的成功不但使中華武術的愛好者終于得償心願,還將開啓太極拳國際傳播的新時代。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到,“大力發展群衆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體醫融合的大趨勢、人們對健身的內在需求和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的逐步流行讓太極拳成爲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完美載體。
太極拳與中醫文化相融相通
自17世紀中葉以來,太極拳經曆代傳承,門派衆多,習者不計其數。由于兼采導引與吸納之術,太極拳主張外練筋骨、內養性情,通過流暢圓融和意動身隨的擊技來促進氣血運行,調理五髒六腑,平衡陰陽,預防疾病。自古以來,中國武術界就有“拳起于《易》,理成于醫”的說法。太極拳的拳法和拳理與中醫的經絡學說、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可謂同根同源、相融相通。無極者,太極之始也。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譜》中便提到,“太極者, 無極而生;動靜之機, 陰陽之母。動之則分, 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中醫認爲,人體經絡內屬于髒腑、外散于肢節,是氣血運行之通道。《靈樞》有雲,“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太極拳正是通過加強“有形之身”筋骨肉的機能來改善作爲“無形之物”的精氣神。
五行學說在拳譜中亦有體現。楊式太極拳譜中說道,“人之周身,心爲一身之主宰。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屬陰;膀胱水、小腸火、膽木、大腸金、胃土,皆陽也,茲爲內也。”
陰陽學說起源于一元論,是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範疇。《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醫認爲萬事萬物皆可分陰陽,在太極拳中,左手爲陽,右手爲陰,掌背爲陽,掌心爲陰,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于是,動靜、虛實、剛柔、開合、快慢之中陰陽互現,一陰一陽,互爲根本,隨曲就伸,輾轉隨意。
太極拳在海外有廣泛的受衆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8》顯示,在海外受訪者看來,武術緊隨中餐和中醫之後,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如今,太極拳已傳播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者已達數億人。在亞洲,尤其是儒家文化圈,太極拳有著廣泛的民衆基礎。僅新加坡目前就有230多個武術團體,且中小學已開展了廣泛的太極拳教育。在美國,僅太極拳協會就不少,如國際陳氏太極拳協會、國際楊氏太極拳協會、美國陳氏太極拳促進會等等。在全球範圍內,擁有來自五大洲155個國家(地區)會員的國際武術聯合會是國際上管理武術運動的唯一全球組織,一直致力于武術讓成爲奧運會比賽項目。太極拳的忠實粉絲都是中醫文化傳播需要爭取的優質潛在受衆。
健康無國界,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太極拳體現了中國身心俱健的健康觀,能夠幫助練習者匡扶正氣,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現代醫學也已經證明,太極拳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腦血管,延緩衰老等。不同于西方傳統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中的很多動作,如“手揮琵琶”“白鶴亮翅”“單鞭”“雙貫耳”“海底針”“十字手”“左右野馬分鬃”“左右倒卷肱”“左右攬雀尾”等飽含了中國文化的風骨神韻,具有強烈的異質性。其隨曲就伸、粘連黏隨的運動理念、圓道和諧、進取不爭的行事原則,中正安舒、後發制人的處世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維,無不從另外一個方面映現了中國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太極拳可以讓習練者在手、眼、身、步、法的協調配合中,在上與下、左與右、氣與意、神與形的連綿變幻中體悟中華文化仁愛、中庸、和諧、禮讓的深刻內涵,還可以有效消弭西方對中國硬式文化輸出的擔心。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遠未褪去,海外還有很多民衆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之中。不需要任何投入,居家就可練習強身的太極拳或許可爲他們祛除心中的陰霾。中國可盡快通過推動太極拳進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等方式,實現太極拳的多語種傳授。中國懲惡揚善的武俠文化是暢行世界的通行證,這可以從李小龍和成龍在海外的備受熱捧中窺見一斑。中國可積極利用這次太極拳成功申遺的高光時刻,打造太極拳和中醫養生文化的傳播高地,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漢流”,講好中國人民的健康故事,共同推進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