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是中國的大姓,曆史悠久。據統計,目前中國黃姓人口約2700萬。按人口來算,黃姓是中國第八大姓氏。
在梅州,黃氏也是曆史悠久且姓氏文化深厚的家族。梅州客家人評價讀書人時曾有這樣一句話:“讀書人以三堂稱盛,即下市祿善堂黃,聖人寨閑初堂梁,三坑留馀堂張。”其中,“下市祿善堂黃”指的是黃氏家族。
800多年前,梅州的黃氏開基始祖黃僚官至瓊州太守,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因爲看到此地山清水秀,便蔔居于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千百年來,黃氏後人崇文重教,文武才人輩出,“人境廬主人”“一村三將二十四校”“一村四將軍”等都是黃姓族人美談。
治水有力得“黃”姓 遷徙南居成“大家”
沿著梅城江北老城考院前路的小巷子往前走,一座古香古色、氣勢恢弘的祠堂便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已有250多年曆史的“黃氏祖祠”,又稱“南門黃家祠”。
據梅州《黃氏族譜》記載,該祖祠始于1744年籌建,經4年時間,至1748年竣工。當時,擬作爲“黃僚公祠”,但由于那時嘉應州五屬,即程鄉(梅縣)、平遠、鎮平(蕉嶺)、興甯、長樂(五華)的黃氏裔孫,除僚公系外,還有天祿公系等。爲使同祖各系先祖神主能一起入龛登座,便決定將祖堂稱爲“黃氏祖祠”。2016年,南門考院前路黃氏祖祠被列爲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黃氏最早的發源地應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光州志·點校本》裏有雲,“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爲姓一十有二,其結姓分國,見之于古籍者,一曰光。”潢川古時叫作光國,後又稱爲黃國。而黃姓的太始祖爲雲公,是正式受賜姓黃的第一人。
相傳,雲公是軒轅氏黃帝後裔,名惠連。堯帝末年,連年水患。帝令惠連公及其子嘉治汾、洮兩水。惠連公畢盡心力,三年成功,群民安泰,帝心喜悅。在賜國當天,黃雲起于北極,于是賜國名爲“黃國”,賜惠連公姓“黃”,名“雲”,後稱南陸公。
後來,黃國滅于楚,黃氏族人散居四方。有的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遷到楚國腹地。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和繁衍,到宋代時黃姓已發展爲廣東大姓。
據不完全統計,當代黃姓總人口約2700萬人,人口總數在中國姓氏中位列第8位。黃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爲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布局面。
其中,廣東省內的黃姓人口約590萬人,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19.5%,爲黃姓第一大省。“黃姓也是廣東第三大姓氏,尤其以梅州居多。”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會長黃衛昌說。
據黃氏族譜記載:“僚公,字海虎,號良臣,登南宋孝宗隆興二年進士,初任大理寺丞,後擢瓊州太守,俸滿歸田。道由梅州經過,見山水清秀,遂立宅焉,居西廂五馬坊水巷口,籍韓莆第一裏……”
黃僚移居此地後,家族興旺,很快便成爲當地望族,其子孫也廣布于粵、閩、贛三省各地。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對于黃姓子孫而言,一年中有兩個重大的活動,除了冬至到江北老城的黃氏祖祠祭祖外,到了春分時節,來自梅州各地的黃姓後代及海內外的庭政公後裔還要到蕉嶺縣文福縣儲村去祭拜祖墓。”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黃進德說,蕉嶺黃氏開基祖庭政公、二世日新公便葬在那裏。
2017年,蕉嶺縣文福鎮的黃氏祖始墓也被列入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遵循家訓啓後世 下市黃姓出才人
“敦孝悌,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人品,隆師道,時祭掃,戒爭端,莫爲非,敬尊長,守法律,崇譜系。”這39個字是黃氏一族的家訓家規,也是梅州黃氏後人代代謹遵的格言警句,其中孝敬長輩、友愛親人爲黃氏家訓的重點。
在家風家訓的引導下,黃氏一門人才輩出,如清朝太傅黃斌全,清朝著名外交家黃遵憲,中國民主革命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黃琪翔、全國婦聯原副主席黃甘英等。在抗戰時期,梅江區西陽鎮黃坊村出了三將二十四校,梅縣區松源鎮寶坑村也有“一村四將軍”美談。據不完全統計,從梅州走出的黃姓將軍有63名,其中上將5人,中將12人。
在諸多梅州籍黃氏名人中,黃遵憲作爲晚清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愛國詩人,其故事在客家地區乃至全國都廣爲流傳。據學詩公六世裔孫黃裕宏講述,黃遵憲是黃僚公的二十三世裔孫,屬于攀桂坊的一支,于明代從梅南分支出來。
梁辟村在所著的《僻塵室讀書偶記》介紹梅州鼎盛的人文時,專門提及梅城的三大書香世家:“其時,讀書人以三堂稱盛,即下市祿善堂黃,聖人寨閑初堂梁,三坑留馀堂張。”
這裏提到的祿善堂黃,正是黃遵憲的高祖父黃潤開創的書香家族。黃氏家族對子女的教育甚是重視,祿善堂在它開枝散葉的一百年時間裏,四代人間,至少培養出一位進士八位舉人。到了黃遵憲這一代,這個書香世家更被發揚光大。
黃遵憲的啓蒙老師是他的曾祖母,人稱德贊婆。德贊婆原名李郴姑,是前翰林院檢討李象元之裔孫女,也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受曾祖母影響,黃遵憲聰敏過人,4歲入學,26歲時便考取了拔貢生。
早在黃遵憲21歲時,他所作的《雜感》詩中就寫下了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之語:“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爲古斓斑。”這就是黃遵憲提出的“別創詩界”的現實主義觀點,也是後來“詩界革命”的綱領。
走進梅城東郊周溪畔的黃遵憲故居,門楣上的“人境廬”三個字顯得格外莊重。廬中還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等,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故居的環境。
這座故居占地面積不大,但建築精巧,布局合理,裏面有藏書室、無壁樓、五步樓、十步閣、花壇、假山等,藏書室內至今收藏著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8000多冊。
在短短的57年生涯中,黃遵憲在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等地區呆了共13個年頭,在日本任參贊,在美國舊金山任總領事,在英國任參贊,在新加坡任總領事……
曲徑回欄,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黃遵憲晚年蟄居人境廬,致力于教育事業,創辦嘉應首間初級師範學校(今東山中學前身),同時也創作了大量詩歌,流芳後世。
重修祠堂敦孝悌 傳承祖德友鄉鄰
從黃家祠堂的正堂左拐進去,可以看到,一排房間的大門上挂著8個縣(市、區)的黃姓活動室牌子。而這些活動室又同屬于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2002年1月10日,經過多方面努力,獲得市民政局批准後,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爲市一級社團組織。
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成立後,第一屆理事會在老會長黃豪榮帶領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對破舊的黃家祠堂進行重修。曆史上,黃家祠堂也重修過一次。1865年,太平軍康王汪海洋部入梅,連駐祖祠,因時間較長,致使祠堂被破壞嚴重。後來衆裔孫籌資進行重修。1870年,經5年左右時間修葺,黃氏祠堂重煥生機。
之後,因爲幾經外強入侵、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黃家祠堂長久失管、失修,變得破敗不堪。2003年,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便籌集資金,對祠堂按原貌修複。經過2年時間修複,10間橫屋恢複原貌,整座祖祠煥然一新。
每年冬至,自海內外地區的黃氏宗親都會在這裏歡聚一堂,鼓樂高奏,雄獅喜舞,熱鬧非凡。當天,同姓族人共同緬懷先祖,暢談宗族淵源,共商黃家事宜;並祈禱子孫後代能夠敦宗睦鄰,相互幫助,爭取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參加祭祖的外地宗親和梅州各縣(市、區)宗親代表共2000多人,當天設宴148桌,黃氏祖祠裏彌漫著濃濃的宗族情誼。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8月,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還會在祖祠對黃姓宗親進行獎學、助學、扶貧等。黃衛昌介紹,在祖祠的旁邊便是學宮,1750年在這裏建黃氏祖祠,目的就要爲了幫助族中的學子考取功名。在古代,每逢考試期間,參加考試的黃氏學子可以在這裏食宿,經濟困難的學子還可以得到幫助。
“宗族爲萬年所同,雖支分派別,但源同一脈。因此大家要互相友愛、守望相助。這也是我們的姓氏文化所在。”黃進德希望,後人也能夠學習祖先的孝敬、勤奮之德。如祖先黃香,東漢時期官員,也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
黃香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江夏堂”也由此而來。後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災發生時以自己的俸祿賞賜來赈濟災民。《三字經》中有對黃香的描寫:“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爲了繼承和發揚祖先的傳統美德,“從2015年至今,梅州江夏文化研究會共籌集了約180萬元,獎勵、資助了600多名學生上大學。”該研究會秘書長黃彬介紹。
■趣聞
黃氏家族認親“密碼”——內外八句
在黃氏家族裏,有一個廣爲傳之的“內外八句”,又稱“認親詩、認祖詩、認宗詩”。在古代,這16句詩只有黃姓子孫才知道,並且只傳男,不傳女,也是黃氏親緣的“聯系密碼”。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子孫分散,則可以通過“內外八句”來進行認親。
峭山公曾說過:“骨肉情親,穎來而不拒,久簡而不疏,凡能背誦我的‘外八句’爲我裔,就能念得幾句,也是春申君歇公之裔,要升堂接,共敘宗情。”
詩的內容包含很廣,有開拓進取,勤奮創業精神;有胸懷大地,到處爲家思想;有尋根溯源,尊祖敬宗孝道;有團結友愛,樂于助人美德等。所以有了這“內外八句”,古代黃姓子孫外出遠門只要遇到同宗血肉就親如手足,念出這《認親詩》,什麽困難都能幫助解決。
然後,不同分支的“內外八句”,也會有些許不同。而梅州常用的《認親詩》如下:
外八句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惟望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內八句
和梅荀蓋楚龜洋,政化衢盧福林塘;
發譚城延允井層,官吳鄭氏永流芳;
當日肖公身任職,唐宋相連尚書郎;
代代兒孫須謹記,枝枝頗遠萬年香。
■名人錄
梅州籍黃氏近現代名人
◎黃琪翔 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禦行,梅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他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同時也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抗戰時,黃琪翔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爲“中國農工民主黨”,1949年,黃琪翔應邀出席了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曆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區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秘書長、副主席。
◎黃甘英 第四、第五屆全國婦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1921年— )梅州人。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她是第四、第五屆全國婦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黃甘英被選爲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十二屆候補中央委員,曾任全國婦聯活動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她從事國際婦女工作30余年,出訪過40多個國家,率團參加過世界婦女和平大會等十多次重要的國際婦女會議,並且代表中國婦聯擔任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中的中國委員和國際和平年中國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黃子卿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00年1月2日-1982年7月23日)梅縣人。他是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從事過電化學、生物化學、熱力學和溶液理論等多方面的研究。他曾精確測定了熱力學溫標的基准點——水的三相點,並在溶液理論方面頗有建樹。黃子卿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余力地培育人才,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其科學研究中的卓著成績,黃子卿曾被載入美國1948年出版的世界名人錄,1955年選聘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桂清 慈善家
(1928-2006),出生于梅城下宮壩東園黃屋。她是廣東葉劍英基金會會長、廣州市越秀區政協常委、香港偉確投資有限公司高級顧問。黃桂清是一位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慈善家。她鼎力支持廣州、西藏、湖南、福建及梅州家鄉的文化教育和公益事業,搭橋牽線、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先後慷慨捐資了600多萬元。
【來源】南方日報
【全媒體記者】黃思華
【攝影記者】何森垚
【作者】 黃思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