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該國七個酋長國之一迪拜酋長國的首府。
1、迪拜的經濟發展
迪拜位于中東地區的中央,是中東地區的經濟金融中心,面向波斯灣的一片平坦的沙漠之地。面積約爲4114平方公裏,是繼阿布紮比之後第二大酋長國,占阿聯酋全國總面積的5.8%,2021年人口突破350萬,占阿聯酋全國人口的42%,男女比例2.3:1,人均GDP爲4萬美元。迪拜85%都是外國人,其中約有10萬中國人,已有超過25萬名中國人或者華裔在迪拜居住、工作或生活過。
石油收入促進了迪拜的早期發展,1966年,迪拜首次發現石油,1969年輸出第一桶原油,1975年石油經濟占國民生産總值的54%,通過“黑金”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但由于儲量有限,生産水平較低,2010年以後,石油産業只占到迪拜國民生産總值的5%以下。
繼石油之後,迪拜的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航空業、房地産和金融服務。迪拜是中東地區旅客和貨物的主要運輸樞紐。
迪拜通過大型建築項目和體育賽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迪拜擁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築哈利法塔,還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島項目棕榈島。
迪拜的阿聯酋人民享有全部免費的醫療福利。在健康城中,既有像新迪拜醫院、拉希德醫院、馬克圖姆醫院等綜合性醫院,也有90多家專科門診及醫學實驗室,還有140多家商業醫療護理中心。
健康城中彙聚了全球各地的治療方法,比如西醫、中醫針灸按摩、印度醫學、自然療法、順勢療法等,這裏工作的醫護人員約2000人,近年到迪拜健康城看病的全球患者就超過百萬人。
2、迪拜擺脫石油依賴
早在公元前3世紀,迪拜就有人類活動,但與其他大多數中東地區國家一樣,迪拜在近代曆史上深受西方國家殖民活動的影響。1835年,迪拜開始脫離阿布紮比成爲獨立的酋長國。1892年,迪拜統治者與英國殖民者簽訂秘密協議,開始受英國保護。
在地理位置和自由商業政策的推動下,迪拜成爲海上貿易的一個重要港口,並一度以珍珠捕撈和珍珠出口而聞名遐迩。1954年之後,隨著英國在迪拜建立政治機構,更多的外國人來此定居,迪拜的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
1971年英國撤離迪拜。在重新劃定疆界之後,迪拜與阿布紮比等其他5個酋長國聯合成立了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次年,哈伊馬角酋長國加入之後,阿聯酋開始定型爲現在的樣子,包含7個酋長國。
直到這一時期,迪拜與中東地區的其他沿海城市並沒有太大區別。石油出口促進了迪拜的發展,1968~1975年,迪拜的人口增加了3倍。但與鄰近的兄弟酋長國阿布紮比相比,迪拜的石油儲量非常有限,不可能長期依賴石油。
任何夢想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必須過石油這一關,石油是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同時,石油的生産地高度集中,使用地卻極其分散,供給與需求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
因而石油從一開始就被披上了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金融的神秘色彩。上百年來,政治的、外交的、經濟的、情報的各種各樣關于石油的演繹在世界各地流傳。如今俄烏沖突已有2個月,其中也是由于地緣政治引發的能源戰爭。
迪拜是近年來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城市之一,成功地擺脫了對石油資源的依賴,被稱爲中東地區的“明珠”。
3、中東明珠的迪拜
“迪拜模式”成爲中東和非洲地區資源型城市,爭相學習模仿的典範和破除“資源詛咒”的法寶。也許“迪拜模式”的成功高度依賴港口地理位置、宗教關系、地緣政治、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有較大的運氣成分,無異于一場豪賭,並不值得其他國家借鑒。伊朗等産油國也在調整産業結構,複制“迪拜模式”。
提到産油國,很多人往往會首先想到中東地區的衆多阿拉伯國家,並在腦海中浮現兩幅畫面:一幅是豪車、王子以及金碧輝煌的摩天大廈;有些國家僅僅通過出口石油就換取了大量的財富,成功跻身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列,如卡塔爾、阿聯酋、挪威等。
另一幅則是貧窮、戰亂以及流離失所的難民,國家盡管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也依靠大量石油出口,卻長期難以擺脫貧困和落後,如剛果、尼日利亞、南蘇丹、乍得等。
然而迪拜擁有世界許多之最,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棕榈島,總高度達828米的世界最高樓哈利法塔,炫目奢華的全球首家七星級酒店迪拜帆船酒店,世界上最大的購物中心迪拜購物中心,世界上最大的室內滑雪場,中東地區最大的航空港迪拜國際機場等。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迪拜開始經濟轉型,擺脫了依賴石油生産的經濟增長。
經濟轉型的第一步是將石油收入投資于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世紀90年代末,迪拜才真正開始崛起爲國際化大都市。時至今日,石油只占迪拜經濟很小的比例,不到1%,旅遊業則占20%。
2020年世界博覽會在迪拜主辦。爲了配合世界博覽會舉辦,自2014年7月5日迪拜宣布建造全球首個全年恒溫的商業步行廣場“世界購物中心”,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迪拜經濟仍然保持著6.1%的增長速度。現在每年可接待遊客1.8億人次觀光購物。
迪拜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多樣性。這是一個不同人群、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彼此交彙、碰撞、融合的大都市。因爲緊鄰南亞,迪拜的外籍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以及伊朗、埃及等中東國家。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來自歐洲、非洲、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人。
街道上和商場裏風格迥異、五光十色的服飾以及音調節奏各異的語言最能看出迪拜人口結構和文化的多樣性。
這裏既能看到身穿寬松落地長袍、頭裹面紗的阿拉伯傳統服飾的人,也能看到穿著西裝短裙的現代職業女性,還有穿著花花綠綠的非洲人,長袍齊膝蓋的巴基斯坦人,裹著大大包頭、胡須編成小辮的錫克教男人。
盡管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但是英語在商業中也得到廣泛使用。除此之外,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旁遮普語、中文以及一些非洲少數語種也能聽到。
4、“迪拜模式”的本質
經過經濟轉型之後,迪拜對石油的依賴大大降低,如今的迪拜已經不能再稱爲典型的“石油經濟體”,不再是典型的中東産油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石油資源以及曆史上通過石油出口積累起來的原始資本是迪拜轉型發展的基礎。
迪拜的房地産“大躍進”時期正好對應著國際石油價格快速上漲的時期,石油出口國在那時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同時還有大量來自中東其他石油出口國的資金。
曾經有人把迪拜比作“中東地區的新加坡”。地緣政治上都有相似之處。迪拜在開放度、轉口貿易、會展等方面確實采取了與新加坡類似的思路,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優勢,采取開放主義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模式,甚至在國際航空港、度假旅遊、跨文化交流、房地産等其他領域,以至于迪拜比新加坡更爲耀眼。不過,在金融業、高等教育等領域,迪拜仍遠遠無法與新加坡同日而語。
從經濟學的角度,“迪拜模式”的本質是通過發展多元産業,從而擺脫對石油資源的單一依賴。
“迪拜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迪拜地處阿拉伯半島的中部,位于波斯灣南岸出海口的優越位置,是進出霍爾木茲海峽的交通要地。
迪拜與伊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次大陸隔海相望,其所屬的阿聯酋還與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曼等國家交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迪拜成爲連接中東國家和印度的海運中轉港口,也爲其日後躍升爲連接歐亞非三大洲航線的航空樞紐提供了可能。
這也是我國打造了14個沿海城市,現已在“中國氧都”建成了以東盟貿易爲核心的防城港,在海南建設面向東盟的海南自貿港,于2022年2月開始啓動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准備工作。
5、迪拜轉型遇天時
迪拜快速發展和經濟轉型成功的認識,還應當置身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果把地理因素稱作“地利”的話,那麽“迪拜模式”的成功還離不開“天時”,即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
一方面依賴靠出口石油積攢下來的原始積累,另一方面依賴新的比較優勢的發掘、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實行開放主義的經濟政策。
轉型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將迪拜打造成區域內和區域間國際貿易、交通、人員流動、文化交流的樞紐和門戶。
迪拜在房地産業、轉口貿易、旅遊業、金融業等領域的成功都依賴這一定位,同時也都服務于這一定位。全球範圍內可以被稱作“主要樞紐”的只有6個城市,迪拜跻身其中!
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機是經濟全球化的一段黃金時期。雖然在“9·11事件”和美國反恐戰爭的影響下,迪拜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3%的經濟增長,增長速度遠高于其近鄰卡塔爾、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國家。
將資源國、制造國和消費國團結在一起的是商品交易、金融交易背後的利益機制是全球化,而非熱情或道德口號。石油價格的上漲,迪拜積累的資本開始走向多元化發展。
“迪拜模式”植根于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商貿的繁榮和國際人員的頻繁往來。如果沒有這些因素作爲基礎,迪拜國際機場、七星級的迪拜帆船酒店、豪華的迪拜購物中心、度假觀光勝地棕榈島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另外,迪拜的建設高潮還依賴大量廉價勞動力的輸入。如果不是印度、巴基斯坦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到來以及中國建設工程公司的參與,摩天大樓和機場的建設速度勢必要大打折扣。
換個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這一“天時”因素不僅作用于迪拜,而且普遍地影響著世界經濟。迪拜房地産業的大躍進盡管突出,但並不是個例。
2006~2007年,迪拜的開發建設熱潮達到空前高漲的水平。與此同時,“制造國-消費國-資源國”的發展模式也難以持續擴張,面臨拐點。
2008年以金融危機的形式爆發,直到如今,世界經濟仍未從這次危機的陰霾中完全走出來。美國天量超發貨幣,大水漫灌全球,今年2月份美國CPI同比增長7.9%,爲近40年來最高水平。美國國債高達30萬億美元,在克林頓政府執政時期,還是5000億美元的盈余,最近幾十年裏面,美國對外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阿富汗戰爭,幾場局部戰爭打下來之後,美國的債務雪球是越滾越大。
3月份中旬不得不趕緊往回抽水,美元開始加息,預計本年度至少有6次加息,估計是發了援助烏克蘭危機的軍火財,但俄羅斯針對美歐制裁,釆取盧布結算天然氣,對歐洲的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引發法國等多座城市集聚示威者上街抗議,對政府不滿。全球性的複蘇仍尚待時日。
6、開放的迪拜
迪拜作爲一個港口城市,擁有一套獨特的制度組合以及這套制度組合背後開放主義的指導原則和社會心態。現在,中國、印度和美國是迪拜的前三大貿易夥伴。
正是因爲實行了比鄰國更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區域外的企業更願意首先跟迪拜企業合作,或者首先進入迪拜,以此爲據點通過轉口貿易將貨物提供給伊朗、阿富汗、阿塞拜疆等周邊國家。
迪拜不僅服務于周邊市場,同時還是更廣泛的洲際貿易的中轉地。阿聯酋作爲一個整體,是世界上僅次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轉口貿易中心,而迪拜在其中發揮著最大的作用。
開放的經濟政策和包容的社會環境還吸引了大量周邊國家的精英人群來到迪拜。
迪拜經濟轉型的成功還得益于阿聯酋國內穩定的政治環境。與伊拉克、也門、敘利亞等中東國家動蕩不安、形勢波詭雲谲不同,阿聯酋國內的政局一直是相對穩定的,與鄰近國家也很少發生沖突,而且犯罪率較低。政治穩定是經濟穩定的前提,爲開放主義的對外經濟政策、低通脹的貨幣政策提供了保障。
船小好調頭也是迪拜的優勢之一。對于城市經濟體而言,改革相對是比較容易的,因爲利益補償機制容易建立;開放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因爲能足夠快地根據外部經濟環境調整自身策略。
事實上,迪拜的經濟轉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被逼出來的。因爲迪拜的石油儲量與其他中東近鄰比起來並不豐富,可供開采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
真正像迪拜那樣富得流油、可以揮金如土的石油出口國少之又少。“迪拜模式”無異于一場豪賭,並不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圖片來源網絡,侵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