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物就是了解曆史,了解曆史就是了解自己,敬畏曆史,敬畏祖先,敬畏自然,那是我們文化的本源。”
昨日淩晨被大火吞噬的巴黎聖母院是這樣。日前,在美展出時拇指被掰斷並盜走案宣判,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兵馬俑也是如此。這兩樣世界級文物被廣泛關注,再次證明了,任何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文物都是文明的縮影,都值得整個世界關注和保護。
今年恰值兵馬俑考古發掘45周年。45年來,它作爲世界聞名的文物,不僅訴說著兩千年前的中國故事,也成爲促進中國同其他國家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吸引更多的人來到中國,親睹兵馬俑的風采。我們今天不妨來看看,45年來,兵馬俑在國際上有何影響力?參觀遊覽有哪些新變化?
粉絲級別:全球最高
45年前,兵馬俑破土而出,驚豔了全世界,也成了中國外交的一張金名片,被賦予了政治價值。
“要看千年的中國去西安”,習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參觀美國塔科馬市林肯中學時候說,陝西文物展覽作爲中國外交的“國家名片”,改革開放以來承擔數不清的文化交流重任。外展最多的明星文物首推“兵馬俑”,早已成爲世界品牌,蜚聲海外。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與中國的改革開放近乎同時登上世界的舞台,並以自己的發展和成長見證著改革開放給華夏大地帶來的巨變。
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與世界對話交流。兵馬俑帶著中國人的自信與渴望走向世界。幾十年來,兵馬俑的環球巡遊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好注腳。
從1982年第一個兵馬俑專題展在澳大利亞展出後,兵馬俑應世界各國人民的熱忱邀請而走上了長期的環球之旅,迄今仍盛。這既是文化之旅,又是友誼之旅。
2007年9月13日,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在大英博物館開幕,而早在此前一個月,6萬張門票幾乎已被搶購一空,堪稱是“在中國之外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兵馬俑展。”2009年,在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海伊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秦兵馬俑展》,40萬名觀衆參觀了展覽,創下了該館參觀人數的曆史最高紀錄,此展覽被美國評爲最受歡迎的十大展覽之一。
40多年來,秦兵馬俑作爲文化大使已出訪了全球六大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座城市,海外觀衆超過2000萬人次,讓海外觀衆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到之處,盛況空前,觀者如潮。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甯彬介紹,兵馬俑的出國展覽會一般需提前2到3年預約,目前,到2021年的展覽檔期已全部約滿,成爲全球文物展覽中最受青睐的展覽品牌之一。
可以說,兵馬俑作爲文物外交,與乒乓球外交、熊貓外交成了中國的“外交擔當”。
如果說,作爲中國外交界的“扛把子”,秦兵馬俑至今吸引了100多個國家、近1億人次中外觀衆可見兵馬俑的名氣之廣,那麽224位外國元首、政要紛紛飛抵西安,一睹其風采則是可見其名氣之大,全球粉絲級別之高。
1976年5月14日下午,秦兵馬俑迎來第一位外國領導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第二天,報紙紛紛登載李光耀參觀秦俑考古工地的消息和照片,並引用了他對兵馬俑的評價——“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驕傲”。這一消息的報道,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原來沒有外賓參觀也以此開了先例,之後國外友人接踵而至。
這些外國政要都說了啥?
那麽,參觀兵馬俑的外國政要都說了啥,聊舉幾例:
1978年9月,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兵馬俑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于是,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說法不胫而走。
1980年5月15日,英國前首相卡拉漢:“今天我不受任何約束,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這裏,把這獨一無二的古迹看個夠,不然會後悔的。”
1984年4月29日,美國總統裏根參觀兵馬俑,他一進一號展廳就不住贊歎“太偉大了!”見兵俑千姿百態,馬俑栩栩如生,似乎隨時准備沖到戰上,裏根忽然轉過身對隨行人員說,“這匹馬會不會踢我呀?”美國式的幽默逗得 大家哈哈大笑;
1985年4月20日,比利時首相馬爾滕斯:“這裏的確是中國曆史文化的心髒。”
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銅車馬比我們宮廷的馬車還要好!”
1998年6月26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一家參觀兵馬俑。在參觀結束時克林頓幽默地說:“真希望到這裏來當館長。”
2004年10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自從得知兵馬俑出土的消息後我對此一直很關注,但沒想到的是,你們的博物館這麽大,遺産保護這麽成功,兵馬俑修複得這麽好。”這支兩千多年前的軍隊讓他興致盎然,一向以冷峻著稱的他露出了少見笑容,他的參觀時間比計劃延長了一倍。
2009年7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人間奇迹,舉世無雙。”
2014年3月2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抵達西安,參觀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參觀結束時,米歇爾在留言中將兵馬俑形容爲“令我著迷的中國古代奇迹”,稱她和家人“會永遠珍視這次訪問”。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兵馬俑是世界遺産,它是中國文明成就的見證者。對這一珍貴遺産的精心維護令我感到印象深刻。”
2018年1月8日,“種草”秦兵馬俑多年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站就迫不及待地去參觀了兵馬俑,並變身“好奇寶寶”,如就俑坑的面積和挖掘時間、兵俑數量,以及當時是怎麽修建的、修建時用了哪些技術提了很多問題,對擺放的各種兵俑觀察很細致,發現兵俑發型、铠甲造型都不一樣,就詢問這是不是體現了不同的等級?
此外208坊還注意到,有多位外國政要還不止一次來秦兵馬俑博物館參觀。
1991年11月5日,希拉克再度來到秦兵馬俑博物館,留言中再一次肯定了他十余年前的提法:“這次參觀兵馬俑,再次證實了世界文化遺産第八大奇迹。通過它悠久的曆史文化及實力完全可以和四大古都即雅典、羅馬、拜占庭、巴比倫相媲美。”
2007年11月25日,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參觀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贊歎兵馬俑“太偉大了”。2010年4月,薩科齊攜夫人布呂尼再次來到兵馬俑參觀。
“最難忘的是2013年6月29日,我接待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那是已屆90歲高齡的他第五次站在兵馬俑坑前,也是秦俑發現以來,唯一一位先後五次參觀兵馬俑的世界名人。”接待過多次外國元首和政要的資深講解員金凱回憶說,在離開一號坑前,基辛格特意讓工作人員把輪椅轉向兵馬俑,意味深長地說:“讓我再看一看!”臨別留言時,基辛格博士稍加思索後寫下:“中國的輝煌永遠不會結束,兵馬俑就是中國將會擁有光輝未來的證明”。
兵馬俑不只贏得了國家元首的喜歡,外國民衆也爲之瘋狂,甚至做出過一些荒唐的舉動。
2017年12月21日,兵馬俑在美展出時,拇指被一位美國遊客折斷偷走……2006年9月16日下午,一位德國青年遊客自制秦俑服裝,臉抹秦俑膚色,裝扮成秦俑並跳入1號坑修複區。被秦俑館公安幹警發現後,他說,之所以跳下俑坑和秦俑站在一起,只是出于對“他們”的喜愛。
不可否認的是,1979年以來,從代表陝西乃至全國的文化名片,到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這支“地下軍團”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氣韻,已經成爲考古學界,文化界、乃至國家間交流互鑒的最佳載體。
秦兵馬俑輸出的文化自信
作爲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秦兵馬俑也成爲了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正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所說,“在很多對外交流活動中,我發現很多外國人可能不知道陝西和西安在哪裏,但你問他們知不知道兵馬俑,他們一定知道。”
擺開浩蕩陣容的秦俑,栩栩如生,千尊不同面,多兵種裝備齊全,按實戰陣式排列,亮出霸氣雄風。1974年世人矚目的兵馬俑坑的發現,揭開了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
“一些觀衆會被撲面而來的軍陣氣勢給震撼哭,這種感染力不可替代,甚至不需要語言去翻譯。”有著秦兵馬俑博物館二十多年講解經驗的韓東紅說,這個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龐大地下軍陣,向人們展示著秦帝國當年的強盛,是中國文明曆史進程中關鍵環節的重要遺存,彰顯著中華文化的魅力,也是讓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能窺斑知豹的了解中華文明在當時的世界文明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文化自信從哪來,從博物館裏,從它每一件跨越千年的展品裏,從展品承載的文明裏,從文明折射出的曆史裏。
兵馬俑坑發現後,秦始皇陵又相繼出土了銅車馬、石甲胄、百戲俑、青銅水禽、彩繪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的神秘帝陵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野。長期的考古工作證明這座陵墓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出土遺迹遺物令人震憾,閃爍出了大秦最智慧的光輝,具有重大的科學、曆史與藝術價值。
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張衛星認爲,秦始皇陵不僅僅只是考古學儲備,更是中國考古學研究可資利用的巨大寶庫,據此中國考古學研究完全可以跻身世界考古之林,足以與世界任何重大的考古發現相媲美。而秦始皇陵的研究、保護與價值闡釋宣傳是當前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化戰略行爲,讓世界性的遺址顯示世界性地位、發揮世界性的價值。
“秦文明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具有重大價值,在商周文明之後秦文明建立了完全炯異的國家文明,開啓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治國模式;秦文明也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公元前1千紀中,秦文明雖與西方沒有直接溝通,但是建立了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帝國影響左右了兩千多年來的東亞地區文明的進程。”張衛星說到。
銅馬籠頭上七八十個長度一致的零件榫卯連接充分實現了早于西方兩千年的零件標准化;毫無焊接、鍛打痕迹的拱形傘蓋下是令現代人也無法複制的金屬配比與澆鑄工藝;每一個從發髻到腳底,從铠甲到武器細節精確到指甲蓋的弓箭手、騎兵俑暗處的工匠名都滲透著當代所謂的“匠人精神”;搶拍照片上士兵天藍色的袖口、棗紅的褲子、綠色的護腿這些大膽的撞色無不昭示大秦帝國領先于世界的著色工藝……
而我們的文化自信,正是來自曆史深處,來自兩輛矮小銅車馬上幾千個不同方式連接在一起的零件裏,來自將軍俑、軍吏俑、铠甲俑等十一個俑種的丹鳳眼、歪發髻和神秘的微笑裏,來自伴隨始皇帝長眠地底的能工巧匠裏,來自願意花數十年來恢複一個人俑的“匠人”裏。
常看常新的展覽方式
有人擔心秦兵馬俑博物館做的只是“一次性買賣”,來看一次就夠了,畢竟兵馬俑似乎還是老樣子。其實不然,通過邊發掘邊展覽、“互聯網+”、科技修複、豐富展覽等方式,實現了常看常新。
在陝西臨潼的兵馬俑景區裏,如往常一樣,遊人如織。每一位參觀的觀衆,無不被眼前的氣勢恢宏所震撼。他們或駐足觀看,或發出陣陣驚歎。208坊注意到,景區人雖然很多,但卻不嘈雜,每一組的講解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以前靠嗓門,後來用喇叭,現在改進爲‘小蜜蜂’了,這樣在較大客流量時,依然能保證參觀和講解的質量。”韓東紅告訴208坊,因爲實行邊發掘邊展覽的方式,每次來看,都會有新的內容添加,講解員也會因人施講,“不同的年齡、文化層次,需求不同,雖然聽到的基礎知識一樣,但興趣點不一樣,所以每次講解也不盡相同。”
除此之外,坊妹還注意到,一些新科技加強了博物館展覽展示與遊客的互動交流,讓遊客了解千年秦俑的奧秘有了新方式、新體驗。
比如,數字化,讓觀衆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進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數字博物館,可以像用放大鏡一樣,突破現場觀看的視角限制,360度“觸摸”兵馬俑的每個細節,享受到超越現場參觀的視覺體驗。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裏,和自己最相似的兵馬俑在哪、博物院裏的文物如何修複、博物館人的工作狀態什麽樣等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呈現,運用這些技術手段,讓文物、曆史卸下古板、嚴肅的“面孔”,更接地氣,更有溫度,讓千年秦俑“活”起來。
據報道,在修複技術方面,目前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計算機虛擬修複引入文物修複過程中,計算機會先進行虛擬拼對,這樣就減少了陶片之間的碰撞,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對文物本身的二次傷害。數據顯示,在該技術引入以後,過去每年16、17個人能修複約5到6件文物,現在這個數量能達到10至15件。
通過這些新技術、新手段,不僅增強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數字化的能力,更促進了其未來發展將走上智慧化與開放共享之路,四十余年來,雖“步入中年”,卻跳動著一顆“十八歲的心”。
乘科技之春風,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活在當下,在嶄新的時代繼續熠熠生輝。45年,秦兵馬俑所展示出的曆史和文明成爲世界共同的語言,它不問西東,永恒動人,也讓文化自信“元氣滿滿”。
(部分資料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人民網、《秦俑百題》和其他公開報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208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