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辰
本文由趙辰先生的兩篇文章組成,一篇是《中國正崛起爲世界級化工強國》(即本文的1-4部分),一篇是《中國化工産業升級正迎來黃金時代》(即本文的第5部分)。第一篇已在我號刊載後,讀過的朋友可略過。
1 / 我國正成爲崛起中的化工強國
我國是公認的化工大國,15年全球産量占比36%,絕大多數化工品産能都已居于世界第一。可是全球化工50強卻只有中石化上榜,難免給人以大而不強之感,甚至有觀點認爲我國龍頭企業未來幾年也只能達到海外可比公司上世紀50-60年代的水平。但對任何産業而言,大都是強的基礎,先有高産量和高營收才能有其後的高利潤和高附加值。
經過20多年發展,我國化工已積累了相當的實力,尤其是近幾年技術提升速度極快,各個子行業都不斷有世界級裝置投産,無論是規模還是先進性都居于全球前列,隨著盈利的大幅改善,未來技術升級速度還會更快。同期歐美企業卻受制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普遍削減了資本開支,裝置不斷老化,新産品研發也趨于停滯,對我國的優勢大幅削弱。目前我國化工已到了可以和歐美全面競爭的臨界點,未來10年將會有一批龍頭企業實現對海外化工列強的追趕和超越,中國也將崛起爲世界級化工強國!
1.1 / 從MDI看國産化工的突破
說起我國化工産業的技術進步,市場第一反應無疑是萬華化學。02年萬華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出MDI生産工藝,實現了巨大的産業突破。但當時萬華只有2萬噸産能,無論是成本還是質量都遠遜于海外企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16年萬華MDI産能已達到180萬噸,躍居全球第一,成本和工藝能力也居于全球最高水平。並且萬華還通過投産PO、TDI,完善了整個産業鏈,成爲各類聚醚材料的一體化供應商。在擴充上遊原料的同時,公司還不斷研發MDI下遊更爲高端的精細化工産品,如HDI、TPU、改性MDI等等,可以說公司正在成爲全球MDI領導性企業。其實萬華的成功只是我國化工産業全面升級的一個縮影,取得突破的子行業還有很多,以下僅舉幾例。
1.2 / 丙烯酸産業鏈
09年國內最大的丙烯酸企業還是以BASF、台塑爲代表的外企在華子公司,其産能也不過16萬噸,遠遠落後于國際先進水平。但民營的衛星石化在短短5年裏,産能就從4萬噸産能擴張到48萬噸,18年公司還將再投産36萬噸丙烯酸,同時上馬兩套45萬噸PDH實現上遊原料丙烯的自供。屆時不但總産量將趕上BASF,Arkema和Dow,居于全球第一梯隊,裝置的單套規模和成本控制也將達到全球最高水平。在丙烯酸最大下遊尿不濕用高吸水性樹脂(SAP)領域,公司過去5年産能也從3萬增加到15萬噸。但考慮該産品國內80萬噸和國際350萬噸的需求規模,目前又主要依靠進口,對應的市場空間仍然巨大。並且全球現有5大廠商中的三大雅、住友和Bayer都缺乏上遊原料丙烯酸配套,相比之下衛星的全産業鏈優勢非常明顯。未來5年如果能夠複制丙烯酸的趕超經驗,跻身全球5大,公司也將成爲和BASF並駕齊驅的全球性丙烯酸龍頭企業。
1.3 / C4産業鏈
C4比C3産業鏈的産品規模要小很多,依然湧現出齊翔騰達這樣的優質企業。其10年上市時只有4萬噸甲乙酮産能,規模在行業內並不突出,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擴建到18萬噸産能,占國內70%和全球50%的市場份額,遠超當年全球最大企業日本丸善化工。而且公司還依托甲乙酮,新建了20萬噸異辛烷、35萬噸MTBE、20萬噸順酐和15萬噸丁二烯産量,構建起完整的C4下遊産業鏈。尤其是丁烷氧化脫氫法制丁二烯,改變了其傳統只來自大煉化副産品的工藝路線,達到全球該領域最高技術水平。而丁二烯又是C4下遊體量最大的産品,總量高達1500萬噸,發展潛力巨大。雖然目前該工藝由于成本偏高還不具備經濟性,但是未來隨著全球輕質化帶來的丁二烯供給不足,如果價格上漲超過新工藝的成本阈值,公司也將有望成爲該領域的全球“隱形冠軍”。
1.4 / PTA産業鏈
12年以前我國作爲紡織大國,PTA産能只有2千萬噸,進口依存度超過30%,而且單套裝置小(80萬噸左右)、加工費高(700元/噸以上)、全球地位一般。但是其後我國PTA迎來了爆發性增長,新增産能高達1200萬噸,這些新裝置無論是單套規模(200萬噸)還是最低生産成本(350元/噸)都處于全球最高水平。現在我國不但是PTA的産量大國(全球占比70%),也是當之無愧的強國,在整個産業鏈上呈現了壓倒式的競爭優勢,海外已經幾乎沒有可以相提並論的對手。而且更爲關鍵的是,我國在該産業鏈上還在不斷的向上延伸,從最初的紡織到滌綸絲、聚酯,再到近幾年的PTA,我國已經相繼成爲全球霸主。未來該産業鏈的升級已經延伸到最源頭的煉油和PX,預計3年後,我國將新增PX産能1660萬噸,屆時將占到全球總産量的70%,一舉扭轉目前60%依賴進口的窘境,整個産業鏈也形成了從最上遊原油到最終端紡織品的閉環。
1.5 / 我國化工産業趕超是全方位的
除了前文所述,我國在化工各個子行業都呈現了全面趕超的態勢,很多企業都已居于國際領先地位。如醋酸乙烯行業的皖維高新,玻纖行業的中國巨石,産能都居全球第一位;氟化工行業的東嶽和巨化,分別是全球第二代和第三代制冷劑最大企業;預塗膜行業的康得新做到了全球第一,並還在進軍光學膜領域;氨綸行業的華峰氨綸和炭黑行業的黑貓股份,都居全球第二位、钛白粉行業的龍蟒佰利也提升至全球第四位。再比如複合肥行業的金正大和史丹利、味精行業的阜豐和蓮花、維生素行業的兄弟科技和廣濟藥業、橡膠制品行業的三力士和聖奧股份等也都跻身于全球在該領域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像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說我國全面趕超國際水平的優秀化工企業已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屬于中國化工的時代正在來臨。
1.6 / 兼並收購助力産業騰飛
行文至此,讀者恐怕都會感覺到我國化工産業並不弱,甚至在很多細分領域都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那爲何全球化工50強中卻難覓我國化工企業身影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化工行業過于分散、優質企業往往都只是在單一領域發展,不像國外發達企業大量通過兼並收購,業務領域橫跨多個化工子行業,自然收入和利潤規模也都遠大于我國企業。因此我國化工企業本質上不是大而不強,而是強而不大,單科冠軍很多,全能冠軍太少。但從海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周期性行業在發展中後期的産業集中度往往會快速提升,如洛克菲勒化工和卡內基鋼鐵的成長史中都有大量的兼並收購。而我國産業並購較少的根源還是在于部分國有企業即使競爭力不強,在預算軟約束下也難于破産,民企中的落後産能又由于所在地的環保和稅收監管不嚴而具備低成本優勢,同樣不易退出。可是去年開始的供給側改革,通過環保嚴查,關停了大量落後産能,還借助國家頂層設計,不斷推進國企的兼並重組,甚至在民企集中的地煉行業也成立了地煉集團,創造性的解決了産能過剩問題。
除了國內並購以外,近幾年我國企業海外收購的步伐也在加快。如國內染料行業的龍頭浙江龍盛2010年收購全球最大的染料企業德司達,一躍成爲新的全球老大,其後行業老二閏土也收購了德國的約克夏公司,我國整體染料行業的全球競爭力大幅提升。2011年萬華的母公司完成對博蘇的收購,建立了在歐洲發展的橋頭堡,並在隨後幾年大幅改善了博蘇的經營績效。另外中國化工集團近兩年海外並購也是大手筆頻出,先是收購了全球蛋氨酸巨頭安迪蘇和歐洲老牌輪胎企業倍耐力、再是並購全球農藥第七大企業ADAMA,今年又斥資440億歐元控股了先正達,不但填補了我國在轉基因種子方面的短板,同時也躍居全球最大的農業企業。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邁向全球化,産能走出去、技術引進來,也將助力我國化工企業獲得新一輪的快速發展。
2 / 我國化工産業的核心優勢在哪裏?
縱觀過去30年我國化工産業的發展,從最初級的尿素、甲醇、純堿、氯堿、輪胎起步,逐漸擴展到三烯三苯、MDI、丙烯酸、工程塑料、有機硅等中遊化工品,最近又開始向更高端的電子化學品、精細化工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延伸,制造能力越來越複雜,在價值鏈上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可以說我們每突破一個子行業的技術壁壘,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裏吸收知識、複制技術,並加以創新,最終憑借著市場規模和成本優勢做到全球第一,進而又以此爲依托,繼續征服下一個子行業,全産業鏈推進的態勢非常驚人,而其背後體現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 全産業鏈配套優勢明顯
曆史上的中華腹地北接大漠、西鄰高原、東南方向都是大海,封閉的格局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使得我們天然就理解體系,發展任何産業都會采用系統化方式全産業鏈推進。體現在化工行業,就是我國的産業鏈配套異常完善,實現在從最低端的尿素、甲醇到最高端的新能源、新材料全覆蓋,該優勢不但冠絕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中也不多見。這既爲下遊提供了廉價和充足的原料保障,也爲上遊提供了海量的市場需求。展望未來,我國不多的産業鏈盲點也在被快速填補,如過去3年利用美國頁岩氣革命帶來的廉價丙烷資源,我國新建了500萬噸PDH裝置,實現了丙烯自給,其投産速度和規模甚至都超過了更靠近資源的美國同行,未來我們還將利用美國乙烷出口的契機,大量新建乙烷裂解産能,進一步實現乙烯自給。另外還將通過新建大煉油解決困擾我國多年的PX高度依賴進口問題,基本填補上我國在上遊的最後幾個短板。如果未來油價漲回至80美元/桶以上,我國特有的各類煤化工技術也有望彎道超車,成爲全球上遊最具競爭力的工藝。另外我們在SAP、PMMA、丁基橡膠、TDI、PC、水性塗料和氯化法钛白粉等中遊領域也在快速突破,並崛起了一批優質的企業。下一階段只要再攻克碳纖維、石墨烯、電子化學品、高端精細化工品等幾個制高點,就有望徹底打通整個化工産業鏈,屆時綜合配套優勢將進一步強化。
2.2 / 終端市場容量優勢明顯
我國人口規模高達14億,是歐美的4倍、日俄的7倍,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年,還在于以每年10%的速度繼續成長。沿海發達省份的3-4億人年收入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消費能力並不遜色于歐美。內陸省份也在大量承接沿海的産業轉移,如鄭州、重慶等都建成了巨型産業基地,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而且我國政府高端關注民生,致力于消除貧困和兩極分化,過去5年累計脫貧人數近6千萬,未來3年還計劃實現剩余7千萬人口的全面脫貧。這些舉措都使得底層民衆也可以分享到改革成果,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可以說我國正在成爲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我國化工龍頭企業哪怕只是做到工藝層面的改良創新,占據國內的領導地位,規模上就很容易做到世界第一。
從我們近鄰日韓的經驗看,其化工産業的發展,都是伴隨著下遊制造業全球占比的提升,畢竟本國産品更容易打進本國制造業的供貨體系。而我國化工下遊的中國制造也在全面崛起,如家電領域的格力美的,工程機械的三一中聯,通信領域的中興華爲、電子産品的聯想小米,和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快速走出國門的高鐵、核電和基建。另外未來10年,國産汽車、大飛機、芯片和OLED面板等領域也有望突破,出現國際級品牌。未來隨著這些國産制造品牌在全球的攻城略地,我國化工産業也將以配套的形式大幅擴張海外市場份額。綜合國內外市場的空間,我國在任何單個化工産品上,都可能做到人類有史以來的最大生産體量,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將更爲明顯。
2.3 / 基礎設施配套優勢明顯
千年以來,我們都是大一統的中央帝國,擅于用舉國體制推進大項目,曆史上就建成了長城、大運河等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09年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也投入了海量資金,建成了全球最爲高效的運輸網絡。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總裏程13.1萬公裏,位居全球第一;高鐵總裏程2.2萬公裏,比全球其他國家總和還多;全球最高橋梁的前六名都在中國,跨江大橋已突破百座;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國占據了7席,最大的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准箱,占到全球10%,也是美國所有港口吞吐量的總和。
11年以後我國還處在基建高峰期,60%以上的高鐵都是近5年開通,同期美國卻受制于政府開支不足,基礎設施日益老化,我國相比美國的優勢還在擴大。而且美國已經是全球最發達的工業國,如果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不單是交通基礎設施,在電力和水的供應、政治穩定、社會治安等方面都是全方位的領先。很多發展中國家即使人力成本低于我國,但如果能源不能穩定供應、運輸成本過高、産業鏈缺乏配套導致供貨周期缺乏保障,制造業也難于我國競爭。另外我國電商發展領先全球,很多不必要的流通環節都被簡化,貨物周轉率大幅提升,企業庫存成本顯著下降。可以說物流網、能源網、信息網,三網融合正在共同編織起一個高效快捷的中國基礎設施體系。
2.4 / 政府支持優勢明顯
曆史上我國的産業策略就是重農抑商,嚴厲打擊投機,鼓勵民間資本勞動致富。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也通過各種扶植政策鼓勵制造業的發展。雖然近10年地價漲幅很大,但由于土地國有,即使商業和建設用地屢屢拍出天價地王,工業用地轉讓仍然維持在很低的價格,兩者價差一般在8倍左右,甚至一線城市可以達到16倍之多,這方面的隱形政府補貼金額非常巨大。另外優質化工企業一般都可以享受到15%的高新企業優惠稅率,其在技術研發和新項目建設上的投入還能獲得政府補貼,如萬華化學八角項目今年的財政補助就高達12億元。針對化工産業高度依賴配套的特點,國家還通過頂層設計規劃了沿海7大化工産業基地,地方政府也結合自身條件,建設了很多地區級的化工産業園。通過將上下遊集中在一起,降低了運輸成本和供貨周期;集中供熱和排汙也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並且産業高度集群也有利于副産品綜合利用,變廢爲寶。可以說強勢有爲的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爲我國化工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2.5 / 人口基數優勢明顯
我們的市場容量和工程師紅利優勢,歸根到底還是植根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工業革命後,現代工業越來越複雜,一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所需的人口基數成倍增長。工業人口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工業國的發展潛力、發展速度以及工業升級速度,小國寡民愈發難以參與這種巨頭的競爭。一次工業革命時,比利時4百萬人口就能成爲列強,霸主英法德的人口級數也只有2千萬左右。到了二次工業革命,工業強國的人口入門條件已提高至5千萬人,霸主級則需要億級人口支撐。因此二戰初期,7千萬人口的德國可以1個月內就征服4千萬人口的法國,但遇到億級人口的蘇聯,即使開局同樣摧枯拉朽,但蘇軍還是有能力在損失近3千萬人口的情況下,最終取得二戰的勝利。這背後除了戰略戰術以外,更多的還是實力使然。人口8千萬左右的德國和日本,縱使傾盡全力也無力構建起完整的軍工體系,同時稱雄于陸軍和海軍,自然無力與億級人口的美蘇爭奪全球霸權。
第三次工業革命後,蘇聯加東歐不足3億的人口規模,面對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在人口上不堪重負,只能將有限的勞動力集中于重工業,無力滿足和民生更爲相關的輕工業和新技術研發,整個工業難于自我升級,沒能跟上信息化時代的浪潮,和美國主導的近10億人口的國家集團差距越拉越大,民衆對自身體制産生懷疑,最終走向了解體的命運。而美國雖然打贏了冷戰,但也無力單獨承載日益龐大的産業鏈體系,制造業不斷向海外轉移,只保留了部分關鍵分支,産業空心化明顯。目前我國已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産業鏈最爲完整的國家,僅欠缺部分高端制造業,但歐美這部分就業人數預計不超過1億人,我們只要幾千萬人口承接就可以滿足自給。屆時全球將只有我國具備足夠量級的高素質人才向第四代工業革命發起全方位的沖鋒,並有望成爲最先實現突破的國家。再下一個時代的人口阈值預計要到幾十億的規模,超出了任何主權國家的極限,相應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將沿線待發展國家納入到我們的産業鏈中,最終實現中國版共同富裕的“天下體系”。
2.6 / 工程師紅利優勢明顯
09年我剛入行在撰寫10年的年度策略報告時,查到的兩個數據讓我至今都印象深刻,一是我們每年化工專業畢業生接近40萬人,而美國只有3萬余人,且很多還是外國留學生;二是我國化工企業的員工薪酬僅爲海外的1/10,這些都保證了廉價的高素質勞動力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到我國化工産業。過去10年,雖然我國新增勞動力下降了40%,但是大學畢業生增長了7倍,科研經費增長了21倍,15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2%,工程師紅利已經取代人口紅利,成爲支撐我國成爲世界工廠的最核心競爭力。從研發人員看,14年我國爲371萬,超過歐美,居全球第一;從研發投入看,15年我國超過1.4萬億,全球占比20%,僅次于美國的28%,但領先于歐盟的19%和日本的10%,如果未來還能以10%的速度增長,2023年就將超過美國,成爲全球第一。科技的産出本質上就取決于人才和經費投入,我國人才儲量已是全球第一,未來5年投入也將達到全球第一,屆時科技增量就有望超過美國,中國制造正轉向中國創造。
具體到化工行業,我國化工畢業生人數遙遙領先歐美,過去3年A股全部上市化工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速高達27%,總計230億元,海外化工50強總計雖有1400億元,是我們的6倍,但增速僅爲5%,遠低于我國,兩者差距正在大幅收窄。另外海外研發投入以新産品開發爲主,不確定性很大,我國則主要以吸收引進技術和工藝創新爲主,投入産出比要高很多。因此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産品被我們突破。曾幾何時六氟磷酸锂還可以賣到30萬元/噸,隨著多氟多等公司研發出同類産品,價格就迅速跌至8萬元/噸,我國電解液也從無到有,目前全球占比已超過60%,增速還遠高于海外企業。除此以外,我國整個锂電産業鏈都呈現爆發性增長,正極材料全球占比50%以上,磷酸鐵锂居于絕對壟斷地位,三元材料雖弱于日韓,也在奮起直追;負極材料只有中日兩個玩家,我們還在不斷蠶食日本份額;唯一的産業盲點隔膜材料,隨著星源材質的上市和滄州明珠的高增長,全球占比也快速提升。除此以外,鼎龍股份在彩色碳粉、康得新在光學膜和碳纖維、萬華在HDI、改性MDI、水性塗料等高端聚氨酯領域都在全方位的突破。未來隨著我國企業盈利的大幅改善,研發投入還會繼續高增長,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歸人才回國就業,進一步縮小了與國外的技術差距,未來我們也將不斷征服新的技術高地。
我們自古以來注重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紀律強,效率高,工作態度端正,可以組織起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來高效協同、集約化生産,這也保證了我們成爲世界工廠,並在成本競爭層面罕有對手。如果說我國人才上的不足之處,就在于教育方式過于強調服從而非創新,培養出的人才均值雖高,但方差不大,不利于原創性、突破性的發明,在大的産業變革階段經常落後于歐美。可目前的形勢是,基礎科學已經很多年沒有大的突破,化工所謂的高端産品也都是幾十年前就研發出來的,歐美雖然還居于全球産業分工體系的頂端,但技術進步基本停滯,和我們的差距正在大幅縮小,越來越難保證以絕對優勢繼續統治全球工業體系。而我們則很擅長對現有技術做改良創新,在應用層面並不遜色于西方,只不過由于晚發展了幾十年,積累尚顯不足,但這些都可以用時間來彌補。按前文數據線性外推,2026年我國上市企業研發投入就將超越全部歐美巨頭的總和。這個過程中將不斷打破外企存量的技術壟斷,並將其拉至成本競爭這個我們最爲擅長的領域。
3 / 海外化工競爭優勢正在削弱
近兩年我們在研究海外化工産業時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11年以後,隨著頁岩氣革命的爆發,北美乙烷價格降至不足1000元/噸,是同時期我國石腦油價格的1/7,毛利率高達50%以上,但新增産能卻很有限,而且至今都沒有順利達産;另外今年制冷劑價格大漲,R32從2萬元/噸最高漲至10萬元/噸,歐洲最大企業Arkema卻在如此暴利的情況下選擇了停産,完美錯過本輪暴漲。上述現象以國內標准衡量無疑難以理解,但凡存在必有其合理性,這背後其實體現出海外化工有很多結構性問題,其相對我國的競爭優勢正在迅速削弱,具體如下。
3.1 / 低端産能退出造成産業配套困難
過去幾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歐美很多中低端産能都選擇了退出。但對于化工這種産業鏈漫長、上下遊配套要求很高的行業來說,局部退出也會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例如隨著歐美印染、電解鋁等産能逐步關停,燒堿需求大幅萎縮,再疊加我國PVC海量擴産帶來的激烈競爭,歐美氯堿行業出現大規模的退出,坐擁廉價頁岩氣資源的美國廠商都從5家整合爲3家,成本最高的歐洲三大企業更是合並爲一家,Arkema也在去年底選擇了退出該行業。這就造成其下遊制冷劑的原料氯氣供應中斷,氯氣又極難儲運,沒有上遊氯堿配套基本上是無法供應,制冷劑最終只能被迫停産。本土制冷劑産能退出又提升了歐洲冰箱、空調的采購成本,進一步削弱了其競爭力。就如我們前文所說的大是強的基礎,歐美産能雖然看似高端,但喪失了中低端産能的原料配套,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源,多米諾骨牌正一塊塊被推倒。近年來歐美主流企業不斷兼並重組、剝離産能,退守至更高端的領域,我國則大舉收購,也證明了攻守之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逆轉。
3.2 / 北美産能爲何不擴産?
頁岩氣革命後,北美化工坐擁廉價資源和先進技術,理應成爲制造業再工業化的急先鋒,可結果是只看到企業盈利改善,卻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産能擴張,令人大失所望。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美國化工産業已經去工業化接近20年,就業機會不斷萎縮,年輕人很少報考和學習該專業,存量人員老化,缺乏新鮮血液,雖然頁岩氣革命給行業帶來巨大發展機會,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儲備去承接。據海外報道,連裝置安裝過程中的高級焊工缺口都達到了30%,更不用說經驗要求更高的操作工;其二、北美新建産能需要大量基礎設施配套,如港口、管網,鐵路等,這在美國無疑也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建成的;其三、美國本身是成熟市場,化工品需求增速很慢,大量擴産必然主要面向出口市場,不確定性也很大。因此廉價資源只改善了盈利,並沒有帶來産能的大幅擴張。
3.3 / 北美資源優勢正在削弱
展望未來,隨著油價暴跌和廉價氣頭原料出口,美國頁岩氣革命帶來的成本優勢正在大幅削弱。等熱值油氣比11年最高達到10倍,但其後油價被腰斬,氣價又翻倍,現在已降至2倍左右。而且隨著美國丙烷的大量出口,拉低了全球氣價,導致其和美國逐步接軌,甚至有時階段性還低于美國。未來幾年美國乙烷和天然氣也將大量出口,兩者和全球價差有望複制丙烷經驗逐漸被填平,美國成本優勢還將進一步削弱。更爲關鍵的是,近兩年我國在煤化工領域的技術進步非常明顯,成本下降速度很快。例如雖然美國氣價和電價都很低,但15年最大PVC企業Olin化工的EBIT Margin也只有9.3%,對應淨利率爲負,對我國西北煤化工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未來如果成本優勢再被削弱,美國近幾年剛剛有所複蘇的石化産業,恐怕又難逃昙花一現的命運。
3.4 / 海外成本顯著高于我國
近兩年我們研究海外公司,最大的感觸就是其在同種産品上的成本遠超國內企業。例如MDI領域,16年巴斯夫、科思創與萬華收入非常接近,相差不到10%,但盈利卻只有萬華的41%和23%,原因就在于前兩者的三費高達19%和17%,而萬華僅爲6.4%。丙烯酸領域中由于衛星石化與Arkema收入體量不同,我們僅比較EBITDA Margin,分別是19.3%和11.7%,相差也接近一倍。尤其需要指出的Arkema是將丙烯酸及下遊塗料做爲溶劑板塊統一披露,丙烯酸大體占到該板塊收入的一半,塗料業務毛利率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遠高于丙烯酸,所以兩者的真實盈利差距還要更大。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只要海外企業沒有技術專利保護,單純在成本競爭層面,我國的優勢是碾壓式的。而這背後的原理也不難理解,畢竟歐美已經富裕了幾代人,整體生活標准和收入標准太高,自然成本控制就很難做到我國的程度。僅以管理費用爲例,歐美企業高管動辄就是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年薪,而我國化企高管連上百萬人民幣年薪的都不多見,兩者在成本上如何競爭?除非海外企業肯將其收入降至與我國同等水平,否則在同類産品上的成本競爭就會一直處于劣勢。
3.5 / 海外裝置嚴重老化
近20年海外企業在傳統化工領域很少投資,甚至在這幾年歐美持續零利率的刺激下,企業也甯可回購股票也不新建産能,03年至今的股票回購金額高達7萬億美元,經濟嚴重脫實向虛,和我國同期的海量産能投放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造成了海外産能嚴重老化,競爭力大幅下滑,像BASF路德維希這種聖殿級的産業基地,都是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距今已有40年曆史,即使當時的設計理念和裝置再先進,和以萬華八角工業園爲代表的中國最新一代産業基地相比,還是漸成落日黃花,甚至前期還屢屢發生鐵路橋坍塌、管網爆炸等嚴重事故,體現出其競爭力的大幅削弱。而且海外像這樣超期服役的産能還有很多,這就像當年的北洋水師,雖然號稱遠東第一,船齡卻比日艦早了整整一代,同等噸位下的主力艦航速和動力僅是後者的60%和40%,最先進的速射炮數量比竟達到97:0,在與我國09年以後才建成的主體産能競爭時,難免會重蹈甲午海戰的敗局。
4 / 中國化工的未來展望
近兩年我們在研究海外化工産業時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11年以後,隨著頁岩氣革命的爆發,北美乙烷價格降至不足1000元/噸,是同時期我國石腦油價格的1/7,毛利率高達50%以上,但新增産能卻很有限,而且至今都沒有順利達産;另外今年制冷劑價格大漲,R32從2萬元/噸最高漲至10萬元/噸,歐洲最大企業Arkema卻在如此暴利的情況下選擇了停産,完美錯過本輪暴漲。上述現象以國內標准衡量無疑難以理解,但凡存在必有其合理性,這背後其實體現出海外化工有很多結構性問題,其相對我國的競爭優勢正在迅速削弱。
展望未來,歐洲和日本化工産能居于全球成本曲線的最高水平,在電動車、智能手機等新興下遊領域的發展又落後于我國,其擅長的高端精細化工領域也在坐吃山空,技術上不斷被我國突破,未來將呈現持續萎縮狀態。例如歐洲明年就將退出120萬噸PVC産能,占比20%,日本未來3年也將關停近2千萬噸煉油産能。美國雖然依托廉價原料,近兩年化工有所起色,但從曆史看,任何大國一旦開始去工業化進程,想再重拾工業化都鮮有成功先例,畢竟制造業賺錢太過辛苦,資本一旦習慣了投機的暴利,就很難再“由奢入儉”,更何況頁岩氣革命帶來的廉價資源即將被全球分享,成本優勢正大幅削弱,再次複興的難度很大。相比之下,我國還處在如火如荼的工業化曆史進程之中,2010年我國工業産值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截至15年已達到美歐日等西方國家總和的67%。如果未來兩者增速差還能維持在6%,則2025年我國就將全面超越所有發達國家工業産值總和。化工作爲給工業配套的材料行業,其全球占比也應和整體工業産值匹配,達到50%以上。
4.1 / 中國化工未來發展兩大方向
我國很多基礎大宗品,如三酸兩堿等全球占比都超過了50%,增長空間比較有限,未來上遊發展方向無疑要在還大量進口的産品中尋找機會。其中16年乙烯和PX的當量進口量分別超過1400萬噸和1200萬噸,金額都在千億以上,有待通過未來的新建大煉化和乙烷裂解填補。雖然大石化技術上比較傳統,不爲資本市場偏愛,但從海外可比經驗看,全球化工50強中除杜邦等極少數企業,大都擁有相當體量的煉化産能,如台塑、雪佛龍等更是以煉化業務爲主。另外大煉化還提供了三烯三苯等重要石油原料,給了企業相當大的向下延展空間,如陶氏化學、利安德巴塞爾、英力士等都是依托上遊煉化成爲中遊化工産業巨頭,因此這個行業是可以産生很多大市值企業的。而且我國絕大多數煉化産能都在中石化手中,新進入企業又都是民營PTA巨頭,如果能憑借更爲高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將PTA行業的發展曆程複制在煉化行業,將有望實現市值的重大飛躍。
除了上遊大煉化以外,未來更大的發展方向無疑就是我國尚未攻克的産業短板和新能源、新材料。從曆史經驗看,我們每突破一個下遊應用,都會給上遊産業鏈中的化工企業帶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如伴隨著顯示面板行業京東方的崛起,康得新等電子化學品企業就獲得了快速的成長。未來隨著我國大力推進芯片國産化,與之配套的光刻膠、電子特種氣體、封裝材料、高純試劑等行業無疑也會迎來大發展。還有我國汽車輕量化和大飛機的發展,對碳纖維、聚碳酸酯等高端工程塑料也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另外新材料領域的聚苯硫醚、聚酰亞胺我國都還有待突破,新能源領域的各種锂電池、燃料電池材料等未來也存在著爆發性增長的機會。
4.2 / 研發將成爲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我國企業的發展方式主要以數量型爲主,強調成本控制和産業規模,這也成爲我們最關注的化工企業核心競爭力。但展望未來,我國企業已經進入和發達國家全面比拼品質、比拼研發的階段。相應這就對企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僅僅以成本控制、産能擴張見長的企業很難適應未來的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必須轉向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我國化工研發人員數量龐大,水平普遍不遜色于歐美,但薪水卻只是其幾分之一,這也決定了我國做同樣的研發,投入遠少于發達國家。其實相比大宗化工品原料高度依賴進口油氣,我國在研發投放所需人力資本上的禀賦優勢無疑更爲突出。而且隨著近兩年的周期反轉,很多化工企業盈利都達到幾十億的規模,未來如果能找到好的産業方向,完全有能力大手筆投入研發,積極推進上下遊整合,最終發展成爲平台型企業,並沖擊世界化工50強。
4.3 / “中國版”世界化工50強
我國已經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在鋼鐵、水泥、家電、汽車、手機等行業的全球50強中,都有大量的中國企業,但化工行業卻只有中石化上榜,這既表明了不足,也代表了巨大的發展空間。16年化工50強最後一名是科萊恩,其收入規模爲413億人民幣,今年萬華化學前三季度收入已近達到389億元,全年營收大概率就將沖入全球50強。並且憑借著今年近百億的巨額盈利,公司未來有幾百億的投資能力用于新項目建設,營收規模還將繼續大幅增長。康得新作爲國內化工行業市值第二大的企業,一直以3M爲對標企業,致力于高端化工新材料領域的發展,在預塗膜、光學膜、柔性材料領域都是國內龍頭,並且還在進軍裸眼3D、VR顯示等新興領域,集團層面也在大力推進碳纖維項目的商業化,其16年收入爲92億元,淨利潤近20億元,過去5年收入和利潤的複合增速爲43%和81%,如果線性外推,再有4年收入規模就將達到550億元以上,大概率也將沖入世界50強,如果以利潤衡量其超越所需時間還要更短。榮盛石化作爲我國PTA的龍頭企業,未來還將通過新建的浙江石化切入上遊煉化領域,19年1期項目全面達産後預計新增收入將達到上千億元,屆時公司也有望沖入全球50強。其實國內正在快速發展的化工企業還有很多,如立志成爲全球最大丙烯酸企業並進軍乙烷裂解的衛星石化、PTA另三家巨頭恒逸石化、恒力石化和桐昆股份,都有望最終進入全球50強俱樂部。
4.4 / 中國化工未來在品牌和創新
從中華文明的曆史規律看,只要政治穩定,30年必有所成、50年則有大治,70年就將進入盛世。從78年改革開放算起,我們已經和平發展了40年,積累了相當的國力,未來配合技術進步和精細化程度提升,10年之內就有望在高端制造領域與日本、德國並駕齊驅,中國制造也將成爲全球一流制造的代名詞。國內化工在現有絕大多數産品上都有望做到全球規模和效益第一,我國也將崛起爲世界級化工強國。20年內如果再依托“一帶一路”和軍事現代化,構建起人民幣主導的全球化金融體系,綜合國力將和美國全面接軌,我國制造業也將具備全球性品牌溢價。我國下遊消費類化工品,如輪胎、塗料、日化、潤滑油等行業將湧現出一批世界級品牌,有望複制阿克蘇、路博潤等50強企業當年向全球品牌輸出的成功經驗。從更長期看,我國將憑借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創新人才集聚,拓展出人類生産力的新邊疆,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並推動全球進入下一輪康波繁榮期。我國化工産業也將承接發達國家停滯多年的技術創新,研發出新的顛覆性産品,替代現有成熟産品替代,化工龍頭也將再現從0到1的成長性。30年後,我們會最終實現“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5 / 中國化工産業升級正迎來黃金時代
隨著16年後的價格反彈,我國化工行業已走出了持續多年的低谷。以最能反映盈利的價差衡量,我們統計的35種産品大多數都已回到高位,超過半數還創出了曆史新高。甚至如MDI、維生素等海外廠商控制力很強、曆史價格穩定的産品也大幅暴漲,體現出全球産能增速都正在趨勢性放緩。相應我國企業盈利預計也會長期維持高位,給産業升級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如果說過去20年化工行業的主旋律是上産能、擴規模,那麽未來最大的方向就是投研發、補短板。在這關鍵的曆史十字路口,企業如何選擇也就決定了我國化工産業未來是在舊秩序中沉淪,還是在新秩序中崛起。回顧曆史,所有大企業的成長本質上都是順勢而爲,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現在新舊動能轉化已經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風口,未來能夠抓住這個大趨勢,全力投入産業升級的企業,就如同在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會迎來一輪新的高速成長期,並最終有望成長爲世界級化工企業。
1 / 海外爲何不擴産
如前文所述,像MDI、TDI,PVC等産品,目前國內代表性企業ROE都高達20%以上。過去兩年出口還在維持增長,說明海外供需也很緊張,已具備擴産空間,這些産品海外技術本身又很成熟,但讓人不解的是海外廠商面對高利潤無動于衷,除了前期在建産能逐步釋放以外,新增産能並不多。海外33家最大化工企業過去兩年資本開支累計下滑36%,占固定資産比重僅爲4%,甚至都無法覆蓋折舊。與此同時每年卻拿出近500億美元用于分紅和回購股票,占利潤比重一路提高至67%,可見企業擴産欲望之低。之所以出現如此狀況,我們分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1 / 中外産能建設效率差異是根本
我們在上文中曾指出相比中國,海外企業有配套困難、費用率高、裝置老化等諸多成本端的劣勢,但沒有提到的是中外産能在建設速度上的巨大差異,而恰恰這點才是外企難以在本輪景氣高峰擴産的根本原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相比低成本,我國企業在效率上的優勢其實更爲關鍵。畢竟成本差異只是決定了誰能在行業低谷時活下來,超額利潤還是要靠周期波動。對重資産行業來說,現金流往往很難支持逆勢擴張,企業只有在景氣高點時才有能力擴産,投産後能否盈利本質上就取決于建設速度,而這點恰恰是我們化工企業最大的優勢。例如丙烯酸行業,09-10年時盈利極好,毛利率甚至高達40%,國內産能在短短1年內就實現了翻倍,新上馬了百萬噸産能,直接將景氣從高峰砸至低谷。等到同期規劃的海外産能投産時,景氣早已進入了寒冬。這種例子在BDO、己二酸、己內酰胺、PTA等行業也反複上演,可以說過去幾年海外産能投産即虧損已成常態。出于對我國投産速度的忌憚,現在即使高盈利也不敢輕易擴産。
1.2 / 中外産能盈利模式不同
中外産能在投産速度上的差異,導致其盈利模式也有很大不同。海外産能類似于價值投資,只有行業長期盈利中樞達到其預期收益時才會擴産。而國內産能則更像趨勢投資,本質上就是把實業做成了期貨,憑借著投産速度快去賺取泡沫化時的超額收益。過去幾年周期高點時龍頭企業ROA達到25%以上屢見不鮮,如08年草甘膦、10年PTA和丙烯酸,11年制冷劑等。而我國新建項目資本金占比普遍爲25%,對應ROE超過100%。這也意味著投産後只要高景氣持續一年就能收回本金,其後即使景氣下滑,不虧現金流就仍可維持,再等待幾年後下一輪景氣高峰。正是在基于這個邏輯,我國企業投資風險偏好遠高于海外,如榮盛、衛星、巨化等在盈利高點都大幅擴産,這也造成投産時景氣大幅下滑,擴産更慢的海外企業更是頻頻遭遇投産即虧損的局面。
1.3 / 中外産能預算約束不同
中外産能除了盈利模式以外,在預算約束上也有很大不同。海外基本以私營爲主,投資是利潤導向,我國則是國有占比很高,收入導向明顯,投資傾向要高得多。而且地方政府往往還會給予企業各種補貼鼓勵其投資,除了常規稅收優惠以外,工業地價一般只有民用的1/10左右;前幾年很多資源大省還推出了投資煤化工配套煤礦等政策,甚至像浙江石化這類重點工程政府還爲其建設了橋梁、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這些都導致即使是我國民企的投資傾向也要高于海外。而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海外土地是私人所有,其很難享受到投資的正外部性,所以傾向于盡可能高價轉讓土地,以最大化個體利益,但代價就是抑制了投資,造成全社會整體性的福利損失。而我國土地屬于政府,在GDP錦標賽的壓力下,其追求的是轄區內土地空間經濟價值的最大化。新建項目不但能帶來GDP增長,長期看還有稅收、就業和相關服務業配套等潛在收益,因此政府有充分的動力調動全社會資源去補貼企業投資,舉國體制辦工業使我國企業相比海外同行預算約束無疑要寬松的多。
1.4 / 中外産能人力資本差異
中外産能在投資決策上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差異就是背後的企業家群體構成顯著不同。國內絕大多數化工企業都成立于80-90年代甚至更晚,現在基本還都是第一代創始人在掌控,在起步之初充滿創業激情,敢于冒險。日韓和台灣經濟由于起飛更早,代表性企業董事長的平均年齡已接近70歲,高齡化嚴重。而歐美則基本已過渡到公衆公司,主要是職業經理人在管理企業,其個人權威、魅力和鬥志都顯然無法和創始企業家相比,自然更傾向于守成。除了高層以外,我國化工産業在中下層的人力儲備也遠好于海外。西方發達國家近20年來持續去工業化,導致化工日益淪爲夕陽産業,年輕優秀人才都湧向互聯網等新經濟和傳統高薪的金融、法律等行業。目前主力還是80年代化工黃金期尾聲入職的老員工,比我國整整要老一代人,人才斷檔嚴重。因此除了市場和産業結構變化的因素外,人的因素也不支持海外企業未來繼續大規模擴産。
1.5 / 整體理性 vs 個體理性
前幾年提到化工行業,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盲目投資、産能過剩。單個看確實很多投資決策欠缺理性,但恰恰是這種個體非理性某種程度上反而帶來了整體理性。一方面,産能過剩帶來的殘酷競爭加速了企業的優勝劣汰,存活下來的企業要不就是極端優秀,要不就是背靠大樹,實力雄厚;另一方面,我國海量擴産也極大壓縮了海外産能的市場空間,02-15年我國全球産能占比從9%一路升至36%,成爲過去10年最大的贏家。而政府對産業的支持在我們這個特定的曆史階段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畢竟我們作爲一個後發國家,每一步産業升級都要觸動原有玩家的利益,這個過程不可能和風細雨。正是政府扶植,才使得很多企業能熬過發展初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最終逆襲成功。其典型代表就是京東方,這也帶動了康德新等光學膜企業的發展。從博弈論的角度看,非理性玩家如果能夠形成可置信的威脅,反而可以實現收益最大化,相應我們這種舉國體制也使得海外産能在我們將要大力發展的領域都輕易不敢再擴産。
2 / 國內産能將進入有序擴産
過去幾年除了海外不再擴産,12年開始國內産能增速也大幅下降,即使16年下半年景氣顯著複蘇,截至17年3Q行業投資性現金流還是下滑了12%,說明企業支出仍很謹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工程扭轉了持續多年的下跌,同比增長了17%,這背後也體現出有部分龍頭企業開始率先重啓資本開支。只不過目前看今明兩年總量沖擊還不大,更多的是供給端結構性的變化,即高端對低端産能的擠出效應會愈發明顯,我國化工行業産能正進入龍頭掌控的有序增長。以往周期頂部常見的A型反轉,盈利能力急轉直下的情況大概率將不會再現,本輪景氣預計會在高位長期維持,相應龍頭企業盈利也有望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具體原因如下:
2.1 / 行業格局正在大幅改善
海外化工産業已經高度成熟,企業之間位次也很固化,大的變化主要都來自兼並收購,真正意義上的底層逆襲其實非常罕見,格局有些像歐洲傳統的貴族體制,彼此之間雖有爭鬥,但還保留了很多君子之風,競爭並不激烈。而我國改革開放不過30年,同一行業內的企業家大都是一代人,起點類似自然不甘人後,即使暫時落後,想的也是“彼可取而代之”。自古亂世出英雄,我國化工行業恰恰是英雄輩出,所以才成了亂世。哪怕是行業龍頭稍有不慎,也很容易被超越。例如丙烯酸行業,10年前的龍頭揚子BASF現在僅就體量而言都排不進前三,5年前最大企業裕廊化工更是因經營困難被轉讓,跌出第一梯隊。PTA行業幾年前的龍頭華聯三星甚至破産了兩次,徹底淪爲行業邊緣化産能。但11年後長達5年的寒冬,淘汰了大量經營激進、管理不善的企業,行業格局也從春秋逐步過渡到戰國,集中度大幅提升,寡頭壟斷初步形成。
主要化工品企業家數變化
所有企業間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尤其是掌舵企業家之間的競爭。我國上市化工公司中民企占比高達70%,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其創始人對企業的影響無論如何評估都不爲過。過去10年我們憑著一批少壯派企業家在全球化工市場攻城略地,但現在百億以上傳統化工領域的民企董事長平均年齡已經達到57歲,將心比心,我們期待這些年近花甲,又剛剛從過去5年行業寒冬中劫後余生的企業家們,再次豪情萬丈的大力擴産恐怕也不現實。而且長期看這些企業都面臨接班問題,二代們在吃苦耐勞和管理手段上普遍不及在惡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父輩,貿然擴産無疑會進一步放大管理難度,使得接班人更加難以駕馭。更何況現在大多數行業格局已定,除非龍頭犯致命戰略性錯誤,否則第二梯隊的企業也沒有逆襲的機會,因此未來行業很難再現無序擴産。
上市民營企業董事長年齡情況
2.2 / 新建産能審批難度大幅提升
縱觀所有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進程,都走過從自由競爭進化到寡頭壟斷的階段。只不過我們是把人家200年的曆史壓縮到30年,還一躍成爲世界工廠。這種超常規發展模式初期,根本無法先驗判斷誰能成爲龍頭企業,只能如苗疆養蠱,通過“一將成名萬骨枯”式的血腥競爭將其選拔出來。但現在淘汰賽已接近尾聲,各條賽道上的龍頭都很清晰,從國家層面看再放任企業在低水平上無序競爭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國家現在對于尿素、氯堿等産能過剩行業,即使符合要求的先進工藝改造都要嚴格執行等量或減量置換,産能擴張的大門基本被封死。對其他化工行業,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也要在用水、用煤和環境容量上同時具備指標才能獲批,考慮到沿海各省都在大力節能減排,除非新上項目技術上有重大升級或者市場前景很好,否則獲批難度也很大。因此我國化工産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單純再追求數量型增長的模式已難以爲繼,未來方向必然是補短板、調結構和産業升級,最終實現我們從全球化工産業追趕者向領跑者的轉變!
2.3 / 新建産能方向在于補短板
從新産能選擇的産品看,主要方向還是補短板,即我國目前還高度依賴進口的産品。例如初級産品中的聚乙烯、乙二醇、PX、苯乙烯,甲醇等,技術門檻不高,每年進口金額又超百億,通過新建大煉化、乙烷裂解、煤制乙二醇等項目,就有望在2-3年內完成自給。另外更高端的電子化學品、碳纖維、锂電池原料等領域,我國在電解液、光學膜和鹽湖提锂等技術方向上也在快速突破,如果國內外産品技術代差被消除,進入成本競爭層面,我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還是非常明顯。而未來諸如三酸兩堿等産能嚴重過剩的低端産品基本沒有産能擴張,國家還不斷通過環保核查倒逼小産能退出,傳統行業供給端還將持續收縮。因此未來部分行業擴産雖多,但主要是替代進口,海外供給端受到的沖擊會遠大于我國,即使投産後短期盈利不佳,長期看依托市場優勢也不太會成爲過剩産能。
2.4 / 新建産能標准大幅提升
從近期獲批的化工新投産項目看,呈現了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都代表了所在行業全球最頂尖水平,不但裝置規模是世界級,設計理念也領先全球。以煉化爲例,浙江石化是全球首個按照4000萬噸一次性統籌規劃的煉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高達1400億元,不但原油適應性強,還充分體現了最先進的“分子煉油”理念,對各類原料能做到吃幹榨淨、物盡其用,下遊也都是配套還大量依賴進口的高端石化産品。中遊化工的代表萬華化學,八角項目兩期總投資280億元,占地11平方公裏,全部建成後將從最上遊的煤油氣鹽一直做到最下遊的聚醚、水性塗料、SAP等終端産品,其高度一體化程度很類似BASF。其他如衛星石化百萬噸級乙烷裂解+丙烷脫氫項目,魯西化工大型煤化工基地也都堪稱世界級工廠。這樣的規模本身就是巨大的壁壘,未來除非是龍頭企業,否則很難有實力去做這樣體量的産能擴張,因此行業增量會迅速向巨頭集中,格局也將趨向于寡頭壟斷。
3 / 後發國家擴産空間有限
展望未來,發達國家化工産業空心化的大方向還是很難逆轉,我國從人力儲備到環境容量也不支持繼續大規模擴張,主要增長潛力就來自更爲後發的國家。畢竟二戰後,全球化工産業大的格局就是從發達國家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最初的德日,到四小龍,再到中國大陸。誰能接棒中國,就成爲未來是否還有新一輪産能增長的關鍵。但大國興衰,自有定數,我國工業化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這個戰略機遇期本質上是可遇而不可求。更何況現在大化工正在走向巨型基地化,投産門檻越來越高,智能化改造也在削弱追趕國的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因此我國判斷化工産業轉移至我國後,就將進入一個長期的斷點,其他後發國家再承接的空間會很有限。
3.1 / 全球産業轉移的核心邏輯
二戰後曆次産業轉移的核心邏輯在于三點:一、冷戰期間美國爲了對抗蘇聯,對其周邊地區,如西歐、日韓、中國台灣等實行了不對稱合作戰略,即開放自身市場,並轉移資金技術,扶植其産業崛起。隨著70年代末中美建交,我國也拿到了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的“船票”,才有了對外開放的可能;二、隨著科技進步,産業分工日益複雜,主要工業國受限于人口無法覆蓋産業鏈的所有環節,只能被迫不斷向海外轉移低端産業;三、 70年代確立了石油美元體系,美元進入信用本位,不得不透支高消費來向全球輸出流動性,這也給了出口導向型國家帶來巨大外需市場。可以說過去30年正是上述各種外部合力造就了全球化和産業轉移大潮,我國也成爲其中最大的贏家。
3.2 / 中國工業化奇迹難以複制
展望未來,上述各種産業轉移的基礎邏輯都在破壞,後發國家工業化的難度大幅提升。首先,金融危機後美國消費、全球生産的共生模式已經難以爲繼,新任美國政府也在大力推進海外資金和制造業回流,並不斷挑起貿易戰。一旦美國不再刷卡,後發國家就很難再賺取足夠資金完成工業化的初始積累。其次,我國有14億人口,相當于所有發達國家總和,足以覆蓋現有全部産業分工,就像一個只進不出的黑洞,擁有持續承載産業轉移的空間。最關鍵的是,我國在成立之初打贏了一系列立國之戰,奠定了軍事強國和聯合國五常的地位,這才有其後美蘇向我國大規模成系統的輸出技術,幫我們建立起後發國家中唯一的完整工業體系。以尿素爲例,50年代我們通過引進蘇聯5萬噸裝置實現了從0到1的飛躍,70年代又引進美國30萬噸裝置完成了産能升級,技術水平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正是這種優勢,才使得我們能在歐美去工業化浪潮中承接了大部分産能轉移。
3.3 / 印度工業化前景分析
印度作爲另一個人口上10億的大國,一直被市場寄予厚望成爲下一個中國。但印度硬傷在于一直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80年代中印經濟總量雖然接近,但結構卻大相徑庭。我國工業占比接近50%,已是准工業國,印度時至今日都還只有15%,薄弱的工業基礎也使其初級制造業缺乏全球比較優勢,無法通過出口獲得原始積累,進而實現全面工業化,因此發展速度也遠遠落後中國,完美錯過了全球化紅利最好的階段。目前世界貿易增速已從金融危機前的5.7%系統性的降至1.8%,發達國家還在不斷挑起貿易戰,靠外需拉動經濟的模式已不現實,工業化只能靠內部積累。但生産資料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制、低效的民主決策機制,使得印度很難通過工農剪刀差和壓低消費的方式進行原始積累,強行實現工業化。而且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建國,沒有經曆自下而上的革命和戰火硝煙的洗禮,難于打破附著在種姓制上的經濟結構,並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世仇巴基斯坦又封住了通往中亞的陸上出口,限制了其向外拓展經濟戰略縱深。因此印度內外部條件都遠不如當年的中國,想完全複制我國的崛起之路無疑非常困難。
3.4 / 其他後發國家工業化前景分析
其他後發國家相比中印都是小國,自身市場規模有限,很難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只能以配套的形式嵌入到其他大國的産業之中,獲得部分産業轉移的機會。整體上說,非洲脆弱的基礎設施和落後的工業基礎,南美洲苛刻的勞工法規和環保要求,中東一直無法和資本主義兼容的宗教意識形態,使得這些國家在全球産業鏈定位上主要還是作爲出口初級原料的資源國存在。東南亞情況雖略好,但問題在于歐美去工業化已近尾聲,可轉移的産業有限,而我國又傾向于體內循環,將制造業轉向自身的中西部地區,因此其産業定位恐怕更多的還是向我國出口農産品,並承接部分我們不再需要的産業,如紡織服裝、廢塑料加工等,相應也很難有機會真正躍升爲工業國。如果從曆史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其實就更爲清晰。八國聯軍時代至今,全球的工業化強國幾乎還是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百余年間只有中國實現了層級躍遷,由此也可以看出後發國家的工業化之路是何其艱難。
3.5 / 基地化提高産業轉移壁壘
化工作爲重資産行業,新建産能趨勢是巨型基地化。80年代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歐美化工項目首先走向集聚,例如美國休斯敦化工區,占地100多平方公裏,總投資500億美元,聚集了幾十家跨國公司;西歐荷蘭鹿特丹到比利時安特衛普間70多平方公裏化工園,總投資300億美元;還有新加坡裕廊基地和德國路德維希化工園。我國近幾年新建的萬華八角工業園、浙石化舟山煉化基地、還有魯西、東嶽等工業園也都是走巨型基地路線。其優勢在于實現了基礎設施體系一體化,公用工程單位成本大幅下降;上中下遊産業鏈一體化,副産品變廢爲寶,也節省了很多中間産品銷售費用;物流運輸體系一體化,大量采用低成本的管網甚至是鐵路運輸;能源供應體系一體化,余熱充分利用,單位能耗顯著降低。相比後發國家低人工和環保成本,基地化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節省更爲明顯。但其動辄就上百億的投資體量本身就是巨大的門檻,根本不是這些後發國家可以承受。未來大化工正日益成爲“巨頭的遊戲”,産能已經很難再向後發國家轉移。
3.6 / 智能化弱化産業轉移的必要
未來化工産業另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智能化,這將大幅降低用工成本和簡單勞動力的需求,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即將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急劇攀升的問題。曆史上後發國家憑借廉價勞動力發展低端産業,進而實現産業升級的模式很可能會被顛覆。隨著高勞動力密度産業的消失,很多後發國家都將面臨如何把大量年輕低技能勞動力轉化爲有效就業的難題。例如印度低收入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50%,90%勞工都是非正式雇傭,IT等高端産業只貢獻就業的2%,其相對我國更爲年輕的人口結構不但不是資源,反而是巨大負擔,未來人口紅利也將變爲人口的資源詛咒。
4 / 中國化工産業空間還有多大?
行文至此,我們就不得不探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中國化工産業的空間還有多大?未來10年,我國GDP增速大概率將趨勢性放緩,經濟增長方式也將從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轉變,與地産基建相關工業品很難看到太大增長空間,甚至以人均鋼鐵、水泥消費量來衡量,我國都已遠超其他發達國家,不排除未來會出現大幅負增長以回歸均值水平。那麽化工行業能否獨善其身,逆勢增長呢?我們的判斷是,通過産業升級我國化工在全球占比仍有繼續提升空間,這一方面來自于進口替代和對外資在華子公司産品的替代,另一方面來自于我國高端化工品出口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4.1 / 産業升級空間巨大
16年以後,我國化工行業正迎來最好的外部環境,前無堵截、後無追兵,企業現有業務盈利後顧無憂,可以全力以赴投入産業升級。代表企業萬華化學17年研發費用已漲至12.4億,在全球化工企業中排名第14位。整體看,我國上市化工企業過去3年研發費用增速也高達27%,未來隨著盈利高位企穩,預計增速還有望提高到30%以上。海外50強雖然總量是我們的6倍,但年均增速只有5%,遠低于我國。考慮到海外研發投入以新産品開發爲主,不確定性很大,我國則以複制現有産品爲主,投入産出比要高很多,而且我國員工薪酬僅爲歐美同等水平的幾分之一,達到同樣研發效果投入要遠少于海外。如果假設雙方效率比是2:1,則5年後我國研發費用就可以追上全球50強,技術升級也有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我們自古以來就注重教育,建國後尤其重視工程師的培養,01年至今高校畢業生人數翻了6倍,目前接近800萬人,累計人數更是過億,與歐美全部中高端就業人口相當,工程師紅利非常明顯。不足之處就在于教育方式過于強調服從而非創新,不利于原創性、突破性的發明,但目前化工高端技術已經多年沒有大的突破,我們又很擅長吸收消化成熟技術,歐美雖還居于全球産業分工的頂端,但和我們差距正在大幅縮小,越來越難保證以絕對優勢繼續統治全球工業體系。隨著我國龍頭企業盈利穩定在高位,除了自主研發以外,還有足夠的資金引進海外高端研發人才,尤其是華人科學家。這將解決我們領軍人才的短板,再輔之以本就豐富的基礎研發人員,就有望實現技術上質的飛躍,不斷打破外企存量技術壟斷,將其拉至我們最擅長的成本競爭層面。其實這樣的先例在電子、醫藥等領域已屢見不鮮,未來在化工行業我們判斷這也將成爲趨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尚無突破,但歐洲高端化工技術轉讓的大門在金融危機後已經實質性向我們打開。如國內染料行業的龍頭浙江龍盛2010年收購全球最大的染料企業德司達,一躍成爲新的全球老大,其後行業老二閏土也收購了德國的約克夏公司,我國染料行業競爭力已全球領先。2011年萬華母公司完成對博蘇的收購,並吸收消化了其TDI技術用于自身八角工藝園二期建設。另外中國化工集團近兩年先是收購了全球蛋氨酸巨頭安迪蘇和歐洲老牌輪胎企業倍耐力、再是並購全球農藥第七大企業ADAMA,17年又斥資440億歐元控股了先正達,不但填補了我國在轉基因種子方面的短板,同時也躍居全球最大的農業企業。未來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推進,歐美技術溢價將快速下降,還會迫使其轉讓更多技術,進一步加速我們的産業升級。
4.2 / 産業規模提升空間測算
未來我國化工産業將面臨和日本1975-1989年、韓國1990-2002年經濟騰飛期類似的局面。當時雖然這兩國經濟增速已趨勢性放緩,但化工企業憑借著産業升級,全球競爭力大幅提升,出口都有顯著增長,技術也達到了世界前沿。從和我國經濟結構更爲接近的韓國看,這個期間出口占比提升最快的4個子行業分別是電機、電子設備、汽車和化工。而目前我國主要增長還是集中在電機、電子元件、電信設備等領域,化工還沒有明顯增長,占比只有2.6%。而我們對標高端制造業強國德日韓的占比卻高達10%,以此衡量的增長空間爲1.6萬億,超過所有上市化工企業收入總和。另外我們目前高端化工産品中外資在華子公司産量占比很高,但隨著民族産業的崛起,外商制造業投資占比持續下滑,已從71%降至28%。缺少了資金支持,長期看其市場份額也將逐步被我蠶食。因此對有志于發展中高端化工領域的企業來說,發展空間將非常廣闊。
4.3 / 中國將湧現出一批世界級化工企業
相比海外競爭對手,我國擁有全球最全的工業體系、最發達的基礎設施,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10億人口量級統一市場和正在釋放的龐大工程師紅利,優勢非常明顯。短板就是中高端産業不足,僅占全部上市公司收入的24%,而海外巨頭則接近70%,收入高達4.4萬億元,是我們的14倍。因此過去30年打下的基礎只是新征程的起點,我國化工産業還有廣闊的成長空間。而且在我們擅長的中低端制造,智能化也將帶來生産效率的巨大革命。雖然發達國家人工成本更高,但去工業化程度已經很深,很難無縫對接到智能化帶來的産業升級中。我國則恰恰在工業化巅峰狀態下迎來這場革命,因此也將獲得遠超其他國家的發展機遇,有望實現全球最大的規模和最低的成本,最終在全産業鏈都完成從跟隨者向領導者的轉變,並湧現出一批世界級化工企業。
全球大化工企業2016年營收及産業分布
5.4 / 結語
從宏觀看,我國化工産業崛起的大背景是:中華民族在積貧積弱200余年後終于迎來偉大複興。“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每個人既然生活在曆史大趨勢之中,也就都肩負著民族氣運,自有一份責任所在。中國夢並不只是廟堂之高的宏大敘事,更是植根于每個普通中國人心中的自強與複興之念,真正的推動力量是14億聰明、勤奮、渴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生活的鮮活個體,是我們每個人的悲歡喜樂和艱辛奮鬥!
版權聲明:制造界除發布原創文章外,亦致力于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詳細注明文章的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台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