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位于東南亞的城邦國家,這個面積七百二十八平方公裏,只有六百萬人口的袖珍小國,卻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高達10萬美元。自一九六五年獨立後,新加坡從建國之初的窮困潦倒中,依靠著優秀的國際貿易和人力資源操作以及技術,轉變成爲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是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新加坡在經濟、社會和國民教育等領域的發展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起來是相對優秀的,甚至可以說完全處于不一樣的水平。這樣一個優秀的國家,大家可能認爲它是自願從馬來西亞中出來,而馬來西亞哭求它不要離開。
事實上,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對于早期的新加坡人來說,不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獨立對他們來說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情況。獨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因爲新加坡是一個被開除的國家,是另外一個國家的棄子,而這個把新加坡開除的國家就是他們的鄰國馬來西亞。究竟新加坡是如何獨立的?爲何他們是被迫獨立而不是自己爭取獨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又有什麽恩恩怨怨呢?接下來請大家跟著我一步步地了解新加坡的獨立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非殖民化的浪潮中,英國選擇從東南亞撤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英國開始把馬來半島上二戰前分散的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行政管理權集中起來,組成馬來亞聯邦。經過十二年的非殖民化進程後,最終在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宣告獨立。而作爲英國在東南亞中心據點的新加坡,則沒有跟隨馬來亞一起獨立。他們從戰前的海峽殖民地被劃分出來,成爲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並逐漸實現了內部自治。1959年1月1日,在李光耀、吳慶瑞等新加坡政黨領袖的帶領下,新加坡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取得了完全的自治權利。從此開始,飽經苦難的新加坡終于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制時代。
但取得自治後,總理李光耀卻發現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新加坡取得自治之後的發展也並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首先,戰後的英國時實力大減,對于衆多殖民地的管轄已是有心無力。隨著新加坡國內自治權力的逐步擴大,當時的新加坡政府已經看出了英國人准備撤出新加坡的意圖。那麽一旦英國徹底撤出了新加坡,新加坡又該如何自處呢?新加坡只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嶼,城市,人口也非常稀少,若只憑自身的力量,恐怕在未來連國家的安全和生存都難以保障。僅就生存方面而言,新加坡國內資源非常有限,尤其是淡水資源更是緊缺。單靠本身的淡水資源根本無法滿足人民的日常需要。在面臨各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李光耀把目光投向了對岸。李光耀深知與馬來亞合並組成一個強大的聯邦國家,才能讓新加坡這個狹小的島嶼城市取得長遠的發展。新加坡與馬來亞之間僅隔著柔佛海峽,兩地在曆史、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是天然的整體。盡管二戰後,新馬兩地被英國政府分割爲兩個獨立的政治單元來管理,但兩地依然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新馬合並計劃提出後,雖然有人認爲這將抹殺了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的獨特優勢,但對于兩地政府而言,合並無疑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做法。對于新加坡而言,新馬兩地的政治合並將有利于在兩地之間建立一個單一的共同市場,使用共同的貨幣、共享資源。這對于自然資源匮乏的新加坡來說,馬來亞無疑是其最理想的經濟腹部和産品銷售市場。而對于馬來亞政府而言,合並後複蘇的新加坡將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定的財政稅收。這筆稅收不僅可以彌補馬來亞政府的財政赤字,也能把瀕臨破産邊緣的馬來亞救過來。這個計劃深獲兩地政府的歡迎,雙方隨即展開談判的事宜。
但在談判的過程中,雙方卻在一個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那就是種族人口比例平衡的問題。新加坡是一個有著一百多萬華人人口的社會,並入馬來亞後將會打破馬來亞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種族平衡。華人的比例將從37%上升到42%,超過馬來人,成爲第一大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掌握馬來亞政權的巫統來說,這將會威脅他們在在馬來亞的絕對統治地位。于是爲了抵消新加坡並入馬來亞後華人的人口優勢,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在英國人的支持下正式提出了馬來西亞計劃。在馬來西亞計劃中將成立一個包括馬來亞、新加坡、文萊、沙巴砂拉閱在內的政治大聯盟。各地政府期望把上述地區結合成一個新興的強大經濟體,這樣一方面各地就可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不僅可以消除各地之間的貿易壁壘與經濟競爭,也能維持馬來人的人口優勢。在經過兩年的搓商和鬥爭後,新加坡政府最終于1963年9月16日正式與英國劃清界限,徹底擺脫了英國的殖民地身份,加入了剛創立的馬來西亞聯邦。當天,新加坡更和吉隆坡一起舉辦全國慶典,共同歡慶馬來西亞聯邦的成立。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新華兩地政府合作無間,雙方你來我往,之前的合作計劃在正式合並後也得到了一個完美得展開。
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就開始和新加坡政府發生了矛盾。雙方不僅對經濟政策有著不同的看法,甚至連治國方針也出現了巨大的分歧。1963年12月21日,新馬政府之間第一次發生了公開矛盾。在馬來西亞國會上,新加坡政府代表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財政預算案沒有給予新加坡足夠的預算,反而要新加坡承擔了龐大的稅務。在單一市場的設立上,雙方也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在馬來西亞計劃的談判時,新加坡就曾經建議在沙巴砂拉越建立一個單一市場,馬來亞政府當時也同意在合並後逐步的去實現這個單一市場。政策條件是新加坡要給沙巴砂拉越貸款一億五千萬令吉,對方必須在十五年內還清這筆債務。但是在合並後,新加坡單方面遵守了承諾。反觀聯邦政府,不僅沒有實行單一市場,還要求新加坡增加貸款數額,並把還款期限拉長至二十年。
在經濟上的矛盾很快就演變成了政治上的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聯邦政府秉承的是馬來人至上的政治原則,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以李光耀爲代表的新加坡政府,希望的是建立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兩個政治原則看似只有兩個字之差,但內涵其實是天淵之別。馬來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馬來人當然希望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當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華裔、印度裔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都獲得大幅度的上升。其中華裔不僅成爲了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族群,也成爲了馬來西亞經濟的掌舵者。華人的人口優勢加上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巨大貧富差距,使得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馬來政客們時刻都在擔憂有一天華人會取代他們掌握這個國家。爲此馬來人政黨開始抹黑新加坡,說新加坡的政策是導致許多馬來人貧困的主要原因,華人和馬來人原來的和睦也開始出現了變化。最終在1964年7月21日,兩族在新加坡爆發沖突,造成了有23人死亡,454人受傷。1964年9月21日,新加坡又再一次爆發種族暴亂,造成了12人死亡,109人受傷。1965年5月3日,李光耀極具爭議的言論,爲種族暴亂後已經奄奄一息的新馬關系送上了致命的一擊,這一句話徹底摧毀了兩地和解的最後一絲希望。他聲稱馬來人三分之一的新移民是最近一百年內移來的。李光耀的這個言論並不是在單純的談論移民問題,而是在強調馬來西亞的三個種族都不能說比其他種族更具有當地性。對于這樣的言論,馬來人認爲這是對他們特權的一種調整,也是對馬來語作爲國語、伊斯蘭教作爲國教的意識形態挑戰。
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的議案最終在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中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同一時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召開記者會,含淚宣布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從此開始,新馬經過了一年多的分分合合後,最終分離爲兩個獨立的國家,兩地從此開始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至今,一個已經成爲了發達國家,而另外一個國家則在分裂的種族政治環境中努力地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縱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分裂史,有人會認爲馬來西亞把新加坡開除出聯邦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也有人會以新加坡的標准來衡量兩地的發展進程,但大家可以想一下,馬來西亞把新加坡開除出聯邦真的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嗎?以新加坡的標准來衡量兩地的發展,這對于馬來西亞來說真的公平嗎?換個角度思考,雖然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無論在政治、曆史、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同時也因殖民曆史的原因使兩地人民之間的價值觀有著截然不同的取向。打從18世紀英國殖民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開始,兩地之間其實就朝往不同的方向發展。新加坡在英國人的統治下是一個自由開發的貿易城市,而馬來半島則是由相對保守的馬來人管理。意識形態的不同讓英國殖民者必須采取不一樣的方式來對待兩地人民。這也就解釋了爲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從一開始就不適合合並在一起。
雖然說現代新加坡發展確實比馬來西亞好,但畢竟兩國國情不一樣,我們也不能斷定說哪個國家現在比較優秀,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國家,只有一個最適合人民居住的國家。
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分裂曆史,你有什麽想分享的嗎?歡迎在留言區中一起分享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