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在中國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陳氏是廣東第一姓,人口二千萬。據最近統計,台山的陳姓人口已超過15萬人,占台山市總人口的七分之一強。
陳氏自宋朝由珠玑巷遷入台山開族以來,經曆七百余載,人丁興旺,遠赴外洋謀生開族者亦不少,以美、加地區爲多。而今居住海外的台山陳姓人口究竟有多少,因資料不全,未能統計。按照時下“兩個台山”的說法估算,亦不會少于15萬人。
陳氏知名人物極多。就全國而言,被載入《辭海》(1979年版)的陳氏曆代名人就有136人,包括了帝王將相革命領袖政治軍事和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皎皎者。
1991年版的《民國名人大辭典》,記載陳氏名人596人,其中屬台山籍的有9人,他們是:
中國航空公司董事長陳文寬(鄉裏不詳),
全國經濟委員會秘書長陳君慧(六村),
曆任渥太華、新加坡、舊金山、加爾各答領事陳長樂(鄉裏不詳),
空軍參謀長民航功臣陳卓林(六村),
新甯鐵路創辦者陳宜禧(六村),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顧問陳榮壽(鄉裏不詳),
廣東保安司令部少將組長、香港台山商會理事長陳劍科(沖蒌),
世界著名眼科醫生陳耀真(上澤),
國大代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陳劍如(六村);
在《廣東近現代人物辭典》中,除記載上述者外,還有:
人民大會堂的設計者建築師陳伯齊(汶村)、
愛國詩人廣州愛群大廈和六村太和醫院的創建者陳卓平(六村)、
教育家陳炳權(深井)
革命烈士陳鐵軍(三合);
曆代編纂的《台山縣志》記載的明清時代舉人11名和進士1名,他們是:
陳遇夫、陳瀚、陳司罐、陳司炳(以上六村)、陳德、陳仲倫、陳複和武舉陳遇春(以上沖泮)、陳覺、陳王道(以上汶村)、陳兆松(都斛),其中陳遇夫、陳瀚父子同登榜首,父子解元的佳話流傳至今,譽滿三合;
在近年出版和印行的《廣東作家傳略》、《江門五邑海外名人傳》、《台山人在海外》、《台山航空人物》、《台山華僑志》、《台山革命人物》、《委員風采》、《人民代表風采》、《台山文化名人》等書籍中記載的:
台山陳氏人物就有近100名,其中包括了:
航天科學家陳天樞(深井)、
酒店大王陳澤富(山背)、
著名僑領陳金堅(六村)
陳錦生(沖泮),
旅美化學家陳慶筠(都斛)、
港事顧問、政協常委陳更(三合)、
捐建田頭僑聯大廈的政協委員陳更(田頭)、
作家詩人陳白曙(海宴)、
畫家陳洞庭(海宴)、陳丹青(三合)、陳羽(汶村)、
獲聯合國科技之星獎的:
陳國沛(三合)、
捐建振華中學的陳昆棟(山背)、
捐建鬥山醫院和上閣策文大道的陳策文(墩頭)、
帶頭創辦提領中學和改擴建太和醫院的陳國平(六村)、
捐建伯宏小學的陳區明(附城)、
捐建鵬權中學的陳國強、陳國鴻兄弟(汶村)、
捐資舉辦台山藝術節的陳維湘(附城)、
創辦大同果場的陳榮暢(大江)
回國投資創辦企業的政協委員陳尚智,等等。
此外,尚有:
曾任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的朱利葉斯. 陳仲民(鬥山安南)、
美國洛杉矶市副市長陳绮霞(六村),
國民黨中央委員、上海教育廳廳長陳紹于(端芬),
八路軍某部政委、抗日烈士陳仲博(三合)、
廣東省化工設計院院長陳洪潮(六村)、
廣東省文史館員陳康齋(端芬大新)、
舊從化縣縣長陳耀平(六村)、
舊台山縣長陳燦章(三合)、
二胡演奏家陳國産(汶村)、
畫家陳海韶(三八)、
音樂家陳濤、陳品豪(六村)
一些省、市領導人,如:
陳毓铮(汶村)、
陳卓俊(汶村)、
陳卓權、陳日明(六村)、
陳毅榮(浮石)等等。
前年江門市人民政府表彰五邑一百名優秀文藝家,陳氏17名,其中台山陳氏占5名;去年台山市委表彰本市一百名優秀文藝工作者,陳氏占24名。
陳氏後裔在廣東江門各區縣及在台山的發展脈絡
台山陳氏來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陳輝是陳文四世孫,陳文自福建谪遷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萬山、鳳山,萬山生陳輝、陳炜。
陳輝翁,號鳳台,宋朝進士,官至谏議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爲元配邝氏宜人,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閏、圖、仁共七兄弟。南遷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陳輝長子陳谟、二子陳宣、三子陳英、四子陳恺,其後裔主要遷居台山、新會、江門。
(一)、三八沖泮陳氏
據陳谟翁遺牒(谟翁親撰族譜)記載: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已(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縣珠玑巷沙水村,終于淳祐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燈形,又名沖天鳳形。始祖谟翁字世昌,是太始祖陳輝之長子,鄉舉進士,授刑部侍郎,未就。開禧元年(1205)從南雄遷來古岡州,住新會杜阮,元配黃氏,保昌縣黃居正次女,後續娶張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龍、文起。後由新會杜阮遷古岡州德行裏(即今台山三八沖泮)而居。成爲沖泮陳氏一世祖。谟翁子孫瓜瓞連綿,生齒甚衆,據調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
一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禮、有仁、有義、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長子雷秀遷居陽江儒洞,次子雷振遷海宴大坑、竹園、沙橋、路崗等地。三子雷德遷新會沙堆、沙橋,四子雷鳴遷廣海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與子、與賢、與孫。與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鎮三合圩。與孫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入繼與賢祖。文振後裔分布于三合鎮沖潮、良村、沖灣、沖奕、玉懷等地。
一世祖文龍,奉十三郎,生子天覺,遷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戰,從軍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沖泮遷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訓、仲真。仲诰遷順德熹沖。仲訓遷東莞茶園。仲真留居水南。陳仲真公于宋朝時任校尉之職,兼掌屯田,主鎮守團田。那時倭寇經常侵擾台山沿海邊防,廣海一帶尤爲吃緊,公親率兵衆、鄉團,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後有李猛龍匪幫盤居百峰山,日夕出沒台山新會進行劫掠、擄人勒贖,奸淫婦女。台山四九、沖蒌、都斛、新會天亭一帶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師進剿,保衛地方厥功至偉。一次,公又與匪首李猛龍大戰于百峰山下,斬其渠帥,賊敗退。公喜置酒食激勵三軍,擬乘夜突入匪巢,一鼓蕩平匪類。不料賊賂公之廚下,置毒于生雞、鯉魚、黃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農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爲綏靖伯爵。據其生平剿匪有功,並修其真容,立廟祭祀。此事新甯縣志有記載。
仲真翁子孫,有的遷泡步,洞甯、沖蒌沖洋、蓮花墩、鹹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漸新、漸東、南洞、順洞和海宴等地。
蓋水南文起族由陳姓名賢陳白沙撰班派字曰:“聖文萬世昌,應朝瑞國祥,德業光前遠,遵法永延長”,與沖泮谟祖初遷時班派字“籍鳳毓家秀,和敬發賢良,文明應顯達,曆世永傳揚”有所不同。後又請東莞縣陳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澤,書香啓俊良,邦家常有耀,績學自名揚。”沖泮新班派是:大德銘兼壽,家邦耀遠光;廣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鎮的陳氏,多數是沖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谟翁、英翁的子孫遷來的,分布居住的村莊較多較廣,其中包括洋瀾東聯管理區、黎洞管理區、朗東管理區、新一管理區和西屏、水松朗、雙圹、沖灣、良村、那洞、南華、玉懷、環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岡等管理區,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頭六村陳氏
太始祖陳輝之次子宣翁,諱猷,號南喬,字世道。于南宋開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遷古岡州新會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龍壑、鳳壑、麟壑。龍壑字孟孝,遷潮連,麟壑遷東莞造靛村,鳳壑諱仲義,號景夷,法號巧,住石頭。巧生迪。迪號惠庵,生四子:仁甫、義甫、禮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從善)翁遷台山上閣東山裏,成爲台山墩頭六村陳氏一世祖。天祥(從善)生夢麟,夢麟生有志。有志翁官舉提領,愛民如子有政聲,被世人稱爲陳提領,今仍有“提領陳公祠”坐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樂二年七二與七三兩人渡海遇溺,惟存長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閣墩頭,子孫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閣東山遷赤坎朗美,子孫繁衍分布大灣、秀墩、中禮、西喬、蓮洲等管理區一帶,統稱六村,聚族數萬之衆,繁衍40余村。廣海之山背、沖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陳氏,都是從六村開枝出去的。
廣海山背陳氏1500多人主要有三房:其中兩房是明嘉靖年間(1522)從六村遷出的十三世彥沖祖和君瑞祖,一房是從沖蒌沖洋遷去的宏願祖。
墩頭六村陳氏首傳班派字聯是:祖德賜光裕,明廷擢茂良;學宜宗孔孟,華國以文章。後續班派字聯是:星朗聚群賢,堂高恒自耀;鳳鳴昌奕嗣,源遠乃迩長。
(三)、沖金陳氏
始祖英翁字世德,是太始祖陳輝翁之三子。英翁爲宋宣議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實李之長女,生四子:長曰法、次曰福、三曰壽、四曰悟。長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遷時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壇海傍停泊聞蛙聲響鬧,乃曰:此必有田裏可居。遂棄舟登岸擇沖金而棲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劉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師孟、師仲、師季、師亮、師佑。
師孟後裔住上澤北活、中巷一帶。師仲後裔住都斛麻園、古勞。師季子孫有的遷奇逢松子嶺布坑村,也有的遷海宴、新會橫湧街,師亮後裔住都斛豐江、東坑、白石等村,以及沖金衙裏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後裔遷鄧沖、陳邊、大塘、廣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聯是:先德開基,水奠尊崇大典;象賢缵瑞,用光啓佑鴻猷。
(四)、汶村陳氏
太始祖陳輝翁之四子恺翁,字世誠,娶寶昌鄉張大德之女,墓在華萼山之原,續娶岡州金氏,墓俱在泷水郡柴皮朗。恺翁生四子:夢熊、夢虬、夢蚪、夢鸾。二世夢虬生二子玄傑、真傑。三世玄傑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溫、良、恭、儉、讓。四世前溪生一子聞溪。五世儉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軒、逸連、逸靖、逸廉、逸清。恺翁子孫俱住今台山市海宴汶村一帶。汶村陳氏首傳班派字聯是:诒謀燕翼,崇德象賢;健順中正,光華濟美。後續班派字聯是:實學勉修齊,允守祖宗彜憲;英才宏啓迪,蔚爲家國祯祥。
(五)、下川陳氏
下川陳氏一支源于惠陽,由惠陽遷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由中山遷入下川淡水坑村。《新甯縣志》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允許入遷居民”,後曆經五十二年始爲陳姓人遷入。按族譜序列,至今有十三代傳人。下川陳氏另一支由六村大灣遷來,是賢佐房十世第五子紀翁,繁衍至今人口達1100多人,子孫分居平埠、南洋、茅灣、竹灣、東沖、川前、樟木樹、牛圹、龜山、後門龍、荔枝灣等村。班派與六村陳氏班派相同,都是“學宜宗孔孟,華國以文章。”
據調查下川陳姓居住村莊還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産灣、槟榔、東灣、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260年。初入遷下川時僅5戶23人,至宣統年間村民已發展到18戶96人。宣統三年(1911年)孟春建“朝列大夫陳公祠”,有“惠陽遺澤,淡水開宗”對聯爲證。同時,村中尚保存清代晚期“滿祖書屋”,樁牆建造。此外下川陳姓也有從端芬遷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