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名 片
李引桐(1913年—2002年),旅泰馬來西亞華人,祖籍福建泉州南安,享譽海內外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功勳卓著,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楊尚昆、喬石、李先念、李鵬等的親切接見,多次受邀參加國慶觀禮。
李引桐:赤誠愛國的共和國“一等功臣”
台海網6月16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他是爲中馬建交做出突出貢獻的“和平使者”;爲支援“抗美援朝”無償捐獻大量橡膠;冒險爲中國引進橡膠種植,填補我國種植和生産橡膠的空白,被稱爲中國“橡膠之父”;愛國愛鄉,捐巨資發展家鄉及祖籍國各地的教育、醫療等社會慈善事業;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等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和平勳章。
1965年5月,周總理會見李光前伉俪、李引桐(右三)伉俪。
1.敢闖敢拼 寒門子弟成橡膠巨子
1993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部、中央軍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並頒發給他一枚國家一級和平勳章,以表彰他在中馬建交中所做的貢獻。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被授予這一沉甸甸的榮譽,而且是因爲有功于中馬建交,這一消息讓很多人震撼:李引桐何許人?
1913年初,李引桐出生于南安市梅山鎮,與被譽爲“星馬一代完人”的李光前是堂親。李引桐的父親李國外是個鄉村醫生,在村裏開了一家小藥鋪。他爲人善良,經常爲鄉民義診送藥,藥店收入時常入不敷出。李引桐12歲那年,家裏遭土匪打劫,父親差點被綁架,再加上彼時軍閥混戰,李國外就帶著還在念私塾的李引桐背井離鄉,到新加坡投靠李光前。
到了新加坡之後,李光前見李引桐年紀小,安排他繼續接受教育。半年後,李國外受李光前委托回梅山辦學,李引桐隨父親回國繼續求學。小學畢業後,李引桐考入泉州培元中學。畢業後考上晉江東湖師範學校,可惜因爲戰亂,該校停辦,李引桐被迫中止學業。
1934年,21歲的李引桐再次遠渡南洋,投靠李光前。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再次站在李光前面前的李引桐,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淘氣的孩子了,李光前見他有文化、有見識,有意培養,便派他到馬六甲橡膠工廠去收購原料,從基層做起。短短一年內,李引桐迅速脫穎而出,隨後幾年裏,先後在南益集團的安順、芙蓉、吉隆坡等分行掌管財政,並逐漸參與公司決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南亞幾乎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李光前的産業被沒收,員工失業,李引桐不得不冒險做起被稱作“走私”的大米生意,幾年間,他敢闖敢拼,積攢下一筆可觀的財富,並購得100英畝荒廢的橡膠園。
戰爭結束後,李光前的南益公司財産被歸還,李引桐被聘爲南益公司的總巡,全權處理當時最爲棘手卻想大力發展和擴張的泰國橡膠業務。不久,他被任命爲泰國南暹公司的總經理。在短短的時間內,泰國南部的橡膠業務有了飛速的發展。
1954年,南暹公司面臨債務危機,李光前決定放棄,李引桐便與朋友一起貸款買下了該産業,創立了泰國德美行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在他精心經營下,德美行的標准膠生産和出口逐漸在泰國獨占鳌頭,成爲橡膠出口的“超級王國”,李引桐也成爲繼陳嘉庚、李光前之後的第三代膠業巨子。
1956年9月,李引桐偕新、馬代表團抵京參觀訪問,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
2.引種橡膠 被譽爲中國“橡膠之父”
事業有成的李引桐,沒有獨善其身,他時刻不忘祖籍國和家鄉、不忘華人華僑在海外所受的屈辱,終其一生都把祖籍國的強大、利益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在許多方面爲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功勳卓著,其中,最有影響力之一的,便是將橡膠引種到中國。
李引桐的次子李競敏說,昔日中國落後,華人沒有地位,有許多諸如“華人初到新加坡時必須關一星期沖洗消毒,才被准許居留”等屈辱的做法。父親意識到,海外華僑華人要真正揚眉吐氣,只有祖籍國繁榮富強,這是父親終生以身許國、渴望中華民族強大的內在動力。
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彭兆榮教授撰寫的《從苦力到巨子——李引桐傳奇》一書中,詳細講述了這一複雜而危險的曆史事件。在工業化時代,橡膠是工業、科技、醫療、交通、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原料,戰爭時期,更是特種軍事戰略物資。橡膠樹對自然條件有著特殊的需求,當時,泰國、馬來亞、印尼是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橡膠生産和出口國,中國並沒有能力通過種植膠樹來生産天然橡膠。
朝鮮戰爭期間,天然橡膠作爲特種軍需物資,自然成爲帝國主義用于限制中國的重要原料。“國家有難,我理應分憂,不能袖手旁觀。”李引桐急祖籍國之所急,利用他在香港的南宗公司進出口業務之便,由泰國經香港、澳門兩地,輾轉捐贈大量橡膠給國內,數量達21萬噸之巨。一起運回國的,還有急需的醫藥和醫療器材,爲共和國解了燃眉之急,做出了非凡貢獻。
在那個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偷運橡膠到中國,被當地國發現後可能要背上嚴重罪名,或因此喪命,爲了祖籍國的安全和發展,李引桐不惜冒險。盡管數量如此龐大的橡膠,對遭層層封鎖的新中國意義非凡,但李引桐很快意識到,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要從根本上解決缺乏天然橡膠的問題,必須在國內引種橡膠。
爲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國防以及經濟建設的需要,李引桐經過多次秘密返回國內考察後認爲,海南島可以用新技術種植橡膠,他開始籌劃將外國的橡膠樹種引回國。
爲了選擇最適合海南種植的橡膠種子,他多次秘密前往海南島,四處走動,選擇膠園地址,與技術人員一道測定土壤成分、類型,向島上居民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氣情況……
1956年,李引桐將精心挑選的橡膠枝條巧妙包裝好,曆盡千辛萬苦和種種危險,將橡膠樹苗引進國內,並在海南島試種成功,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橡膠種植基地,創造了橡膠種植史上的一個奇迹。
爲了提高橡膠栽培種植技術,李引桐又秘密聘請專家到海南島傳授橡膠栽培技術,指導改革落後的“煙膠片”的生産方式,他還購買、引進國際標准膠TTR生産新設備、新工藝,並向有關方面贈送大量産品檢測儀器,使中國的橡膠業從栽培管理到生産檢測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鑒于李引桐在中國橡膠種植上的突出貢獻,我國用“桐1號”“桐2號”“桐3號”等“桐”字號爲橡膠品種命名,李引桐也因此被譽爲中國“橡膠之父”。
李引桐因貢獻巨大,被授予“一等功”。
3.“和平使者” 推動中馬建交的“一等功臣”
朝鮮戰爭後,我國爲突破被層層封鎖包圍的外交局面,開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關系,李引桐在推動和促進中馬建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中馬兩國還沒建交前,以李引桐爲代表的馬來西亞愛國華商,就開始了兩國交往的民間渠道,爲兩國關系的正常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李引桐沖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首次組織馬來亞華僑工商代表團回國參觀,受到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全國僑委主任廖承志的熱烈歡迎。1956年9月,他又組織星馬工商考察團來我國考察,並參加國慶觀禮活動,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20世紀70年代初,李引桐還通過頻頻組織跨國民間社會與文化往來,如從香港聯系東方歌舞團、南方歌舞團、泉州南音社赴馬訪問演出,爲中馬建交奠定良好的基礎。
1970年,正值馬來西亞大選,李引桐的好朋友、時任大馬國防部長的拉紮克參加競選。李引桐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中馬建交的良好時機,他向拉紮克建言,要贏得華人支持、贏得選舉,應主動與中國握手言好。拉紮克采納了他的建議,但苦于無人搭橋,李引桐立刻主動請纓:“這件事由我來辦!”他飛往北京,把馬來西亞的局勢和這一重要信息傳遞給北京。李引桐建議的書面材料最終被送到了毛主席手裏,主席批示:“可以談。”在那個非常時期,李引桐被破天荒地任命爲中方聯絡代表,直飛吉隆坡,商談建交的具體事宜。
1971年,李引桐爲中馬兩國政府正式貿易搭橋鋪路,帶領馬來西亞貿易代表團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及李先念副總理親切接見。
1971年,李引桐帶領馬來西亞貿易代表團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及李先念副總理親切接見。
1974年5月31日,中馬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與李引桐十幾年來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貢獻分不開。李引桐也因此就有了銜著橄榄枝的“和平鴿”、不拿薪水的“外交官”的美稱。1993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部、中央軍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並頒發國家一級和平勳章給他,以表彰他在中馬建交中所做的貢獻。
李引桐創辦的藍園高級中學
4.興學育才 病重住院仍不忘辦學
李引桐早年曾是李光前最爲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對陳嘉庚、李光前翁婿傾資興學的精神十分敬仰,也是他們辦學思想的支持者和具體執行者。他曾捐大量資金用于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的建設發展,並一度因此欠下巨額債務;他十分支持李光前所創建的“光前學村”、光前醫院等,多次捐巨資爲這些慈善項目後續的發展添磚加瓦。
數十年來,李引桐對家鄉教育的捐資從未間斷過,除了先後捐巨資資助泉州培元中學、華僑大學、黎明大學等辦學,爲了鼓勵更多家鄉學子考入高等學府,從1982年開始,他率先在家鄉設立常年獎學金,每年捐資4萬元人民幣,獎勵成績優異的學子。後來還將獎學範圍擴大至全南安市,設立“李引桐獎學基金”,每年獎勵市、鎮高考成績前十名的優秀生完成大學學業。
2000年4月,年近九旬的李引桐回鄉時,萌生了在藍園學村建設一所高中的想法。藍園高級中學總務主任黃志超介紹,當時,行動力超強的李引桐,回泰國後立刻委托外甥陳川勝了解辦學的相關事宜。5月1日,陳川勝帶著一個月來向有關方面了解到的辦學詳細材料,從馬來西亞驅車到泰國向李引桐彙報。爲了盡早了解情況,李引桐迫不及待趕到馬泰邊境迎接他。在回去的路上,李引桐突發腦溢血,人事不省,被緊急送往醫院。
因腦溢血命懸一線、無法說話的李引桐,住院治療期間,仍時刻惦記著建學校的事,他在病床上強撐起身體,用顫抖的手寫下了:“創辦藍園高級中學,請家鄉速派人前來謀劃。”並交代女兒打電話告知家鄉。李引桐除了傾資人民幣2000萬元用于辦學,關于學校建設、發展的諸多事項,他都親自過問、殚精竭慮。此後的兩年多,他不顧年邁多病、行動不便,返鄉10余趟,親自勘定校址、確定校園規劃,多次深入教室和簡易食堂,關心學校師生的學習、教學、生活。
5.廣謀慈善 大愛無疆澤被海內外
李引桐不僅終生致力于興學育才,還廣謀慈善,對助老、扶貧、助醫等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不遺余力。出身貧困的李引桐,少年時曾備嘗艱辛,因此,事業有成後,他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越是窮人越要幫,越窮才越要幫。他常說:“錦上添花不如無,雪中送炭方才好。”他先後在泰國、香港和家鄉梅山成立了“梅山福利基金會”,默默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窮苦人,鄉親們用“天女散花”來形容他做慈善面之廣。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許多地區,尤其是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條件仍較爲落後,李引桐回家鄉時,了解到梅山國專醫院的醫療設備需要更新,決定一次性捐資爲國專醫院添置一批進口設備。1996年起,他撥款設立了“梅山扶貧專用基金”,用于幫扶鎮裏的特困戶。
得知梅山水利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要求,他就出錢興辦水利,曆年來,爲競豐村、蓉中村修建了“競蓉大壩”、競豐二級抽水機站、競豐龍頭水庫等大小水利設施20多處,他還出資爲家鄉開墾茶園、建牛棚、蓋倉庫、架設供電線路、修路建橋……
梅山上了年紀的人,談起李引桐,都無比感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梅山人就喝上了自來水,李引桐捐資200萬元在該鎮興建日産量爲3000萬噸的自來水廠。
除了家鄉泉州,幾十年來,他還資助了北京、廣州、廈門、福州、杭州等地的政府機關、僑聯會、華僑大廈、高等學校、農業科學研究單位,除了捐錢贈物,還組織專家學者到國外考察,耗資數以億計。
改革開放以來,李引桐爲了促進家鄉、祖籍國經濟發展,除了捐資“造血”外,還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建議。1980年,已年近古稀的他,在對廈門進行了詳細調查和了解之後,根據自己多年在海外的見聞和經驗,提出廈門特區應該建設成爲包括全島的自由港,在與海峽對岸和國際的貨物交流上發揮作用。1984年2月,鄧小平視察廈門經濟特區時,對這一建議表示了肯定。同年的5月4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文件,正式批准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時批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對外開放。
李引桐也爲泰國的繁榮昌盛做出巨大的貢獻,德美行40多年來先後捐巨資在泰國合艾興建醫學大樓,設立“泰國梅山福利基金會”,用每年經營橡膠業獲得利潤的三分之一用于泰國的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公益事業。爲了表彰李引桐所做出的巨大貢獻,1983年,泰國總理代表國家授予他金質勳章。
6.儉樸低調 一心愛國不求名利
功績卓著的李引桐,從不向祖籍國索取任何回報和利益;他爲人十分低調,只做實事,不聲張、不求回報,很多媒體、作家和研究機構想要報道、以他爲研究對象,都被拒絕了。生活中,他也非常簡樸,吃穿用度都很簡單,只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李引桐的侄孫女李文華介紹,李引桐非常孝順,爲了更好地照顧父母,他和二哥商量,由二哥放下生意,專程回國照料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對家鄉的老人也很有感情,從很早之前起,就每年給老人發紅包,延續至今。他在故居旁出資興建了三棟樓,占地4700多平方米,作爲該村老年人活動中心,撥款作爲老人協會的慈善資金和活動經費。
“三伯公沒有擔任有關的公職,從來不曾向祖籍國索取任何酬勞。他對國家的貢獻是無私無償的,他捐贈了很多林場、農場和工廠,都不以投資的方式獲取回報。”李文華說。
爲了國家、家鄉的慈善公益事業,李引桐常一擲千金,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他穿著十分隨便,從不追求品牌,一套簡單的便裝可以穿很久,一生中多次因爲服裝過于儉樸,遭輕視、受冷遇。飲食上他也從不計較,除了必要的應酬,平日都非常簡單,外出辦事也常到一些便宜的小餐館用餐。
李引桐每次回國、回鄉,都是悄悄地來,辦完事就悄悄離開,只有一次例外。1996年,84歲的李引桐再次回到家鄉,這次,他破天荒沒有拒絕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的接待。原來,他帶上了全家還有德美行的全體高級管理人員,“我這次把我的小孩和德美行所有的高級職員叫到梅山,是想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國。希望他們多了解自己的祖宗和故鄉的情況,我不期望他們都跟我一樣,爲家鄉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他們之中,有那麽幾個人,哪怕只有一兩個,以後仍然可以延續,幫助家鄉做事情,出些錢、出點力也好。”
2002年,李引桐先生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樣,他赤誠無私的愛國愛鄉精神,不僅在後代中傳續,還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激勵著海內外無數中華兒女。
專家點評
■郭景仁(泉州市僑聯原副主席、泉州華僑曆史學會原會長)
中馬建交“和平使者”、中國“橡膠之父”“一等功臣”……共和國旗幟上那一連串光輝榮譽,閃爍著南安鄉賢李引桐一生傳奇。
李引桐是蜚聲海內外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生寒門頑強拼搏,終成一代橡膠業巨子。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冒身家性命捐贈、運輸戰略物資橡膠,並助力建成新中國第一個橡膠種植基地;他不遺余力推動中馬建交,致力踐行陳嘉庚、李光前興學育才思想,蔚爲國光。改革開放以來,李引桐十分關注祖籍國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李引桐一生爲僑居國和祖籍國所做的好事善事,與共和國曆史的關聯,影響遠遠超越個人的範圍,爲此他榮膺“一等功”,當之無愧。
新加坡著名書法家、詩人潘受爲他題寫“飛龍飲澗髯皆赤,老鶴盤空頂換丹”墨寶,高度贊譽其關心國家、民族的赤子情懷。
(記者 黃寶陽 通訊員 莊志陽 黃文彪 葉錦燦/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