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6 09:1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賈丹華 葉文傑
南懷瑾(1918.3.18—2012.9.29)出生于樂清翁垟。今年3月18日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值得我們衷心紀念。樂清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趙樂強先生在拙著《南懷瑾年譜及其他》的序言中說得很精彩,也很經典:“古有王十朋,今有南懷瑾,于樂清這是兩座高聳入雲的豐碑。”
南師已百歲 懿德馨千秋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筆者較早撰寫了《南懷瑾的傳奇》《國學大師之“謎”》等有關南懷瑾先生的文章多篇,分別發表于香港《文彙報》、台北《溫州會刊》等海內外報刊,並被配上南先生照片先後被編入《海外赤子》《浙江行》《溫州人物》《樂清文史資料》《樂清英才》等書刊。故與南先生忝有二十多年翰墨因緣,先後承蒙其惠贈詩書及墨寶若幹,而且幸得其諄諄面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粟軒紀年詩初集》等書于1991年7月8日寄贈筆者時,南先生親筆題簽並附大函數紙。其惠書及殷殷教誨,令我感激不已,獲益終生。
2010年金秋時節,丹桂飄香。我曾偕子賈翔赴太湖拜晤南先生,來到蘇州市吳江廟港鎮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古樸的台門左邊大理石門牆上,镌刻著金光閃閃的五個大字“太湖大學堂”。經聯系如約進入校內,我們有幸拜晤了南懷瑾先生。由于此前互相通過數次電話,和藹可親的南先生一見如故,侃侃而談,他欣然回答了筆者采訪的若幹問題……面聆南先生諄諄教誨,猶如醍醐灌頂,啓悟驽鈍,我們獲益匪淺,永遠難忘。
重溫南先生的諄諄教誨,回憶南先生親筆題贈的《金粟軒紀年詩初集》等書,以及我受他人或單位所托而請南先生題簽的墨寶“樂清文史資料”“樂清詩詞選”等手迹,摩挲著筆者主編、印有南先生彩照的刊物《樂清英才》封面,我默默地追憶著南先生生前的動人事迹和大恩大德,感慨萬千,遐思綿綿……
南先生桃李滿天下、蜚聲海內外。他學貫中西,博通古今,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融儒、佛、道學爲一體,著作等身,衆稱之爲當代宗師,還曾被名列爲“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有人崇拜他如仙似佛,有人戲稱他爲“一品公民”。蔣經國等國民黨上層人物曾拜訪過他或親聽過他的講學。南先生于1900年9月8日受李登輝邀見時,縱論天下,曉以和平統一的民族大義,並告誡他:“希望你不要做曆史的罪人!”南先生住在香港時,曾先後與賈亦斌、汪道涵等有關領導多次晤談,默默無聞地爲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
伴隨著南先生《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等一系列著作先後在大陸的出版發行,隨著共和國第一條由大陸與香港合資建設的鐵路——金溫鐵路的開通,這位中華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的聲譽益隆,海內外一下子興起了一股“南懷瑾熱”,南先生一時成爲頗有神秘色彩的傳奇人物。然而在南先生的故鄉,由于時空遠隔,對他真正全面了解的人寥寥無幾,未識其全貌。南先生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因而當年筆者向早有翰墨之緣的南老先生詢問、采訪,同時參考其在大陸的家屬南小舜、南品磊先生(曾先後爲溫州市、樂清市政協委員)等朋友提供的有關資料,撰寫成文,以便讀者對南先生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
求索救世路 潛心攻經書
南懷瑾先生出生于浙江省樂清翁垟的一戶耕讀之家。他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17歲時,除精研《四書》《五經》外,其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醫藥蔔算、天文曆法諸學。
日本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時,年輕的南先生懷著抗日救國的滿腔熱情,辭親遠行,求索救國之道,後來輾轉到四川中央軍校任教,訓導支前抗戰。南先生于休假閑暇時常往來于灌縣青城山,在山裏的靈岩寺裏小住,有緣結識了袁煥仙老先生,遂爲忘年之交。袁老先生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其左右,遂拜門牆,成爲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禅,深悟禅機,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其時南先生25歲上下,風華正茂,記憶力、理解力強盛,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親聆教誨。後來,南先生爲求深入研究佛法,又離開成都,跋山涉水,到峨眉山的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南先生選定在此閉關潛修,取法名通禅。南先生三年閉關閱藏,日夜苦讀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佛家經典,遂至終生受益無窮。南先生曾有詩句回憶這一段生活:“長憶峨眉金頂路,萬山冰尋月臨扉。”後來,南先生從峨眉山又來到五通橋多寶寺及弟子張懷恕的家書樓閉關潛修,禅修打坐外,便埋頭苦讀,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收獲甚豐。這爲南先生此後在思想、文化、學術上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底蘊。
1945年,南先生再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後來,南先生到昆明雲南大學任教。1947年,南先生曾返回浙江省樂清故裏,不久便到杭州天竺隱居,細心披閱了浙江省立圖書館所藏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繼而隱居于江西廬山,在天池寺旁結茅清修。
鞠躬傳國學 著述已等身
1949年春,南先生惜別故土,經波曆險,穿越海峽到了風雨飄搖的台灣島。南先生初到台灣,受朋友慫恿,曾經與幾位友人合作經商。先集資辦起“義利行”經商,用三只機帆船來往于琉球-舟山之間,先曾興隆一時。後我軍解放舟山,國民黨軍隊敗退時燒光了他們的三船汽油,損失價值黃金三千兩。南先生一夜間一無所有,一度陷入困境。然而南先生窮而不愁,困而不倒,仍淡然處之。不少人去看望他,他心如止水,若無其事地說:“商場猶如戰場,輸贏是常事。錢財是身外之物,是靠不住的,只有精神財富是永遠的。”
1963年起,南先生相繼受聘于文化大學、政治大學等高校,以及在東亞研究所博士班擔任教席,並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兼職講學,收入漸豐,處境日益改善。任教期間,南先生總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爲宗旨,苦口婆心地教學,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面對當時學術界對禅學與道家的諸多誤解和歧見,南先生不僅口頭耐心講解釋疑,而且在教余伏案秉筆撰文,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全面闡釋禅宗宗旨與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接著,南先生創辦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爲“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建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爲“十萬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志。繁瑣的事務千頭萬緒,但南先生不辭千辛萬苦,悉心致力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並撥冗潛心著述,嘔心瀝血,撰寫了一系列著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傳別講》《曆史的經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甚麽》《圓覺經略說》《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習禅錄影》《禅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等等。同時,南先生還整理出版了自己曆年創作的詩詞、楹聯等作品《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和《金粟軒詩詞楹聯詩話合編》。南先生旅台36年,常常思念故土、鄉親,常常寫詩寄托缱绻之情。每逢生日,慨然揮毫,寫詩抒懷,其中一首雲:
故園西望淚潸然,海似深情悉如煙。
最是夢回思往事,老年多半似童年。
其思親愛鄉之情,感人肺腑。對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對父母的思念和對故土的依戀是水乳交融的。
南先生執教多年,不僅桃李芬芳滿天下,而且以其道德文章名馳海內外,除了祖國大陸及港、台、澳地區外,還引起國際人士矚目。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一些專家、學者以及大中專學生,因仰慕中國文化和南先生的聲譽,紛紛登門拜訪、請教。南先生總是熱情接待,竭誠傳授。
1985年盛夏,南先生抵達華盛頓後,創辦了“東西方文化學院”,後來還創辦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教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致力于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達三年之久。旅美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慕名拜訪。來訪者中,有來自美、英、法、德、日和加拿大、埃及等國,也有美籍華人、旅美僑胞,其中多數爲學者、教授,也有將軍、議員、政要及工商巨子。他們不但來請教中國文化和佛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涉及經濟、哲學、宗教及國際關系等等。南先生身體力行,殚精竭慮,努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爲促進中外、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
旅美三年,南先生魂牽夢繞的仍是祖國故土。丙寅中秋,圓月臨窗,他夜不能寐,曾撰一首七絕寄托思鄉之情:
江山今古一輪渾,海外中秋月在門。
百萬龍天齊問訊,何時回首照中原。
字裏行間,洋溢著愛國愛鄉之情;憂國憂民之懷,躍然于詩箋。
催生世紀路 滿懷憂患情
南先生旅美期間,溫州領導曾專程拜訪這位鄉賢前輩,並表示歡迎先生返鄉貢獻力量的意向。南先生對祖國改革開放政策早有認同,對祖國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尤感欣慰。
1988年,南先生旅居香港後,成立了國際文教基金會。溫州市董朝才、劉錫榮、馬雲博等領導曾先後專程拜訪他,盼望南先生領頭促成孫中山先生當年在《建國方略》中曾提及的金溫鐵路,以發展浙南、浙西的交通運輸事業。1984年浙江省向全國人大建議修建金溫鐵路,並獲中共中央領導批示。南先生爲造福桑梓、振興中華不顧艱難險阻,慨然應允,挺身而出,願作金溫鐵路的“催生者”,于是與衆弟子成立“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並撰寫《對金溫鐵路的淺見》一文交溫州市領導參閱。不久,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批,“中外合資金溫鐵道開發公司”正式注冊登記,香港聯盈興業公司1286萬美元已先後分期提前彙入溫州銀行。1992年12月18日,金溫鐵路舉行開工典禮。此大工程,由于沿路地形複雜,須在多處穿山鑿洞、填溝架橋,曆時四年多,克服了千難萬阻,1997年8月8日,金溫鐵路終于全線暢通了。在通車典禮儀式上,除了國家鐵道部、省市領導出席之外,特邀請了南先生的特派代表及南先生的兒子南小舜光臨。當時萬衆歡騰,彩旗飄揚,場面熱鬧非凡,令人振奮。
但是南先生意猶未盡,于1997年8月致時任浙江省省長柴松嶽的信中,賦詩明志說:“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南先生曾借用宋代名儒張載的名言自勵,並與人共勉:“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先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人生目標,也是南先生所期待與父老鄉親共勉的人生“大道”。由此可見,南先生追求的遠大理想何其宏偉,何其崇高!
南先生生活儉樸,淡泊明志。數十年來心系故土鄉親,時刻關注著祖國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諄諄教導海外衆多弟子赴大陸投資,引進先進科技,支持祖國經濟建設,努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除了率先籌巨資建築金溫鐵路之外,還先後籌集巨額資金建立了另幾個投資公司和基金會,在大陸開辦或籌組多個合資企業。南先生還慷慨解囊,在祖國南北二十余所高等院校設立獎學金或提供資助,多次默默地爲希望工程捐資,卻不讓人宣傳。
他還說:“古今中外一樣,看通了人生,了解了人生,就會更加平淡,更願貢獻給社會。”南先生孜孜不倦地教授孔孟之道,傳佛學,講道學,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南老先生強調的是,學儒也好,學佛也好,學禅也好,首先必須學做人,學儒、學佛、學禅的最終目的,是修身養性,濟世救民。由此我們便可以理解,南先生爲何上下求索,漂洋過海,足迹遍天涯,鞠躬盡瘁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並熱切關注祖國現代化建設及和平統一大業的真谛,更欽佩他高尚的人格精神和拳拳的愛國之心。
因而,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獲悉南師辭世信息,在第一時間裏就將親筆撰寫的悼詞發到了蘇州太湖大學堂,表示了一位國家領導人的深切悼念。全文如下:
驚悉南懷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一生爲弘揚中華文化不遺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謹向先生親屬表示慰問。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曰:“大上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南先生不僅立德、立功,而且立言,著作等身,堪謂“三不朽”。南先生是溫州樂清人的驕傲,是溫州樂清人的金名片!
彈指一揮間,南師辭世已5年多了。但是在我們心目中,南師仍然活著,南師永遠在我們身邊。
我們的“南緣”
1918年3月18日(農曆二月初六),是我們“偉大的鄉賢”南公懷瑾的誕辰。在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周年的日子裏,我想說說我們與南懷瑾著作結緣之外的“南緣”。
鄉親緣。這是天然之緣,雙雁秀色,一海滄波,帶給我們的是同一方水土之緣。我的出生地翁垟地團後岸村(現華新村),與南懷瑾舊居僅一河之隔。從1975年9月到1981年7月,我在地團小學兩個校區讀完小學五年和初一。每天上學和放學,都要經過其門前。少年南懷瑾自17歲離鄉,幾乎很少回到故土。但多年後在太湖大學堂,南懷瑾先生一見面就稱我爲“小老鄉”,鄉音未改,鄉情仍在。這次展出南懷瑾先生的故園書、照片和題詞,以及樂清老幼康樂活動中心、金溫鐵路的建設等,無不體現了南懷瑾先生心系故土家國的情懷。
助學緣。1989年,台灣潤泰集團出資設立光華教育基金會,南懷瑾先生任會長。基金會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熱愛國家、光大中華文化的傳統,並藉此鼓勵祖國的大學生及研究生奮發向學,成爲國家的有用人才。首屆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在1989年12月頒獎,我和當時在北大讀博士的同鄉錢志熙有幸獲獎,記得本科生獎金800元、研究生1200元。這筆獎學金幫助我順利完成了學業。但對獎學金的來曆,我只記得說是一位愛國僑胞設立。直到2018年1月14日下午,陪同包括錢志熙在內的一批文史哲專家參觀南懷瑾故居時,聽錢志熙說起緣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30年前,我就曾受過南懷瑾先生的惠助勉勵,奇妙的“南緣”早已天定。
面晤緣。2011年8月21日,由同鄉宏覺法師聯系,我和同事朱觀敏及其公子共四人,經上海赴太湖大學堂拜訪南懷瑾先生。在大學堂內,我們畢恭畢敬參觀了整個校園,細致地察看了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的學生寢室、功課表等。晚六點,在“人民公社”見到了傳說中的南師,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稍作介紹後,他拉我坐在右手旁,很高興地說:我的小老鄉是做教育的,好啊!晚餐和餐後的茶敘,以及一個帶點儀式的集體誦讀,整整持續了三個半小時。南師始終談興很濃,他健談、謙和、博聞,甚至豪爽。他談了對中國教育的看法,囑咐我們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會做人。最後他主動說:你來了,我要完成一個功課,拍個照,寫個字。他要我把需他寫的字寫下來,讓秘書以後寄給我。
傳承緣。在南懷瑾先生所有的稱謂裏,我對“中國文化傳播者”獨好。2012年,我在樂清中學建起了“南懷瑾學術館”,引進了台灣版的中國傳統文化讀本,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樂清市四中、旭陽寄宿小學等開展傳承南懷瑾教育思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設計和實踐;把少年南懷瑾的成長與啓示、南懷瑾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樂清民營經濟發展的曆史文化背景等作爲自己的研究課題;並積極參加南懷瑾書院的籌建。我始終認爲,紀念和緬懷一位鄉賢的最好方式,就是充分地了解、繼承和弘揚其思想和情懷。因爲傳承南師精神也是一份“南緣”,是一份綿延不斷的“南緣”。
正是基于這份屬于我們的“南緣”,基于對這位偉大鄉賢的深切緬懷和敬意,基于加快樂清文化建設的迫切之願望,我積極參與南師生平史料收集和誕辰百周年紀念圖片展等活動,並期望通過這些珍貴的資料,讓我們更加了解、理解南懷瑾其人其事,並體悟南懷瑾的人格魅力和理想情懷,從而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這份彌足珍貴的“南緣”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