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撞地球"是人們常談論的話題,可是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現在很少有人遇到。難道行星撞擊地球就只是一個"梗"嗎?其實不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很高,據科學家研究,在過去的近3億年左右,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是前7億年的3倍左右,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看到的流星其實就是行星"撞擊"地球的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在掉到地面之前,大部分都已燒成了灰燼。但是一般來說小行星撞擊地球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若是體型稍大一些,就會對降落地造成嚴重災難。科幻片裏經常有這樣的情節:行星撞擊地球以後會帶來嚴重的災難,甚至會導致物種滅絕。這其實並不誇張,比如在七年前的俄羅斯利亞賓斯克州就遭到小行星襲擊,有1200多人因此受傷。
NASA小行星追蹤部門發出了警告:一顆直徑約爲200米的太空岩石正向地球飛來,時速高達124,900米/秒,專家預測,該行星將于北京時間2020年2月29日(本周六)早晨8時29分抵達地球上空。這一消息引起了衆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關注。
據美國宇航局小行星追蹤雷達證實,這顆太空岩石已被命名爲"Asteroid 2015 BK509",它的直徑相當于4個足球場!目前BK509正以"近距"軌道向地球高速靠近,科學家推測,此太空岩石存在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密切追蹤BK509,研究人員稱,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過程中,受到引力的影響,進入到太陽的1.3天文單位(AU)內,就可被視爲近地天體。所謂近地天體(NEO)就是直徑大于50米,是對其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因此有可能造成撞擊的小行星、彗星以及大型流星體的總稱。NASA研究人員警告,行星的引力拖拽容易改變其飛行軌道,以至于將直接撞擊地球。
天文學上的"近距離"與我們的認知差別很大,因爲任何距離地球750萬公裏的星體都是潛在的威脅,因此天文學家對行星的大小、形狀、質量、結構以及運行軌迹的了解和確定,都將有助于我們預知風險,提前做出應對准備。在已知的具有理論可行性的防禦方案中,較爲有效的是用太空飛船撞擊行星,改變其軌道或是直接把它撞碎。而近地天體的特殊性,實施太空飛船撞擊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但同時也會帶來更大的隱患,因爲兩者相撞所産生的威力如同使用核武器。
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確實是難以避免,我們只能努力減小傷害和損失。在過去20年裏,就已經發生了四次天體撞擊地球的事件,除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以外,東地中海事件、蘇丹事件、印度尼西亞事件都因撞擊發生地點遠離人類居住區,從而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危害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