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9日電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29日發表文章,總結亞洲多國嚴防新冠病毒傳播,成功遏制住疫情的五大“戰略戰術”。
目前,新冠病毒已蔓延至185個國家,感染超311萬人,死亡約21萬人。歐洲、美洲先後成爲疫情中心,但在亞洲幾個國家和地區,卻已經成功阻止病毒的快速蔓延,成爲抗疫“領跑人”。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傳染病專家內恩斯瓦教授(Tobert Nyenswah)接受BBC采訪時也表示,“這些國家不僅動作快、而且實行了一系列創新性政策。”“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
一、檢測、檢測再檢測
世界衛生組織和BBC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爲,通過檢測盡早發現病例是控制疫情的根本手段。內恩瓦斯教授說,不知道多少人感染,就不可能清楚疫情到底多嚴峻,也不可能采取妥善行動。
美國天普大學傳染病學教授約翰遜(Krys Johnson)持同樣看法。他說,檢測程度造成了不同國家抗疫效果的差異,“不檢測的國家病例快速增加。”他回憶說,(三月時)韓國曾每天檢測超過一萬人,“兩天的檢測量就相當于美國的一個月。”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稱,檢測所有出現症狀的人是“防止疫情蔓延的關鍵”。他在一次記者會上表示,“我們要對所有國家發出的信號很簡單:檢測、檢測、再檢測……不能蒙著雙眼去抗疫。”
譚德塞還向那些僅檢測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國家發出警告:這樣做得出的統計數據不夠准確,可能會造成輕症患者繼續散播病毒。
二、隔離、掐斷感染源
約翰遜教授說,韓國和中國在追蹤、檢測、隔離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檢測不僅可以把患者隔離、防止病毒傳播,也有助于發現未來的新病例,比如感染初期、無症狀的人。
約翰遜教授提到,疫情高峰期間,中國保持“高度警惕”跟蹤追查,這也可能是感染病例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大陸,體溫超標的人被送入專門用于排查疑似病人的發熱門診,檢測呈陽性後在指定地點集中隔離,防止家庭成員之間交叉感染。新加坡也要求疑似病例在家隔離,並對違反隔離令的人處以罰款。
內恩斯瓦教授認爲,這兩種做法的關鍵都在于查明潛在的傳染源。新加坡還采取了措施排查密切接觸者,包括走訪患者、檢查搭乘公交記錄等。
三、早做准備,迅速行動
內恩瓦斯教授曾參與埃博拉疫情防治。他說,控制傳播最基本的一個要素是動作要快,在病毒大範圍傳播之前迅速行動。
他認爲,排查、隔離新病例是新加坡控制傳播的決定性因素。在外籍勞工宿舍出現感染病例後,新加坡迅速將多個外勞宿舍設置爲隔離區,爲勞工提供大規模檢測,避免疫情再次蔓延至本地社區。
內恩瓦斯教授表示,准備充分、迅速行動是疫情初期防控的關鍵。美國和歐洲都曾出現缺乏准備、動作遲緩等問題。
四、保證社交疏離
而在新冠病毒已經開始擴散後,屆時,保護民衆最有效的辦法是迅速實行社交疏離,這在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也都有先例。
韓國自疫情初期就要求民衆保持社交距離,隨後將疫情嚴重的大邱、慶尚北道劃爲“特別管控區”,實施“最大程度封鎖”。爲避免疫情反彈,韓國政府還決定延長保持社交距離措施至5月5日。
馬來西亞自3月18日起開始實行行動限制令,政府多次呼籲民衆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也是馬來西亞此前疫情保持平穩增長的重要原因。
五、注重民衆個人衛生
世界衛生組織說,經常洗手等衛生措施對防止感染至關重要。內恩瓦斯說,許多亞洲國家汲取了2003年SARS疫情的經驗和教訓。他們很清楚個人衛生對防止感染、防止傳播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街頭和商店擺放或提供洗手凝膠。另外,亞洲多國是最早鼓勵民衆戴口罩的地方。雖然口罩並不能100%防止感染,但是至少可以減少咳嗽、打噴嚏等散播病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