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打包生蚝。
定制生蚝
根據生蚝的重量進行分級
漳州古雷開發區霞美鎮牡蛎養殖曆史悠久,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牡蛎産業集散中心,涵蓋育種、養殖、加工全鏈條,分布在全鎮18個行政村,淺海吊養養殖面積2萬多畝。“霞美牡蛎”已打響品牌,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福建省農産品名牌産品等稱號,全年可加工超20萬噸,産品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港澳台,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市場,産值約5億元。
遠溯至宋
牡蛎,也叫海蛎,俗稱“蚵”“蚝”“蛎黃”等,是海洋中常見的貝類,因口感良好、營養豐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稱。
漳州曆來盛産牡蛎。唐代以前,漳州地區沿海群衆就已向海洋取用食物。宋代以後,漳州沿海興起海水養殖業,養殖品種包括牡蛎等。《漳州市志》記載,漳州采拾牡蛎的曆史較早,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公元1521年),漳浦、雲霄兩縣的縣志就有養殖采集牡蛎的記載,龍海在明代已在九龍江口采集牡蛎。漳州境內內陸江河溪流出海口的淺海灘塗地帶,海水鹹淡適中,餌料豐富,利于牡蛎的繁殖生長。主要養殖區有九龍江出口處兩側灘塗和雞嶼海區、佛昙灣、古雷灣、舊鎮灣的霞美養殖基地、漳江灣、宮口灣甲洲海區以及東山灣的小部分灘塗。
“在民間傳說中,霞美牡蛎養殖發展歸功于劉霖。”古雷港經濟開發區農林水局副局長林周興說,劉霖是霞美鎮過田村人,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登進士第,其在山東道監察禦史任上時,發現當地老百姓在海上灘塗用破磚殘瓦養殖牡蛎,覺得家鄉霞美也有同樣的沿海條件,于是便派人收購了不少長在破磚殘瓦上的牡蛎苗,雇船裝了幾十大箱,運回家鄉。從此以後,霞美人就大養牡蛎。
清光緒版《漳州府志》“食之屬”記載,牡蛎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蛎房,海濱在處有之産,小者名珠蚝,爲佳。
清版《漳浦縣志》記載:“浦産小者名珠蚝爲佳。左顧爲牡,右顧爲牝。”1913年版《漳浦縣志》記載,霞美鎮位于漳浦縣東南部(現爲古雷開發區管轄),東隔舊鎮港與六鳌半島相望,是牡蛎主産區。
不斷叠代
沈海高速到“古雷”出口後,沿著沿海大通道往霞美方向行進,可以看到沿著海岸線都是成片成片的海塘。在離岸百十米外,海面上漂浮著大量排列整齊的浮球,隨著海浪有序起伏,非常壯觀。
“那些海面上的浮球下都吊著網箱,裏面養著牡蛎、鮑魚、扇貝等各種海鮮水産。”林周興說,霞美牡蛎産業的大發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實行“大念山海經”政策。當時,政府引導全鎮在沿海灘塗矗立石條,好讓牡蛎籽附在石條上“紮根”生長。當地“土蚝”就是這樣來的,目前仍有部分群衆靠采摘“土蚝”爲生。“土蚝”相比其他培育養殖的牡蛎而言,有味道鮮甜、袖珍飽滿等特點,《漳浦縣志》裏記載的“浦産小者名珠蚝爲佳”指的就是這種“土蚝”。
“現在的牡蛎都改爲淺海吊養了。”林周興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霞美鎮引進太平洋牡蛎,發展牡蛎育苗附苗技術,將培育出來的牡蛎籽附在空殼上,再將成串附苗的海蛎殼拴在泡沫“浮萍”上放進淺海吊養。這種淺海吊養成活率提高、産量提高,品質也更好。
在霞美鎮江北村沿海的海塘裏,工人從海裏采摘來的牡蛎個頭飽滿肥大,品相很好。“這些都是三倍體牡蛎。”林周興笑著說,三倍體牡蛎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而成的,天然牡蛎有兩套染色體(二倍體),科學家人工培育出四倍體牡蛎,兩者雜交,誕生出三倍體,能使養殖的牡蛎更大、更肥。
據了解,目前,霞美鎮共有種苗培育場20家,種類有太平洋牡蛎、二倍體牡蛎、三倍體牡蛎、淡化牡蛎等,淺海吊養養殖面積2萬多畝,全鎮從事牡蛎産業的工人約爲8000人。牡蛎産業從業人員的覆蓋面極廣,衆多婦女、老人參與其中,日平均加工采摘約爲1000噸,全年可加工超20萬噸,産值約5億元,每年爲全鎮群衆提供約1.5億元的純收入。
延鏈升級
拆分、挑揀、清洗、分級、保鮮、加冰、包裝……霞美鎮上黃村鵝旦牡蛎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各條生産線一片繁忙。
鵝旦牡蛎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加工、銷售生蚝爲主的企業,從牡蛎養殖、加工再到銷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目前,該加工廠工人數量大概在300人左右,並在各鎮還設有21個小加工廠,牡蛎加工旺季時工人數量可達1000多人,爲古雷開發區轄區四鎮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最近每天生蚝的出貨量大概是三四萬件,共10多萬斤。産品除了自營一部分外,還給各大電商平台代發貨,發往全國各大城市。”鵝旦牡蛎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春桂說,線上線下聯合的銷售模式打開了霞美牡蛎産業的對外市場。
這是當地牡蛎銷售“掘金”線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牡蛎産業的持續做大,當地許多人開始把眼光放到拓展銷路或延長産業鏈條之上。如,霞美鎮中社村的林炳坤注冊九坤蚝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新鮮牡蛎專門生産蚝油等,享譽當地。
“這幾年,霞美鎮的牡蛎産業鏈已涵蓋育種、養殖、加工全鏈條。”林周興說,除養殖外,全鎮還有數十家種苗育場;全鎮有牡蛎加工場117家,加工工序涵蓋鮮品挖取、蒸熟挖取、鮮品整粒小包裝、烘幹和提煉蚝油半成品;全鎮還有20多家牡蛎殼中介機構,主要負責收集可利用牡蛎殼分配至各村進行鑽孔串線,作爲牡蛎苗種附著物;還有廢殼處理産業,經鎮政府倡議,各村牽頭各牡蛎加工廠與環保科技企業簽訂協議,每日清理約80噸牡蛎殼廢棄物,盡量做到日産日清。
據悉,當地政府正准備出台一系列舉措,做大做強牡蛎産業。如,對牡蛎加工工藝進行改進,對鍋爐設備進行升級,將燃料從傳統煤替換爲環保煤、天然氣等,並正在探索建設牡蛎加工園區,將牡蛎加工廠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