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座由來自四面八方移民組成的國家,多種族多文化在不大的土地上和諧共生。
早就知道華人的佛教、 印度與蘭卡人的印度教在這裏生了根發了芽,而直到來新加坡之前,才發現其實伊斯蘭教在新加坡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畢竟這裏曾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而大馬就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在新加坡不長的建國曆史中,早些年發生過因爲宗教種族而造成的沖突,也曾讓領導人頭疼。要知道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裏,還不到北京的二十分之一,卻密集地生活著來自世界不同角落、有著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治理起來是有多麽的不易。而如今,新加坡早就將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人們在這片樂土上安居樂業。
華人代表-牛車水
還沒到牛車水繁華的商業街,道路兩旁就已經顯露出濃濃的中華風情,四角涼亭、紅牆綠瓦,仿佛走在南中國的土地上。
之所以這裏的唐人街得名牛車水,是因爲這裏曾經每家每戶都會拉牛車到安祥山的史必靈路取水,久而久之,這裏也便因此得名。
牛車水像極了國內常見的商業街與美食街的集合體,兩個區域分開。商業街專售各種比較地道正宗的中國商品,從茶葉、藥材,到古董、旗袍等,當然也少不了各種物美價廉的新加坡本地紀念品等,如果要購買冰箱貼明信片鑰匙鏈擺件挂件等,來這裏一定沒錯,你懂的。
這裏的美食區相對來說,對國內的遊客並沒有太大吸引力。旅行不就是爲的吃一些當地特色的食物麽,又不是飲食差異極大的歐美, 東南亞菜基本還是吃的慣的,也怪不得即使到了中午飯點,這裏也比較冷清,可能也跟大部分餐位都是露天比較熱有關系。
牛車水唯一需要付費進入的景點是“牛車水原貌館”(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博物館通過照片、文物等展示著牛車水的曆史,也可以感受到當年新加坡的華人移民艱辛的奮鬥史。
不過這座博物館的門票費用不便宜,要10新元,感興趣的可以進去看一看。
印度與斯裏蘭卡的印度教
雖然牛車水是唐人街,但這裏也意外的出現了兩座非佛教的寺廟。
一座是馬裏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其中供奉著的馬裏安曼女神以其治愈疾病的能力而被人所熟知。即使並不入內參觀,遠遠地便可看到高高的門塔上裝飾著的神祗與神獸,堪稱這一地區的標志性建築。
小印度則是印度等南亞人在新加坡的聚集地。
這裏橫平豎直的分布著長短不一的近十條巷子,路旁的小店售賣著香料、各種咖喱手抓飯以及 印度特色小飾品爲主。如果想要購買漂亮的印度紗麗或是寶萊塢音像制品,這裏是不錯的選擇。
曾經徜徉與加德滿都與博卡拉的街頭小店,對小印度的樣子有一定心理准備。不過現實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濃重的印度香料味兒與印度人特有的體味,在這熱得流油的酷夏中,讓人喘不過氣來。幸好有一些華人開的小店,可以至少暫時擺脫熱氣的蒸烤。
相比起牛車水,小印度的飾品價格要略高一些。不過畢竟風格不同,不少小玩意國內還真不多見。
維拉瑪卡利亞曼興都廟,位于Serangoon路中間地段,是典型的南印風格興都廟。這座寺廟比牛車水的稍小一些,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這裏的印度人更多一些,熱鬧非凡。
小印度街區的外牆上大多有著主題鮮明色澤亮麗的塗鴉,充滿了熱烈的激情與文藝氣息。
據說每逢周六周日晚上,這裏都會格外熱鬧,是當地印度、斯裏蘭卡、孟加拉等南亞男子的傳統聚會時間。
聖安德烈大教堂-基督教
這是一座屬于哥德式建築的早期英國教堂,始建于1862年。潔白無瑕光潔如鏡的外立面在綠草如茵的市中心分外搶眼。
來到這裏時剛過中午,教堂內正在舉行著一場傳統的西式婚禮。儀式顯然已經進入到了核心階段,牧師在新人面前宣讀著誓詞,會場安安靜靜,每個人都在仔細聆聽。隨著祝福的音樂聲響起,現場掌聲不斷,婚禮的氣氛達到高潮。
雖然因爲重要儀式而沒能進入參觀,但能有幸見證當地的傳統儀式,也是足夠珍貴。這也是我繼在維也納遇到平安夜、沖繩邂逅日式婚禮後,第三次寶貴的宗教儀式經曆。
伊斯蘭教-蘇丹回教堂
前往哈芝巷的路上,剛好路過這座有著洋蔥頂的蘇丹回教堂(Masjid Sultan)。這座教堂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伊斯蘭寺院,始建于19世紀20年代。金色的圓頂隔著很遠便可望到,在藍天下熠熠生輝。
感興趣的遊客可以入內參觀,不過比印度教、佛教有更多注意事項:
1. 必須拖鞋
2. 不可穿短裙、短褲
3. 女士需要租借長袍方可入內
蘇丹回教堂正對著的是一條中東風情的美食街區,烤肉與牛排是這裏當仁不讓的主打。高大挺拔的棕榈樹和伊斯蘭特有的房屋裝飾,讓人恍惚間仿佛穿越來到了中東地區。